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品质变质的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22
中药变质现象有哪些中药是由天然的药材加工后形成的,所以中药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要比西药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小得多。
中药的药用价值适合身体的内部调理,同时中药的保存方法和西药的保存方法也不同,如果中药储存的方式不当,会让中药出现变质的情况,那么中药变质的现象具体有哪些呢?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一、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霉变中药如果在储存过程中受潮,之后放置在一定的温度下回导致中药表面产生霉菌,霉菌繁殖后就会发生霉变现象。
霉菌感染中药药材,温度和湿度会让霉菌繁殖,如果中药发霉了,就不能食用了。
二、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中药可能会被虫蛀腐蚀,有些时候中药在储存过程中会有虫卵附着在表面,也可能是防止中药的容器包装内有虫卵和害虫,在密封的条件下可能产生蛀虫。
这类中药或者会受到害虫的虫蛀。
三、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变色中药本身具有天然的色泽,但是在储存过程中,因为储存不当或者储存时间过久,会导致表面的颜色变化。
变色多是因为中药的氧化变色,长时间在日光照射下变色,也可能是某些化学制剂例如杀虫剂导致中药褪色变色。
中药变质的主要因素温度影响中药的成分在15°C-20°C的条件下一般比较稳定,但随着温度增高,霉菌,细菌极易生长导致中成药发霉,虫蛀等,长期在温热环境下容易使药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中药软化,变形,挥发,浑浊等。
高温影响1,霉变:大部分微生物属于嗜温性,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和活动,从而加速霉变。
2,挥发走油:气温升高,使含有芳香性质的中成药,如红花油,薄荷油等挥发,含脂肪油和挥发油丰富的中成药,由于高温而软化,或达到熔点,导致所含的油质往外溢出,影响药物质量。
低温影响在低温条件下,有些中成药可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如中成药的液体制剂,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发生沉淀;有的水剂药物会结冰胀破容器,使药液外漏,造成损失或降低药效。
空气因素空气的组成很复杂,对中药影响较大的是氧气,水蒸气和灰尘,若中药保管不当,可与空气中的氧化合而变质,如挥发油受氧的作用引起树脂化,脂肪油容易氧化而结成块状,并能氧化酸败;散剂能吸附空气中的水,灰尘及有害气体,影响其质量及促使其变质发霉。
中药饮片的储存与养护知识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药饮片的储存与养护一、影响中药变质的自然因素(一)空气:成分复杂主要因素有,水分(受潮、返潮)、氧气(氧化、分解)、灰尘(污染)、微生物(生虫、霉变)。
在保管中需根据季节和药品的性质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二)温度:温度在16~35℃时一般害虫容易生长繁殖;在25~28℃时最适合霉菌的生长;温度在35℃以上时,挥发性的药物成分会加速挥发,花、叶之类容易香气走失与变色,含油脂的药物易出现走油,树脂类药品易出现软化与熔化而发生粘连现象。
(三)湿度:湿度与温度是影响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两方面。
一般在3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
(四)日光:对于中药有干燥、防霉和杀虫杀菌作用。
但其中的紫外线会加速药物成分的氧化、还原、分解以及促使药物挥发、变色失性等。
(五)时间:一般储存5年以上,“先进先出,陈货先出”原则。
1、批号表示药品生产日期。
(介绍批号与包装日期);2、负责期二、中药储存的变质与防治(一)虫蛀害虫侵入药物内部引起组织破坏的现象。
1、害虫的种类常见的害虫有:谷象、米象、大谷盗、药谷盗、锯谷盗、日本标本虫、印度谷螟、粉满等。
2、害虫的来源(1)从产地采收时受到污染;饮片加工未彻底杀灭害虫及卵。
(2)由运输工具、包装材料或仓储容器和用具等潜伏的害虫。
(3)害虫本能的传播(成虫传播)(4)空仓未经彻底灭虫(5)较小的虫害和满类(随动物、风力传播)3、药的性质与虫蛀的关系(1)药物的成分一般含多量淀粉(白芷、山药、芡实等)、含糖粉高(党参、枸杞、大枣等)、含蛋白质多(乌梢蛇、土元、九香虫等)、含脂肪油大(苦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等)的药物易虫蛀。
而含辛辣、苦味成分(细辛、花椒、干姜、黄柏、黄连等)一般不易虫蛀。
(2)药物的质地质地柔润的药物(红参、地黄、党参)在潮湿状况容易生虫。
中药饮片的储存与养护一、?影响中药变质的自然因素?(一)空气:成分复杂主要因素有,水分(受潮、返潮)、氧气(氧化、分解)、灰尘(污染)、微生物(生虫、霉变)。
在保管中需根据季节和药品的性质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二)温度:温度在16~35℃时一般害虫容易生长繁殖;在25~28℃时最适合霉菌的生长;温度在35℃以上时,挥发性的药物成分会加速挥发,花、叶之类容易香气走失与变色,含油脂的药物易出现走油,树脂类药品易出现软化与熔化而发生粘连现象。
?(三)湿度:湿度与温度是影响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两方面。
一般在3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
?(四)日光:对于中药有干燥、防霉和杀虫杀菌作用。
但其中的紫外线会加速药物成分的氧化、还原、分解以及促使药物挥发、变色失性等。
?(五)时间:一般储存5年以上,“先进先出,陈货先出”原则。
1、批号?表示药品生产日期。
(介绍批号与包装日期);2、负责期?二、?中药储存的变质与防治?(一)虫蛀??害虫侵入药物内部引起组织破坏的现象。
?1、害虫的种类??常见的害虫有:谷象、米象、大谷盗、药谷盗、锯谷盗、日本标本虫、印度谷螟、粉满等。
?2、害虫的来源?(1)?从产地采收时受到污染;饮片加工未彻底杀灭害虫及卵。
?(2)?由运输工具、包装材料或仓储容器和用具等潜伏的害虫。
?(3)?害虫本能的传播(成虫传播)?(4)?空仓未经彻底灭虫?(5)?较小的虫害和满类(随动物、风力传播)?3、药的性质与虫蛀的关系?(1)药物的成分?一般含多量淀粉(白芷、山药、芡实等)、含糖粉高(党参、枸杞、大枣等)、含蛋白质多(乌梢蛇、土元、九香虫等)、含脂肪油大(苦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等)的药物易虫蛀。
而含辛辣、苦味成分(细辛、花椒、干姜、黄柏、黄连等)一般不易虫蛀。
?(2)药物的质地??质地柔润的药物(红参、地黄、党参)在潮湿状况容易生虫。
而质地坚硬致密的药物(桂枝、赭石、石决明)。
影响中药质量十大因素的初步探讨中药属于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我国历代医学家的研究,为我国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药具有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等多方面的作用,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好坏。
本文从中药质量角度出发,探讨了影响其质量的十种因素,旨在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中药质量;因素;中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药用资源非常丰富,在我国历代医学家的不懈研究和应用中,发现了多种中药,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中药应用中,为了有效发挥其作用,需要分析中药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提升其质量,促进我国中药治疗的良好发展。
下文主要分析了中药质量的十大影响因素。
1 产地因素我国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比如气候、温度等)各不相同,同一种中药材在不同的地方生长,最终的质量也会不同。
比如对于垂盆草这一中药材来讲,当其生长于上海时,将其制成糖浆,用于肝炎的治疗中,效果非常好;但产自广州的垂盆草,其药效则要稍逊于上海[1]。
再比如广藿香,在广州生长,则气香纯正挥发油的含量比较低,但其广藿香酮的含量却非常高,含有较高的挥发油量;但产自海南的广藿香,其气香则比较浑浊,含有较大量的挥发油,但其广藿香酮的含量非常之低。
因此,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之一。
2 品种因素对于不同的中药品种来讲,其品种的不同,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别非常大,少则几倍,多大几十倍。
我国中药品种众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
在我国中药记载中,还存在多种同一品名、一物多种等情况,从而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现象的发生,给中药品种真伪的辨别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
比如在临床中,将鸢尾充当射干,临床药效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3 栽培因素影响中药质量的源头就是其栽培。
因此,栽培同样也会影响中药质量。
比如牛腾这一中药材,野生的与栽培的牛腾,由于它们的生长环境不相同,最终产生的药效也存在差异,野生的牛腾主根比较短,植根数量多,柔韧性比较差[2]。
中药材常见变质现象的防治方法简介【摘要】该文总结归纳了目前防治中药材常见变质现象的各种方法,包括传统经验贮藏和现代化学防治方法等,重点阐明将药材密闭贮藏于阴凉干燥处的好处,对药材仓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材;变质;防治中药材在贮藏保管过程中,如果养护方法不当,容易发生虫蛀、发霉、变色、走油、酸败、挥散走气、变味、风化风干、潮解、融化粘连、发酵膨胀、失鲜腐烂、自燃等变质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究其原因,主要是药材储存环境不洁、高温、潮湿、长期贮存和风吹日晒等不良因素所致,我们应在平时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1 加强药材仓库管理,保证库房清洁干燥1.1 注意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和药材含水量。
一般药材适宜的贮藏条件是:温度在20℃以下,相对湿度在60%~70%,药材含水量在10%~15%。
这里须特别注意新入库药材的干燥,保证药材的含水量在其安全水分范围之内。
1.2 先进先出,发陈贮新。
传统经验贮藏有“六陈八新”的做法,具体“六陈”是:吴茱萸、半夏、陈皮、狼毒、枳实、麻黄,“八新”是:紫苏、薄荷、菊花、桃仁、赤小豆、泽兰、款冬、槐花。
除临床需要的“陈药”外,绝大多数药材的发货必须遵守“先进先出、发陈贮新”原则。
1.3 掌握好一年之中最难保管的3个节气,分别是清明节(公历4月4日~6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和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在这3个节气前后,气温较高而多雨,药材极其容易吸潮发霉。
1.4 注意毒麻药材、贵重药材、易自燃药材的贮藏保管。
重视防火防汛防盗工作,确保消防安全、汛期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
2 选择适宜的药材贮藏方法2.1 尽量将药材置阴凉干燥处。
这是因为药材变质现象与温度、湿度、日光照射等外界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随着温、湿度的升高,将促使药材虫蛀、发霉等各种变质现象加剧。
例如:中药害虫、霉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多在20℃~40℃之间。
高温可促使药材变色、走油酸败、挥散走气、风化风干、融化粘连及发酵膨胀。
影响中药品质变质的因素中药品质的变质是指中药在保存或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微生物性质的改变,导致药材的功效和质量下降。
影响中药品质变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在环境因素是影响中药品质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外在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中药的品质。
高温和高湿度会加速药材内部的化学反应,导致药材的有效成分分解或者变质。
光照会引起光热反应或氧化反应,加速中药中有效成分的降解。
氧气则容易引起氧化反应,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失活。
其次,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处理方式也是影响中药品质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贮存和运输中的长时间露天暴晒、高温、高湿度和较长的运输时间都可能导致中药品质的变质。
特别是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中药材的纤维素成分容易吸湿,因此湿度控制非常重要。
同时,对于一些易腐败的中药材来说,适当的冷藏或冷冻是确保品质的关键。
第三,药材自身的属性也会影响中药品质的变质。
一些中药材本身的化学成分内含或易氧化,容易受到光、热、湿、酸、碱等因素的影响而变质。
例如,一些硫化物容易受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氧化而产生硫酸和亚硫酸,从而引起药材的分解和变质。
此外,一些生药材中含有微生物菌落,这些微生物会产生酶类,引起药材的发酵和变质。
第四,中药炮制和加工的方式也会影响中药品质的变质。
炮制和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加工工艺的合理性都会对中药品质产生影响。
炮制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解或失活,影响中药的品质。
同时,如果加工不当,也会导致中药材的变质,例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不符合规范和卫生要求的设备。
最后,中药品质变质的原因还包括了保存条件和使用方式。
中药材的保存容器不合适、密封不严和保存时间过长等因素都会使中药变质。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过多的水、酸、碱等溶剂,或者过多的加热,都会使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分解或损失。
综上所述,影响中药品质变质的因素有外在环境因素、贮存和运输处理方式、药材自身的属性、中药炮制和加工方式以及保存条件和使用方式等。
中药材常温仓储管理引言中草药大都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油、维生素、鞣质等成分,在贮藏与保管中,因受周围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气味散失、风化、融化粘连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使中药疗效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药用价值。
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和疗效,在贮藏与保管好中草药对减少药材损耗和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般造成药物变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药材在温度方面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药材质量发生变化。
当温度在35度以上时,中药材的某些成分氧化、水解等化学反应加速;含脂肪的药物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质分离,从而少油;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受热而使芳香气味散失;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受热后又易于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温度在20~35度时,由于有利于虫害、霉菌等孽生繁殖,而使某些药物生虫、发霉以至变质。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
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药物的正常含水量约10~20%。
如湿度过高,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受潮),潮解,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
湿度过低,容易使某些药物干裂、失润、风化等。
空气: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氧气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可导致变色、异味、分解,而影响其质量。
通常所见到的丹皮、黄精等的颜色变深,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光线:光线能直接引起或促进中药材发生变色、分解、氧化等化学反应而致中药材变质。
其中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能使药材变色。
时间:药材贮藏时间过久,亦会变质失效。
中药仓库的建筑要求中药仓库的修筑除应符合一般仓库的建筑要求外,尚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要求。
1 仓库的地面、墙壁应隔热、隔湿以保持室内的干燥,并减少库内湿度的变化。
2 通风性能良好以散发中药材自身产生的热量,又是保持干燥的良好条件。
中药材的储存条件如何影响药材药效中药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效的发挥与储存条件密切相关。
合适的储存条件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而不当的储存则可能导致药材变质、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用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中药材的储存条件对其药效的影响。
首先,温度是影响中药材储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大多数中药材适宜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环境容易加速中药材的化学反应,导致有效成分的分解和流失。
例如,一些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材,如薄荷、藿香等,在高温下挥发油容易散失,从而降低药材的香气和药效。
而温度过低也可能使某些药材的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影响其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吸收。
此外,温度的频繁波动还可能导致中药材受潮、发霉等问题。
湿度同样对中药材的储存至关重要。
如果储存环境湿度过高,中药材容易吸湿受潮,从而引发霉变、虫蛀等现象。
许多中药材都含有一定量的糖分、淀粉等物质,在潮湿的条件下,这些成分容易成为微生物和害虫生长的“温床”。
例如,党参、黄芪等药材在潮湿环境中极易发霉变质。
相反,如果环境过于干燥,一些质地较脆的中药材可能会干裂破碎,影响药材的完整性和质量。
光照也是影响中药材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时间的光照,特别是强光照射,可能会导致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例如,一些含有色素的中药材,如红花、丹参等,在光照下色素容易分解褪色,降低其药用价值。
因此,许多中药材需要避光储存,以保持其成分的稳定性。
空气成分对中药材的储存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空气中的氧气容易使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氧化变质,尤其是一些含有酚类、黄酮类等易氧化成分的药材。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在有氧条件下容易被氧化而降低药效。
此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也可能对中药材造成污染和损害。
中药材的储存容器和包装材料也会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包装材料能够有效地保护中药材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中药储存与养护 》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一、气味散失概念:含有易挥发成分中药储存保管不当挥发损失中药气味改变中药的气味散失既是所含挥发油的散失,也是有效成分散失。
一、气味散失原因:挥发越快挥发气味散失越多挥发油(中药内具有芳香气味的油质储存时间越久常温温度越高气味散失的原因是挥发油被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的结果。
一、气味散失原因:薄荷荆芥麝香中药芳香性气味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是鉴别中药质量的标志之一。
二、风化概念:中药表面形成粉末状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类中药空气干燥二、风化概念:胆矾硼砂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概念: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质量和药性改变芒硝风化硝芒硝风化硝风化作用: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主治:实热便秘、肠痈病证质量纯净、清上焦热主治:用于治疗牙龈肿痛、目赤肿痛等上焦病证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绿矾碱式硫酸铁不宜用药二、风化概念: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风化现象越快药材的风化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成反比越低空气的温度只起间接推动作用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芒硝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绿矾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中药饮片的储存与养护知识中药饮片的储存与养护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储存与养护对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以下是影响中药变质的自然因素以及中药储存的变质与防治方法。
影响中药变质的自然因素空气、温度、湿度、日光和时间是影响中药变质的主要自然因素。
其中,空气中的水分、氧气、灰尘和微生物都会对中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保管中需要根据季节和药品性质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温度在16~35℃时一般害虫容易生长繁殖,在25~28℃时最适合霉菌的生长。
温度在35℃以上时,挥发性的药物成分会加速挥发,花、叶之类容易香气走失与变色,含油脂的药物易出现走油,树脂类药品易出现软化与熔化而发生粘连现象。
湿度与温度是影响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两方面。
一般在3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
日光对于中药有干燥、防霉和杀虫杀菌作用。
但其中的紫外线会加速药物成分的氧化、还原、分解以及促使药物挥发、变色失性等。
时间方面,一般储存5年以上,“先进先出,___先出”原则。
中药储存的变质与防治中药饮片容易受到虫蛀害,害虫侵入药物内部引起组织破坏的现象。
常见的害虫有谷象、米象、大谷盗、药谷盗、锯谷盗、日本标本虫、印度谷螟、粉满等。
害虫的来源有多种,如从产地采收时受到污染,饮片加工未彻底杀灭害虫及卵,由运输工具、包装材料或仓储和用具等潜伏的害虫,害虫本能的传播(成虫传播),空仓未经彻底灭虫,较小的虫害和满类(随动物、风力传播)等。
药的性质与虫蛀的关系密切,含多量淀粉、含糖粉高、含蛋白质多、含脂肪油大的药物易虫蛀。
而含辛辣、苦味成分一般不易虫蛀。
药物的质地也会影响虫蛀情况,柔润的药物在潮湿状况容易生虫,而坚硬致密的药物则不易受到虫蛀。
药物的完整度也会影响虫蛀情况,原药材外表面有保护组织的药物害虫不易侵入。
药物的加工炮制也会影响虫蛀情况。
害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消耗药品,造成浪费等。
中药饮片的储存与养护需要注意以上因素,同时在包装上标注批号和负责期,遵循“先进先出,陈货先出”原则,对于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虫蛀霉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传统医药中药材虫蛀霉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2010年第19卷第24期卢萍红(浙江省玉环县人民医院,浙江玉环317600)摘要:中药材品质的好坏与贮藏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确保中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对中药材发生虫蛀霉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合理的贮藏养护管理.关键词:中药材;贮藏;用药安全中图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31(2010)24—0068一O1中药材品质的好坏与贮藏保管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在贮藏过程中管理不善,中药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的相互作用下,容易产生虫蛀,霉变现象,从而降低药材品质,影响疗效.了解中药材发生虫蛀,霉变的原因及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贮存养护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药品质量.1主要原因温度温度对中药材储存影响最大.在常温(5~20℃)下,中药材成分基本稳定,利于储存.温度升高到30~35℃,最利于害虫,真菌生长繁殖,使中药材虫蛀霉变.如不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虫蛀霉变的变质现象就不易发生,因此适当降低温度可减少霉变及虫蛀发生.湿度中药材本身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含水量为10%~15%,相对湿度为60%~70%.如储存条件不好,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中药材会逐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含水量随之增加.特别在梅雨季节,空气很潮湿,容易导致中药材吸潮发霉甚至虫蛀.故控制湿度和含水量,虫卵,霉菌就无法滋生繁殖,更不会形成孢子. 13空气空气中的氧和臭氧对中药材的变质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微生物对氧气需求不同,分为好氧性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3种类型.由于霉菌和某些酵母菌多属好氧性微生物,它们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除湿度外,空气中的氧气也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了氧气,原有的害虫窒息死亡,新的害虫不再产生,微生物也就不能繁殖生长.因此,利用二氧化碳或氮气可杀菌….14养料许多中药材含有淀粉(如山药,苡仁等),蛋白质(如金钱白花蛇,蕲蛇等),糖类(如枸杞子,桑椹子等),而这些成分又是害虫和霉菌的生长养料,如保管不当,易导致霉变,虫蛀.因此,对具有这些成分的中药材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保管养护措施.2对策21加强中药材入库验收管理制度中药材入库验收是贮藏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保证中药材符合质量要求,仓库保管员和质检员对购进的中药材必须严格执行人库验收制度,逐一检查每一品种的规格,数量,外包装情况,查看饮片外观是否有虫蛀,打开包装是否有霉味,等等.如无异常发现,方可入库.22控制库房内温,湿度室温应控制在5~20~C,对某些最易虫蛀,霉变的中药材如党参,山药,白芷,天冬,黄精等宜采用阴凉或低温(2~10℃)保留.库房周围应保持环境干燥,清洁,阴凉,通风,库房内应装有温湿度计,相对湿度控制在70%.在梅雨季节要勤检查,勤翻晒,合理通?68?风,利用自然气候调节库房内温湿度.一般在晴天无雾及室外相对湿度低时开窗通风,雾大阴雨天空气潮湿应紧闭门窗,并利用中央空调采取阴凉储存.对于易吸潮药材如芒硝,昆布等,对于含糖分药材如党参,熟地,麦冬等,应放在干燥密封容器内,以免潮湿发霉.控制中药材含水量中药材自身的含水量是中药材霉变,虫蛀的决定因素,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多数需水处理,饮片中水分增多势必给微生物及害虫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条件.因此必须及时干燥,含水量控制在10%~15%之间.干燥后的中药材应该凉透后再贮藏,否则余热未散尽会导致回潮而霉变.实行科学养护和对抗贮存结合对验收入库后最易虫蛀,霉变的中药材建立养护档案,将品名,规格,产地,日期等内容记录在案,并随时检测库房内温湿度及细菌繁殖情况,定期检查,随时对有霉变,虫蛀的中药材进行处理. 按不同药材性质特点分类保管,合理存放,对特别容易霉变,虫蛀的中药材宜采取密封阴凉或低温(2oC~10oC)冷藏和对抗同贮.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密闭容器内充二氧化碳或氮气贮藏.植物类药:把最易霉变,虫蛀的中药材如党参,山药,米仁,麦冬等存放在于燥凉爽通风处,且温湿度可控的密封容器内,并及时检查,如每月轮换抽查.对霉变轻微的采取揉搓法,若不能解决问题则用淘洗法,在盆内快速淘洗去霉后捞出及时晒干,以免气味散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会有效控制虫蛀,霉变的产生.如山药与丹皮同贮可防止山药发霉,虫蛀.动物类药:全蝎,蜈蚣,蕲蛇等药材.由于全蝎含盐分,蜈蚣,蕲蛇具腥臭气,这类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动物药,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引起霉变,虫蛀.因此存放时应采取防潮措施,密封干燥储存,并应保持阴凉通风,防止发霉生虫.对抗贮存法以密封的容器内放花椒,大蒜,洋葱或喷洒适量白酒以防虫蛀,必要时调节库内空气.细贵类药:须存放于安全可靠的库房内,应有防盗设施,专人保管.如人参,燕窝等密封储存于干燥阴凉不易受潮变热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5℃之内,相对湿度不超过70%.梅雨季节也可采用密封冷藏储存,温度一般为5℃左右,常常检查并记录.鹿茸于密封容器内与细辛,花椒同贮在阴凉干燥处使之不生虫.冬虫夏草要注意防蛀,防潮,发现回潮变软,采取晾晒或低温烘烤后置于阴凉干燥处密闭,避光保存.冬虫夏草与藏红花同贮于低温干燥处,可久贮不坏,或置放木炭和碎丹皮密封保存,也可防霉变虫蛀发生.参考文献:[1]陆丽珠.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0:l34.(收稿日期:2010—01—14;修回日期:2010—04—13)中国药业ChinaPharmaceuticals。
论有关药品养护知识《GSP认证现场检查项目》中规定:门店应检查药品陈列环境和存放条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门店养护员除了按规定对药品进行养护记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类药品的养护检查工作。
一、片剂:片剂除含主药外,尚含有淀粉等贝武形剂,在湿度较大时,淀粉等辅料易吸收水分,而使片剂发生质量变化,因此湿度对片剂影响最大,湿度、光线亦可促使某些片剂变软失效。
在片剂的保管养护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防潮1、一般压制片,吸潮后可发生松片、破碎、发霉、变质等现象,因此需封在干燥处保存。
2、某些吸潮易变色、变质、潮解、溶化、粘连的片剂。
如乙酰水杨酸片,复方甘草片等,需特别注意置干燥处保存。
3、包衣片(糖衣片,肠溶片、薄膜衣片)吸潮受热后,包衣退包退光,片面产生花斑、溶化、粘连,甚至膨胀脱壳、霉变。
因此,保管时较一般片剂条件更高,需置干燥、阴凉处保存。
4、含生药,脏器制剂和蛋白质类片剂,如甲状腺片、干酵母片,吸潮后除产生松散、霉变外,还会生虫、产生异臭,所以也应置干燥、阴凉处保存。
5、含糖片剂除一般辅料外还掺有大量糖粉,如含片、宝塔糖等,吸潮受热后易溶化粘连及变形。
(二)避光凡主药对光敏感的片剂,如维生素C片、磺胺娄片剂等均匀避光保存。
(三)防热含挥发性药物的片剂,受热后能使药物挥发,含量下降,影响疗效,如清凉润喉片,人丹等,应置阴凉处保存。
二、胶囊剂:胶囊剂制造的主要原料是明胶,吸潮受热后易变软、粘连、膨胀或囊壁表面失去光泽,严重时甚至软化变形,生霉。
胶丸由于制造时加有甘油,吸湿性较强,易生霉。
因此对胶囊的保管应以防潮,防热为主。
(一)防潮、防热1、一般胶囊都应密封,置干燥,阴凉处保存,注意防潮防热。
但也不宜过分干燥,以免胶囊过于干燥发生脆裂。
具有颜色的胶囊在吸潮按热后还会出现颜色不均,退色、变色等情况。
2、装有生药或脏器制药剂的胶囊,如复方胚宝胶囊、力勃隆胶囊、蜂王浆胶囊吸潮受热易发霉、生虫、发臭,要注意置干燥的凉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