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393.65 KB
- 文档页数:5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表现,大多在出生后2~3d 出现,4~6d为高峰期,大部分为生理性过程,少数可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终身残疾,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适时、有效的评估及处理对于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目前大多数新生儿生后2~3d就随母亲出院回到家中,由于对新生儿黄疸认识不足,缺乏定期监测。
当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时,若处理不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容易导致胆红素脑病。
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进行的大规模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高达收治患儿总数的4.8%[2]。
另有文献报道,4年内447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04例,发生率为2.32%;胆红素脑病32例,占全部高胆红素血症病例的0.71%,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30.8%,其中7例新生儿死亡原因为胆红素脑病[3]。
因此,医务人员应重视新生儿黄疸的管理,注意出生后的规范监测、评估和随访,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及时干预[4-6]。
1治疗原则目前新生儿黄疸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光疗、换血和药物等,住院的患儿主要采用光疗进行治疗,大部分患儿通过治疗可有效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为此,美国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分别颁布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多次修改《新生儿黄疸临床防治指南》,根据小时胆红素曲线对新生儿按照不同危险程度及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干预建议[7-10]。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窒息、显著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11]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12],见图1~3。
新生儿黄疸•引言•新生儿黄疸的类型•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及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家庭指导目录CONTENTS01引言阐述新生儿黄疸的普遍性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强调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和医护人员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目的和背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对于预防胆红素脑病、保护新生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重要性02新生儿黄疸的类型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正常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
正常现象出现时间症状表现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
宝宝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精神状态良好,吸吮有力,大小便正常。
030201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可能由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多种疾病引起。
病因复杂病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能加重。
出现时间早宝宝除黄疸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吸吮无力、大便颜色异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
症状严重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但宝宝一般状态良好。
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可明显减轻或消退。
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等。
随后可出现明显的黄疸,并可能迅速加重。
新生儿败血症引起的黄疸新生儿肝炎起病缓慢,常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重不增等症状。
大便颜色变浅,严重时可呈灰白色。
新生儿肝炎引起的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少见的疾病,通常在出生后2周内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
新生儿黄疸及其预防、治疗措施(美国)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人体血液中红血球老化代谢会排出一种叫做“胆红素”的废物,通常情况下,胆红素会经由肝脏排出体外。
但是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胆红素过多或者胆红素排出不畅,如红血球被破坏过度,或者肝胆系统疾病等,这样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累积,从而使皮肤和眼白发黄,这就形成了“黄疸”。
因此,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累积的外在表现,而造成胆红素累积的原因是很多的。
在医学检查的时候,一般以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或简称“黄疸指数”)来表示胆红素在体内累积的程度。
例如,如果胆红素浓度为12mg/dl,那么就表示在100cc的血液中韩鸥12mg 的胆红素。
二、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是黄疸的高发人群,新生儿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正常现象,因为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新生儿的红血球较多,且肝脏功能也叫不成熟,这就使得新生儿红血球代谢所产生的胆红素也比较多,且更不易通过肝脏排出,从而形成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天,在出生后第四天时达到最严重,一至两周之后就会自行消退。
而且生理性黄疸的症状除了皮肤和眼白泛黄之外,并无其他明显的症状。
生理性黄疸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别治疗,也不用太过担心。
2、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病理因素造成的黄疸,比如:1、新生儿存在血液上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如果母亲的为O型血,婴儿为A型、B型或AB型血,就是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先天性溶血疾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破坏红血球,增加胆红素的代谢。
2、肝脏方面的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肝炎等,使得胆红素无法顺利排出。
3、细菌病毒感染破坏红血球或者损害肝功能。
4、分娩时新生儿头皮淤血,淤血内的红血球遭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
病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浓度达到15mg/dl以上,就必须治疗,防止情况恶化导致严重后果。
三、光线疗法(照蓝光)在美国,当新生儿的病理性黄疸较为严重时,一般采用光线疗法来为新生儿治疗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是新生儿门诊就诊及入院的最常见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但是该专家共识内容比较简单,临床可操作性略显欠缺,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补充,并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和日龄。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AAP指南推荐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见图1),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TSB峰值超过20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Extreme hyperbilirubinemia):TSB峰值超过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Dangerous hyperbilirubinemia):TSB峰值超过30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胆红素神经毒性所致的急性期中枢损害,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尖声哭,吸吮差,而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激惹,发热,惊厥,甚至死亡。
美国新生儿黄疸标准值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出现。
它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评估,医生通常会根据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而在美国,医生们通常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值来评估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AP)的指南,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测量胆红素水平来进行的。
在美国,医生通常会使用皮肤黄疸评分表(Bilirubin Nomogram)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治疗。
该评分表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出生体重以及出生时的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这个评分表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以下是新生儿黄疸的标准值:1. 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6 mg/dL。
2. 在出生后的24-48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12 mg/dL。
3. 在出生后的48-72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15 mg/dL。
4. 在出生后的72-96小时内,胆红素水平应低于18 mg/dL。
5. 在出生后的96小时以上,胆红素水平应低于20 mg/dL。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值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和治疗决策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有些新生儿可能由于其他因素(如早产、出生时低体重、母亲患有糖尿病等)而需要更严格的监测和治疗。
因此,家长们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应该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总之,美国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测量胆红素水平来进行的。
医生会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出生体重以及出生时的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并根据相应的标准值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家长们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应该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1],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们50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
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1994年指南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4、5]。
该指南强调了成功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黄疸高危因素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预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素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随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重要性。
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2)建立鉴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量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素(Tc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疸程度容易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胆红素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容易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04年指南中制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作者:李秋平, 封志纯, LI Qiu-ping, FENG Zhi-chun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州,510282
刊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21(14)
被引用次数:20次
1.Ahlfors CE Criteria for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jaundiced newborns 1994(03)
2.罗粹平足月儿核黄疸4例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 2002(03)
3.New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newborns 2004(04)
4.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m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外文期刊]
2004(01)
5.Juretschke LJ Kemicterus:Still a concern 2005(02)
6.《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 2001(03)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rovision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Practice parameter: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healthy term newborn 1994(04)
1.徐瑞峰.易彬.高红霞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优育 2011(1)
2.王胜华.谷中青.杨才.马洪勇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4)
3.陈百芳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优育 2010(6)
4.何克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剖宫产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6)
5.韩联妈咪爱和鲁米那对早产儿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 2009(9)
6.陈俊秀.覃遵祥.陈克绒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 2009(8)
7.严荔煌.林忠.王山米产科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管理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2)
8.李玉冰.王玉青浅谈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21)
9.王功僚.黄云峰.宋立宇.唐云鹰.谭红霞开塞露和金双歧对早产儿早期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6)
10.田凤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8(6)
11.麻莉.陈诚.周翔.张旭光.王强.吕深.黄从付.何旭.卢仕仰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非换血疗法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学 2008(12)
12.常祎.袁强.刘光发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13.张建勇.齐素萍.王雅娟.岳荣丽.宿芳.李大鹏.李慧.马传红全程式管理监测及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 2008(5)
14.李建业.张彦伦.王春鸽.葛太岭.温丽娜.张艳丽.周俊华光疗联合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1)
15.谢怀珍.董传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83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实用全科医学 2008(2)
16.龙华4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期刊论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3)
17.崔懿君早产儿黄疸60例早期干预治疗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z1)
18.陈艳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15)
19.陈艳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15)
20.丁强.李军母乳性黄疸104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社区医学杂志 2007(2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eklczz20061404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