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川崎病的护理
1、降低体温: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衣被柔软。
对半脱的痂皮,切忌强行撕脱,可让其自行脱落,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3、粘膜护理:评估患儿口腔卫生习惯及进食能力,观察口腔粘膜损伤情况,做好口腔护理,防治继发感染及增进食欲。
口唇皲裂者涂石蜡油,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
睡眠时可抬高患儿头部15~30°,以减轻球结膜的充血,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天。
4、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常等。
如发生心血管损害,需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按医嘱及时用药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时有无过敏反应,口服阿司匹林时有无出血倾向等。
5、心理支持:应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给予心理支持。
为患儿制定合理的活动与休息。
6、健康教育: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复发率见于1%~2%的患儿。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于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该长期密切随访,每
6~12个月一次。
冠状动脉瘤多于发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
大的冠状动脉瘤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川崎病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川崎病的护理问题1. 发热川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持续高热,通常超过39℃。
发热会导致孩子的不适和疲劳,需要及时控制。
2. 红斑川崎病患者常出现皮肤红斑,特别是在手掌、脚底、口腔和咽喉处。
红斑可能伴随水肿和瘙痒,给孩子带来不适。
3. 结膜炎结膜炎是川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眼睛红肿、流泪和充血。
结膜炎可能导致角膜溃疡和视力损害。
4. 心脏问题川崎病会引起心脏炎症,导致冠状动脉炎和动脉瘤的发生。
这些心脏问题可能对孩子的生命造成威胁。
二、川崎病的护理措施1. 发热控制对于川崎病患者的高热,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给孩子擦拭温水浸湿的毛巾或使用退热药物,以减轻不适。
2. 皮肤护理对于红斑和水肿的皮肤,可以使用温水浸泡或湿敷来缓解症状。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皮肤护理产品。
3. 眼部护理川崎病患者的结膜炎需要特殊的眼部护理。
可以使用温水湿敷来缓解眼部不适,并避免让孩子揉搓眼睛。
4. 心脏监测川崎病患者需要进行心脏监测,包括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营养支持川崎病患者在发热期间可能食欲不振,需要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
6. 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川崎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皮肤症状、眼部症状和心脏状况等。
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三、川崎病的护理注意事项1. 避免传染川崎病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护理人员应佩戴口罩,并采取必要的手卫生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2. 定期随访川崎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及时就诊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3. 心理支持川崎病对孩子和家庭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冲击。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影响。
4. 家庭教育护理人员应向家长提供关于川崎病的教育,包括疾病的症状、治疗和护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其对疾病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除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外,诊断标准并不明确,临床上常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本文就结合我在护理实践中的实际经历,分享一些我对于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川崎病最为显著的临床特点就是高热伴有皮疹、口腔炎和颜面部肿胀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冠状动脉炎、冠心病等心脏并发症。
因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非常关键,这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巡查观察,对于病情有任何异常表现的孩子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病情危重的孩子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应对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血管事件采取果断措施,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护理。
二、精心护理,安全保障在对川崎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除了要重视治疗外,还需要重视护理。
在清洁、喂食、服药等方面我们都要严格把关,防止感染和跌倒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大量输液,如静脉输液,这也需要我们完善的护理手段,防止不必要的感染,保持儿童的情绪稳定,确保病情的稳定控制。
三、心理安抚,陪伴疗法川崎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持久而折磨的痛苦,不仅需要精心的医疗护理,还需要有心理士的沟通与支持,疾病治疗可以给患儿带来好转,但心理方面也需要进行专业性治疗。
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对经常害怕、焦虑等症状的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安抚,避免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此外,关注家庭与病人关系的变化,支持家庭的合理调适,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对于川崎病在临床护理中的体会,在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实用的护理技能,加强医患沟通,将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精心护理和安全保障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护理观念和技能,提高患儿对我们护理的信任度。
在陪伴疗法和心理支持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尽力减轻儿童和家人的痛苦,为孩子出院后及时恢复应有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维护病人身心的健康。
川崎病的护理惯例【定义】川崎病别名皮肤黏膜淋奉承综合症, 1967 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初次报导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伤害和淋奉承肿大为临床特色的浑身血管炎症,以 5 岁之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常见,男女发病比率为 2~3 :1 。
本病可惹起冠状动脉病变,从而以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代替风湿热成为小孩获取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
【护理惯例】(一)、心理护理1. 大多半家长对本病缺少认识,当得悉本病可惹起冠状动脉病变从而以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忧虑,此时应耐心聆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实时澄清家长的迷惑,而且踊跃见告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举措、疗程及预后。
2. 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名贵药品以致医疗花费过高而惹起忧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获得家眷的心理支持。
而且全力帮助其获得其余经济支持。
3. 因为患儿年纪尚小,缺少独立思虑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实时认识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平和的态度、友好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交流,帮助患儿渡过惧怕阶段,增添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纳“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优秀的心态。
(二)发热护理患儿多为连续性高热,应按期监测体温,每 4 小时丈量一次,丈量时擦干腋下汗液。
体温超出℃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齐集处多做逗留以促使散热。
若成效不好,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
亲密察看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刻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冷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
亲密察看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刻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三)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洋溢性充血,每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洁净。
页眉内容
川崎病的护理
一.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2.给予清淡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生、辛、硬食物。
3.保持皮肤清洁,衣服质地柔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4.勤剪指甲,以免抓伤,擦伤,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5.保持口腔及眼部清洁,防止感染。
三.病情观察及症状护理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护理
措施。
2.观察皮肤黏膜受损情况,做好基础护理。
3.密切监测患儿有无血管损害的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
常等,并根据受损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用药护理
1.阿司匹林应用时要观察有否出血倾向,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2.静脉丙种球蛋白要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五.健康教育
1.向患儿及家长交代病情,并给予心理支持。
2.指导家长观察病情,定期复查。
六.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 高热降温有效。
2. 口腔黏膜炎症减轻或痊愈,能正常进食。
3. 患儿心脏损害能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4. 家长了解疾病知识,配合治疗护理。
5. 疾病健康指导落实。
6. 皮肤粘膜完整无感染。
页脚内容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1]。
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2]。
我院06年7月-09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27例,针对该病特点予以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本组共27例患儿,年龄2-5岁,平均3.5岁,男孩17例,女孩10例。
临床表现:①发热,多为不规则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出现指(趾)端红肿,后期出现指套样膜状脱皮。
③部分患儿眼结膜充血。
④草莓舌(红色或白色),口腔、咽粘膜弥漫充血。
⑤皮肤出现皮疹,多遍布全身,多形性。
⑥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2.1.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1.2 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
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2.1.3 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2.2 发热护理
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
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
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即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镇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即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2.3口腔护理
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粘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2.4皮肤护理
患儿出现皮疹,且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被褥衣裤轻软。
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对半脱痂皮者,用清洁剪刀剪除,并嘱家长及患儿避免人力撕脱,应待其自然脱落,以免引起感染。
2.5 用药护理本病在发病10 d内未接受治疗的患儿有20%~25%可有心脏损害[3]。
KD急性期的治疗方案为在疾病的10 d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2 g/kg一次在10-12h以上静脉输入,同时加服大剂量的阿司匹林(ASA)80-100 mg/(kg·d),分4次口服治疗,直至患儿热退,ASA改为每天3-5 mg/kg,一次口服,治疗至冠状动脉疾病恢复[4]。
2.5.1 阿司匹林的护理
阿司匹林为环氧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血栓作用。
但是ASA的酸性可直接导致胃粘膜损伤,故嘱患者在饭后服用本药,并服用制酸剂或胃粘膜保护剂。
多数患者在服用
中等剂量ASA数天后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应密切观察患儿大便的色、量及性质。
长时间服用ASA的患儿注意观察其有无出血倾向。
2.5.2丙种球蛋白的护理
丙种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免疫调节细胞产生负反馈作用,使外周血T细胞亚群增多,被活化的CD4减少,从而减少IgG合成,并能封闭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的FC受体,从而阻断血管内皮免疫炎症反应[5]。
IVIG在2-8℃冰箱中避光保存,使用时应在IVIG温度升至室温时再用。
由于IVIG费用昂贵,为避免浪费,应先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穿刺,确保穿刺成功后再输入IVIG。
开始输注IVIG的0.5 h内速度为 5 gtt/min -10gtt/min,0.5 h后速度可调至15 gtt/min-20 gtt/min,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最好[6]。
使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管,直至滴管内药液完全滴入血管。
在滴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病人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应暂停或减慢滴速,待症状消失后再缓慢输注,调整至患儿能耐受的速度。
输液过程应经常巡视,观察有无变态反应发生,如有立即停止输注,配合医生静脉用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
最严重的变态反应常在10 min内发生,故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发现并及时处理。
2.5.3 皮质激素的护理
对IVIG治疗无效的KD患者,可应用皮质激素。
有研究表明,应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龙等)能明显缩短患儿的发热期,同时可减少冠脉瘤的发生[7]。
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抗休克作用,但是长期应用易引起医源性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延缓生长发育、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在症状控制后,不可减药太快或突然停药,以免引起反跳现象或出现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6 饮食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机体消耗能量较大,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适当补充水分,少量多餐。
同时应注意饮食的色、香、味,增加患儿食欲。
对于口唇皲裂出血者可在进食前用液状石蜡涂口唇,以减少疼痛。
避免使用易造成口腔黏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避免使用过热食物。
2.7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心音及尿量的变化,密切观察心血管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用药。
2.8 出院指导
遵医嘱服用ASA;定期复查血小板、血沉直至正常;对所有残留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密切随访,每3-6个月做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规律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挑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