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6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
黄疸黄疸以目黄、肤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
可见于多种疾病,而以肝胆系统疾患为主,包括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疟疾、蚕豆病等)、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道蛔虫、胰头癌等中医学将不同性质的黄疸概括为阳黄、阴黄二大类,如外感时邪疫毒,湿热由表入里,郁于脾胃;或因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以致湿热熏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肌肤,则发为阳黄。
若疫毒深重,病势急暴,并具传染特点,是为急黄。
如因劳倦过度或素体牌虚,或因阳黄迁延失治,而致寒湿留滞,脾阳不运,肝胆疏泄失常,胆汁随湿浸溢肌肤,则发为阴黄。
临床一般以阳黄为多见。
【诊断】1黄疽多先见于巩膜和舌下、软腭黏膜,然后遍及全身皮肤。
对中年以上病人,观察巩膜黄疸时,应注意与结膜下脂肪作鉴别(前者分布均匀,遍及整个眼白;后者分布不均匀,多积聚于巩膜近眼角处,微凸出)。
2 .详询病前有无肝炎接触史,或输血、注射史,或药物、毒物中毒史;黄疸发生的经过或消长情况,既往发作情况,以及伴发症状,如发热、呕吐、腹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肝区不适等。
并应注意病人年龄、性别、大小便颜色。
3 .体格检查应注意黄疽的色泽、贫血、蜘蛛痣、肝脾肿大、压痛和质度、胆囊肿大、腹水等阳性体征。
4 .根据大小便颜色,结合有关检查可以初步区别三类不同原因的黄疸。
溶血性黄疸:小便中无胆红素,尿色正常。
大小便中尿胆原量均增加,大便颜色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小便中含多量胆红素及尿胆原,尿色增深。
大便中尿胆原含量不一定,一般减少。
梗阻性黄疸:小便中含多量胆红素,小便呈黄色。
大小便中尿胆原均减少或缺乏,大便呈灰白陶土色。
5 .根据病情需要选作肝功能、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志物、X线及B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主要是分阳黄、阴黄,区别湿热与寒湿之不同。
治疗原则,阳黄以清热利湿为主,并根据湿和热的偏重而分别处理;阴黄以温脾化湿为主。
美国儿科学会破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粗玷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强儿可出现产虫高胆红素血在达至引起胆红素脑病,炉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找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杏,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Bi,避免胆红素腑病发’1.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年来努力的方向.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通干预指南[I],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1«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报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的So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J.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年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业;.对1994年指向进行了更新审机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也够床诊疗指南[4、51,该指两演濯了成功母乳喂养、黄妇出现时间、黄疟高危因泰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货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索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的借鉴.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跖胆红素肌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前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期要性,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I)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祭:2)建立格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法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於(饮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痘程度容垮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旭红来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嘤养的H产儿,容易发生严很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时发生产虫高胆红素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耳年指南中制定了个非常口.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该流程图中,对TSB和TcB 的监测和对高服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的评估贯穿始终,并强调严密的随访和适时的干预.二、关于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的区别核黄疸坳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用来形容脑干神羟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锹的情形,在给床上核黄疗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常常混为一谈。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应用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黄疸的一种常见疾病。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病理现象之一,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内会出现黄疸,其中大部分是生理性黄疸,只需要观察和护理即可。
然而,对于少数新生儿来说,黄疸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损伤和听力障碍,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黄疸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新生儿黄疸的诊疗过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
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4年发布的《新生儿黄疸诊断和处理指南》成为了诊疗的参考依据。
该指南明确了新生儿黄疸的分类、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处理方法,并提供了针对不同情况的具体处理方案。
首先,新生儿黄疸根据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出生后24小时内的早发性黄疸和出生后24小时后的迟发性黄疸。
早发性黄疸主要与新生儿红细胞生成增多和衰败加速有关,而迟发性黄疸则主要与胆红素转运和排泄障碍有关。
根据黄疸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黄疸。
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黄疸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其次,指南明确了诊断黄疸的标准。
对于所有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应进行胆红素测定,黄疸指数超过正常值则需要进一步观察或处理。
对于迟发性黄疸,指南提供了不同黄疸指数阈值的参考值,并结合新生儿的食欲、活动和精神状态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综合分析黄疸程度和其他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型等,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除了诊断标准,指南还明确了治疗原则和具体处理方法。
对于生理性黄疸,指南建议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如经常喂奶、多次换尿布和光疗等。
对于病理性黄疸,指南提出了不同疾病的处理方案,如新生儿溶血性疾病、胆管闭锁和传染性黄疸等。
指南还特别提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脑病(新生儿 Kernicterus)的防治措施,强调了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黄疸诊疗水平、预防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黄疸预防及治疗指南黄疸,又称黄疸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出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引起的,而胆红素的积累则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胆道阻塞或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原因引起的。
黄疸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黄疸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新生儿来说。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完善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
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措施之一。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酶和盐酸,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减少胆红素在体内的积累。
因此,建议新生儿尽早进行母乳喂养,并保证充足的母乳摄入量。
其次,控制新生儿的光照时间也是预防黄疸的重要措施。
光照可以促进皮肤中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减少胆红素在体内的积累。
因此,建议新生儿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照射时间。
此外,新生儿黄疸的预防还包括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胆红素水平。
定期的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及早采取措施。
监测胆红素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新生儿的黄疸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已经发生了黄疸的患者,及时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黄疸的原因进行治疗。
黄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肝脏功能异常、胆道阻塞等。
因此,在治疗黄疸时,首先需要明确黄疸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次,对于黄疸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正常功能,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此外,黄疸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如草药疗法、中医针灸等。
这些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黄疸的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总之,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新生儿来说。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黄疸,减少其对身体的损害。
希望以上介绍的黄疸预防和治疗指南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诊疗规范新生儿黄疸:系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的巩膜及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85μmo/l 时,皮肤、粘膜黄染,临床诊断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指血中胆红素水平高,达到或超过正常值,需光疗干预,为实验室诊断名称。
诊断时考虑胎龄和日龄。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生后为动态变化过程,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W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P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分度】重度:TSB﹥20mg/dl,极重度:TSB﹥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30mg/dl。
【诊断要点】1.病史(包括母亲孕、产史及孕期并发症、孕期用药),各种围产因素(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产时用药、出生时有无窒息),感染因素,父母血型、籍贯及家族史。
2.生后喂养方式、喂养量,呕吐情况、生理性体重下降情况。
黄疸出现时间,进展情况;胎便排出的情况和胎便排完的时间、尿量。
3.体格检查:(1)黄疸程度:轻度:巩膜和面部黄,胆红素水平约6~8mg/dl;中度:黄染达躯干,胆红素水平约8~10mg/dl;重度:黄染达下肢,胆红素水平约10~12mg/dl;全身黄染时胆红素水平约12~15mg/dl;黄染达手足心时胆红素水平大于15mg/dl。
(2)有无头颅血肿或内脏出血,皮肤、脐带有无感染灶,肝脾有无肿大,有无水肿。
(3)重症黄疸有无神经系统症状。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积红细胞计数、Coomb's试验、新生儿溶血三项、血培养、甲功五项、肝功能、优生优育四项、G-6-PD酶活性测定,监测经皮胆红素水平了解黄疸进展,必要时上级医院查串联质谱。
5.影像学检查:颅腔彩超、腹部彩超可了解有无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发生胆红素脑病时头颅MRI:T1W1可见双侧基底节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
美国新生儿黄疸标准值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出现。
它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评估,医生通常会根据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而在美国,医生们通常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值来评估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AP)的指南,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测量胆红素水平来进行的。
在美国,医生通常会使用皮肤黄疸评分表(Bilirubin Nomogram)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该评分表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出生体重以及出生时的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这个评分表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以下是新生儿黄疸的标准值:1. 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6 mg/dL。
2. 在出生后的24-48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12 mg/dL。
3. 在出生后的48-72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15 mg/dL。
4. 在出生后的72-96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18 mg/dL。
5. 在出生后的96小时以上,胆红素水平应低于20 mg/dL。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值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和治疗决策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有些新生儿可能由于其他因素(如早产、出生时低体重、母亲患有糖尿病等)而需要更严格的监测和治疗。
因此,家长们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应该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总之,美国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测量胆红素水平来进行的。
医生会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出生体重以及出生时的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并根据相应的标准值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家长们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应该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儿科学指导:小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医|学教育网整理。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儿科新生儿黄疸的诊疗常规一、生理性黄疸【概述】生理性黄疸多见于生后1周内,系由于新生儿特定的生理特点引起,对机体不产生严重危害,常于2~4周内自行消退。
【诊断依据】1.无特殊引起胆红素升高的病理因素存在。
2.出现时间:生后2~3d,于4~5d达到高峰,2周左右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生后4周。
3.以前以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肛mol/L(12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μmol/L(15mg/dl)为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近年发现生理性黄疸与多种因素(如喂养、种族等)有关,出现时间可早在24h内,最高水平可达15mmol/L,故认为应更新生理性黄疸的概念,新的标准正在制定中。
4.患儿除皮肤黄疸外,一般状态佳,反应良好,进乳正常【治疗】1.不需特殊治疗,适当提早喂养,促进胎便及早排出。
2.对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采用光疗。
二、新生儿溶血病【概述】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以Rh血型系统及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为主。
本病的特点是在生后早期即出现严重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易于发生胆红素脑病,故需引起密切注意。
【诊断依据】1.母婴血型不合(ABO,Rh血型系统多见),母亲多有流产、死胎病史。
Rh溶血病第二胎发病,ABO溶血病第一胎即可发病。
2.生后24h内出现黄疸伴贫血、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重者有胎儿水肿。
3.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4.血常规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明显升高,红细胞形状常为小圆形。
末梢有核红细胞增多。
5.血清学检测: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表示患儿红细胞被血型抗体致敏(Rh溶血病常为阳性,ABO 溶血病采用改良法才能获得阳性结果);抗体释放试验使患儿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释放以鉴定其类型,可作为确证试验;检测血清中游离血型抗体类型可辅助诊断并初步估计溶血的程度。
【治疗】1.光疗:首选蓝光,双面光优于单面光,可间断光疗或持续照射24~72h,光疗期间注意增加25%~30%的液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