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时】1课时。
【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式导入(一)关于香港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复习‚新闻‛引入‚通讯‛1.新闻从文体意义上看,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列颠尼亚”一词的来源和含义;2.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理解和词汇理解;2.难点:阅读材料较长,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子结构。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首先,通过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看到英国的位置和周围的国家,然后介绍“不列颠尼亚”一词的来源和含义。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3.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3. 词汇理解在文章中选择以下词汇,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1.皇后(Queen)2.王室(royal)3.进口(import)4.抵制(boycott)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们对“不列颠尼亚”的了解有哪些?2.你们认为文章中的“不列颠尼亚”一词是否有必要被废弃?3.文章中提到的其他国家,如爱尔兰、苏格兰等,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事件或地位?5. 总结归纳通过导入、阅读理解、词汇理解和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出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阅读理解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3.分组讨论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沟通能力;4.总结归纳法:通过总结文章的主题和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1.阅读理解测试:布置一份阅读理解测试,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2.分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3.总结归纳报告: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所学知识的总结报告,评估学生的文献搜集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料1.地图资料:展示英国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的国家;2.阅读材料: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3.词汇表:选取文章中的部分生词。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批判和对中华民族崛起的自豪。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和学习。
4.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 选择一篇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提高。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特写新闻的写作特点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新闻写作。
3、情感目标:了解香港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速读,品读,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65年前,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厉炮敲开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大门,占领了我们美丽的香港。
从此,华夏儿女日日夜夜期盼着这颗东方明珠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终于,156年后,也就是1997年7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奏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报道了中国人民雪百年耻辱,香港重回祖国怀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二、作家作品(一)作家:周婷、杨兴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二)作品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们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三、新闻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特写新闻是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
(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6《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 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重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
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
邓小平。
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2)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问答环节。
同学们,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同时也是世界的一件大事。
下面请一位同学播报这则新闻(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2、欣赏有关香港回归的图片。
我们从刚才所看到的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还有人们欢庆回归的激动,但是我们这一则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却没有报道这些,它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章,重新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3、让边听边划出你认为打动心的、与学过的新闻不同的语句和场景,注意文中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二、认识特写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
“真实的再现”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
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
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2、在对新闻真实性和文学性的了解中,学会提炼要素的方法;3、通过对香港回归现场气氛的感受,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对新闻真实性和文学性的了解中,学会提炼要素的方法。
【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视频、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1982年撤切尔夫人访华期间不慎摔倒的2张图片。
<设置意图>:让导语不仅有导人文本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彰显华夏民族强大生命力。
二、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
重温历史画面。
三、简要回顾初中已学新闻知识1.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做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
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的手法,以描写为主要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学生回顾)2.简要讲解阅读新闻从三方面入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 (板书)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快速阅读,并能用一句话概述文章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结构内容。
明确:(1)导语(第1自然段):香港末任总督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一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五、具体研习(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迅速浏览新闻,找出文本中的新闻事实。
(以时间为线索,概括新闻事实)时间地点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中国南海“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福建省晋江市第五中学林荣民【教学目的】1、激发爱国情感,为祖国而骄傲。
2、了解特写这一新闻形式。
【教学重点】1、特写场景的选择。
2、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画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三、导入本课时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
四、回顾历史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1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必修教案0708 08:38::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及特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讲解,老师简要讲解文体知识;合作探究,引导组织学生探讨本文体现出的新闻特写的特色;诵读品味,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体味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华民族得以洗刷耻辱的自豪感,树立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理解本文特色。
三.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味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新闻体裁(1)什么是新闻?新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二是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我们这里讲的是后者。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2.新闻的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4.新闻有哪些体裁样式?新闻的题材样式有五种: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和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特写。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大意导语:第一段,概括新闻主要内容——英国撤离香港主体:第二段至第十段,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以时间为序分别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4、7、11自然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以英国知名作家彼得·福斯特的小说《别了,不列颠尼亚》为蓝本,旨在通过对小说的教学与阅读,帮助学生了解英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并探索小说中的文学手法与主题。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英语课程,课时为两个小时。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次课程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1. 小说介绍: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目的、主题、背景介绍等。
2. 文学手法分析:探讨小说中常见的文学手法,如层叠叙述、象征手法等。
3. 文化与历史背景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了解英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背景。
4. 独立思考与创意写作: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并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主题、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2. 探讨小说中的文学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小说的文学手法及主题2. 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教学难点:1. 如何将历史文化背景与小说中的内容联系起来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三、教学过程及要点Part 1:阅读与欣赏小说1. 引入教师可通过播放与小说相关的视频或短片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内容。
2. 小说介绍教师对小说的主题、目的、背景、人物等做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3. 阅读小说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同时注意进行文学手法分析。
4. 分享阅读心得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与思考与同桌分享,让同桌进行回应和点评。
Part 2:文学手法分析1. 层叠叙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层叠叙述,了解其在文学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2. 符号与象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和象征,了解其在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Part 3:历史文化背景分析1. 历史事件教师对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散文化)相结合、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及情感庄严喜悦等典型特点。
2、了解消息和特写的异同,学习新闻的撰写。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细品味文章的突出特色。
可采用咬文嚼字以及直观化、问题化的方式达到目标。
1、难点:新闻给人的一般印象是单调和寡味,因此本文可能难以在第一瞬间让人产生很强的兴趣。
因此就必须引导大家感受和领会作者庄严深刻的情感及其各种巧妙的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
提问: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件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根据现场回答改变),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侧面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入选《通讯名作100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2)、精细品读课文。
1、划分层次第一自然段: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第二~第十自然段:主体(进一步分层)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描写了4个场景(强调时间顺序,突出文章时序性这一特点)。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层次分别特写四个场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事件和细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香港回归祖国,告别英国殖民统治。
2. 重点分析:文章中描述的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和细节。
3. 难点: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2. 自读:让学生通读文章,了解香港回归的过程。
3. 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事件和细节,如交接仪式、降旗、升旗等,讲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香港回归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香港回归的现场视频。
2. 文章素材:关于香港回归的图文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香港回归过程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事件和细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教学准备1. 制作教学课件,包括香港回归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内容。
2. 准备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导入和情境教学。
3. 搜集相关文章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4.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如何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香港回归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详细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对香港回归意义的讨论。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香港回归对国家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意义的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关键内容,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顾新闻的基本常识;2了解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本文写作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一)导入新课1992年1月,深圳大桥桥头,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在凛冽寒风中面对香港的方向伫立了半个多小时。
他深情地说,多想到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走一走。
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么?根据课前学案的内容,大家了解到了香港坎坷的历史,也知道了邓小平为香港回归所做的努力,从邓小平的强硬态度中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的态度,但在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不幸逝世,这个自称“打不到的东方小个子”最大的愿望没能实现。
而1997年7月1日,中国如期收回了香港,应该可以告慰这位可敬的老人了。
在座的各位对那个场面一定没有印象,十五年后,让我们一起重温香港回归的伟大时刻。
(背景介绍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
(背景介绍2)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里两篇》的第一篇。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本篇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都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可以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三、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大意,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兴奋和民族自豪感(2)品析本文的精确、含蓄的语言特色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全文大意,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兴奋和民族自豪感(2)难点:品味本文精确和含蓄的语言特色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新闻知识,导入新知(1)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复习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2)播放香港时代变迁视频,引入新课(二)梳理文本,体会作者情感(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对比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兴奋和民族自豪感。
(三)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感情(四)赏析文本,品味语言的精确和含蓄(1)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语言精确的特点(30日下午,4点30分,4时40分,1885年,晚6时15分,7点45分,一百五到十六年前,子夜十分,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在新来临的第一分钟,两分钟前,零点40分,1841年1月26日,1997年7月1日,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2)学生小组讨论找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体会本文语言含蓄的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篇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学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 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理解文本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讲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特写的特色。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实践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新闻特写的特点和技巧,同时强调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教师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特点、写作技巧等进行讲解。
2. 练习法: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3.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软件: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教学PPT。
3. 工具:准备一些小测验用的纸张和笔。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并通过实践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导人。
1997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振奋国威的事件的。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师: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2。
)沧桑噙媒体瞩目嘉宾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明确:(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
隆重,即是盛大庄重。
“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
)主体:第6-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
(特写。
)xxx本关键字已替换xxx主席的讲话。
(重点。
)结语: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明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悟本文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散文化)相结合、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及情感庄严喜悦等典型特点。
2了解消息和特写的异同,学习新闻的撰写。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细品味文章的突出特色。
可采用咬文嚼字以及直观化、问题化的方式达到目标。
2难点:新闻给人的一般印象是单调和寡味,因此本文可能难以在第一瞬间让人产生很强的兴趣。
因此就必须引导大家感受和领会作者庄严深刻的情感及其各种巧妙的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件事?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根据现场回答改变),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侧面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
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入选《通讯名作100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2)、精细品读课文。
1、划分层次
第一自然段: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第二~第十自然段:主体(进一步分层)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描写了
4个场景(强调时间顺序,突出文章时序性
这一特点)。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层次分别特写四个场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
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
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
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第十一自然段:结语
2、精细品读课文
提问:
仔细品读课文,说说你认为课文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辅助提问:
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参考:A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
“掩映在绿树丛中
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
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B细节描写(详略得当)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
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
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C气氛烘托(散文笔法)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
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
“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
“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
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D暗用“反复”(思想情感表现得庄严与深沉)
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
“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
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
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
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
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
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3、深入分析个别字句
A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B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C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3)、家庭作业
以身边的事件为素材写一则新闻(旨在向大家宣扬你们的班级、寝室文化特色活动等)。
附:新闻的基础知识回顾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呢?除了主标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