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格障碍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67.20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精神病患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一防逃跑
1.凡有被害,罪恶制等妄想及幻觉的患者均应严防逃跑
2.逃跑多发生于工作人员开门,患者在院内散步及特殊检查时,要严加防范
3.护理人员上班期间应分工明确,集中精力对有逃跑企图的患者,针对原因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预防为主。
4.病房门窗设备定时检修,病区大门要锁好。
二防自杀
1.具有严重抑郁焦虑或在幻觉妄想影响下的患者要加强治疗护理。
2.随时收检病室内的杂物,严防患者将绳索,小刀,剪刀等危险物品带入病室。
3.给患者服药时,要防止患者将药片挟在指缝间或藏在齿颊间及舌下等处。
三防冲动伤毁物
1.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随时收捡杂物,以防用作伤人凶器。
2.对具有严重伤人的患者,可根据医嘱给予保护或安置在单独隔离室内。
3.如遇患者突然冲动手持凶器伤人时,应由多人前后同时逼近,趁其不备夺下凶器。
4.工作台人员在众多患者之间进行工作时,应随时注意身后患者,以防突然冲动伤人
四兴奋躁动患者的护理
1.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应加以隔离,以免病人间互相干扰。
2.弄清引起的病人兴奋躁动的诱因,多加劝慰。
3.对给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应先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及护理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以及冲动行为等。
对于患有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自伤和自杀行为。
以下是关于BPD治疗及护理的一些建议。
1.综合治疗方法:治疗BPD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用于改善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求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治疗BPD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和边缘人格障碍特定的治疗方法如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Mentalization-based Psychotherapy,简称MBT)等,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同理心。
5.自我管理技巧:患有BPD的人需要学习一些自我管理技巧,以应对情绪不稳定时的困境。
这可能包括深呼吸、放松技巧、冥想、慢跑等能够减轻紧张情绪的方法。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睡眠充足、定期锻炼和饮食均衡也是重要的。
6.情绪监测:患者应该学会监测并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有助于他们了解情绪的起伏,发现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的触发因素,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7.避免自伤和自杀行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自伤和自杀的倾向,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管理。
8.家庭教育和支持:家庭成员在治疗和护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以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理解。
浅谈人格障碍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20T14:13:31.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淑欣
[导读] 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
刘淑欣 (大庆市第三医院 16371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12-01
【摘要】目的探讨人格障碍的护理。
方法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护理。
结论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人格障碍护理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个体形成了特有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存在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该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常自感精神痛苦。
患者虽然无认知功能缺损,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
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
1.影响因素
1.1社会因素
1.1.1随着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盲目追求“高消费”、“性解放”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盗窃、乱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1.1.2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期紧张、单调的生活,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学业失败、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也影响心身发育和形成的健全人格。
有时患儿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达到目的时,挺而走险,采取暴力行为导致犯罪;
1.1.3教育是发展智能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手段。
过早失去学习机会必然影响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约束能力,追求效仿不良刊物和媒体的暴力或色情场面,会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1.2家庭因素
1.2.1父母角色不良,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
1.2.2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子女多自卑、退缩,和适应社会能力差。
1.2.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分溺爱和迁就,或过分严格、虐待,或粗暴。
1.2.4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等。
1.3生物学因素
1.3.1遗传因素:反社会行为倾向可能与遗传有关。
1.3.2体素质:在违法少年中,素质类型大致有:
1.3.
2.1好交际、渴望刺激、冒险和情感易冲动的外向型个性特点。
1.3.
2.2神经质、焦虑、不安、担忧、易激惹等情绪反应。
1.3.
2.3孤僻、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环境倾向。
1.3.3智能因素:智能落后者的分析、判断、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均低,容易出现兴奋和情绪不稳,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可以发生离家、逃学、纵火等行为,并容易受人教唆而犯罪。
2.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偏执观念、自卑、焦虑、抑郁、日常生活功能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社会功能障碍、应对功能障碍。
3.护理目标
3.1住院期内不伤害他人或自己。
3.2能对自己的个性缺陷所在有所认识。
3.3能根据实际情况延迟个人需要,遵守医院病房的规则,以适当方式和他人交流。
4.护理措施
4.1安全和生活护理
4.1.1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激惹因素,有利安定患者的情绪。
4.1.2鼓励、陪伴患者参加作业劳动、文艺、体育等群体活动,使患者感受到自己未被遗弃,与他人受到同等尊重,并通过集体活动感染和学习到他人的良好行为。
4.2心理护理
4.2.1对患者表示尊重、关怀,主动接触患者,了解其心声,理解其感受,满足其合理需求,以取得信赖。
4.2.2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适时地以诚恳的态度明确地告知患者,不能接纳其反社会行为,与患者讨论、分析不良行为对人对己的危害性,并鼓励其改进。
4.2.3要求患者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人权,对个人需要不能只考虑自我满足,避免由此引发的不适当的人际交往和不良行为,必须学会凡事要为别人着想,逐步做到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迟满足个人的欲望。
4.2.4行为治疗时,要注意了解患者的特长和优点,创造条件让其表现个人的合理行为。
当理想的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逐步学会适当的人际交往和培养正向情感。
4.2.5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信心,努力纠正自身的个性缺陷。
4.3特殊护理
4.3.1与患者讨论、制定行为限制的条例,并告知违规的后果,以增强其自控能力,防止发生冲动行为。
4.3.2指导患者在焦虑、愤怒时,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恶劣情绪。
4.3.3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先兆时,应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出现在患者周围,以便展示力量,暗示患者要克制自己的行为。
4.3.4当患者出现冲动行为时,要及时用坚定的语调、简明的言语劝说患者,必要时可适当约束和隔离;按医嘱予以镇静药物;向患者讲解目前所做处理的必要性;针对暴力行为,工作人员必须采取一致和坚决的态度,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德森.特殊人格与人格障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3期.
[2]吴积函,李玉凤,徐俊冕.人格障碍93例临床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