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_问题与对策_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研究_熊才平
- 格式:pdf
- 大小:156.07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存在显著差距,阻碍了义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元化的城乡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城乡师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因素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
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关键词:城乡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中最关键的一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可以这样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想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要想进一步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基础教育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否均衡发展必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离不开城乡义务教育的统筹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差距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不断增加,和国家高层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对义务教育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在城乡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平衡。
虽然差距在缩小,但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历史欠账过多,体现在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上,城镇仍然高于农村,差距依然存在。
(二)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表现在办学条件方面可以得到直观体现。
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这很大差距,例如2009年城乡中学生均危房面积上,农村小学为1.3m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6m2,比城市小学高1.01m2,为其4.48倍,比县镇小学高0.67m2,是其2.06倍;农村中学为1.39m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5m2,比城市小学高1.04m2,为其3.97倍,比县镇小学高0.55m2,是其1.67倍。
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实现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推进一体化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困境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地域发展经济水平不均,城市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这导致了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形成了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局面。
2. 学生素质差异明显由于城乡差异,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学生素质的差异化。
农村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习资源匮乏、学习环境恶劣等问题,相比之下,城市学生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优于农村学生。
3. 城乡教师待遇不平等城市地区教师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一般要高于农村地区,这导致了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之间的待遇差距明显。
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4. 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较于城市地区明显不足,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资源采购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投入缺口。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5. 教育体制改革不彻底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但实际推行中,由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方官员的观念保守等原因,导致了教育体制改革不彻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进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1. 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建设、教学资源采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2. 完善城乡教师待遇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经济和政治支持力度,完善农村教师的待遇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原因,我国的城乡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
城市地区在教育投入上的优势是明显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与城市地区接近。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地区。
其次,需要改善农村教育硬件条件。
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地方甚至没有足够的教室和实验室等。
政府应将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相对城市地区更为薄弱,教师的素质和数量存在不足。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还需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除了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外,还需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配合。
学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教育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共同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最后,要加强农村学生资助工作。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很多家庭无法负担学生的教育费用。
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在经济上支持贫困农村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学生的照顾,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生活帮助。
总之,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硬件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以及加强农村学生资助工作,才能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摘要: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介绍了城乡教育信息化差异的背景,并在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教育差异的信息化解决策略: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发展策略和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城乡差异;均衡发展;信息技术1 城乡教育信息化差异背景分析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1]。
教育信息化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
中国义务教育中不同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不仅存在于东西部学校之间,还存在于城乡学校之间和同一地区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差异没有消除,反而随着数字鸿沟的出现而呈现出愈来愈大的趋势。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学校之间硬件环境设施建设的差异上,更体现在优秀教师资源配置、信息资源建设等软件环境方面。
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产生重大威胁。
教育财政投入差异是中国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有专家指出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所造成的[3],但是相对而言,笔者认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投入方式才是义务教育学校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的财政责任太小,导致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证[4]。
龙舟[5]发现我国2003-2005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绝对差异一直在增大。
栗玉香[6]的调查显示校际间教育财政差异明显高于区县间差异,校际间教育财政资源存量差异高于增量差异,而公众对校际间财政均衡的满意度较低。
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教育差异一直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探讨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合梳理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潜在影响。
随后,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主要研究观点、方法和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还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在改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单实证研究缺乏、政策建议针对性不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实证研究、完善政策建议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发展历程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如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等的建设,为后续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信息化逐渐进入应用推广阶段,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智慧教育等逐渐兴起,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中的困境与对策展开探讨。
一、困境分析1.资源不均衡在我国,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数量多、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而农村地区却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落后的状况。
这种资源不均衡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制约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2.师资力量短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着缺编少师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往往无法与城市学生相匹敌。
3.设施条件滞后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普遍较为落后,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的建设还存在着短板,这也给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某些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也是制约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对策探讨1.加大资源投入,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同时要推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2.健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从教,提升农村教师的工作待遇,确保农村学校有足够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3.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场所和条件。
4.优化课程设置,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农村学校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从制度政策入手,加强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保障义务教育公平、民主的政策环境,促进义务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1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城乡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必须解决的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是:1.1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多样复杂、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背景、教育环境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原因。
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凸显。
被征地农民群体扩大,成为影响银川市教育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三是区划调整后,增加了办学水平的不平衡。
农村学校、移民地区学校仍有许多简陋的校舍,甚至还有不少危房需要改造。
从教育的对象看,中小学生生源起点、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别很大。
四是城乡家长及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值反差很大。
1.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西部广大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总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均处低位,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支出的比重也处于低水平。
甚至有的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还有下降;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幅度小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教育经费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到上世纪末4%的目标。
尽管近几年对农村教育投入增大,但因历史欠账太多,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投入不足使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低于国家标准8.1m2~9.2m2的下限;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低于国定标准5.6m2~ 8.0m2的下限。
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实施义务教育均等化、信息化进程中,要注意有教育信息化引发新的城乡不均等和由此导致的不均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针对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面临的政策、师资、办学指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强化均衡价值理念,实施弱势补偿政策;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实行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科学评估体制,引导教育均衡发展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问题;对策义务教育作为具有较强特性的公共物品,在我国全面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保证,是政府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必然要求。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已经成为促进城乡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关键,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教育的重要问题,对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初步规划,“力争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的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教育概念,义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义务教育领域充分整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理论组织与管理方式的一系列过程。
在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信息化具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的作用,为均等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新的的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问题,如不认真认识、警惕和采取对策,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会有增大的趋势。
一、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1.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全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播和交互方面的时空限制,为具有信息化学习条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学习方式,课堂已经从传统课堂走向网络课堂,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学习得到充分体现。
充分拥有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条件的师生才能共享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减少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
2006年第3期(总第314期)EDUCATIONAL RES EARC HN o.3,2006 Ge nera l,No.314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研究熊才平 吴瑞华 [摘 要] 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
其原因,一是受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轻应用;三是以传统纸质图书资源的建设思路建设现代网络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为改变现状,应实行以县为中心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共享;县域以乡镇为单位,周期性划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步建设。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作者简介] 熊才平,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瑞华,浙江师范大学工商学院讲师 (浙江金华 321004)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现状衡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标很多,采用德尔菲(Delphi)评价指标获取法,得出现阶段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指标包括学校校园网建设、教育信息化硬件资源配置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三项一级指标,并对应十六项二级指标。
根据这些指标,以台州市教育局编制的《台州市2004年教育信息化数据统计汇总表》和《台州市2004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并考察部分学校,分析台州市城市、乡镇和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数据,不难看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
1.校园网络建设城乡发展失衡学校校园网络是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因此它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标。
在台州市32所村办小学中,尚未有一所学校开通校园网络,网络建设的其他指标也是空白。
在“已开通校园网络的学校比例”指标的比较中,台州市城市初中的开通率达到63.0%,而农村初中的开通率仅为27.6%,城市初中开通校园网络的比例是农村初中的2.3倍。
城市小学网络开通率为农村小学的13.9倍,差距更为明显。
(见表1)从“100M光纤接入互联网络的学校比例”指标看,城市初中是农村初中的14.7倍,城市小学是农村小学的51.7倍;在“开通校园网学校平均拥有服务器数量”、“拥有独立网站的学校占同类学校的比例”和具备“专职网管人员的学校占同类学校的比例”等指标的比较中,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2.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城乡发展失衡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配置是关键。
调查显示,在教学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城乡差距巨大。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70503023)的阶段性成果。
表1 台州市2004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情况网络建设指标学校类型城市乡镇农村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村办小学学校总数(所)116461811044842932已开通校园网学校比例(%)43.163.024.944.23.127.6开通校园网学校平均拥有服务器数量(台/所) 1.8 2.0 1.6 1.40.7 1.10100M 光纤接入互联网络的学校比例(%)31.050.019.333.70.6 3.40拥有独立网站的学校占同类学校的比例(%)12.921.79.912.51.4 3.40具备专职网管人员的学校占同类学校的比例(%)21.623.912.720.21.7 6.90 注:本表统计数据中的初中指只招收初中学生的普通初级中学,小学指只招收小学生的普通小学。
学校城乡划分以学校的归属地为准,即城市学校所在地属行政上的市(县)区;乡镇学校所在地属行政上的乡、镇中心;农村学校所在地属行政上非城镇以外的农村;而村办小学是特指由行政村自己筹资举办的学校(表2、表3同)。
从硬件资源来看,在“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的对比中,城市和乡村初中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基数小,一所学校只需建设1间学生用计算机教室,生均计算机拥有量即大幅提升。
但在城市与农村小学之间,相差比例达2.3倍。
在“百班多媒体教室均拥有量”指标中城市初中是农村初中的4倍;在“校均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指标中,城市初中是农村初中的14倍;从“校均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拥有量”来看,农村小学每校平均只有1.2台教师用计算机,基本上只能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作用,而城市小学校均达12台,基本上实现了每个年级或每个教研组拥有1台计算机的水平。
其他指标也有明显差距。
(见表2)3.信息技术课程城乡失衡截止到2004年,台州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城乡差距不大。
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城市小学为农村小学的近6倍。
这表明农村小学在系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方面远远滞后于城市。
而在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城市初中专职教师为农村的4倍;城市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为农村的4倍。
其他指标比较也表2台州市2004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资源配置情况学校类型硬件资源配置指标城市乡镇农村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村办小学学校总数(所)116461811044842932班级总数(班)22311110306818863314213182学生总人数(人)108882553481377778909711880486095624教师总人数(人)50303815749962556283706441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台)4.25.53.5 5.9 1.87.00.9每间计算机教室配置的计算机数量(台)41.536.535.440.22325.124校均拥有计算机教室数量(间)0.96 1.800.76 1.300.190.800.06校均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间/所)5.1 5.5 1.3 2.20.20.40百班多媒体教室均拥有量(间)26.722.77.912.2 2.6 5.60百名教师办公用计算机均拥有量(台)27.734.119.019.59.212.0 4.5校均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拥有量(台)12.028.37.911.7 1.2 2.90.6有明显差距。
(见表3)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1.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的思维定势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公共政策优先满足城市的利益,由此导致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
尽管政府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应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但多年来形成的“城市中心”观念很难改变,作为一种思维定表3台州市2004年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类型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指标城市乡镇农村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村办小学学校总数(所)116461811044842932班级总数(班)22311110306818863314213182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比例(%)83.610075.710014.386.2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比例(%)64.890.557.280.919.680.39.9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数量(人)9567971141860信息技术兼职教师数量(人)852411579123278专职教师占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比例(%)52.873.645.859.112.818.20本专业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60.067.241.277.233.350.00势,它依然影响着社会决策。
对重点学校而言,其获取资金的渠道和数量要远优于普通及薄弱学校,在某种意义上,一所公立重点学校的建立,是以牺牲数所其他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代价而换取的,这种人为拉大学校差距的重点学校制度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
①2.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轻应用调查统计表明,无论是城市学校、乡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目前,教育信息化正在起步阶段,软件资源建设业绩不便于量化考核,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在短期内业绩也不明显,而硬件建设成效明显,很容易成为学校的形象工程、校长的政绩工程,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学校现代化办学条件。
由此,很多学校都将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上,而较少考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问题。
实际调查发现,即使在许多城市学校,用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费用也不到学校购买信息技术设备费用的10%,而农村学校更因经费短缺,几乎没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预算。
城市学校有网络而缺少网络学习资源,教学有设备而缺少掌握数字化教学的专业化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于城市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也基本照搬城市学校建设模式。
但农村学校资金有限,教育信息化建设仅限于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配备,软件资源匮乏,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不够。
因此,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更甚于城市。
3.以建设传统纸质图书资源的思路建设网络时代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图书资源,主要以静止的图像或文字信息为主,以相对独立的图书馆或阅览室的方式呈现。
因此往往以校为单位建设图书资源库,地区内整体资金投入大而相对分散。
受此思维模式的影响,学校在建设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时,若把握不住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容易沿用以往图书资源建设的思路,而忽略数字化教育信息交互性强、共享度高的特点。
从国内网络教育发展来看,信息资源已日渐成为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库的建设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优秀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库严重缺乏。
②为此,应彻底变革传统纸质图书资源的建设理念,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策略,以地区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资源库,从开放、远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来考虑,实现城乡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一体化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的策略为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要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从制度上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合理配置,使教育信息化走边建设边应用,边应用边建设的路子。
1.县域以乡镇为单位,周期性划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城乡情况和教育“以县为主”的二元投资实际,建议以县为单位,设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这里的县是财政独立的县或县级市,主要指教育财政投入的主体单位)。
在专项资金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县域以乡镇为单位,按生均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不论城乡,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进行周期性轮回建设。
如将一个县域内的所有学校以乡镇为单位,划分为三个投资片区,县财政每年集中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顺次建设其中一个片区,三年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