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学科背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组成、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其中,植物生理学是对植物生理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这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基础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2.理解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3.了解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和葡萄糖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4.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3.1 自主探究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的实验内容如下:实验材料准备•水稻或小麦叶片•试管•测量光强的仪器(如光照强度计)实验步骤1.将水稻或小麦叶片取下来并清洗干净,将其放置在水中,2.用试管将水样取出一部分,并测量室内光照强度,3.用测量仪器测量该水中溶氧量,4.在一定时间内(如10分钟)后,重新测量光照强度和水中的溶氧量,5.将实验结果和组员讨论并总结。
3.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示来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并与学生召开讨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植物光合作用包括光合色素的捕获光能、电子转移、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过程。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合色素分子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其变为高能电子激发态。
然后,经由电子传递场而到达被称为“反应中心”的PSI或PSII光系统,这里将电子激发态转化为化学能。
其中,氢离子(质子)在过程中被转移并被用来产生ATP和NADPH,然后用它们来合成葡萄糖,并在过程中释放出氧气。
3.3 质疑答疑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组内讨论讲解,为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深入探究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验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知识的巩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作用,并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及过程。
2.掌握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过程。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光合作用实验装置、植物叶片、碘液、酒精灯、滴管等。
2.教学资源:光合作用动画、光合作用相关图片、实验操作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绿色植物的基本特征、叶绿素的作用等。
2.提问:绿色植物为什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二)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实质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解释光合作用的实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讲解光反应的原理,包括光能的吸收、水的分解、ATP 和NADPH的。
2.暗反应:讲解暗反应的原理,包括CO2的固定、C3的还原、有机物的。
(四)光合作用的实验1.演示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植物叶片在光下的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在光下进行的结论。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1.解释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维持生态平衡。
2.讲解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提供能源、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六)课堂小结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复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深入了解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定义、实质和过程,了解了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实验操作熟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生物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 11、知识与技能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__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__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__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实验指导: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实验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着重体现生物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掌握操作技能。
(3)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实验的研究意识。
(2)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由传统的教师讲步骤,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
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生物体结构层次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第6章的重点内容。
因为: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主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因此,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就成为最富吸引力的课题,它是贯穿本章教学内容的主线。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提高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2.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能力,组内组间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实验的探究意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第六章的重点内容。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这不仅对植物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其他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都极为重要,对理解呼吸作用都是必需的,所以光合作用实质是本课的重点。
由于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涉及了诸如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抽象的生理学知识,对于还没有学习物理、化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学起来难度较大。
所以,课本里安排了验证性实验,力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光合作用实质。
在对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理解实质。
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设计师:秋天悄然而至,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玉米棒让农民伯伯乐开了花!手捧玉米棒,细细咀嚼,丝丝香甜!甜味哪里来呢?生:糖。
师:对,不过糖有很多种,植物体内储存的糖主要是淀粉。
老师这边有一粒浸泡过的生玉米,同时还有一瓶碘溶液,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淀粉与碘液会变成蓝颜色。
下面请同学认真看我的表演,注意观察玉米子粒内部颜色的变化。
[演示实验:将碘液滴在剖开的玉米子粒上]师:同学们发现颜色变化了吗?生:变成蓝色了。
师:这说明玉米中含有什么成分?生:淀粉。
师;玉米中的淀粉怎么制造出来的?生:光合作用。
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学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个实验如何设计?师:以课前安排的小组为单位,第一组同学阅读课本,探讨该实验步骤,第二组成员分析该实验中有哪些疑点或注意点,并向第一组同学质疑,第三组则想想本实验有没有其他的方案。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3、列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过程的公式(二)情感目标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生物素质2、培养学生更加关爱大自然,关爱绿色植物教学重点1、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2、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3、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2、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知识,了解人所吃的物质主要来自于什么(二)教师准备1、把两株蚕豆植株提前一昼夜放到黑暗处2、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3、视频:(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4、FLASH:(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4)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5)光合作用方程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播放视频]: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个)。
[引言]: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什么呢?[讲述]: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自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思考题]:1.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
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思考题进行认真地讨论。
全班交流,共同理解实验的理论基础。
理?2.对叶片为什么要遮光?怎样遮?3.遮光后为什么又照光?4.酒精脱色到什么程度?脱色的目的是什么?5.第一次漂选的目的是什么?6.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是什么物质吗?7.第二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8.此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时巡回指导,进行指点。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7)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讲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开释氧气。
〔重点〕
2、讲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重点〕
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开释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三、情感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生物素养。
2、培养学生更加关爱大自然,关爱绿色植物。
四、教学预备:
1、把两株蚕豆植株提早一昼夜放到黑暗处。
2、预备实验必需的器材。
3、视频:〔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4、FLASH:〔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3〕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4〕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5〕
光合作用方程式。
第6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指导阅读教材第86、87页,并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为什么只用黑纸片遮盖叶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直接加热盛有酒精的小烧杯,而要进行水浴加热?4.酒精脱色后叶片呈什么颜色?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5.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6.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怎样检验淀粉?课堂练习1.观察下面“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操作环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你在此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将图中操作环节正确排序____。
(2)请说明出现图①现象的原因:(3)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利用这盆植物不适合完成下列哪项实验( )A.观察叶片结构B.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D.探究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数目2.下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C处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
请分析回答问题:(1)经酒精脱色后,叶片B处变成了什么颜色?。
(2)滴加碘液后只有B处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3)B、C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得出的结论是。
第二课时自学指导1.阅读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试管后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表明试管内收集到的是什么气体?(2)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2.阅读实验“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设置两套实验装置?(2)碳酸氢钠溶液有什么作用?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试管内收集到的是什么物质?该实验说明了什么?3.阅读第88、89页,完成以下练习:(1)归纳上述实验并结合已学知识,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并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采用小组实验,合作探索,突出过程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索, 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难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关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三、课前准备教师:1.自制课件。
2.盆栽天竺葵(先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住,再用曲别针夹住,放在光下几小时)。
3.材料用具: 大烧杯、小烧杯(小锥形瓶)、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碘液、酒精、清水、黑纸片(或其它能遮光的材料)、曲别针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你们知道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哪种有机物?另外,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要有原料和叶绿体这个“工厂”,除此以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吗?如果不知道,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
2.知道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3.重点: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重难点:知识点一: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1.用品和材料:金鱼藻(或黑藻等沉水植物)、玻璃漏斗一个、比漏斗的直径稍宽大的烧杯一个、试管一只、火柴、细木条2.实验原理:氧气能助燃。
3.实验过程:将装有水和金鱼藻的试管放在光下4.实验现象:有氧气产生证明这种气体是氧气:将气体收集到试管中,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内,可见到木条重新燃烧起来,说明这种气体是氧气5.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知识点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1.实验变量:二氧化碳;实验现象:A中的叶片经脱色→冲洗→滴碘液后变蓝色,B中没有这种现象;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叶表皮上的气孔进入叶肉细胞,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气肥”教学过程:1.绿叶通过光合作用,除了能产生淀粉外,还能产生什么物质?氧气2.小明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金鱼藻在光下能否产生氧气。
他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氧气不溶于水,但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为此,他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
A.把装置移到光下B.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C.把金鱼藻放在烧杯里,用漏斗和试管依次反扣D.将搜集到一定量气体的试管取出(1)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是什么?C→A→D→B。
(2)观察漏斗和试管中出现的变化,想一想,产生了什么物质,怎样证明。
试管中产生了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说明产生的是氧气。
4.阅读课本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分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同一植株的两片同样大小的叶片分别置于盛有氢氧化钾溶液和清水的两种环境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在盛有氢氧化钾溶液的锥形瓶B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钾溶液吸收,没有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能力方面:(1)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
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精神。
3、情感方面:(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实验的研究
意识。
(2)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第6章的重点内容。
因为: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主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因此,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就成为最富吸引力的课题,它是贯穿本章教学内容的主线。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教具准备: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试管夹、火柴、自来水。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最好能两节课连排,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第一课时:
(一)引言:早在1773-1796年间,科学家们做了许多科学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绿叶具有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叫光合作用。
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进行的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亲自做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光合作用实验的教学设计
课本安排了三个实验,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进行探究
【实验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这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探究的动手实验。
其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明确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而且初步学到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例如研究同样的绿叶和同样的实验操作在有光和无光下的实验结果,这就是单因子实验;研究叶片在遮光下的实验和绿叶在照光下的实验,就是遮光实验的对照实验。
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可分为7步:(1)暗处理(2)部分遮光(3)照光(4)取下叶片(5)酒精脱色(6)滴加碘液(7)显色。
(展示实验设计方案)
1、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把在黑暗处处理过的天竺葵植株上的叶片从上、下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纸片遮盖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30min。
3、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有没有变化?把叶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上颜色变化。
4、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5、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间题更重要,下现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对这实验设计有什么疑虑和困惑?请代表发言。
并请同学们相互解决问题。
前四步:(1)暗处理(2)部分遮光(3)照光(4)取下叶片(所用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在实验前2~3天组织课外小组的学生完成(并拍成录像),也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但教师上课时所用的实验材料应该是教师自己在实验室亲手所做)。
实验一的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也可以选用樱草、蚕豆、金莲花、小白菜、锦葵等具有绿而薄叶片的植物。
最好预先把一些植物的叶试验一下,再从中挑选实验效果明显的叶用来做实验材料。
上课时,(展示实验录像)教师可以请学生介绍实验前四步的处理情况,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l)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棗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者消耗光。
(2)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
棗叶片遮光部分与不遮光部分互为对照。
在对天竺葵光照时,如果遇上连绵阴雨天,可以提前1天用100~200瓦的强灯光照射,灯与植物的距离要适当,太近会灼伤叶片,太远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下面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前提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酒精脱色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最好能在课前培训一下实验小组长,以免实验中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酒精脱色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酒精与叶片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启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棗叶绿素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2)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棗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所以加热时也
冲洗棗滴加碘酒棗清水漂洗后就可以观察分析了。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1)往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验证淀粉的存在)
(2)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未遮光的部分变蓝色)
(3)遇碘变蓝是什么物质的特性?(淀粉)
(4)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表明,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今天,实验的题目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展示题目)从题目上它显示出光合作用的三个要素,哪三个?那就是绿叶、光、淀粉。
最后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的能量,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第6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