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使用)
- 格式:pdf
- 大小:19.43 KB
- 文档页数:4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
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
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都要用到。
学情分析: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策略:1)、自主探索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结论,归纳概括。
(2)、师生交流: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数学思想。
生生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问题进行探讨,互相学习。
教学目标: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教学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地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回顾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内容呀?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说到解方程,那么到目前为止你总共学了几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了?两种(除了合并同类项还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说出解方程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再一起对答案)(1)2x-2=4(2)5x-2x=9上面的这两个方程第一个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的;第二个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的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现在来看一下下面的3个小问题,先独立思考再找学生回答1.如果我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完成下列填空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2.很明显这批书有2种分法,他们之间友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由于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所以由这两种分法得出的表示这批书总数的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5.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1)----移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移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移项时要变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根据上节内容,解方程:5X-2=8
解: 5X-2+2=8+2
5X=8+2
X=2
二.新授
1.由导入5X-28
5X=8+2
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
叫移项。
由左端为-2,移到右端为+2,得出移项法则即移项要变号。
5X-2=8
解: 移项:5X=8+2
化简: 5X=10
X=2
2.合作探究。
解方程:(1)2X+6=1 (2)3X+3=2X+7
①注意:移项时应注意,否则就容易出错。
②归纳本节解方程一般步骤:,,。
三.课堂小结。
①学生谈收获。
②老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5.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1)
1.移项定义
2.移项法则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学习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移项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将方程中的项移动到等号的同一边。
2.能够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移项的方法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移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移项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示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两边,找出需要移动的项,并说明移动的方向和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
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
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都要用到。
学情分析: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策略:1)、自主探索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结论,归纳概括。
(2)、师生交流: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数学思想。
生生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问题进行探讨,互相学习。
教学目标: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教学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地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回顾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内容呀?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说到解方程,那么到目前为止你总共学了几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了?两种(除了合并同类项还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说出解方程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再一起对答案)(1)2x-2=4(2)5x-2x=9上面的这两个方程第一个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的;第二个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的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现在来看一下下面的3个小问题,先独立思考再找学生回答1.如果我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请完成下列填空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2.很明显这批书有2种分法,他们之间友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由于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所以由这两种分法得出的表示这批书总数的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学设计洛峪镇喜集九年制赵如意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移项1、思考:方程3x +20 = 4x -25 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 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2、观察:(1) 、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2) 、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3、归纳: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
4、应用新知:1 )、慧眼找错:(1 )、6 + x = 8 ,移项,得x = 8+ 6(2 )、3x = 8- 2x ,移项,得3x +2x = -8(3 )、5x - 2 = 3x + 7 ,移项,得5x + 3x = 7 + 22 )、抢答: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一边,常数项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对方程进行移项变形。
(1 )、2x -3 = 6(2 )、5x = 3x -1(3)、2.4y +2 = -2y(4 )、8 - 5x = x + 23)判断改错: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1 )、从7+ x = 13.得到x=13 +7(2 )、从5x=4x +8,得到5x-4x=8(3 )、从3x +5= -2x -8 ,得到3x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说明: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
学生分小组讨论。
分析: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向目的前进?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实现向目的的转化: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 的项,等号的两边同减4x ;为了使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20。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 ,得3x +20 -20 -4x=4x-25 -20 -4x 3x -4x = -25 -20学生分组讨论这里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教师的讲解得出什么是移项,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中的项是连同它前面的符号的。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2课时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出示课本P88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那么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思路.学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本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3x+20=4x-25 (1)设问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设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3x-4x=-25-20 (2)设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答复,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三、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课本P90练习第1题.2.解以下方程:(1)3x+5=4x+1;(2)9-3y=5y+5;(3)3b+4=5b-6 ;(4)7-6x=-2x+3.四、综合应用,稳固提高1.讨论学习课本P90例4.2.将一块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的圆柱,它的高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3.课本P90练习第2题.五、课时小结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现在你知道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复原〞是什么意思吗?3.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点?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1〕想一想,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2〕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是否还适用呢?我们先来进行以下两道计算,再答复这个问题.30+(-20),(-20)+30.上面两个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两次所得的和相同吗?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还适用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②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②经历有理数的运算律的应用,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3〕情感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学习重、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运用.难点:运算律的灵活运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运用计算、类比来验证归纳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的运用.〔4〕探究提纲:①刚刚通过计算知道30+(-20)和(-20)+30相等,同学们再算一算以下各式:a.〔-8〕+〔-9〕=-17;〔-9〕+〔-8〕=-17.b.4 +〔-8〕=-4;〔-8〕+4=-4.根据计算结果你可发现:〔-8〕+〔-9〕=〔-9〕+〔-8〕,4 +〔-8〕=〔-8〕+4(填“>〞“<〞或“=〞)由此可得a+b=b+a,这种运算律称为加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②计算:a.[8+(-5)]+(-4),8+[(-5)+(-4)];b.[(-12)+20]+(-8),(-12)+[20+(-8)].比较a、b两题计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仿照1〕,分别用文字和含字母的等式写出你的结论.a.[8+(-5)]+(-4)=-1,8+[(-5)+(-4)]=-1.b.[(-12)+20]+(-8)=0,(-12)+[20+(-8)]=0.根据a、b两题计算结果,可发现[8+(-5)]+(-4)=8+[(-5)+(-4)],[(-12)+20]+(-8)=(-12)+[20+(-8)],由此可得,〔a+b〕+c=a+〔b+c〕,这种运算律称为加法结合律.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2.自学:同学们结合探究提纲进行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结论,关注他们认识过程中的疑点问题.②差异指导:a.指导那些对有理数加法法那么还不熟的学生;b.指导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归纳出相应的结论.〔2〕生助生:生生互动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问.4.强化:〔1〕加法的交换律.(文字、字母表述)加法的结合律.(文字、字母表述)〔2〕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使运算更加简便.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到第20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仔细阅读例2的解答过程,弄清每一步的目的和依据分别是什么.认真阅读例3的解答过程,通过例3两种解法的比照,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作用.〔4〕自学参考提纲:①例2中是怎样使计算简化的?根据是什么?例2中,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化.这样做的依据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②仿例2计算:a.23+(-17)+6+(-22);b.(-2)+3+1+(-3)+2+(-4)a.23+(-17)+6+(-22)=23+6+[(-17)+(-22)]=29+(-39)=-10b.(-2)+3+1+(-3)+2+(-4)=3+1+2+[(-2)+(-3)+(-4)]=6+(-9)=-3③想一想,要解决例3中的问题,你有几种计算方法?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解法一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这种思路大家以前就会吗?方法一:直接用加法算出10袋小麦的总质量,再减去10袋小麦的标准质量得出超出或缺乏的局部.方法二:先算出每袋小麦超出或缺乏的局部,再求和算出10袋总计超出或缺乏的局部.④例3中10袋小麦重量数与哪个数字比较接近?解法二中运用了哪些运算律?与解法一比较,哪种方法较好?好在哪里?10袋小麦重量数与90比较接近.解法二中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法二较好,使运算更简便.⑤某学习小组五位同学某次数学测试成绩〔分〕为83、76、94、88、74,该班全体同学测试的平均分为80分,问这五位同学的平均分超出全班平均分是多少分?用两种方法解答.解法一:先计算这5个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83+76+94+88+74〕÷5=83,再计算超过平均分多少分:83-80=3.解法二:每个人的分数超过平均分的记为正数,低于平均分的记为负数,那么5个人对应的数分别为:+3,-4,+14,+8,-6.[〔+3〕+〔-4〕+〔+14〕+〔+8〕+(-6)]÷5=3.答:这五位同学的平均分超出全班平均分3分.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对这两个例题的思路是否理解.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启发指导.〔2〕生助生: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4.强化:〔1〕a.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常用方法:正数与正数相结合,负数与负数相结合;互为相反数的相结合.b.例3中解法1的方法:实际总量-按标准算总量;解法2的方法:先算每袋超〔或少〕标准量多少?再求总超〔或少〕标准总量多少?〔2〕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练习:计算:①1+(-12)+13+(-16);②314+(-235)+534+(-825)答案:①23;②-2.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自我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与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并且带有技巧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知识,教学时可依据这些特点,由教师设计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带着新奇去自主发现与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巧.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形成的认识中缺乏的地方,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针对性的补充与拓展,训练时还可采用抢答等形式,由学生自己做出评判.一、根底稳固〔70分〕1.〔30分〕-12+14+(-25)+(+310)运用运算律计算恰当的是〔A〕A.[(-12+14)]+[(-25)+(+310)]B. [14+(-25)]+[(-12)+(+310)]C. (-12)+ [14+(-25)]+(+310)2.〔40分〕计算.〔1〕5+(-6)+3+9+(-4)+(-7);〔2〕(-0.8)+1.2+(-0.7)+(-2.1)+0.8+3.5;〔3〕(-6.8)+425+(-3.2)+635+(-5.7)+(+5.7);〔4〕12+(-23)+45+(-12)+(-13).解:〔1〕原式=5+3+9+[(-6)+(-4)+(-7)]=17+(-17)=0;(2)原式=[(-0.8)+0.8]+1.2+3.5+[(-0.7)+(-2.1)]=0+4.7+(-2.8)=1.9;(3)原式=[(-6.8)+(-3.2)]+425+635+[(-5.7)+(+5.7)]=(-10)+11+0=1;〔4〕原式=12+(-12)+(-23)+(-13)+45=0+(-1)+45=-15.二、综合应用〔20分〕3.〔10分〕食品店一周中各天的盈亏情况如下(盈余为正):132元,-12.5元,-10.5元,127元,-87元,136.5元,98元.一周中总的盈亏情况如何?解:132+〔-12.5〕+〔-10.5〕+127+〔-87〕+136.5+98=383.5(元),即一周盈利383.5元.4.〔10分〕有8筐白菜,以每筐25kg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缺乏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称后的记录如下:1.5,-3,2,-0.5,1,-2,-2,-2.5.这8筐白菜一共多少千克?解:1.5+〔-3〕+2+〔-0.5〕+1+〔-2〕+〔-2〕+〔-2.5〕+25×8=194.5〔千克〕.答:这8筐白菜一共194.5千克.三、拓展延伸〔10分〕5.〔10分〕〔1〕计算以下各式的值.①(-2)+(-2);②(-2)+(-2)+(-2);③(-2)+(-2)+(-2)+(-2);④(-2)+(-2)+(-2)+(-2)+(-2).〔2〕猜想以下各式的值:(-2)×2;(-2)×3;(-2)×4;(-2)×5.你能进一步猜出一个负数乘一个正数的法那么吗?解:〔1〕①-4;②-6;③-8;④-10.(2)(-2)×2=-4,(-2)×3=-6,(-2)×4=-8,(-2)×5=-10负数乘正数的法那么:符号取负号,再把两数的绝对值相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课题:用移项法解方程使用者:
授课时间:09年11月 18日课型:新授课审核:聂儒世郑春芳
教案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教案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案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方程6a-4a=8的解是_____________。
2、方程式-6x+x=3的解是 ____________。
3、方程121
633
x x的解是____________ 。
二.自学探讨
1、观察下面解题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探究,去发现)
(1)解方程:5x-2=8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 5x =10
比较这个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
5x-2=8
5x=8+2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_________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讨论:解方程中移项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上面得到的方法解方程5x-2=8
过程:解: 5x-2=8
移项,得 5x=8
合并同类项,得 5x=
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 x=
2、问题 2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 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
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解: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上面的方法解方程 3x+7=32-2x
三.自学尝试
用移项法解下列方程
(1)6x-7=4x-5 (2)13
6
24
x x (3)2y-3=1+4y 2、下述的四组变形中,属于移项变形的是( )
(A)5x+4=0,5x=-4 (B)x
3
=2, x=6(C) 2x-1=7,x=
2
1
(D)5x=2, x=
5
2
总结移项法解方程的步骤
3、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移项的根据是()
A :等式性质 1 B:等式性质 2 C:乘法分配律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变形中属于合并同类项的是()
A:由4x+2=2x+8得4x=2x+6 B:由4x=2x+6得4x-2x=6
C:由4x-2x=6得2x=6 D:由2x=6得x=3
5、方程3x+6=2x-8移项后,正确的是()
A 3x +2x =6-8
B 3x-2x=-8+6
C 3x -2x =-6-8 D3x -2x =8-6
6、方程2-3x=x+14的解是()
A x=-1
B x=-2
C x=-3
D x=-4
7、若式子3x+5与4x-3的值相等,则x=__________.
四.应用、探究解决遇到问题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然后求出x
(1)x的3
5
比9小6 (2)x的3倍减去2,等于x的5倍加上 3
五.课堂小结
1、问题:移项法则的依据什么?移项的作用是什么?移项时要注意什么?
2、你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六.自我检测,我真棒!
1、解下列方程
(1)、6x=16—2x (2)、7x —6=5x
(3)、2x+3=x (4)、3x=2x+5
(5)、7.3x -20.2=-6.3x+7 (6)、13=2x
+3
2、列出方程再求解
(1)、如果3x--4与2互为相反数,试求
x 的值(2)x 的6倍比它的4倍大12,试求x
七.自我提高
1、若2x+1=4,则试求4x+1的值(可考虑用不同的方法以拓展思路)
2、当x=2时,代数式ax-2的值为4,那麽当x=-2时这个代数式的值为多少?
3、月历上,爸爸的生日那天的上下左右4个日期的和为72,试求爸爸的生日是几号?
八.课外拓展 1、课本P93 3
2、若a-3=4-b,则a+b=________.
3 、已知方程2m+x=1和3x-1=2x+1的解相同,求m的值。
九.学后记(认真写好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