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资源浪费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9
农家书屋资源浪费、闲置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区农家书屋实际情况,区图书馆开展了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农家书屋资源浪费、闲置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农家书屋的现状及农村居民使用农家书屋的主要因素,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一、本次调研基本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确保农家书屋调研工作顺利开展,我区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化委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文化科、新闻出版科、图书馆、新华书店及各街镇文化站长为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制定全区“农家书屋”工程总体规划、实施计划以及出台相关政策,组织、落实、指导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区“农家书屋”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化委,负责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协调工作。
(二)加强督导检查。我区“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多次督查、了解、走访全区27个镇街,同时深入到行政村,了解农家书屋建设具体情况,帮助其解决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经费保障。按照上级要求和我区实际情况,政府努力加大对“农家书屋“工程的资金投入。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积极落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配套资金,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顺利开展。2007年至今共计为“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投入资金218万元,其中区财政和各街、镇配套投入60万元,用于配备书柜和阅读桌椅,为我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完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各“农家书屋”均悬挂有统一制作的农家书屋标牌、管理员职责和借阅须知等,“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牌,灭火器严格按要求放在农家书屋使用,未发生挪作他用的现象。同时,每个农家书屋均安装有必要的照明设施,配备有书架、桌、椅等设施,其中书柜不少于3个,桌椅不少于6套。
(六)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一是加强出版物管理,我区在配送出版物的同时向每个农家书屋发放了出版物清单,各书屋根据出版物清单制作了出版登记册,并保管良好。农家书屋内,报刊配送到位,陈列整齐;图书和音像制品按照《农家书屋管理员》规定分为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六类,并按照六类予以编目、贴签,在书架上有序成列;二是建立“五簿一册”,考虑到农村的具体情况,市新闻出版局与文广局合并后,我区重新按照以往的板式印制了“五簿一册”给每个书屋制作发放了图书、音像制品、报刊及其他物品登记簿、图书借阅簿、音像制品借阅簿、报刊借阅簿、农家书屋意见簿、农家书屋活动登记册,以规范管理,便于农家书屋开展日常服务。
(七)建好农家书屋外借点。根据市文委的要求,我区积极督促各镇、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工作,积极搞好农家书屋外借点建设,全区共建图书外借点750个。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读者学历职业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年龄
比例(%) 16岁以下
3.9 17-25岁
14.2 26-35岁
40.0 36-50岁
25.6 51岁以上
9.6
文化水平
比例(%) 小学以下
3.4 小学
8.6 初中
36.3 高中
32.4 大学
13.6
职业
比例企事业工作1个体经营 大学生村官4.农业生产 学生
6.8 (%) 3.5 6.8 0 60.8
调查显示:年龄26-35岁和36-50岁的人数居多,文化水平初中的比例比较高高学历者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这一现象表明农家书屋读者学历普遍较低。
(二)农家书屋图书藏量的现状
直至现状我区有27个乡镇已全部配套建成农家书屋,书屋的场地建设基本符合规定,但是书屋的书数量少,种类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后续乏力,对本地风土人情文化等资料保存不当,文献来源不足,缺乏管理。
表2农家书屋图书数量
图书数量 30000以上 1500-3000 1500以下 100以下
比例(%) 19.7 30.1 37.5 6.8
(三)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多是兼职,仅具有初中文化,不具备图书管理和推广阅读能力,多数管理员没有参加培训,这种情况限制了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农家书屋业务延伸的能力
表3书屋管理人员培训情况 是否参加过培训 有过 没有
比例(%) 18.6 81.4
(四)农家书屋业务开展情况
农家书屋最基本的宗旨是保证群众在业余时间有书看,因此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0 小时。根据表4农家书屋开放情况来看,多数农家书屋开放情况达不到要求,轻管轻用现象,没有专职管理人员,难以保证开放时间,也不能确保群众阅读时间。
表4农家书屋周累计开放时间
周开放时间(小时) 30以上 20—30 20以下 几乎不开门 不清楚
比例(%) 10.0 12.6 30.2 9.8 20.8
(五)业务建设基本情况
表5书屋举办读书活动情况
读书活动 举办过 没有举办 比例(%) 30.6 69.4
举办阅读、培训活动是对农家书屋和文化惠民的有力宣传,也是图书馆的生命力。农家书屋的社会影响力对农村居民使用农家书屋态度有直接影响作用,能带动村民阅读,引导农村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但是从表5看出仅少部分农家书屋举办过读书活动,达不到广泛影响群众热爱读书的作用。
(六)群众对政策了解的情况
表6读者对农家书屋的了解
对农家书屋政策的了解 了解 不了解 对本地农家书屋的了解 了解 不了解
比例(%) 40.0 60.0 比例(%) 45.0 55.0
从表6看出农家书屋在农村中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农村居民不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 ,农民对这项惠民政策并不知晓。对农家书屋没有感知,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建议 存在问题:
目前,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以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提供了便利的服务。然而,根据调查情况看来,各家农家书屋的运行状况还是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为了不浪费资源,目前一些农家书屋,被村里设在了原有的一些建筑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这些书屋的选址大多不符合农家书屋的发展需求,也不便于开展阅读活动。有的场地是设在村居委会办公室,不方便读者进出阅读;有的设在社区活动中心,地处偏僻,人踪罕至;有的在村级闲置旧房,面积狭小,年久失修……
2.缺乏稳定而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也阻碍了农家书屋发展。在对多家农家书屋的走访当中记者发现,有的根本就没有管理人员,有的则由村委会办公室成员兼任。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精力有限,缺乏工作热情。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低,无法做好宣传、图书推荐有及一些业务工作。在保证管理人员专业培养的同时,保证管理人员的待遇得到合理的解决。 3.调查人员在前往部分农家书屋的时候发现,书屋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设施简陋。有的书屋甚至只配置了2至4个阅读座位。有些书屋配置了电脑,然而其所配电脑却不参与书屋借阅业务,形同虚设。
这份报告称,农家书屋在某种意义上不同于村级图书馆,其业务运行与图书馆的运行原理相似,而要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由于地方不够重视,没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书屋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农家书屋的管理已出现许多问题。书屋的开放时间任意性大,图书登记不规范,摆放杂乱无序。在有些书屋甚至出现了区统一配置图书却不在架上,并不知所踪的状况。
解决办法建议:
1、加强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各村(社区)可通过举办读书活动来提高农家书屋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同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借阅书籍。对于农家书屋位置相对不明显的村(社区)可制作指示牌,从而让群众能够一目了然。不定期的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在农家书屋为民授课,借助农家书屋的书为他们讲解有关农业生产知识。
2、加强培训,提高管理员业务水平。各镇街非常重视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选配,在选配管理员中注重责任心强的,有事业心,而且要爱好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每年区文化委举办镇街文化干部业务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到镇街集中对村级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向管理员传授图书分类、图书管理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培训,迅速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能力,效果明显,群众反应良好。
3、建全制度,加强管理。每个村至少确定一名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出版物管理,我区在配送出版物的同时向每个农家书屋发放了出版物清单,各书屋根据出版物清单制作了出版登记册,并保管良好。各农家书屋所购图书要适应本地生产发展,积极咨询群众对各类图书的需求。要有关于农民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否则图书一大堆,没有适合农民看的,也是资源浪费。
4、建好农家书屋外借点。根据市文委的要求,我区积极督促各镇、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工作,积极搞好农家书屋外借点建设,全区共建图书外借点750个。我馆将会进一步跟踪各图书外借点的运行情况,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方便广大热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