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45.83 KB
- 文档页数:2
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患者经过我院的精心护理后,有44例患者完全康复满意出院,2例患者病情已经好转,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结论精心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格障碍患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290-02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指人格特征,如情感、认知、行为模式或待人方式等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智能障碍,但是,除少数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以有所改善外,一般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
人格障碍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存在至成年或终生。
人格特征的明显偏离还可以发生在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这种情况称为人格改变。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严重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均可以造成患者的人格改变[2]。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人格障碍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
ICD—10和DSM-Ⅳ指出人格障碍具有三个要素: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给本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在临床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涉及到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异常。
人格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并给他们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
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对于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的原因、常见类型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人格障碍的原因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某些人格特点的形成与遗传有关。
例如,家族中存在人格障碍的患者,其子女也更容易患上人格障碍。
环境因素:早期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如缺乏亲子关爱、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惩罚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人格障碍。
心理因素:个体的自我认同、人际交往方式和应对机制等心理因素也对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过度焦虑、自卑心态以及对他人要求过高等都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二、常见类型的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表现为人际关系不稳定、情绪波动大以及自我认同模糊等。
患者常常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恐惧,常常出现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孤独型人格障碍:孤独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缺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兴趣和能力。
他们往往独来独往,并体验到极度的内心空虚和失落感。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控制欲强的特点。
他们往往坚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行事,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严格。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操控、欺骗、冷漠无情等。
他们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内疚感。
三、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理解和应对人格障碍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社会支持,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提供支持和理解:对于患者来说,面对人格障碍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浅谈人格障碍的护理发表时间:2013-05-20T14:13:31.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淑欣[导读] 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
刘淑欣 (大庆市第三医院 163712)【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12-01【摘要】目的探讨人格障碍的护理。
方法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护理。
结论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人格障碍护理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个体形成了特有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存在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该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常自感精神痛苦。
患者虽然无认知功能缺损,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
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
1.影响因素1.1社会因素1.1.1随着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盲目追求“高消费”、“性解放”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盗窃、乱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1.1.2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期紧张、单调的生活,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学业失败、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也影响心身发育和形成的健全人格。
有时患儿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达到目的时,挺而走险,采取暴力行为导致犯罪;1.1.3教育是发展智能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手段。
过早失去学习机会必然影响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约束能力,追求效仿不良刊物和媒体的暴力或色情场面,会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很经典,咨询师必读)人格障碍的现象学总体特点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
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
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
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
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
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
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
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好妈妈的特点:1、积极关注而不是忽视孩子。
主动注视孩子,对孩子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来呵护孩子。
2、接纳孩子的一切,并对孩子的所有变化和行为保持敏感,作出即刻反应。
当孩子笑了的时候,妈妈也马上笑起来。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0-30T16:17:27.3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作者:杨仕芬[导读]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
杨仕芬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 66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与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人格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患者入院后,询问相关情况,分析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调查其家庭状态、躯体状态等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结果:在护理工作完成后,30例患者的多疑与敏感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24例
患者孤独心理显著消除,本组患者在入院期间均未出现暴力与冲动行为,29例患者睡眠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
关键词:人格障碍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人格障碍及个体行为与人格严重失常,该种疾病发病原因并未由于脑部损害、脑部疾病以及其他损害形式导致,人格障碍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其护理措施与其他疾病的护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智力衰退、人格改变、意识障碍,其治疗时间相对较短。
对于此类患者,重点在于心理护理,只要帮助患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即可有效提神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人格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19~53岁,平均年龄为(33.9±2.8)岁,在职业类型上,8例为个体户、9例职员、15例患者农民。
在婚姻情况上,6例未婚,15例已婚,11例离异。
在文化程度上,初中14例,高中8例,大专7例,本科3例。
1.2 心理评估方式对于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心理评估方式:1.
2.1 调查法在患者入院后,询问相关情况,分析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调查其家庭状态、躯体状态等相关资料。
1.2.2 观察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动作、表情、语言与行为变化情况,分析患者的意志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思维情况。
1.2.3 交谈法在患者入院之后,与其开展一对一的交流,在做好语言沟通的同时注意非语言沟通,根据患者的声音、眼神、表情和姿势来了解其心态变化情况。
1.3 本组患者人格与心理特征1.3.1 A类人格此类患者易怒、敏感、自负、多疑、孤僻、疏远、内向,大多存在社交焦虑症,语言离奇,认知与感知歪曲。
1.3.2 B类人格此类患者冷漠、无情,行为冲动、不承担责任、婚姻关系与人际关系不稳定,易怒,行为冲动,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幻想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功,嫉妒,缺乏同情心,骄傲自大,认为别人嫉妒自己[1]。
1.3.3 C类人格此类患者感觉自卑,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回避一切的社交活动,回避与人的接触,过分屈从自己,感觉自己无力过好生活,不敢提出合理要求,过分注重计划、秩序、规则和细节,做事不认真,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 护理措施2.1 生活护理与安全护理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为其介绍医院的相关环境,让患者对自己的治疗与休养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为患者营造出安全、舒适的环境,鼓励患者多参与医院举行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作业劳动[2]。
2.2 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的为患者服务,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为合理范围内,主动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此外,加强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权与人格,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优势,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2.3 特殊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为限制条款,提升患者的自控力,避免出现冲动行为,在出现愤怒与焦虑的情绪时,引导患者用正确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一旦患者发生暴力倾向,要及时进行引导,按时患者控制好行为;如果发生冲动倾向,用坚定的语气劝导患者,合理隔离和约束,必要情况下,可以为其应用镇静药物,对于冲动和暴力行为,坚决禁止,耐心疏导患者[3]。
2.4 睡眠护理本组患者多存在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寻找出睡眠障碍的诱因,为其创造出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空气的清新,在夜间巡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态度轻柔,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为患者应用辅助药物。
3 结果
在护理工作完成后,30例患者的多疑与敏感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24例患者孤独心理显著消除,本组患者在入院期间均未出现暴力与冲动行为,29例患者睡眠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4 讨论
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冯俏,金奕,周官恩,等. 护士主导的强化认知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非痴呆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21):597-598.
[2]李玉莲.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12):376-377.
[3]苏雪萍.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12(3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