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1.19 KB
- 文档页数:2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1、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
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
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
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
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
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
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
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
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一)“生”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生”又可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这是说老生在舞台上扮演人物时要在嘴上挂一个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有个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这是说由正生扮演的大多是严肃端庄的人物。
老生一般在剧中扮演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
老生所挂胡子的颜色则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中年人,所挂胡子就是黑色的。
京剧《秦香莲》中的王延龄是老年人,所挂胡子就是白色的。
根据表演侧重的不同,老生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文武老生等。
唱工老生的演唱部分要多一些,做工老生的念白与身段、表情表演相对要吃重一些,文武老生则是能唱又能打,如京剧《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由文武老生来应工的。
因为文武老生在穿戴上大多穿靠衣(盔甲衣),紮靠旗(后背上插四面靠旗),所以又称为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念白和细腻的表演,在唱腔上也比较丰富。
老生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真声。
念白用韵白来表现。
老生的表演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庄重、潇洒为主要基调。
“红生”,红生在京剧行当里,是指老生应工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
京剧界一般认为王鸿寿(老三麻子)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
以前虽然也有关羽戏,但剧目较少,因此并没有形成红生这个表演行当。
清末民初,王鸿寿从关羽的化装、服装、盔头、髯口、服装、青龙刀,还有造型、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对关羽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还把关羽戏的剧目发展到数十出,并把关羽戏从南演到北,形成了王鸿寿风格的关羽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众多的追随者,这才有了红生这个行当。
红生的表演风格独特。
红生吸收了老生、武生、净,三个行当的艺术因素,但与这三个行当又迥然而异。
京剧的行当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
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老生、小生、武生)、旦(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净(铜锤花脸[正净]、架子花脸[副净]、武花脸[武净])、丑(文丑、武丑)。
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生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也叫“髯口”,因此还专门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
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
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
老生一般分为文老生、武老生两大类。
文老生主要可分为唱工老生(安工老生)和做工老生(衰派老生)两类。
唱工老生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文昭关》伍子胥、《二进宫》杨波、《乌盆记》刘彦昌。
做工老生的代表剧目和人物的名字:《四进士》宋世杰、《清风亭》张元秀、《一捧雪》莫成。
也有人将专门扮演帝王的老生单分为王帽老生一类。
武老生又名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
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小生与老生相对应的是小生,在京剧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们在剧中的动作造型儒雅倜傥、秀逸飞动。
在演唱上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风格华美和明亮。
小生可以细分为文武小生两类。
文小生可分为巾生(又称扇子生)、冠生(又称纱帽生)、翎子生(又称雉尾生)、穷生、娃娃生(一般由儿童演员或女演员扮演)。
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
武生“武生”是指扮演剧中年轻的男性武将,他们用高超的武打技术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武艺高强。
京剧的行当有哪些?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末行呢?其实,末行现在已经并入净行了。
4.丑行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
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行当是我国传统戏曲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各地方戏曲剧种都有行当的划分。
京剧原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后概括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最后归并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除这四行外,尚有几类次要的角色,如武戏中的配角“武行”和“觔斗行”,以及跑龙套的“流行”,所以也有七行之说,即“生旦净丑,武流觔斗”。
其他地方剧种的行当和京剧大同小异,现我们就京剧的行当作一简单的介绍——1、生行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
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
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
(《群英会》的周瑜是雉尾小生)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
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
(如《长坂坡》之赵云)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
2、旦行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十字坡》的孙二娘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辕门斩子》的佘太君等。
京剧的生旦净丑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员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大行当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生:生是指男性正面角色,通常扮演有权有势的人物,如皇帝、将军、文臣等。
生行演员需要具备高大威猛的外表,有一定的功夫和武术基础,能够表现出英雄气概和豪迈的气质。
旦:旦是指女性正面角色,扮演各种贤淑美丽的人物,如仙女、皇后、公主等。
旦行演员需要具备优美婉转的唱腔,舒展灵动的舞姿,能够表现出温柔娴雅、柔情似水的气质。
净:净是指男女皆可扮演的反面角色,如恶霸、奸臣、小人等。
净行演员需要具备矫健灵活的身手,有较高的唱腔功底,能够表现出狡诈奸险、狂妄跋扈的气质。
丑:丑是指专门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如小丑、相声演员等。
丑行演员需要具备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幽默感,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演技巧,为京剧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 1 -。
关于京剧的知识大全
导语: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 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
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京剧的知识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1.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属性(身份、职业)来划分的。
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最早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
随着京剧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后来衍化为七行(生、旦、净、丑、武、杂、流)。
时至今日,七行中的后三行不再专立。
于是合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几类。
老生又可细分为安工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几类。
武生又可细分为长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儿戏者。
小生又可细分为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几类。
在旦行中,可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和老旦几类。
在净行中,可分为正净(又称“铜锤”或“黑头”,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并演权奸类人物)两类。
在丑行中,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
在文丑中,又可细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个行当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不尽相同。
唱功最重的当属老生、青衣和正净;其次则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
老生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挺拔、苍劲,念白时用韵白。
如:《捉放曹》中的陈。
京剧术语行当——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
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
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
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
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
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
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
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
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行当的主要类型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声
京剧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生行是指男性角色,可分为老生、小生等,末行在后期被并入生行之中。
旦行是女性角色,可分为青衣、花旦等,净行同为男性角色,具有脸谱色彩丰富的特点,代表角色有关羽、张飞。
丑行是喜剧角色,可分为文丑、武丑。
京剧是我国国粹之一,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京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根据身份、年龄等特质分为五大行当,它们分别是生、旦、净、末、丑,不过后来末行融入了生行,五大行当也由此变为四大行当。
在五大行当中,生行是指男性角色,他通常是戏剧中的男主角,可划分为小生、老生等多个类型。
旦行则是指戏剧中的女性角色,它可分为清一、花旦、刀马旦、武旦等类型。
净行则和生行一样都是男性角色,不过净行的男性角色具有脸谱色彩丰富的特点,这类人物的性格大多粗狂、豪迈,表演时大开大合、气度恢宏,比如关羽、张飞、包拯、曹操等角色。
末行多是年纪在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丑行则是剧目中的喜剧角色,这类角色的性格大多滑稽搞笑,它可以分为文丑、武丑两类,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不非常注重唱功,更重要的是念白口齿清晰、流利。
京剧行当简介100字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京剧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唱腔和戏曲剧本等元素,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美学特点而闻名于世。
京剧行当是指京剧中的不同角色类型,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演风格。
这些行当分为四大类:文行当、武行党、净行当和丑行当。
文行当是指扮演文雅、知识分子形象的角色,常常出现在悲剧和喜剧中。
他们的行为细腻、言辞优雅,通常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解释者。
武行当则是扮演武将、侠客等威猛形象的角色。
他们的表演以武术动作和激烈的冲突为主,通常在戏剧高潮时出现,展现出勇猛、英勇的一面。
净行当是扮演世俗人物、小人物的角色,他们往往是京剧中的配角,为主要人物的表演提供衬托。
净行当通常喜剧色彩较浓,表演活泼有趣,经常以说唱形式出场。
丑行当则是扮演搞笑人物的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轻松幽默,常常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台词引起观众的笑声。
丑行当在京剧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为剧情注入了活力和喜剧色彩。
京剧行当不仅仅是角色分类的一种方式,更是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要求和技巧,演员需要根据行当的特点进行表演。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也传达了人们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京剧行当作为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传递故事情节和情感的关键角色。
无论是观看京剧还是学习京剧,了解京剧行当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不同行当的特点和表演风格,观众和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京剧的艺术内涵,并欣赏到京剧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
总之,京剧行当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通过了解京剧行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艺术,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京剧行当分类四大类
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
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行当的划分
京剧行当是指在北京地区传承已久的各种手工艺行业,这些行当在历史上曾经是京城的主要产业之一,如今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产业,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着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来看看传统的京剧行当。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京剧行当则是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京剧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生、小生、丑角等,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特点。
在京剧表演中,行当的选择和表演技巧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我们来看看传统的雕刻行当。
雕刻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手工艺,需要雕刻师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在北京地区,有很多传统的雕刻行当,如木雕、石雕、牙雕等。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来看看传统的织锦行当。
织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手工艺,它需要织锦师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在北京地区,有很多传统的织锦行当,如宫廷织锦、民间织锦等。
这些织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来看看传统的烹饪行当。
烹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工艺,它需要厨师具备高超的技艺和经验。
在北京地区,有很多传统的烹饪行当,如宫廷菜、御膳菜、京味小吃等。
这些烹饪作品不仅具有很高
的美食价值,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京剧行当是北京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京剧角色划分
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角色。
京剧角色又称行当,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但末融合了丑,成为四大行当。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丑是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
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京剧行当是什么
京剧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人杂剧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京剧行当是什么,希望能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脚色,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
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
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
当时这些行当(脚色) 的划分还不如现在的科学、细密,各种行当的涵意和表现形态,也和现在舞台上的行当,有很大的区别。
直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 种脚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脚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
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
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
汉剧共分为10 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 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
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
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