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腹膜炎治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诊疗观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发生在肝硬化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腹膜炎症状,如发热、腹痛等。
本文将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诊疗观察进行探讨,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患病原因及危险因素肝硬化是由于长期的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脏组织结构不规则性增生、纤维化和再生异常,导致肝脏功能进行性减退的一种慢性肝病。
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则是由于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肝硬化患者由于腹水积聚、免疫功能下降、胃肠道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容易引起腹腔感染,并发自发性腹膜炎。
二、临床症状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腹膜炎症状和肝硬化相关的表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发热、腹胀、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腹水感染、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三、诊断方法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并结合腹水常规检查、腹水培养和腹水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
腹部超声、CT、MR等影像学检查也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法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
首先需要积极处理腹水,排除腹水潴留,减轻腹腔内压力,预防感染的发生。
其次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针对致病菌进行合理选药。
对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予以支持治疗,包括改善肝功能、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
对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也需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五、护理和预防对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护理,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并处理腹水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遵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以预防病情的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六、结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肝硬化并发症,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
腹膜炎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膜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腹膜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腹膜炎应该吃什么药。
*腹膜炎怎么治疗?
*一、西医
治疗原则上是极积消除引起腹膜炎之病因,并彻底清洗吸尽腹腔内存在之脓液和渗出液,或促使渗出液尽快吸收、局限。
总的来说,急性腹膜炎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非手术治疗方法
1、体位:在无休克时,病人应取半卧位,经常活动两下肢,改换受压部位,以防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和褥疮。
2、禁食:对胃肠道穿孔病人必须绝对禁食,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出。
3、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胃肠道膨胀,改善胃肠壁血运,是腹膜炎病人不可少的治疗。
4、静脉输液:腹膜炎禁食患者必须通过输液以纠正水电解复和酸硷失调。
5、补充热量与营养:急性腹膜炎须要大量的热量与营养以补其需要。
6、抗菌素的应用:早期即应选用大量广谱抗生素,之后再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加以调整,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较好。
7、镇痛:对于诊断已经明确,治疗方法已经决定的病人,
为减轻病人痛苦适当地应用镇静止痛剂是必要的。
*2、手术治疗
1、病灶处理:清除腹膜炎之病因是手术治疗之主要目的。
2、清理腹腔:在消除病因后,应尽可能的吸尽腹腔内脓汁、清除腹腔内之食物和残渣、粪便、异物等。
3、引流:以便残存的炎症得到控制,局限和消失。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腹膜炎怎么治疗,腹膜炎中西医
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腹膜炎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腹膜炎”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肝病或肾病腹水,非腹内脏器感染引发的急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可能与患者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损害、吞噬细胞活性减低、调理功能减弱、腹膜防御细菌能力降低有关。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细菌在肝内清除减少,肠道细菌透过肠壁进入腹水所致移位感染也有可能。
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其次为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一、发病机制1.肠道细菌侵入腹腔几率增加向发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感染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
正常情况下小肠内只有少量需氧(兼性)革兰阴性杆菌.严或f病时小肠内细菌L移易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了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侵人的机会而引起肠源性感染_-一般认为其进人腹腔可经以下途径:①血行性:正常小肠内除回肠向少数细菌外,其他部位皆无菌。
肝硬化时肠道细菌分布异常,约75%患者回肠甚至空肠/·二指肠内有大量杆菌繁殖。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小肠壁淤血,绒毛水肿,上皮和基膜变性,肠内细菌可通过缓膜上皮进入门静脉系统。
有70%~80%门静脉血可经门一体分流绕过肝脏直接进人体循环,形成菌血症;②淋巴源性:已证实肝硬化患者,细菌可从肠腔通过猪膜上淋巴管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定位转移,带菌的淋巴液及门静脉内细菌可通过淤血的肝窦壁溢出,经肝门、肝包膜下淋巴丛漏人腹腔;③细菌跨膜迁移性:肝硬化时由于肠动膜充血、水肿、通透性改变,屏障作用削弱,使肠道细菌经肠壁直接向腹腔渗透;④直接蔓延性:邻近器官如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细菌可直接蔓延到腹腔。
2.宿主防御功能低下①体液免疫异常。
这其中包括补体下降,调理素活性降低及白细胞趋化因子(C3a、C5a、C567)减少。
②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③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80%是由肝巨噬细胞完成的。
透射电镜下正常肝组织中20~30个肝细胞就能发现1个肝巨噬细胞,肝硬化肝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几乎很难找到。
肝巨噬细胞不仅数量减少,甚至吞噬功能也降低。
肝巨噬细胞调理素——纤维连接蛋白也下降,致使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的内毒素和细菌未能经过肝巨噬细胞充分解毒及清除而得以进人体循环。
腹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腹膜炎属于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急腹症,我们腹腔内的大部分器官都被腹膜包裹着,他能够分泌出滑腻的黏液,以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保证我们体内器官正常运行。
但腹膜被一系列致病因素刺激发生急性炎症后,就会产生腹膜炎,引起患者身体不适。
能够导致腹膜炎的因素有很多,细菌感染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够通过泌尿道、血液等途径进图腹腔,导致腹膜炎;除了细菌感染以外,化学成分的刺激、受到腹部外伤也会导致腹膜炎;一些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任期肆意发展也会出现继发性腹膜炎,像阑尾炎、胆囊结石、胃炎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增加患者患上腹膜炎的几率。
通常情况下炎症处急性发作,因此患者患上腹膜炎之后的症状比较明显,经常表现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腹痛、恶心、不排尿或尿量减少、排便困难、寒战、腹肌紧张、发热、腹胀,此外,腹膜炎还会导致体温、脉搏发生变化,在患病期间患者的体温异常升高、脉搏加快,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口唇干燥、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四肢冰冷、唇部颜色青紫等,证明患者已经出现了全身感染的中度症状,如果此时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有可能诱发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粘连性肠梗阻、盆腔脓肿等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建议近期出现过以上疾病,或出现过上述部分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配合医生的治疗,积极治疗疾病,避免病情恶化发展,引发严重后果[1]。
患者到达医院之后,首先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触摸和初步询问来判断患者的基本情况。
随后可能会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血常规来检测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等判断炎症情况,通过尿常规检测尿淀粉酶等指标来查看有无肝胆疾病,通过超声、X线检查能够看到腹腔有无积液、有无消化道梗阻等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部位等信息选择合适位置进行腹腔穿刺术,将取得的穿刺液送往实验室进行生化检测,这是确诊腹膜炎很重要的检查方式,结合以上的检查结果,医生能够清晰判断患者是否为腹膜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腹膜透析腹膜炎诊治指南ISPD指南/推荐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推荐方案2005年更新Beth Piraino,1 George R. Bailie,2 Judith Bernardini,1 Elisabeth Boeschoten,3 Amit Gupta,4 Clifford Holmes,5 Ed J. Kuijper,6 Philip Kam-Tao Li,7 Wai-Choong Lye,8 Salim Mujais,5 David L. Paterson,9 Miguel Perez Fontan,10 Alfonso Ramos,11Franz Schaefer,12 and Linda Uttley13Renal Electrolyte Division,1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Pittsburgh, Pennsylvania;Albany College of Pharmacy,2 Albany, New York, USA; Hans Mak Institute,3 Naarden, The Netherlands;Sanjay Gandhi Postgraduate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4 Lucknow, India; Renal Division,5 BaxterHealthcare Corporation, McGaw Park, Illinois, USA; Depart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6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Leiden, The Netherlands; Department of Medicine & Therapeutics,7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entre for KidneyDiseases,8 Mount Elizabeth Medical Centre, Singapore;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9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USA; Division of Nephrology,10 Hospital Juan Canalejo, A Coruña, Spain; Division of Nephrology,11 Hospital General de Zona #2, 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Hermosillo, Mexico;Ped iatric Nephrology Division,12 University Children’s Hospital, Heidelberg, Germany; RenalDialysis Treatment,13 Manchester Royal Infirmary,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腹膜炎依然是腹膜透析(PD)的首要并发症。
腹膜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及其药物治疗:·可能病原菌:肠杆菌科、肠球菌属、偶有厌氧菌。
·首选药物:腹水中性粒细胞>250*106/L,经验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一次2g,ivgtt,每8小时一次。
或头孢噻肟钠,一次2g,ivgtt,每12小时一次。
或头孢曲松钠,ivgtt,一次1~2g,一日1次。
·次选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ivgtt,一次4.5g,每8小时1次。
氨苄西林舒巴坦,ivgtt,,一次1.5g,每8小时一次。
·说明:腹水细菌培养出结果后,立即选择敏感的窄谱抗生素,疗程至少2周。
二、继发性腹膜炎及其药物治疗·可能病原菌: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属、拟杆菌属。
·首选药物:上消化道穿孔所致者宜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类。
下消化道穿孔所致者宜选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ivgtt,一次3.2g,每6小时一次。
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ivgtt,一次4.5g,每8小时1次。
·次选药物:重症选用美罗培南,ivgtt,一次1g,一日2~3次。
或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一次0.5g,ivgtt,每6~8小时一次。
或头孢吡肟,ivgtt,一次1~2g,每12小时1次;加甲硝唑ivgtt,0.5g,每12小时一次。
·青霉素过敏者使用莫西沙星,ivgtt,一次400g,每日1次,加甲硝唑,ivgtt,一次0.5g,每12小时一次。
三、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及其药物治疗·可能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杆菌。
·首选药物:去甲万古霉素,ivgtt,一次15mg/kg,每12小时一次,加哌拉西林,ivgtt,一次2~4g,每8小时一次。
重度感染可在腹膜透析液中加入抗菌药。
·次选药物:万古霉素,ivgtt, 一次15mg/kg,每12小时一次,加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ivgtt,一次2g,每12小时一次。
治疗腹腔感染的指导意见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感染是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仅次于手术的重要治疗措施。
临床医生在治疗腹腔感染时,应结合腹腔感染的病因、类型、严重程度和抗感染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合理选择药物,制定用药方案。
一、腹腔感染的分类和评估腹腔感染表现为腹膜炎和(或)腹腔脓肿。
腹膜炎从不同角度可分为局限性腹膜炎和弥漫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社区获得性腹膜炎和医院获得性腹膜炎。
此外在某些患者,尤其是一般情况较差、伴有免疫抑制或已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腹膜炎(主要是继发性腹膜炎)经规范治疗(包括手术和抗感染药物治疗)后腹腔感染持续存在,或缓解后又反复发作,形成临床上特别难处理的顽固性腹腔感染。
此类腹腔感染已不具备原有腹膜炎的典型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被称为第三型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通常表现为腹部范围不定的蜂窝织炎和多发脓肿。
按严重程度,腹腔感染可以分为:(1)轻度感染:腹膜炎较局限,发病在12 h以内;(2)中度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发病12~48 h,有一般的脓毒症状;(3)重度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发病>48 h,有明显脓毒症状和(或)合并有器官功能障碍。
亦可用急性生理学和既往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来评价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
二、腹腔感染的常见病原菌1.原发性腹膜炎:90%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杆菌和肠杆菌属为代表的肠道杆菌科细菌占60%以上,还有少量假单胞菌属;其次是肺炎链球菌占15%;厌氧菌少见,不到1%~5%。
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不到10%。
2.继发性腹膜炎:多由空腔脏器穿孔或坏死(跨壁感染)或细菌在腹腔内接种引起。
在上消化道以肠道杆菌科细菌为主,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也不少见;此外是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厌氧菌的参与并不突出。
下消化道穿孔或破裂,细菌污染要严重得多,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参与的混合感染机会很大。
最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症状、诊治和预防要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指无腹腔脏器穿孔而发生的腹膜急性细菌性感染,常见于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也见于其他严重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肝癌、暴发性肝衰竭等。
本文概述了SBP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病因和症状在晚期肝病中,当肝脏压力升高(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受损时,会形成腹水。
当正常生活在肠道内的细菌进入腹腔导致腹水被感染时,可发生SBP。
大部分SBP感染由革兰阴性菌引起(其中50%为大肠杆菌),其余则是由革兰阳性菌引起(其中19%为链球菌)。
SBP主要发生在晚期肝病中,是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反应减弱,肠道中的细菌环境发生了变化。
炎症可导致肠道发生渗漏,并使正常情况下无细菌的身体部位被肠道细菌所感染。
SBP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寒战和腹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
但有约10%的患者可无症状。
对于晚期肝病伴腹水并因意识模糊和/或肝肾功能障碍住院的患者,应尽快行诊断性腹腔穿刺,以排除SBP的可能。
诊断和治疗SBP的最大风险是败血症,感染会快速进展至全身。
重要的是要快速识别SBP,以便对其进行治疗。
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个/mm3是诊断SBP的金标准,其计数结果可通过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或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自动计数和分类来获得。
SBP的治疗主要为经验性抗菌治疗,传统经验性治疗主要包括三代头孢菌素与喹诺酮类,但抗生素的选择应以当地的细菌耐药特性及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指导。
对于治疗效果欠佳或怀疑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患者,应在开始治疗48小时后行第2次诊断性腹腔穿刺,以评估抗生素的疗效。
预防SBP患者有再次发生SBP的风险。
2020年英国胃肠病学会与英国肝病学会指南在对于肝硬化腹水管理的建议中提到:对于SBP治愈后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诺氟沙星(400 mg,1次/天)、环丙沙星(500 mg,1次/天,口服)或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噁唑800 mg,1次/天和甲氧苄啶160 mg,1次/天,口服)进行治疗,以防止SBP再次进展。
一、病原学与发病机制SBP时的腹腔感染细菌大多具有肠源性特征。
在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培养阳性的病例中,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
国外一项文献荟萃分析显示,埃希大肠杆菌最常见,为47%,肺炎克雷伯菌次之,为11%,其他需氧革兰阴性菌占11%,链球菌占26%,肠球菌占5%。
厌氧菌不常见,仅占5%。
SBP系肠道细菌种植至腹腔所致的机会性感染,与宿主免疫力低下直接有关。
肝硬化腹水或重型肝炎时,肝细胞功能严重障碍致使机体不能有效清除细菌,多形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及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下降,血清和腹水中补体水平降低,腹水的抗菌和调理活性低下等因素参与了腹腔细菌接种。
丧失了抗菌能力的腹水成为细菌的理想培养基,细菌在腹水中得以迅速繁殖。
肠道细菌迁徒至腹腔主要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有关。
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时,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属、肠球菌等细菌过度生长。
细菌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致肠上皮细胞受损。
近年重视内毒素、TNFa、IL-6等细胞因子以及一氧化氮(NO)对肠上皮屏障、肝脏和其他系统的损伤作用。
门脉高压所致的肠道淤血、水肿、低灌注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亦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腹泻、胃肠功能紊乱及上消化道出血均可损害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肠道菌群构成,是诱发SBP的重要因素。
肠道细菌迁徒至腹腔的途径有跨膜迁移和肠道细菌易位两种学说。
(一)细菌跨膜迁移过去认为,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道细菌可直接穿过肠壁移行至腹腔造成感染。
(二)肠道细菌易位近年提出肠道细菌(包括内毒素)易位的概念,是指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通过肠上皮细胞进入肠系膜淋巴系统或血液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80%是由肝脏库普弗细胞完成的。
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时,库普弗细胞数量减少,吞噬功能降低,不能完全清除经门经脉或淋巴管侵入的肠源性细菌,带菌的淋液可自肝包膜漏入腹腔导致腹腔内感染。
此外,门脉细菌可经门腔静脉侧支分流引起全身菌血症;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非肠道原籍菌引起的SBP,亦与脓毒症血行播散有关。
静脉置管、腹腔穿刺等则是SBP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二、临床特点(一)临床表现通常可见发热,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但远达不到急性腹膜炎三联征(腹部压痛、腹壁肌肉痉挛和反跳痛)的程度。
在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称其为“细菌性腹水症”;有部分患者仅有发热而无腹部体症;另有部分患者出现临床腹膜炎;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水进行性增多且对利尿剂反应不佳、中毒性臌肠、低血压、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恶化等。
(二)辅助检查腹腔穿刺是诊断SBP的最重要手段。
1 .腹水常规及生化:腹腔穿刺液外观混浊,应高度怀疑原发性腹膜炎。
以往腹水 WBC 计数>×109/L 或多形分叶核白细胞(PMN)>25%的诊断指标可能并不可靠。
在伴有大量腹水情况下,渗出液被漏出液稀释,腹水细胞数常达不到诊断标准。
此时,腹水内毒素阳性、腹水腺苷脱氨酶(ADA)>6000U/L、腹水乳酸脱氢酶(LDH)>血清正常值上限的2/3以及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11g/L 对SBP的诊断均有一定的帮助。
2 .腹水细菌学培养:多个前瞻性试验显示,当腹水PMN计数≥250/mm3×109/L) 时,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只有50%左右的阳性率;如在床边将腹水放入血培养瓶中孵育,则细菌阳性率可高达80%。
三、诊断依据2000年国际腹水学会(IAC)SBP和细菌性腹水症的诊断标准可供临床诊断参考。
(一)SBP的诊断标准及处理1.入院时具有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局部腹膜炎表现(腹痛、呕吐、腹泻、肠梗阻);(2)全身感染表现(发热、WBC增多、脓毒症休克);(3)无明确诱因的肝性脑病;(4)无明确原因的急进型肾功能损害;(5)未予抗生素预防用药的胃肠道出血。
2.腹水PMN>×108/L,或血性腹水PMN与RBC比值为1:250。
3.床边用血培养瓶做腹水接种培养,量不少于10ml;同时进行血培养。
(二)细菌性腹水症的诊断及处理1.诊断标准:腹水培养阳性,腹水PMN<×108/L,无局部或全身感染表现。
2.处理原则:一旦诊断为细菌性腹水症,须重复穿刺行腹水检查。
(1)若腹水PMN >×108/L ,开始抗生素治疗;(2)若腹水重复培养阴性,细菌性腹水症消失,无需治疗;(3)若腹水重复培养阳性,PMN<×108/L,有局部或全身感染表现,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鉴别诊断主要与继发性腹膜炎和结核性腹膜炎相鉴别。
(一)继发性腹膜炎继发于外科急腹症或腹部外科手术后,鉴别要点为:1.起病急骤,常伴有明显的脓毒症表现,急性腹膜刺激征即“腹膜炎三联征”突出;2.腹腔穿刺为脓性,可见消化道内容物残渣,腹水生化葡萄糖降低(<L),白蛋白(>10g/L)和LDH(>血清LDH水平) 增高,细菌涂片与培养不是单一细菌,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3.X线平片在空腔脏器穿孔时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4.必要时行内镜、腹腔镜检查,或行剖腹探查术。
(二)结核性腹膜炎鉴别主要依据1.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2.可伴有午后潮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3.腹部扪诊呈特征性揉面感;4.腹水淋巴细胞增多、抗酸染色阳性;5.血沉增快,血清结核抗体阳性;6.试验性抗痨治疗有效。
五、治疗SBP的治疗原则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腹腔局部处理和免疫调节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SBP平均病死率为60%,在发病48h内接受治疗者,病情好转率可达60%以上;若超过48h治疗者,好转率则仅为20%~30%。
因而临床诊断一旦确立,应立即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前首先进行腹水细菌学培养。
若同时伴有脓毒症表现,应同时进行血培养。
抗生素的选用原则为:1. 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首先选用对SBP的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较强的抗生素,如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三嗪、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2.掌握当时当地的流行菌趋势及耐药动向:随着广谱β-内酰胺酶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革兰阴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北京地坛医院2004~2005年的SBP的流行菌耐药趋势显示,ESBLs阳性的埃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在40%以上。
对于院内感染的SBP,近期(3个月内)因腹腔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的SBP以及较严重的SBP,应避免使用头孢菌素、氨曲南等抗菌药物,可以选择β-内酰氨+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以及氨基苷类抗生素如肾毒性较低的依替米星等抗菌药物。
重症感染者可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安培南和美罗培南。
各地区、各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不同,应掌握当时、当地的流行菌趋势及耐药菌动向。
3.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用药48~72h后,根据临床疗效反应的微生物学进行重心评估,选用窄谱抗生素。
常规抗感染治疗一般为 7~10d 。
目的是为了减少二重感染,防止耐药性产生,减少毒性反应并降低治疗费用。
(二)支持治疗给予积极的静脉营养支持,补充富含支链氨基酸的优良蛋白,严格控制血糖(<8mmol/L),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促进感染恢复有重要作用。
(三)白蛋白治疗1999年Sort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肝硬化并发SBP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头孢噻肟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白蛋白,可以降低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方法为住院首日注射白蛋白(kg)1次,第3天时注射第二次(1g/kg)。
肝硬化合并SBP 患者发生肾损害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有关,用白蛋白扩容可以预防肾损害,降低病死率。
(四)腹腔局部处理1.腹腔注射抗生素:抗生素局部用药,易诱导细菌多重耐药,目前已不再应用。
2.腹腔穿刺放液及腹膜腔灌洗: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时,如发生利尿剂抵抗,或腹水明显混浊、有絮状物,或呈血性腹水时,可行腹腔穿刺放液及腹膜腔穿刺灌洗。
单纯排放腹水易产生低血容量、低钠血症、肾功能损害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须在大量放液的同时输入足量的白蛋白扩充血容量,可防止全身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损害,显著减少并发症。
一次性将腹水排尽,排液后按1L腹水补给10g白蛋白的比例静脉输注无盐白蛋白。
若每次排放3~5L,可适当减少白蛋白用量,按1L腹水补充6~8g白蛋白的比例给予。
腹腔穿刺放液后,用温生理盐水反复灌洗腹膜腔,直至洗脱液变清为止,可明显提高SBP 的治愈率。
其他合成的胶体扩容剂在体内的半衰期低于24h,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因而不能满意地预防排放腹水后的循环功能紊乱。
3.外科手术治疗:如非手术疗法无效,病情恶化或不能排除继发腹膜炎时,或反复发生腹腔感染以致腹膜粘连形成分隔样腹水时,应剖腹探查或隔室切开术。
应放置腹腔引流管,保证术后病灶的充分引流。
(五)免疫调节治疗1.调节肠道微生态:通过选择性“促菌”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抑制有害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那毒素易位。
主要措施包括补充肠道益生菌和补充益生原。
(1)补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地衣芽孢杆菌制剂,为肠道抗炎微生物,通过抑制有害菌生长,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道上皮屏障。
(2)补充益生原:乳果糖、拉克替醇等口服或高位灌肠,可促进肠道分解糖的有益菌群优势生长,抑制肠道分解蛋白的有害菌群;其酸性代谢产物并可促进肠源性毒素的排出。
2.维护肠道屏障功能:谷氨酰胺(GLN)是快速分裂型细胞(如肠道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重要能源,是危重症患者的条件必须氨基酸。
在肠屏障受损、细菌内毒素易位时,补充GLN可减轻肠膜萎缩,修复肠屏障,降低肠壁通透性,并能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功能,因而可减少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降低感染和多器官功能损伤的风险。
GLN用量为每日~kg加入至少5倍的氨基酸溶液中静脉滴注,速度不应超过氨基酸/h ,至少连用6d。
六、疗效评价及预后48h的重复腹腔穿刺检查对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具备以下两条之一者为治愈:1.腹水细菌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2.用药48h后,腹水中性粒细胞持续下降至原来的50%以下,以后继续下降达×109/L;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减轻到消失,体温恢复到正常。
近年,由于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SBP的治愈率有所提高。
有报道,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治愈率可达%。
但患者的最终生存仍取决其肝功能状态。
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易并发SBP,SBP则通过内毒素-细胞因子轴造成继发性肝损伤和其他组织器官损伤,使肝衰竭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患者的病死率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脓毒症休克和低氧血症等肝衰竭并发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