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置石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36 MB
- 文档页数:22
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林正大力提倡以生态为主的园林。
园林空间造景讲究生态效益,注意结合立地生态条件,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少用硬质景观。
山石是没有生命的建材,在现代园林中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但由于置石组景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精神享受。
因此,它在现代园林中也具有重要的构景作用。
置石也应适应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以创造有生态效益的环境为目的,进行生态置石。
置石常结合植物、水体、建筑、道路与广场、地形组成各种园林景观。
1.置石作为主景园林中作为主景的山石,常利用其名称、题刻,或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活动相结合来造景,创造意境,使人们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引人遐思。
如北京市植物园中,利用30块黄石石料堆置纪念中日建交30周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置石还可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引导游览路线,丰富景观层次。
例如用石做踏步、汀步,具有划分空间、丰富地面、水面景观和引导游览路线的双重功能。
2.置石与植物组景置石与植物组景,用石来填充植物下部或围合根部,或用石衬托优美的树姿,二者互为补充,本来呆板、僵硬的山石线条在植物的点缀、映衬下,亦显得自然随意,富有野趣。
我国园林植物种类丰富,与置石组景的植物常见的有:乔木类以松柏类为主,小乔木和灌木以竹类、紫薇、蜡梅、垂丝海棠、杜鹃、紫荆、紫叶李、南天竹、桂花、梅花、牡丹等为主,地被植物有花叶冷水花、宽叶酢浆草、天门冬、早熟禾、书带草等。
景以植物为主,辅以置石,植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置石或立或卧,均合画理。
3.置石与水体组景沿池四周散点山石是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
置石与水体组景,并配以佳树,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块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
山石的布置,不以聚为奇,不以一石见长,而是相互资借。
山石隐现出没,该大该小、该掩该露、该起该伏,尽取自然之意。
水体在浑厚的石块衬托下更显轻盈、活泼、明澈,水石相依的幽静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一)、江南园林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
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
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
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
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
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
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
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
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
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
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
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
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
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
景观置石手册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
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
置石也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韵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
通常运用山石小品点缀园林空间,常见的有:驳岸、挡土墙、护坡、花台,既造景,又具实用功能;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器设。
如石桌、石凳、石栏、蓄水器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可结合造景,使园林空间充满自然气息置石与园林建筑相结合,陪衬建筑物,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建筑物的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
根据工作实践,为便于实践操作,我们将用于景观的置石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不包括人工塑石。
A类;面比较明显的石头。
如黄石,这类石头大多体态浑厚,有棱角,也有些边角比较模糊的,只要是可以明显分别其不同的面和方向,我们就将它列为此类。
景石的分类B类;圆形石头。
如巨硕石、卵石,石头难以分辨出面与边线,长、宽比例接近,棱角不明显。
凡是这种石头,我们列为B类。
C类;造型特异的石头。
像太湖石、灵壁石、石笋、英石、古植物化石等,造型奇特,可以单独成景的石头归于此类景石的选购置石的选石要点: 造景选石时无论石材的质量高低,种类必须统一,不然会使局布与整体不协调,导致总体效果杂乱不堪。
(设计师特别要求除外)要理解设计意图,准确把握置石的环境,如水体大小、建筑物的体量、植物配置等因素,必须从整体出发,这样才能使置石与环境相融洽。
大小控制1、大小的选择首先以设计方案中的要求为依据2、根据场地条件限制决定石头选择的大小3、依据工程中机械的条件决定石头的大小依照方案要求选择石头大小,如题铭石、独置的景石等,设计中常会明确标明石头的大小要求。
一般题铭石以入口空间、字数为参照,景石以场地大小为参照。
三分之一比例控制水景驳岸施工过程中,石头一般是群置,石头购买的时候注意一定的比例可以更加方便施工中效果的营造。
园林置石的方法和特点特置又称孤置山石、孤赏山石,也有称其为峰石的。
特置山石大多由单块山石布置成独立性的石景,常在环境中作局部主题。
特置常在园林中作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或置于视线集中的廊间、天井中间、漏窗后面、水边、路口或园路转折的地方。
此外,还可与壁山、花台、草坪、广场、水池、花架、景门、岛屿、驳岸等结合来使用。
特置山石布置特点有:(1)特置选石宜体量大,轮廓线突出,姿态多变,色彩突出,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石最好具有透、瘦、漏、皱、清、丑、顽、拙特点的;(2)特置山石为突出主景并与环境相谐调,常石前“有框”(前置框景),石后有“背景”衬托,使山石最富变化的那一面朝向主要观赏方向,并利用植物或其他方法弥补山石的缺陷,使特置山石在环境中犹如一幅生动的画面;(3)特置山石作为视线焦点或局部构图中心,应与环境比例合宜。
对置把山石沿某一轴线或在门庭、路口、桥头、道路和建筑物入口两侧作对应的布置称为对置。
对置由于布局比较规整,给人严肃的感觉,常在规则式园林或入口处多用。
对置并非对称布置,作为对置的山石在数量、体量以及形态上无须对等,可挺可卧,可坐可偃,可仰可俯,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在形态上的呼应,这样既给人以稳定感,亦有情的感染。
散置散置即所谓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常理而无定势”的作法。
常用奇数三、五、七、九、十一、十三来散置,最基本的单元是由三块山石构成的,每一组都有一个“3”在内。
散置对石材的要求相对比特置低一些,但要组合得好。
常用于园门两侧、廊间、粉墙前、竹林中、山坡上、小岛上、草坪和花坛边缘或其中、路侧、阶边、建筑角隅、水边、树下、池中、高速公路护坡、驳岸或与其他景物结合造景。
它的布置特点在于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顾盼呼应、一脉既毕、余脉又起、层次丰富、比例合宜、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小中见大。
此外,散置布置时要注意石组的平面形式与立面变化。
在处理两块或三块石头的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石组连线总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向,三块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等腰、等边三角形和直线排列。
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山石组合体的美。
置石体量较小,不具备完好的山形特征,主要以欣赏为主。
〔一〕置石的设计形式根据造景作用和欣赏效果方面的差异,置石可有特置、孤置、对置、群置、散置和作为器设小品等几种布置方式,如图为置石的四种方式〔a〕特置;〔b〕孤置;〔c〕对置;〔d〕、〔e〕山石器设1.特置:将形状玲珑剔透、古怪奇特而又比较罕见的大块山石珍品,特意设置在一定基座上供欣赏,这种置石方法就叫特置。
图为园林石的特置2.孤置:孤立独处地布置单个山石,并且山石是直接放置在或半埋在地面上,这种石景布置方式是孤置。
孤置石景与特置石景主要的不同,是没有基座承托石景,石形的罕见程度及山石的欣赏价值都没有后者高。
3.对置:两个石景布置在相对的位置上,呈对称或者对立、对应状态,这种置石方式即是对置。
两块景石的体量大小、姿态方向和布置位置,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
前者就叫对称对置,而后者那么叫不对称对置。
图为园林石对置4.散置:以假设干块山石布置石景时“散漫理之〞的做法,即布置成为散兵石景观。
其布置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山石的分散、随意布置。
图为园林石散置5.群置:又称“大散点〞。
假设干山石以较大的密度有聚有散地布置成一群,石群内各山石互相联络,互相照应,关系协调,这样的置石方式就是群置。
在一群山石中可以包含假设干个石丛,每个石丛那么分别由3、5、7、9块山石构成。
一个石丛实际上就是一组子母石。
如北京北海琼华岛南山西路山坡上,用房山石“攒三聚五〞,疏密有致地构成群置的石景,创造出比较好的地面景观,可以算是成功之作。
不仅起到护坡固土,减轻水土流失用,而且增强了山地地面的崎岖不平感和嶙峋之势。
图为园林石群置6.山石器设:用自然山石作室外环境中的家具器设,如作为石桌凳、石几、石水钵、石屏风等等,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一定的造景效果。
这种石景布置的方式,即是山石器设。
作为一类休息用的小品设施,山石器设宜布置在其侧方或前方有树木遮荫之处,如在林中空地、树林边缘地带、行道树下等,以免因夏季日晒而游人无法使用。
置石在园林环境中的作用所谓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
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1]。
置石一般体量较小而分散,园林中容易实现,它对单块山石的要求较高,通常以配景出现,或作局部的主景,是特殊性的独立景观。
置石在园林环境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1.1 置石的人文作用我国人民对山石有着特殊的爱好,有“山令人古,水令人远,石令人静”的说法,给石赋予了拟人化的特征。
置石虽是一种静物,却具有一种动势,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生气勃勃,能勃发出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
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
1.2 置石的使用作用1.2.1 作为艺术造景,供人们观赏游憩。
现代社会人们想回到自然中去,由于条件限制或不想“苦其筋骨,劳其体肤”,故在城市绿地中叠山置石,通过艺术加工,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
1.2.2 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
例如苏州留园东花园的“冠云峰”以及上海豫园玉华堂前的“玉玲珑”,都是自然式园林中局部环境的主景,具有压倒群芳之势。
周围的配景置石起陪衬主题的作用,并营造局部环境地形骨架,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
1.2.3 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例如置石分隔水面空间,既不一览无余,又可丰富水面景观;置石还可障隔视线,组织空间,增加景深和层次。
1.2.4 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韵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
1.2.5 园林绿地中为防止地表泾流冲刷地面,常用置石作“谷方”和“挡水石”,既可减缓水流冲力,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形成生动有趣的景观。
1.2.6 运用山石小品点缀园林空间,常见的有:(1)作铭牌石(也叫指路石);(2)作驳岸、挡土墙、石矶、踏步、护坡、花台,既造景,又具实用功能;(3)利用山石能发声的特点,可作为石鼓、石琴、石钟等;(4)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器设。
置石叠山丨中国古典园林石景·置石(二)我国疆土辽阔,江山秀丽,天然奇峰异石多不胜数,古代造园匠师,巧妙地将天然美石置于园林中。
这些大小不一的峰石,似乎将各地的山石景浓缩、提炼过一般。
它们有的空灵、有的浑厚、有的顽拙,以丰满的艺术感染力,给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不少山林情趣。
江苏苏州拙政园兰雪堂北障山置石置石是在园林中零散布置山石的一种造景方法,包括特置的孤赏石及散置的散点石,广泛用于园林各处。
置石以点取胜,在庭院、水畔、墙隅、路旁、树下无不相宜。
屏峰广东顺德清晖园庭园屏峰屏峰是指园林中能部分遮挡视线,有屏障功能的山石。
屏峰一般都有较大的体量,或以较高的峰石并列而成。
屏峰使园景增添“藏”的意趣,形成有抑有扬的景观效应,是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
开门见山北京故宫御花园中国古典园林入口处多有以屏峰为障景的做法,所谓“开门见山”,使园景不致一览无余,而失去“藏”的意境。
屏峰还可用于分隔景致,或用于屏蔽不雅之处,即所谓“俗则屏之”。
杭州西湖小瀛洲九曲桥屏峰杭州西湖小瀛洲岛上,有一座十字形曲桥,其旁是康有为手书“曲径通幽”碑,为不使游人视线通达,在中心湖中点了一座石峰作隔。
散点石南京东王府石峰与散点石散置石可用于山林与庭院、建筑、园路、水景之间的自然过渡。
也常用于陪衬花木,使其形成更完善的景观构图。
散置石更多地用于呼应大型假山,使其好似真山的余脉断续不尽。
江苏镇江焦山石峰与散点石总之,散点石贵在补点得体,或适施于假山之侧,使山体有余脉之韵;或置放于墙角,使建筑平添自然风致;或散点于花前树下,使景致宛若图画。
江苏苏州怡园庭院花木与散点石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置石的造景方法,如点峰、引峰、补峰等等。
造型独特,姿态多变的石景,犹如立于园中的抽象雕塑,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氛围渲染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