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护理2知识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562.50 KB
- 文档页数:26
川崎病护理问题及措施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高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者还会出现冠状动脉炎等并发症。
在护理患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及措施:一、高热高热是川崎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以下是护理高热的几个重要措施:1.监测体温:每天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到病历中,以便医生查看病情变化。
2.控制室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或过热。
3.适当饮水:高热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因此要鼓励患者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4.物理降温:如擦浴和湿毛巾敷额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但不宜用药物。
二、皮疹川崎病的皮疹常常呈现出鲜红色、结节状,有时伴有瘙痒。
以下是护理皮疹的几个重要措施: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尤其是摩擦皮肤,定时更换床单、衣物等,以保持清洁卫生。
2.适当增加营养:可以在饮食中适当添加富含维生素C、E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促进皮肤的恢复。
3.禁止服用某些药物:有些药物可能会加重皮疹,如某些抗生素、ASPIRIN等,应禁止患者服用。
三、淋巴结肿大川崎病的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和疼痛。
以下是护理淋巴结肿大的几个重要措施:1.局部护理:用温水湿敷或局部冷敷缓解淋巴结疼痛。
2.饮食调节:淋巴结肿大会影响吞咽和消化,建议患者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等。
3.注意休息:淋巴结肿大会使患者感到疲劳,因此要鼓励患者适当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四、并发症川崎病的并发症主要是冠状动脉炎和心肌炎等严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以下是减少并发症的几个重要措施:1.密切监测: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监测,保持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的稳定。
2.心理疏导:川崎病患者的并发症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应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3.药物治疗: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炎镇痛药、抗血小板药物等,以缓解病情。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促进身体的康复。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致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病例逐年增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约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可能与EB病毒、反转录病毒、葡萄球菌、链球菌、短棒菌苗、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
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1)发热:体温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表现:发热2~3日出疹,常为多形性皮疹,可呈弥漫性充血性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日消退。
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婴幼儿原卡介苗接种处出现红肿,有早期诊断价值。
(3)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及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见于指(趾)甲和皮肤交界处,指(趾)甲有横沟(Beau线),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此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4)黏膜表现:起病3~4日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口唇充血、皲裂,咽部及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扁桃体可肿大或渗出。
(5)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初出现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5cm以上,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渐减小2.心脏表现于病后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
川崎病的护理
1、降低体温: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衣被柔软。
对半脱的痂皮,切忌强行撕脱,可让其自行脱落,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3、粘膜护理:评估患儿口腔卫生习惯及进食能力,观察口腔粘膜损伤情况,做好口腔护理,防治继发感染及增进食欲。
口唇皲裂者涂石蜡油,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
睡眠时可抬高患儿头部15~30°,以减轻球结膜的充血,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天。
4、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常等。
如发生心血管损害,需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按医嘱及时用药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时有无过敏反应,口服阿司匹林时有无出血倾向等。
5、心理支持:应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给予心理支持。
为患儿制定合理的活动与休息。
6、健康教育: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
复发率见于1%~2%的患儿。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于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该长期密切随访,每
6~12个月一次。
冠状动脉瘤多于发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
大的冠状动脉瘤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川崎病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因此,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对于家长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正文内容:1. 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1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和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2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2.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1 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
2.2 诊断川崎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
3. 川崎病的治疗和护理3.1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免疫球蛋白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3.2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儿的卧床休息、饮食调理和皮肤护理等。
4. 川崎病的并发症和预防措施4.1 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心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瘤等。
4.2 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感染和定期随访等。
5. 川崎病的家庭护理和康复5.1 家庭护理包括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观察皮肤状况和饮食调理等。
5.2 康复主要包括心理支持、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等。
总结: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和护理、并发症和预防措施,以及家庭护理和康复等。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川崎病的了解,提高对患儿的护理水平,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_查房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5岁儿童,尤以亚洲儿童为多。
该病特点是发热、结膜炎、唇舌溃疡、皮疹及肢体浮肿。
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
护理工作在查房中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从相关知识、观察和评估、护理措施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工作。
一、相关知识1.1川崎病的病理生理:川崎病主要累及中、小型血管,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免疫异常有关,其典型病变是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破坏血管壁,导致炎症反应和栓塞现象。
1.2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严重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炎和心肌炎,进一步引起冠心病。
1.3川崎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瘤破裂等。
二、观察和评估2.1体温: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记录每日的体温曲线,及时发现并记录发热的程度和变化情况。
2.2皮疹和充血:观察患儿的皮疹和充血情况,包括皮肤出现的斑丘疹、结疱疹、肢体浮肿等,及时记录并描述相关特点。
2.3异常情况: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排尿、排便等,及时发现并记录任何异常情况,如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护理措施3.1营养支持:患儿发热时会出现厌食、口干等情况,护理人员应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防止脱水。
3.2环境整洁:保持整洁、安静的环境,避免感染风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3体温监测:每日测量患儿体温,发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湿敷或物理降温剂),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4精神护理:给予患儿良好的心理支持,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提供适合年龄的游戏和教育活动,保持患儿心情愉快。
3.5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定期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避免孩子搔抓皮肤,防止继发感染。
3.6安全保护:患儿发热时肢体浮肿明显,护理人员需确保其安全,避免跌倒和受伤,适时提供辅助步行器等保护工具。
川崎病的治疗与护理一、疾病定义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以婴幼儿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二、发病原因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逆转录病毒、链球菌、丙酸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征实;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三、临床表现 (一)主要表现1、发热 38~40°C,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行性,常见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3、粘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口唇红肿、皲裂或出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消散。
(二)心脏表现于病后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等;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2~4周发生,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疼痛和肿胀。
四、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急性期明确诊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50mg/Kg.日,分2-3次口服,热退后调整为3-5mg/Kg.日。
在病程10天内(多主张7天内)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目前国际上多主张2g/kg单次运用。
使用原则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建议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血小板显著增多或冠状动脉病变、血栓形成者加用双嘧达莫。
同时,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五、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
维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川崎病健康教育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的小动脉血管。
为了提高公众对川崎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下是关于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
其特点是持续高热、口腔黏膜炎症、皮疹、淋巴结肿大和手足红肿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脏病变,如冠状动脉病变和动脉瘤。
二、川崎病的症状1. 高热:川崎病的典型症状是持续性高热,通常持续5天以上,且不易退热。
2. 口腔黏膜炎症:患儿常出现咽峡炎、口腔溃疡和红舌等症状。
3. 皮疹:患儿体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样皮疹,常出现在躯干、四肢和臀部等部位。
4. 淋巴结肿大:患儿颈部和腋窝等淋巴结可肿大。
5. 手足红肿:患儿手掌和脚底出现红肿症状,有时伴有手指和足趾的关节疼痛。
三、川崎病的原因川崎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川崎病的诱发因素。
四、川崎病的诊断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
五、川崎病的治疗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物、免疫球蛋白和抗凝血药物等。
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心脏病变的风险。
2. 康复护理:患儿需要休息,保持适当的饮食和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
此外,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监测心脏病变的发展也是重要的。
六、川崎病的预防目前尚无针对川崎病的特效疫苗,但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川崎病的发生: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群。
2. 避免环境污染,尽量减少接触有害物质。
3.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七、川崎病的并发症如果川崎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引发以下并发症:1. 心脏病变: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和动脉瘤,严重者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川崎病健康知识
1、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幼童。
2、川崎病有什么危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及猝死等严重后果。
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仍有川崎病后遗症。
3、川崎病如何识别
医生提醒,家长要警惕6大症状:
01、反复发热5天以上,经规范抗生素治疗无效。
多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差或嗜睡等意识改变。
02、起病3-4天后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改变。
03、口唇充血皲裂,舌乳头突起充血呈杨梅舌样改变等。
04、皮肤见多形性红斑或弥漫斑丘疹,多于一周时出现,分布躯干及四肢。
婴儿可见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斑、硬肿或疱疹等改变。
05、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在指趾末端沿指趾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样脱皮。
06、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可伴压痛。
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除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外,诊断标准并不明确,临床上常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本文就结合我在护理实践中的实际经历,分享一些我对于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川崎病最为显著的临床特点就是高热伴有皮疹、口腔炎和颜面部肿胀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冠状动脉炎、冠心病等心脏并发症。
因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非常关键,这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巡查观察,对于病情有任何异常表现的孩子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病情危重的孩子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应对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血管事件采取果断措施,采用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护理。
二、精心护理,安全保障在对川崎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除了要重视治疗外,还需要重视护理。
在清洁、喂食、服药等方面我们都要严格把关,防止感染和跌倒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大量输液,如静脉输液,这也需要我们完善的护理手段,防止不必要的感染,保持儿童的情绪稳定,确保病情的稳定控制。
三、心理安抚,陪伴疗法川崎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持久而折磨的痛苦,不仅需要精心的医疗护理,还需要有心理士的沟通与支持,疾病治疗可以给患儿带来好转,但心理方面也需要进行专业性治疗。
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对经常害怕、焦虑等症状的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安抚,避免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此外,关注家庭与病人关系的变化,支持家庭的合理调适,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对于川崎病在临床护理中的体会,在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实用的护理技能,加强医患沟通,将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精心护理和安全保障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护理观念和技能,提高患儿对我们护理的信任度。
在陪伴疗法和心理支持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尽力减轻儿童和家人的痛苦,为孩子出院后及时恢复应有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维护病人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