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品质变异现象共3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32
《中药储存与养护 》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一、气味散失概念:含有易挥发成分中药储存保管不当挥发损失中药气味改变中药的气味散失既是所含挥发油的散失,也是有效成分散失。
一、气味散失原因:挥发越快挥发气味散失越多挥发油(中药内具有芳香气味的油质储存时间越久常温温度越高气味散失的原因是挥发油被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的结果。
一、气味散失原因:薄荷荆芥麝香中药芳香性气味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是鉴别中药质量的标志之一。
二、风化概念:中药表面形成粉末状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类中药空气干燥二、风化概念:胆矾硼砂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概念: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质量和药性改变芒硝风化硝芒硝风化硝风化作用: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主治:实热便秘、肠痈病证质量纯净、清上焦热主治:用于治疗牙龈肿痛、目赤肿痛等上焦病证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绿矾碱式硫酸铁不宜用药二、风化概念: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风化现象越快药材的风化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成反比越低空气的温度只起间接推动作用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芒硝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绿矾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中药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原因中药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原因:一、药材形态变异1.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同一种中药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如气候、土壤、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差异,会导致药材形态发生变异。
比如,黄芩在不同区域生长时,植株高度、根茎形态、花序结构等都有所差异。
2.遗传因素:中药材的遗传变异也会导致药材形态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株系间的中药材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导致植株的形态变异。
3.人为因素:药材的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操作也会导致药材形态的变异。
比如,种植者在选择繁殖材料时可能会选择某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植株进行繁殖,从而导致后代植株的形态变异。
二、药材品质变异1.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中药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的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异。
比如,夏季采收的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冬季采收的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低。
2.采收和加工工艺的影响: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温度、时间、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药材品质的变异。
比如,太山参的采收和干燥过程中,高温、长时间的晒干会导致药材中药效成分的减少。
3.保存和运输条件的不同:中药材的保存和运输环境差异也会导致药材品质的变异。
比如,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和密闭环境下储存会导致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减少。
三、药材化学成分变异1.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生理代谢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异。
比如,某些草本中药在不同地区生长时,由于土壤养分含量、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差异,会导致植株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2.遗传因素:中药材的药效成分是由植物合成的次生代谢物所决定的,而不同地区、不同株系间的药材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从而导致化学成分的变异。
3.加工工艺的影响:中药材的加工过程中,如炮制、炒制等工艺操作,会导致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发生变化。
比如,麻黄在炮制过程中,麻黄素含量会降低,而麻黄碱含量会增加。
中药常见的品质变异现象
1. 虫蛀
虫蛀是指中药被蛀蚀的现象。
被虫蛀的药材,失去药用价值。
药物中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最易生虫。
2. 发霉
发霉是指药材表面或内部的霉菌孢子,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为菌丝。
开始时先见到许多白色毛状、线状、网状物或斑点,继而萌发成黄色或绿色的菌丝。
3. 泛油
又称走油。
是指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等成分的药材,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并时常伴有反软、发粘、、颜色变深、发出油败气等现象。
中药“泛油”的含义比较广泛,以下几种现象均称泛油:
①含油脂多的药材(杏仁、桃仁)出现油质渗透外表,色泽加深,有油哈味;
②含糖质或粘液质的药材(天门冬、党参)表面呈现出油样物质的现象。
同时质地变软,外表发粘,颜色加深,但。
简述中药炮制品贮藏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中药炮制品在贮藏过程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包括:
1.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仓虫啮蚀的现象。
这是中药贮藏过程中危害最
为严重的变异现象。
2.发霉: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造成霉菌的滋生和繁殖,在药物表面
布满菌丝的现象。
3.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他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如白芷、泽泻、天花粉、山药等。
4.变味:主要是指口味的改变或气味的散失。
如生姜、紫苏等。
5.风化: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
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如芒硝等。
6.潮解: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容易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慢慢溶
化成液体状态。
如芒硝、硼砂等。
7.粘连: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则
容易粘结成块。
如阿胶、乳香等。
8.挥发:某些含挥发油的药物,因受空气和温度的影响以及贮存日久,使
挥发油散失,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的现象。
如薄荷、荆芥等。
9.腐烂:某些鲜活药物,因受温度、空气及微生物的影响,引起发热,使
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加,导致药物酸败、臭腐。
如鲜橘皮、鲜生姜等。
为避免这些变异现象,应选择适当的贮藏条件,避免药物受潮、霉变、虫蛀等,同时注意及时使用和处理药物,避免贮藏时间过长。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张晓玲中药饮片在保管中由于干燥程度不当,或所含的某些成分受到了外界气候或虫害等的影响,就会撕发生变化,使药物的颜色、气味、形态、内部组织等,都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
常见的变异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虫蛀虫蛀,是指饮片被成虫蛀蚀的现象,从虫卵孵化成幼虫,再生长为蛹,最后羽化为成虫,一般易在饮片重叠空隙处、裂痕以及碎屑中发生。
虫蛀饮片大多数先危害表面,继而深入内部为害,有的则在药材表面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幼虫在内部为害。
轻则蛀成孔洞,严重的被蛀空而成粉末状。
饮片中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是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的营养,故最易生虫,如白芷、北沙参、前胡、大黄、桑螵蛸等。
2.发霉发霉,又称霉变,是指饮片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引发寄生在其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的霉菌所致的发霉现象。
霉变对饮片贮藏危害最大。
我国地处温带,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饮片最易发霉。
开始时可见许多白色毛状、线状、网状物或斑点,继而萌发成黄色或绿色的菌丝,这些菌逐渐分泌酵素,溶蚀药材组织,使很多有机物分解,饮片腐烂变质、气味走失,而且有效成分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以致不能药用,如车前草、马齿苋、独活、紫菀等。
3.泛油泛油,习称“走油”。
是指因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在受热或受潮时其表面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呈现油状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饮片泛油是一种酸败变质现象,影响疗效,甚至可产生不良反应。
含油脂多的饮片,内部油脂易于溢出表面而造成走油现象。
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含挥发油的饮片,其泛油是因挥发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加速外移聚集,随后在外界作用下形成泛油变质,如当归、丁香等;另一种为含脂肪油的饮片,其泛油是因为其中的脂肪酸变为游离脂肪酸后才会溢出便面,随后在外界作用下分解、腐败,发生变质,如柏子仁、桃仁、杏仁、炒苏子、当归、炒酸枣仁、炒莱菔子等。
含糖量多的饮片,常因受潮而造成返软而“走油”,如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