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如何分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黄疸的临床表现文章目录黄疸的临床表现1、黄疸的临床表现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
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
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2、黄疸的病因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如何诊断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
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
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黄疸如何预防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黄疸的分度标准
1、成人黄疸: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在34.3-85.5μ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在85.6-117μmol/L之间时,称为中度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在172-684μmol/L之间,称为重度黄疸,当血清胆红素水平>685μmol/L时,可划分为完全梗阻性黄疸;
2、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分级以足月儿为标准,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时,代表机体黄疸程度较重。
当血清胆红素>342μmol/L时,为重度黄疸,当血清胆红素>425μmol/L时,为极重度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510μmol/L 时,称为危险性黄疸,可能引起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脑病,出现嗜睡、发热、肌张力下降等症状。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一、总论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呈黄染发色。
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肝脏疾病、胆道疾病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对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中包括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疸的三种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二、血液学检查1.血红蛋白测定对于患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其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会下降。
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这些病症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导致溶血。
血红蛋白测定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
2.血小板计数肝脏疾病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肝脏可能无法正常合成凝血因子,同时还可能导致脾脏过度破坏血小板。
因此,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
3.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个参数。
肝脏疾病可以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受阻,从而延长PT和APTT。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是不能忽视的一步。
三、尿液检查1.尿胆红素尿胆红素通常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但是当患者患有溶血性疾病或者肝脏疾病时,尿胆红素会显著增高。
因此,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尿胆红素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胆红素的前体物质,正常情况下可以在肠道中转化为胆红素然后排出体外。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患者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尿胆原,导致其在尿液中积聚。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尿胆原的检查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的升高是黄疸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当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时,通常意味着患者已经发生严重的肝脏疾病或者胆道梗阻。
2.血清转氨酶肝脏功能受损时,肝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可能泄漏到血液中,导致转氨酶升高,其中AST和ALT是两个典型的转氨酶。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血清转氨酶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3.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通常会下降。
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
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那么,怎么区分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
简述不同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要
点
黄疸是指由于体内肝脏受损或者其他机体各器官受损,使得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在皮肤、粘膜及其他组织上出现黄色素沉积的一种病理现象。
1. 全血细胞计数:通过全血细胞计数,可以检查出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增多,细胞形态异常,以及低血红蛋白水平等实验室改变。
2. 胆红素测定:通过血清和尿液胆红素测定,可以显示出胆红素的增加,以及尿液胆红素/血清胆红素之间的比值。
3. 肝功能检查:通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测定,可以诊断出肝脏的损害程度。
4. 肝脏彩超:通过肝脏彩超检查,可以发现肝组织的肿大,以及肝脏内部出现的病变等情况。
5. 肝穿刺及病理检查:通过对肝穿刺及病理检查,可以诊断出肝脏内部是否存在炎症、肿瘤等病理改变。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1.病史采集(1)年龄与性别:婴儿期黄疸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两者的鉴别见表4;儿童期至30岁以前,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年龄;30~50岁男性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高发人群;50岁以上是肿瘤高发期,男性胰头癌较多见,女性胆管癌较常见。
(2)黄疸特征:①了解皮肤、黏膜发黄与饮食的关系,以便与高胡萝卜素血症等进行鉴别;②黄疸起病情况:如起病急或缓,是否有多人同时发病。
同时多人发病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③了解黄疸持续的时间与波动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④黄疸对全身状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者一般情况良好。
(3)伴随症状:①黄疸伴发热: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急性溶血性疾病、大叶性肺炎等。
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②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为夏科三联征,提示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③黄疸伴肝大: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阻塞,而肝脏明显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则更多见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④黄疸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阻塞,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或胆总管癌等;⑤黄疸伴腹水:多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4)诊疗过程问诊:患病以来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如血常规和末梢血涂片、尿常规、粪便检查、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测定、腹部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如何?是否接受过任何治疗,具体治疗措施?疗效如何?(5)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何:如饮食、尿性状及尿量、粪便颜色、睡眠情况,体重有无明显变化等。
(6)既往史: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及肝胆疾病史、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与毒物和药物接触史、不洁饮食史、饮酒史、疫水接触史及输血史等。
如何区分婴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不属于疾病,对孩子健康没有影响。
但是病理性黄疸则属于疾病状态,严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因此当宝宝出现黄疸,父母一定要留心观察,并知道怎么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怎样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还是有区别的,父母要学会分辨,如果孩子在出生后有黄疸现象,就要格外注意,密切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果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就应该立即到医院,让医生给予诊断。
1.出现时间不同。
大约有80%的足月儿在出生2~3天后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一般更早,多在产后24~36小时出现,早产儿72小时内出现。
2.表现症状不同。
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家长会发现孩子皮肤呈现浅黄,先出现在面部、躯干和四肢,巩膜多半不黄,宝宝精神好,能吃能睡。
而病理性黄疸的患儿,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都发黄,巩膜也发黄,排尿也黄黄的。
同时还伴有精神不好,嗜睡,发热,吃奶少,呕吐,腹胀,水肿,腹水,肝脾肿大,以及贫血等等,因病因不同,黄疸伴随的症状也不同。
3.持续时间不同。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5天左右最明显,7~10天后逐渐消退;若是早产儿,大部分都可能有黄疸,持续时间大约2至3周。
而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要长些,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依然没有减退的迹象;或者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一定引起注意。
4.胆红素指标不同。
如是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的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毫摩尔/升;早产儿的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6.5毫摩尔/升。
而病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足月儿大于205.2毫摩尔/升,早产儿大于256.5毫摩尔/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注意事项专家提醒,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都要及时进行治疗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1、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特征是皮肤、黏膜和眼球发生明显的黄染。
黄疸的发生与胆红素代谢紊乱有关,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和排泄,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并沉积在皮肤和黏膜组织中。
黄疸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正确地鉴别黄疸的类型对于确定病因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更好地鉴别黄疸的类型,许多黄疸鉴别表被提出和使用。
这些鉴别表通常基于黄疸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在正确的鉴别表的指引下,可以准确地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病因,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鉴别表,并综合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和鉴别要点,提高对黄疸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2.2 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3. 结论3.1 黄疸鉴别表的意义3.2 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黄疸的定义和病因以及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
首先,我们会介绍黄疸的定义,即在人体内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黄疸样表现。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黄疸的病因,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和溶血等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逐个介绍不同类型的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胆道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讨论它们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黄疸鉴别表的意义,指出它对医生进行黄疸病因鉴别的重要性。
而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将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征以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并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黄疸化验鉴别公式
黄疸的化验鉴别公式主要涉及三个值: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这三个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
直接胆红素是肝脏代谢后由胆囊排出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则是未经过肝脏代谢的胆红素。
通过比较这三项指标,可以对黄疸进行鉴别。
一般来说,如果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偏高,可能表示肝脏功能出现了问题;如果直接胆红素明显偏高,而间接胆红素正常或偏高幅度不大,可能是阻塞性黄疸;如果间接胆红素明显偏高,而直接胆红素正常或偏高幅度不大,可能是溶血性黄疸。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常见的黄疸鉴别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诊断。
如果您有黄疸症状,建议您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结合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别和治疗。
新手父母必备:黄疸科普知识黄疸是很多新生儿存在的问题,作为新手爸妈,面对宝宝的黄疸可能束手无措。
新生儿出现黄疸不要怕,黄疸属于新生儿的常见且高发性病症。
新生儿黄疸也就是宝宝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那么作为新手父母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将带领大家聊一聊黄疸的相关科普知识: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十个宝宝九个黄”,那么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呢?当新生儿的皮肤、眼白、尿液出现黄染,这就是“新生儿黄疸”。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内,4-6天可达到高峰,7-10天开始逐渐消退。
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我们采取动态观察即可,不必过于担心。
(二)病理性黄疸如果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的症状,并且黄疸发展较快,程度较重,这种情况下需要马上采取治疗方式,避免影响新生儿智力。
(三)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不当引起新生儿黄疸现象,这时候需要看情况而定,如果是因为奶量摄入不够,需要按时喂养,一般不需要停喂母乳,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停母乳,观察2-3天后,如果黄疸有所消退,再尝试喂养母乳。
二、新生儿黄疸要紧吗?关于新生儿黄疸问题,作为新手爸妈不必过于担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就医即可。
首先,应分辨清楚黄疸的类型,针对宝宝黄疸的症状,如果症状较轻,只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待黄疸慢慢消退即可,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消退慢,这个时候应引起我们的特别警惕。
三、如何观察宝宝是否黄疸?(一)肉眼观察宝宝在阳光充足的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的皮肤黄染范围。
如果黄疸只出现在宝宝的眼睛和头面部时,这说明宝宝的黄疸症状比较轻;如果宝宝的胸部、腹部也出现黄染现象,这说明黄疸发展到中度;如果宝宝的四肢和手心也出现变黄现象,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就医,不要犹豫。
黄疸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黄疸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黄疸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黄疸如何诊断鉴别,黄疸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黄疸常见检查:常见检查:1分钟胆红素、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白蛋白(A,Alb)、血清球蛋白(G,GL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固醇酯、脑脊液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铁(Fe)、血清铜(Cu2+,Cu)、靛氰绿潴留试验、肝脏超声检查、胆囊超声检查、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腹部平片、肝胆动态显像、经皮肤穿刺胆道造影、粪胆素、尿胆原(URO)、尿胆素、总胆红素(TBIL,STB)、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脂蛋白X(LP-X)、非结合胆红素(SIB,IBIL)、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粪便颜色、尿胆红素(BIL)、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抗-HCV-Ig)、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合胆红素(SDB,DBI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黄疸检查、总胆红素(TBIL,STB)、尿三胆检查、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粪胆原*一、检查实验室检查1、尿液检查主要是检测尿中尿胆原与胆红素。
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显著增加而尿胆红素阴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原增加、正常或减少(视有无肝内胆汁郁积而定),而尿胆红素阳性;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一般减少甚至缺乏(视梗阻程度而定),而尿胆红素则显著增加。
2、血液检查溶血性黄疸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均降低,末梢血中网织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增加,骨髓象中红细胞系统显著增生旺盛;地中海贫血时,红细胞脆性常降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则红细胞脆性增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时,抗人体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呈阳性反应。
*二、肝功能试验(1)血清胆红素测定:1分钟胆红素相当于结合胆红素(是血清与试剂混合后于1min时测定的胆红素含量)一般占总胆红素(TB)的20%。
黄疸的一般诊断1.1 病史①年龄与性别:婴儿期常有生理性黄疸,中老年者应考虑胆石症、恶性肿瘤等。
②接触史:包括肝炎患者接触史、输血史、服药史及不洁食物食用史等。
③家族史:主要为肝炎及各种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④既往史:如结石史、肝胆系统手术史等。
⑤妊娠史:妊娠期常可出现妊娠相关性黄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⑥饮酒史与冶游史:对诊断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有帮助。
⑦黄疸发生和发展情况:如发作性黄疸考虑胆石症,进行性需考虑恶性肿瘤。
1.2 症状①发热:胆管炎常出现中高热,肝癌常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发热。
②腹痛:肝区胀痛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者,右上腹绞痛常见于胆石症。
③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肿瘤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
④皮肤瘙痒:见于胆汁郁积性黄疸。
⑤体重改变: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体重下降明显。
⑥尿、粪颜色的改变。
1.3 体征①皮肤改变:黄疸初期呈黄或金黄色,后期重者肤色逐渐加深。
可见肝掌、蜘蛛痣。
②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癌性黄疸。
③腹部外形:局部膨隆见于巨脾、肝癌及腹膜后盆腔内肿瘤。
④肝脏情况:肝肿大见于急慢性肝炎、肝脓肿和肝癌。
急性肝炎呈轻至中度肿大,质软而有触痛。
慢性肝炎肝肿大可表现为硬度增加、边缘变钝。
肝硬化时肝脏多固缩变小,表面凹凸不平。
肝缩小多见于肝坏死。
⑤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肝硬化及溶血性贫血均可有不同程度脾肿大。
⑥胆囊肿大:肝外阻塞性胆汁郁积时,胆囊肿大、无压痛,即所谓Courvoisier征,多见于癌性阻塞性黄疸(如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总管癌等)。
急性胆囊炎时胆囊肿大有触痛伴Mur-phy征阳性。
⑦腹水:见于肝硬化、肝癌及重型肝炎等。
⑧其他情况:肝臭、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
1.4 实验室检查①血清胆红素测定。
②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
③粪中尿胆原。
④血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蛋白X(LP-X)测定。
⑤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⑥血清酶学检查: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AST)反映肝细胞损害,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酶反映胆道病变。
黄疸如何分辨
人体血中的红血球老化后经代谢产生一些废物,其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废物最后经由肝脏排出体外。
在医学上以血中胆红素的浓度来代表胆红素累积的程度,如胆红素浓度为12mg/dl,表示100㏄的血中有12毫克的胆红素。
而医护人员解释病情时会以「黄疸指数」来简称胆红素的浓度,如黄疸指数12表示胆红素浓度为12mg/dl。
如果这种废物产生过多(如红血球破坏过度)或无法排出(如肝胆系统疾病造成排出异常)就会累积在体内,引起皮肤、眼白泛黄,也就是所谓的「黄疸」。
所以说黄疸是许多不同的原因,造成胆红素堆积在体内而形成的临床表现。
成人黄疸指数正常值
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17.1umol为正常值范围
小儿黄疸指数正常值
小儿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
在医学上以血中胆红素的浓度来代表胆红素累积的程度,如胆红素浓度为12mg/dl,表示100㏄的血中有12毫克的胆红素。
而医护人员解释病情时会以「黄疸指数」来简称胆红素的浓度,如黄疸指数12表示胆红素浓度为12mg/dl。
而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
贵阳肝病网专家认为,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只要超出生理性黄疸的范围就称为病理性黄疸。
黄疸判断折叠
首先,需注意宝宝是否有黄疸。
可将婴儿置于明亮处,观察婴儿皮肤及眼白的部分,若比前一天观察到的黄或比其他婴儿黄,就可能有黄疸。
同时观察不同的部位,若只有脸部泛黄,表示黄疸程度并不是很严重;若泛黄的情形向下延伸至腹部或以下时,则黄疸可能已经到达需要照光治疗的程度了。
新生儿的黄疸指数折叠
正常新生儿黄疸指数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
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24h ~28h 3~7dl
足月儿<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
早产儿<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
许多人会认为喂母乳与黄疸指数高有关,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认为要把其他造成黄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说是因为母奶造成黄疸。
由于前1个星期的黄疸,有可能是因为喂食不足所导致脱水,这时如果指数小于20mg/dL就没有问题,因为至今还没有因母乳性黄疸产生脑病变报告的文献,所以一般不建议终止母乳喂食,但如果黄疸指数超过20mg/dL,可以暂时停止喂母乳,用婴儿奶粉辅助。
如果在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再重新喂食母乳,胆红素可能会稍微回升2~4 mg/dL,对宝宝不会有影响。
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会在1~3个月内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