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30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等一系列基础知识。
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经济特区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
理解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20世纪90年代新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等一系列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导入新课:从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设置1.邓小平首次提出办经济特区的主张提问:是谁在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的?(1979年4月邓小平)2.五个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问:有哪五个经济特区?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创办经济特区?学生看书后回答:1980年有广东省的深圳市(第一个)、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1988年有海南岛(最大的)。
(让学生欣赏图片)毗邻港澳,重要侨乡。
3.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强调经济特区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并强调它的“特”之所在。
4.创办经济特区的作用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看图片体会)②.经济特区的成功,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③.特区试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二.对外开放的扩大1.对外开放地带的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引导学生看图)2.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置20世纪90年代,着力开发上海浦东。
(让学生欣赏图片和录像),明白开发浦东的目的以及浦东开发取得的惊人成绩。
注:强调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是扩大开放的窗口。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内地的开放: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和口岸。
1①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②提出者:邓小平。
③主张: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④措施:A 、1980年,国家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经济特区。
B 、1988年4月,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这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⑤地点:A 、广东省:深圳(称为“一枚耀眼的勋章”)、珠海、汕头。
B 、福建省:厦门。
C 、海南省:海南岛(最大)。
⑥特点: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国家还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⑦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⑧影响:A 、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B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
C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2①根本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②过程:A 、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了由深圳五个经济特区、大连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B 、1990年4月,党和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置浦东新区,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C 、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等18个内陆常委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D 、至此,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城市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③内容: A 、发展对外贸易。
B 、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④作用:A 、对外开放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 、对外开放的扩大还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C 、促进了企业的改造,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9.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知识目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2、掌握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二、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调查了解对外开放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教学过程:各位评委好,我是——号。
我讲课的题目是《经济特区的建立》.下面我开始走进课堂。
同学们好,请坐下。
大家先来看一组照片《家乡三十年的变化》。
这几张照片大家都没见过,对,是三十年前我小时候的家乡。
这是2015年拍照的固始县万亩茶叶采摘园,绿树掩映下的美丽乡村,华阳湖,西九华乡村游,美丽的固始县城。
短短的三十年,我们的家乡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变呢?对,主要的还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红利。
我们美丽的家乡的变化,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已经享誉全球,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开放的世界,正在用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奔向伟大的复兴之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感受一下这日新月异的激情岁月吧。
展示课题《9。
开发的中国走向世界》(1.5分钟)请读课文P55——P56第一段,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
问题是真正意义的改革开放对新中国而言是新生事物。
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对外开放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跨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城市呢?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完成。
(可以讨论)好,大家刚才讨论的很激烈。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编写人:丰县群益中学张旭东审稿人:高华【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2.能力与方法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调查了解对外开放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预习导学】1.1979年4月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1980年在广东省的、、和福建省的为经济特区。
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经济特区。
特区之“特”: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特区实行经济,利用进行建设,国家还为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待遇。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外国朋友称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勋章”。
2.20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开放了上海,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意义:①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②对外开放还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和先进的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怎样全面铺开的?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例题精析】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是()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解析:答案:B.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并当家作主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是他让中国人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地富了起来。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提出办特区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建立时间,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2.能力与方法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调查了解对外开放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预习导学】1.1979年4月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1980年在广东省的、、和福建省的为经济特区。
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经济特区。
特区之“特”: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特区实行经济,利用进行建设,国家还为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待遇。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外国朋友称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勋章”。
2.20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掀起新的大潮,开放了上海,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意义:①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发展②对外开放还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和先进的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
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怎样全面铺开的?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例题精析】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是()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解析:答案:B.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并当家作主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是他让中国人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地富了起来。
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特区名称、所属省份;明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放的窗口城市。
二、把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进程。
3、明白得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学习难点】经济特区及对外开放的作用【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目的: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三、沿海开放地带一、1979年4月,__________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二、五个经济特区:深圳(_________的窗口)、珠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积最大)[福建广东、海南三省]3、沿海城市:1984年大连等14个4、沿海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等7个五、上海浦东:1990年,“龙头”带动“龙尾”,为对外__________________的窗口。
四、内地的开放一、长江沿岸城市:_________、岳阳、武汉、_________、芜湖。
二、内陆省会城市:郑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8个3、边境城市:西南、西北、东北地域的13个【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为什么选择深圳、厦门等地作为第一开放的城市?二、党和国家什么缘故决定开发浦东?【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探讨问题二:结合我国经济大进展说说对外开放对我国产生了如何深远的阻碍?【当堂检测】1.人们一提及对外开放,第一想到的是沿海地域,1980年我过第一成立特区的两个省是()A.辽宁河北B.山东江苏C.福建广东 D.广东海南2.右图是高达420.5米的经贸大厦,号称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诞生地是()9、深圳B.汕头C.海南D.浦东3.上海和重庆作为长江沿岸一“头”一“尾”两个城市,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进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大盘点深圳:无疑是特区之首,当今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家对“特区”的定义和期望,大陆最发达城市之一。
自89年以来,深圳经历了7次经济腾飞期,尤其是95年得到了备受瞩目的国际二级贸易自给权(几个特区中唯一一个拥有如此高权利的城市),使深圳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并在两年内与日本、新加坡、德法意荷英(03年后正式更名为欧盟-深圳SEEC)等22个国家结成SEEC关系,导致经济的奇迹般飞跃,最终成为今日仅次于京沪穗的发达都市。
但进入21世纪后情况不容乐观,制约经济最大的障碍--土地,已经成为悬在深圳头顶的一柄利剑。
97-07年近十年的产业转移,迫使深圳政府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终于,在06年底上交、07年中通过的《关于深圳实行总部经济的发展报告》给了深圳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08年中央将最新的政治改革实验放在深圳,以及深圳民间反映强烈的是否实行市民议会制度的讨论,都使深圳开始由纯粹的经济特区向新式的政治特区转变。
珠海:一个几经波折的经济特区,同属珠三角,在经济上却只能委屈的排在后面。
但这并不意味珠海不强大。
90年代中期,珠海的飞速发展曾一度引起世界的关注,当时的时代周刊把其与同期的巴西利亚、孟买合称为“三大飞翔之城”。
然而90年代末那场经济风暴,把一直将不动产投资、融资担保、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珠海摧残的体无完肤。
没有同为特区的深圳那样的强劲金融实力,使珠海的信贷业和房地产在一夜之间崩溃殆尽。
吃一堑长一智,精明的珠海政府很快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他们看到了珠三角蓬勃发展中的一个供应链空白--居住。
千禧年后,政府积极改造珠海的经济构架,将大批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迁出,努力改善环境和居住条件,全力打造“宜居城市”,打造居住品牌,从穗深抢夺广阔的民居市场,等穗深反应过来已经是为时已晚,同时不得不赞叹珠海的发展妙招。
厦门:特区中难得的经济和环境都不错的城市,真的很难得。
厦门的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规划合理、考虑充分,所以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