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 格式:docx
- 大小:27.73 KB
- 文档页数:2
三仁汤的功效与作用
三仁汤是常用的中药汤剂,主要的成分是杏仁、白蔻仁和生薏仁,再加上半夏、厚朴、飞滑石、白通草、竹叶等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祛湿利水、调理肠胃等功效。
1、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三仁汤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三仁合用,三焦分消,可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
2、祛湿利水:祛湿利水也是三仁汤的功效,对湿热初起和暑热身重等症,都有一定治疗作用,出现头痛、恶寒和肢体倦怠以及面色淡黄时,及时服用三仁汤能有效缓解症状,还可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3、调理肠胃:三仁汤对脾胃有调理作用,能提高身体的消化功能,促进代谢,对于消化功能不调、消化功能紊乱以及大便燥结、恶心呕吐等多种不良症状,都有出色的治疗功效。
适量食用可缓解体内湿毒过重或脾虚引起的大便稀溏。
中医名方三仁汤临床运用【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甘澜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日1剂。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加减】若热重于湿,症见脘腹满闷,心烦呕恶,身热口渴,或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芩、黄连、山栀等;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重、面赤、气粗、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等;若热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石斛、麦冬、天花粉;若夹秽浊,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藿香、佩兰、豆卷、石菖蒲、郁金等以化浊;若卫分症状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香薷以解表邪;有寒热往来者,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
【方论】本方所治证属湿温邪留恋气分,气机失宣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以醒脾;薏苡仁益脾渗湿,利下焦之湿热,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三药为主,故名“三仁汤”。
辅以半夏、厚朴以燥湿消痞,行气散满;用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剂,使三焦宣畅,上下分消,湿化热清,诸症自除。
【医论】湿温初起,邪气逗留气分,湿重热轻,症见头痛,身重疼痛,不口渴,面色淡黄,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中午后身体发热,舌苔白,脉弦细而濡软,症状好像阴虚发热,这种病一时不能很快痊愈,病名叫湿温。
本病不论是在夏季、秋季、冬季一律以三仁汤来治疗,不要用汗法、下法和养阴法乱治。
因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表证,但伤寒脉浮紧,此脉弦细而濡,这不是伤寒;舌白不渴,面色淡黄,也不是暑邪偏于火热,乃湿郁之象;胸中气闷,不觉饥饿,不是食滞,食滞则嗳气痞胀,是湿邪阻闭气机,清阳之道不通所为;午后身热,很像阴虚发热,但阴虚发热面必赤,此则淡黄,这是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阳气渐衰,故身热。
三仁汤临床应用体会三仁汤(Three-ingredientDecoction)是中医常用方剂之一,也是一种多功能的复方制剂,可以用于不同的病原证治疗。
三仁汤的历史悠久,它是汤剂中的经典和权威之作。
本文将就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进行综合性体会。
三仁汤是中医方剂,由三种中药组成,故名“三仁”。
三仁汤有多种不同的配方,常见的有三仁汤、三仁耆小承气汤、三仁温痰汤及三仁湿热汤等。
三仁汤多用于肝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脾虚泄泻证及脾胃虚弱证、气血不足证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
一、三仁汤治疗肝肾虚证三仁汤可用于治疗肝肾虚证,比如肾虚下腹痛、头晕眼花及气短乏力等证候。
根据中医的诊断,这些病症都属于肝肾虚证。
三仁汤的药性温补,可补肝肾,养肝肾之阴,活血化瘀,温经缓痛,使肝肾虚证得到改善。
三仁汤常用药量为九节、六味,其中九节药物包括:人参、黄芪、阿胶;六味药物包括:白术、枸杞子、当归、黄柏、炙甘草、熟地。
这些药物的药性及主治功效可以相互补充,补肝肾之阴,和气血,养肝肾之阴和阳,活血化瘀,温经缓痛,提高肝肾功能,促进机体全面恢复。
二、三仁汤治疗脾虚泄泻证三仁汤也可用于脾虚泄泻证,比如慢性腹泻、腹痛腹泻等证候。
根据中医的诊断,这些病症都属于脾虚泄泻证。
三仁汤的药性温补,可补脾胃之阳,健脾和胃,止泻化湿,使脾虚泄泻证得到改善。
三仁汤的不同配方中,常用的药物一般包括:人参、枸杞子、桂枝、白术、黄柏、枣仁等。
这些药物的药性及主治功效一般都是补脾胃之阳,健脾和胃,止泻化湿,及温中安胃等。
三、三仁汤其他应用此外,三仁汤还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它可以补血气、养血壮阳,活血化瘀,凉血止痛,调和气血,使气血不足证和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改善。
综上所述,三仁汤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方制剂,可用于肝肾虚证、脾虚泄泻证、气血不足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候的治疗,它的药性温补,可以补肝肾、补脾胃、活血化瘀、凉血止痛,使机体获得改善。
因此,在临床上对肝肾虚证、脾虚泄泻证、气血不足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候,可考虑选择三仁汤作为辅助治疗方案。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高军丽㊀杨绍桦作者单位:466000河南周口,周口市中医院ʌ摘要ɔ目的㊀观察三仁汤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㊀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上加用三仁汤.结果㊀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的70%;治疗组H P 转阴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月后随访,对照组显效者复发2例,症状评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未见复发.结论㊀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症状,总体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ʌ关键词ɔ三仁汤加减;脾胃湿热;慢性胃炎;疗效观察ʌ中图分类号ɔR 969.4㊀㊀㊀㊀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B ㊀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4-5511(2018)02-0764-01㊀㊀笔者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40例,均H P 检测阳性,胃镜㊁病理活检排除占位性疾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男11例,女性9例;年龄32-75岁,平均41.5ʃ9.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2ʃ1.5年.治疗组男10例,女性10例;年龄28-76岁,平均40.5ʃ8.7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3.6ʃ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1.2㊀诊断标准㊀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的专家共识意见[1],患者均经常规检测H P ㊁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脾胃湿热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制定,4项主症: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④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3项次症: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②小便黄;③脉滑或濡数.诊断需具备2项主症+1项次症.1.3㊀治疗方法㊀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三仁汤,药物组成:杏仁12g ㊁白豆寇12g ㊁生薏苡仁30g ㊁制半夏12g ㊁厚朴12g㊁滑石10㊁黄连6g ㊁通草6g ㊁竹叶12g ㊁栀子10g㊁枳壳10g .加减:胃脘灼热明显者加蒲公英9g ㊁连翘9g;困重㊁渴不欲饮者加藿香9g ㊁佩兰9g ;呃逆者加竹茹12g ;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治疗30天.1.4㊀疗效判定标准㊀拟定三级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全部脾胃湿热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不适;有效:主要不适症状明显好转,主次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时仍存在不适感;无效:主要症状未见任何改善或加重.同时根据患者症状评分:无症状者0分;轻微症状㊁极少出现者1分;中等程度的症状并且时轻时重者2分;严重症状并且持续出现者3分.1.5㊀采用S P S 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果经过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间表1);两组症状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但治疗后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两组H P 转阴率比较,治疗组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见表3).3个月后随访,对照组显效者复发2例,治疗组未见复发.表1㊀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20108290%对照组2077670%表2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组别时机纳呆胃痛嗳气腹胀嘈杂治疗组治疗前2.7ʃ0.42.8ʃ0.52.7ʃ0.32.7ʃ0.32.8ʃ0.4治疗后0.8ʃ0.20.5ʃ0.20.9ʃ0.20.6ʃ0.20.7ʃ0.2组别时机纳呆胃痛嗳气腹胀嘈杂对照组治疗前2.3ʃ0.32.5ʃ0.42.4ʃ0.42.5ʃ0.22.3ʃ0.3治疗后1.4ʃ0.31.2ʃ0.41.5ʃ0.31.1ʃ0.31.2ʃ0.4表3㊀两组患者治疗后H P 转阴情况比较组别总例数转阴未转阴转阴率治疗组2017385%对照组2011955%3㊀讨论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抽烟饮酒㊁不进食规律,油腻高脂㊁冷饮㊁辛辣,及各类速食㊁添加剂㊁药物刺激,都可增加慢性胃病患病的几率.在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慢性胃炎,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慢性胃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迁延,病理显示以炎症水肿㊁萎缩㊁生化等为主要变化,西药三联㊁四联用药以抗菌㊁保护胃黏膜为主,病因难以清除,病程难以逆转,总体疗效欠佳[4].本病中医归属于 胃脘痛 ㊁ 痞满 等范畴,或因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或因寒凉中阻,郁而化热,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肥甘厚味,聚湿生痰,或辛辣刺激,生热化火,或因因思虑过度,忧思郁结,皆最终引起湿热蕴藉㊁盘踞中焦,脾胃湿热又碍气机升降,脾胃功能失调,又加重湿热内蕴,不利于病退身安,所以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发展或加重.三仁汤是吴鞠通用来治疗湿温初起所拟之方,方中杏仁宣通肺气,可破除胸中郁滞之气,肺气顺畅,则湿邪可化.药理研究发现,杏仁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苯甲酵可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消化功能.白蔻仁性温散寒,气香醒脾,行中焦之气化脾胃之湿,气行则湿气自化.«开宝本草»描述其 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 ,药理显示,白蔻仁中含有挥发油可增强胃肠道蠕动,消毒杀菌.茯苓㊁薏苡仁健脾渗湿,半夏㊁厚朴燥湿消痞,重在燥湿理气,皆因湿在中焦,气机不畅;通草㊁滑石㊁淡竹叶清利湿热,通过利小便将湿热从下焦排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含有的脂肪油可解热㊁镇静镇痛;半夏㊁厚朴㊁茯苓具有防治胃溃疡的作用,厚朴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滑石具有保护肠胃内壁的作用.本方通过化湿㊁利湿㊁宣气㊁行气达到治疗湿热的作用,关键在于诸药合用,相互协调,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本研究通过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㊁H P 转阴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三仁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值得应用.参考文献[1]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研讨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119-124.[2]㊀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7.[3]㊀梁木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J ].广东医学,2016,37:235-236.[4]㊀少光.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9):113-114.467。
三仁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三仁汤一、古方简介【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2g,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头痛恶痛,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胃肠型感冒【案例】某男,35岁。
时值暑季,感冒半月有余,经服中西药均不见功。
诊见:身热无汗,午后热增,周身酸楚,头晕头痛,口苦咽痛,恶心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属暑湿遏卫,热蕴于中。
治以辛香芳化,清暑利湿。
处方:杏仁、香薷、苏叶、藿香、竹叶、通草各10g,薏苡仁30g,法半夏、佩兰、茯苓各12g,滑石20g,厚朴6g。
3剂而愈¥[傅明光.三仁汤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1986,(10):469]。
【按语】湿热病多以脾胃病变为关键。
叶天士说:“在阳旺之躯,骨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湿热之邪,相合为病,或郁阻中焦,或弥漫周身,影响三焦气化。
上焦壅滞则宣肃不行,中焦蕴积则转运失职,下焦阻遏则决渎失司,且以脾胃为关键。
采用三仁汤,能宣上、畅中、渗下,辛香芳化,健脾和中,清热化湿,开郁理气,使脾升胃降,三焦通利,则湿热化而病愈。
2.支气管炎【案例】某男,51岁,干部。
咳嗽半月,声重不扬,目胞肿胀,全身沉重。
前医投清热祛痰之剂,咳嗽不减,咯痰不爽,舌质红,苔白滑,有齿痕,脉濡数。
证属湿热蕴肺,肺络不宣。
治用三仁汤化裁,处方:杏仁、白豆蔻、厚朴各10g,滑石、泽泻、瓜蒌皮各12g,竹叶3g,陈皮、紫菀、前胡各10g,每日1剂。
二诊:连服3剂,咳嗽停止,诸症消除[靳士华.三仁汤临床运用举例.陕西中医,1985,(11):504]。
【按语】患者素多嗜酒而生湿热,湿热蕴肺,肺络不宣,则咳嗽不已。
清热祛痰,湿浊不去,故难奏效,惟宣化肺气,分消脾气,湿热得除,肺机宣畅,咳嗽自然告愈。
三仁汤----清热祛湿剂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组成: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
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
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
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
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君┤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臣──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利湿清热之功佐──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三仁汤的使用鉴别要点三仁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桂苓、白术、茯苓三味药物组成。
它具有健脾补气、利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质疲倦、水湿困滞等症状。
以下是使用三仁汤时的鉴别要点:一、动态观察体质在使用三仁汤之前,需要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动态观察。
三仁汤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体质疲倦的人群,如果患者体质本就强壮或阳气旺盛,则不适宜使用该方剂。
此外,对于久病体虚、阳虚阴盛的患者也不宜使用三仁汤。
二、辩证论治使用三仁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辩证论治。
三仁汤适用于脾胃气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如果患者有湿困表现,如浮肿、尿少、舌苔厚腻等症状,可以加减茯苓。
如果伴有气郁胃满的情况,如胸闷、胁肋胀痛等症状,可以加减木香。
三、注意禁忌症三仁汤虽然是一味温和的方剂,但也存在一定的禁忌症。
首先,对于水湿停滞不化的疾病,如水肿、中风后遗症等,不适宜使用三仁汤。
其次,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也不宜使用三仁汤。
最后,对于妇女在月经期间,以及怀孕期间,也应避免使用该方剂。
四、用药剂量掌握三仁汤的用药剂量也需要掌握。
通常情况下,每日服用一到二次,一次服用10-15克,水煎服用。
然而,具体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年老体弱、消瘦的患者,剂量应适当减少;对于体症健壮的患者,剂量应适当增加。
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使用三仁汤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的脾胃功能有所改善,食欲增加,消化功能改善,排便正常,体力恢复,就说明治疗有效。
但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就需要及时停用三仁汤,并寻求医生的进一步指导。
六、注意不良反应虽然三仁汤属于温和的方剂,但仍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口苦、恶心、头晕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三仁汤,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使用三仁汤需要注意动态观察体质、辩证论治、避免禁忌症、掌握用药剂量、观察治疗效果和注意不良反应。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效果分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湿温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身痛、头痛、咳嗽、胸闷等。
多年来,中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三仁汤对于湿温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三仁汤是一种以杏仁、白扁豆、薏苡仁为主要药材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痛的功效。
从病因病机来看,湿温病的产生与外感湿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湿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三仁汤中的杏仁具有宣肺化湿的作用,能够开宣肺气,使湿气得以排出;白扁豆和薏苡仁则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调理脾胃,促进湿气排出。
三者配合使用,有助于消除湿邪,缓解湿温病症状。
从临床表现来看,湿温病患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头痛、咳嗽、胸闷等症状。
三仁汤中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研究发现,三仁汤对于湿温病的发热、身痛、咳嗽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同时,三仁汤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加速病情的恢复。
再次,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看,三仁汤中的药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湿温病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症状。
三仁汤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三仁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根据临床观察,使用三仁汤治疗的湿温病患者,其症状改善明显,治愈率较高。
尤其在早期湿温病的治疗中,三仁汤的效果更为显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三仁汤并非万能良药,其适用于湿温病的早期和中期,而对于晚期湿温病,则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温病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法。
在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时,还需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体质、病程、症状等,调整三仁汤的药物组成和剂量。
例如,对于湿邪偏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薏苡仁的用量;对于发热较重的患者,可加用金银花、连翘等药材。
同时,还需注意三仁汤的煎煮和服用方法,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发挥。
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有幸参与了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在此,我愿分享我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该病机为湿热内蕴,脾胃失和。
三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古方,具有清热利湿、和胃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
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差异,我将患者分为湿重、热重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比和剂量。
对于湿重患者,我以三仁汤为基础方,加大茯苓、泽泻等利湿药物的用量,同时配以陈皮、法半夏等理气化湿药物。
我还根据患者的体质,适当加入白术、山药等健脾药物,以增强脾胃运化湿邪的能力。
对于热重患者,我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大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的用量,同时配以山栀、豆豉等清利湿热的药物。
为了防止清热药物伤及脾胃,我还会适当加入干姜、肉桂等温里药物,以顾护脾胃。
对于湿热并重患者,我采用三仁汤原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如患者伴有胃脘疼痛,我会加入元胡、川楝子等止痛药物;如患者伴有呕吐,我会加入半夏、竹茹等止呕药物。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患者在服用三仁汤后,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这可能与患者体质偏虚、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我注重根据患者体质调整药物剂量,并在必要时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在我作为一名中医学的爱好者并参与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我有幸目睹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也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湿热中阻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的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三仁汤治疗皮肤病: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使用】三仁汤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作者/平瑞月,李红毅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
现就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概述如下。
o三仁汤的溯源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君药得名。
其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成为后世治疗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证的基本治法。
三仁汤提出者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
19岁因父病逝医治无效而立志学医,受到当时温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继承叶天士的温病理论,结合自身体会终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
本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总结了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药物使用,直到如今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运用的主张。
《温病条辨》留下的方剂中,除三仁汤外,不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其中原文卷1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而三仁汤之名虽由吴氏提出,为其治疗上焦湿温病的主方,但从该方组方思路及药物选择来看,则可溯源至叶桂医案。
有文献云:“在《临症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案则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了三仁汤。
三仁汤的功效与作用三仁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汤和大黄汤结合而成。
它主要由桂枝、白芍、大黄三味中药材制成,并配合其他药材加工而成。
三仁汤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对于某些疾病和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仁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活血化瘀三仁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桂枝,桂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当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凝滞或瘀血堵塞时,容易引发疼痛或疾病。
桂枝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化解和阻断瘀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炎症。
二、舒肝理气三仁汤中的白芍具有舒肝理气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肝为气机之官,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与调节。
当肝脏气机不畅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现,如胸闷、烦躁、情绪不稳等。
白芍具有舒肝的作用,能够缓解肝脏的紧张与压力,达到舒肝理气的效果。
三、疏风解表三仁汤中的桂枝和白芍具有疏风解表的功效。
风寒外袭时,容易导致感冒等风寒病发作。
桂枝和白芍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解散寒邪,从而起到疏风解表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外邪,缓解风寒病症状。
四、清热利湿三仁汤中的大黄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一种病理因素,容易导致湿热病症发作,如热淋、湿疹等。
大黄具有泻火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排除湿热,净化人体内部环境,改善湿热症状。
五、调和脾胃三仁汤中还有陈皮、甘草等药材,它们能够调和脾胃,促进消化。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当脾胃功能失调时,会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陈皮和甘草具有调和脾胃的功效,能够增加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此外,三仁汤还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肠胃问题。
综上所述,三仁汤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脾胃等功效与作用。
在临床上,三仁汤常用于治疗一些相关疾病和症状,如痛经、经闭、风湿痛、湿热下注等。
不过,三仁汤属于中药复方剂,对于药物配比和使用方法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由于三仁汤具有泻下作用,长期或滥用可能会导致腹泻等不适,因此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
分析三仁汤对湿温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我对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报告进行了梳理。
根据中医理论,湿温病是由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表现为发热、身重、乏力等症状。
三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三仁、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化浊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三仁汤被广泛用于治疗湿温病。
为了进一步验证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效果,我搜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体温恢复时间、病程时长等指标,我发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症状改善方面,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三仁汤后,发热、身重、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更加明显。
这说明三仁汤能够有效减轻湿温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病程时长方面,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三仁汤后,病程时长明显缩短,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缩短程度更为显著。
这说明三仁汤能够有效控制湿温病的发展,减少患者痛苦。
我还对三仁汤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未发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三仁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根据现有数据和文献分析,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缩短病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因此,三仁汤可以作为湿温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体化调整。
在使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时,应遵循医师的指导,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其他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拔罐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身重、乏力等。
三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三仁、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化浊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三仁汤被广泛用于治疗湿温病。
为了验证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效果,我搜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体温恢复时间、病程时长等指标,我发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余国俊师承讲记三仁汤方证余国俊师承讲记——三仁汤方证古代中医药学家余国俊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书法家,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他师承了古代名医张仁奇的医学经验,并总结出了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剂——三仁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余国俊师承讲记中关于三仁汤方的证型。
一、方剂简介和功效三仁汤是余国俊通过对张仁奇方剂的研究和实践,最终总结而成的。
它的方剂组成包括苍术、白术和茯苓这三种药材,并且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三仁汤方剂具有健脾和胃、祛湿通便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
二、三仁汤方剂的证型余国俊师承讲记中详细描述了三仁汤方剂的证型,以下是相关证型的解析。
1. 脾胃虚弱证型: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四肢倦怠、大便溏泄等。
这种证型属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系统问题,运用三仁汤方剂可以补充脾胃气血,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2. 湿阻脾阳证型: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四肢沉重、脘腹胀满、大便稀软等。
这种证型属于脾阳虚衰导致湿邪困阻,三仁汤方剂具有温阳化湿的作用,能够改善病情并帮助身体排除湿邪。
3. 脾胃虚寒证型: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脘腹冷痛、腹泻、四肢冷、舌淡苔白等。
这种证型属于脾胃阳气不足,三仁汤方剂可以温阳健脾,从而改善脾胃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4. 脾胃虚湿证型: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这种证型属于脾胃湿邪困滞导致的问题,三仁汤方剂可以温阳化湿,解决湿邪问题,从而改善症状。
三、总结通过余国俊师承讲记中关于三仁汤方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仁汤在中医药中的重要性。
三仁汤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不仅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而且在通过师承讲记的方式传承下来,为后世中医医学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的来说,余国俊师承讲记中的三仁汤方剂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其证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仁汤的适应症和疗效。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刘洋;杨婷;李壮;高傲;赵妍;柏立群;曹蕾【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年(卷),期】2023(43)1【摘要】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减对湿热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00例湿热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四妙丸治疗,2组均给予湿热体质的常规中医体质调理方案,共观察12周。
治疗结束后结合湿热体质转化分、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表(SPHERE量表)及血清自由基指标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湿热体质转化分、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表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改善(P<0.05或P<0.01)。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自由基代谢指标SOD、GSH-Px 及CAT均有提高(P<0.01);脂质过氧化指标MDA和LPO的含量均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自由基代谢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三仁汤加减对于湿热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四妙丸,可明显改善患者湿热质体征,降低SPHERE量表积分,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躯体和心理疲劳状态。
【总页数】4页(P40-43)【作者】刘洋;杨婷;李壮;高傲;赵妍;柏立群;曹蕾【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医务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相关文献】1.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89例2.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3.三仁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4.三仁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评价5.三仁汤加减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仁汤治验录三仁汤是临床常用的方剂,适用于湿大于热的湿热病治疗。
现将三仁汤的治验资料整理如下。
《温病条辨》湿温、寒湿: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化湿醒脾畅中;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
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
原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但是如果善于抓住组方的宣畅气机和清利湿热的功效,适当加减药物,可以治疗其他杂症。
分享一则陈瑞春老先生用三仁汤止汗的案例。
1998年夏天,7月20日。
一患者因为咳嗽、低热,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服5剂低热除,咳嗽止,惟汗出甚多。
继之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服5剂出汗减轻,但背部汗出仍多,几乎是汗流浃背。
三诊,视其诸恙平息,惟汗出如故,且有蒸蒸之势。
又视其舌苔白腻,便溏,溺黄,脉不紧不数,缓而偏软。
疏方三仁汤加藿香,嘱进5剂。
药后来诊,诉服上药后,汗出已止,一切正常。
无不适者,遂以此方调理。
诊毕反思,前者一诊用柴葛剂透热疏散,起到退热作用;后者二诊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旨在调和营卫以补益固表。
二者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对湿邪置之不顾。
既未透湿于外,亦未渗湿于下,故湿遏热伏,汗出如蒸。
背为阳,湿遏阳伏,故背部出汗甚多。
然用三仁汤宣上透达肺气,运中醒悦脾胃,渗下通调水道,三焦通畅,气机舒展,故不止汗而汗自止。
三仁汤的功能主治1. 三仁汤的介绍三仁汤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南杏、北杏和苦杏三味药材组成。
它被广泛用于调理脾胃虚弱、湿热症状等身体不适。
三仁汤是一种煎剂,通过煮煎药材后喝下药汤,从而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2. 三仁汤的功能三仁汤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清热解毒三仁汤的成分中含有苦杏,苦杏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苦杏能够凉血解毒,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热毒素,减轻湿热症状。
例如,对于湿热引起的口干舌燥、疮疖肿痛等症状,三仁汤可以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2.2 调理脾胃三仁汤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
南杏和北杏作为药材,都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它们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食欲,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三仁汤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剂,帮助改善相关症状。
2.3 缓解咳嗽症状三仁汤也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咳嗽症状。
南杏和北杏有润肺化痰的作用,可以缓解咳嗽引起的不适。
三仁汤中的杏仁成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可以起到滋润肺部、缓解干咳和喉咙痛等症状的作用。
3. 三仁汤的主治病症根据三仁汤的药性和功效,它适用于以下主要病症:3.1 脾胃虚弱三仁汤中的南杏和北杏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虚弱引起的不适症状。
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三仁汤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剂缓解这些症状。
3.2 湿热症状苦杏是三仁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湿热症状常表现为口干舌燥、疮疖肿痛等,三仁汤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
3.3 咳嗽三仁汤中的南杏和北杏含有润肺化痰的成分,可以缓解咳嗽症状。
对于干咳、喉咙痛等症状,三仁汤可以起到舒缓的作用。
4.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三仁汤一般以20克的药材用水煎煮,煎至原来的1/3即可。
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每天可以分2-3次服用。
一般建议在饭前30分钟服用,空腹时效果更佳。
5. 注意事项使用三仁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三仁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热症状、咳嗽等病症,不适用于其他病症的治疗。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
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
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
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
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
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
为主[3]。
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
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
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
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
组成。
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
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
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
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
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
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
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
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
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
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
舌体稍胖大,色淡
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
以疲
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
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
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
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
10年加重半年就诊。
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
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
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
上述
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
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
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2016年11月16日复诊诉乏力减轻,情绪转好,舌脉同前。
患者前后加减应用三仁汤月余恢复正常。
2017年6月14日,梅雨天再发乏力,讲话后
疲劳感尤重。
自述1年来疲劳感不明显,今年梅雨季再发但较往年症状轻,舌质红苔薄腻脉濡,给予三仁汤合生脉饮加减7剂后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罗华丽,汪莹,黄思琴.节气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07-109.
[2]李春杰,贾丹兵,李乃民,等.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防治[J].中华中医
药学刊,2010,28(5):946 -947.
[3]王小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40-142.
[4]胡玲,陈苇菁,潘怀耿,等. 基于脾胃湿热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