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金属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585.00 KB
- 文档页数:52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衡量金属或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的数量指标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2. 所谓金属的再结晶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后,在原来变形的金属中会重新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直至完全取代金属的冷变形组织的过程。
3. 金属热塑性变形机理主要有:晶内滑移、晶内孪生、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等。
4•请将以下应力张量分解为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5.对应变张量L: b ^」,请写出其八面体线变盹与八面体切应变兀的表达式。
旳土£ 厂勺『+ (勺一珀徒一%『十6(总+凡+怎)6.1864年法国工程师屈雷斯加(H.Tresca )根据库伦在土力学中研究成果, 并从他自已所做的金属挤压试验,提出材料的屈服与最大切应力有关,如果T =盂呼-益=C采用数学的方式,屈雷斯加屈服条件可表述为^ 2。
7. 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金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工具的表面状态、接触面上的单位压力、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几方面的因素。
8. 变形体处于塑性平面应变状态时,在塑性流动平面上滑移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即为该点的最大切应力方向。
对于理想刚塑性材料处于平面应变状态下,塑性区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同其实质只是平均应力不同,而各点处9. 在众多的静可容应力场和动可容速度场中,必然有一个应力场和与之对应的速度场,它们满足全部的静可容和动可容条件,此唯一的应力场和速度场,称之为真实应力场和真实速度场,由此导出的载荷,即为真实载荷,它是唯一的。
10. 设平面二角形单兀内部任意点的位移米用如下的线性多项式来表示:良〔工”卩)二位]+<3》工+说劉认&小令+吋+口訝,则单元内任一点外的应变可表示为11、金属塑性成形有如下特点: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12、按照成形的特点,一般将塑性成形分为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按照成形时工件的温度还可以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 三类。
第四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铸态组织具有晶粒粗大且不均匀、组织不致密及成分偏析等缺陷,需要经压力加工再使用。
金属的压力加工,就是通过使金属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获得制件。
压力加工不仅改变其外形尺寸,且使内部的组织和性能发生改变。
因此研究金属塑性变形以及变形后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深入了解金属材料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本质,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的潜力,正确制定和改进金属压力加工的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合理使用材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金属的塑性变形[教学目的] 理解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掌握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教学重点]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教学难点]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内容]所有变形中,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最大。
为认识塑性变形的规律,首先研究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一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单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通过滑移和孪生方式进行。
1 滑移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着一定晶面(滑移面)上的一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称为滑移。
外力在一定的晶面分解为垂直于晶面的正应力σN和平行于晶面的切应力τN。
σN引发弹性变形和脆性断裂,断口呈金属光泽;τN引发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韧性断裂,断口灰暗无光泽。
滑移变形的5个要点:1)滑移只能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2)滑移主要发生在原子排列最紧密或较紧密的晶面上,并沿着这些晶面上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进行。
(原因:最密排晶面之间的距离最远;最密排晶面上原子与邻近原子之间的阻力最小)3)滑移必然伴随着晶体的转动(正应力引起)。
4)滑移是滑移面上的位错运动造成的。
位错运动所需切应力远远小于刚性的整体滑移所需的切应力。
如铜刚性滑移要1540MPa,实际只有1MPa。
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1 晶界与晶粒位向的影响①晶界竹节现象多晶体金属中,晶界原子的排列不规则,局部晶格畸变严重,且易产生杂质原子和空位等缺陷的偏聚。
位错运动到晶界附近时容易受到晶界的阻碍。
分析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一)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变形金属本身的晶格类型,化学成份和组织状态等内在因素;其二是变形时的外部条件,如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的力学状态等。
因此,只要有合适的内、外部条件,就有可能改变金属的塑性行为1.化学成份和组织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化学成份和组织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非常明显也很复杂。
下面以钢为例来说明。
①化学成份的影响在碳钢中,铁和碳是基本元素。
在合金钢中,除了铁和碳外还包含有硅、锰、铬、镍、钨等。
在各类钢中还含有些杂质,如磷、硫、氨、氢、氧等。
碳对钢的性能影响最大。
碳能固溶到铁里形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固溶体,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和低的变形抗力。
当碳的含量超过铁的溶碳能力,多余的碳便与铁形成具有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几乎为零的渗碳体。
对基体的塑性变形起阻碍作用,降低塑性,抗力提高。
可见含碳量越高,碳钢的塑性成形性能就越差。
合金元素加入钢中,不仅改变了钢的使用性能,而且改变了钢的塑性成形性能,其主要的表现为: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
这是由于合金元素溶入固溶体(α—Fe和γ-Fe),使铁原子的晶体点阵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形成硬而脆的碳化物(碳化铬、碳化钨等);合金元素改变钢中相的组成,造成组织的多相性等,都造成钢的抗力提高,塑性降低。
杂质元素对钢的塑性变形一般都有不利的影响。
磷溶入铁素体后,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增加,塑性、韧性明显降低。
在低温时,造成钢的冷脆性。
硫在钢中几乎不溶解,与铁形成塑性低的易溶共晶体FeS,热加工时出现热脆开裂现象。
钢中溶氢,会引起氢脆现象,使钢的塑性大大降低。
②组织的影响钢在规定的化学成份内,由于组织的不同,塑性和变形抗力亦会有很大的差别。
单相组织比多相组织塑性好,抗力低。
多相组织由于各相性能不同,使得变形不均匀,同时基本相往往被另一相机械地分割,故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
晶粒的细化有利提高金属的塑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变形抗力。
第八讲金属塑性变形时应力和变形的不均匀性1、均匀变形和不均匀变形物体不仅在高度方向上变形均匀,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从而也是在长度方向上)变形也均匀时,方能称为均匀变形。
要想充分实现均匀变形,严格说来是不可能的。
可见,在实际的金属压力加工时,变形不均匀分布是客观存在的。
2、基本应力、附加应力、工作应力、残余应力(1)基本应力由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应力叫做基本应力。
(2)附加应力由于物体内各层的不均匀变形受到物体整体性的限制,而引起其间相互平衡的应力叫做附加应力。
(3)工作应力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的代数和即为工作应力。
(4)残余应力如果塑性变形结束后附加应力仍残留在变形物体中时,这种应力即称之为残余应力。
3、接触面上外摩擦对变形及应力不均匀分布的影响图6-2 镦粗时摩擦力对变形及应力分布的影响如图6-2所示,若接触面无摩擦力影响时(并认为材料性能均匀)则发生均匀变形。
由于接触面上有摩擦力存在,可将变形金属整个体积大致分为三个变形大小不等的区域,Ⅰ区称为难亦形区,Ⅱ区是大变形区,Ⅲ区是变形程度居中的自由变形区。
由于I区的变形小,Ⅱ区的变形大,由金属的整体性的影响可知在Ⅰ区金属产生的是附加拉应力,但由于接触摩擦的影响,I区径向所受压缩应力大于附加拉应力,所以I区仍保持较强的三向压应力状态,没有危险;Ⅲ区金属产生的也是附加拉应力,原因是当Ⅱ区金属变形时要产生向外扩张,而外层的Ⅲ区金属,则象一套筒把Ⅱ区金属套住而限制了Ⅱ区金属变形的向外扩张。
由于Ⅱ区与Ⅲ区相互作用,在Ⅲ区之外侧表面,便产生了较强的环向附加拉应力,当该拉应力大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导致金属在环向产生纵向裂纹,如图6-3所示。
图6-3 环向附加拉应力引起的纵裂纹4、变形区几何因素的影响(H/d)实验表明:镦粗圆柱体时;当试样原始高度与直径比H/d≤2.0时,发生单鼓形不均匀变形。
当坯料高度较大并且变形程度很小时(H/d>2.0),则往往只产生表面变形(变形不深透),而中间层的金属不产生塑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很小,结果形成双鼓形,如图6-4所示。
塑性变形(3)1.冷变形金属在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的变化:在回复阶段,由于不发生大角度晶界的迁移,所以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的相同,仍保持着纤维状或扁平状,从光学显微组织上几乎看不出变化。
在再结晶阶段,首先是在畸变度大的区域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形变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
最后,在晶界表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互相吞食而长大,从而得到一个在该条件下较为稳定的尺寸,这称为晶粒长大阶段。
2.回复:是指冷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不在,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的迁移,使得晶格畸变逐渐减少,内应力逐渐降低的过程。
回复的驱动力:弹性畸变能(特征:1.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尚无明显的变化,因而其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2.内应力及电阻率等物理性能显著不为降低。
(宏观内应力))3.回复机制:a.低温回复:回复主要与点缺陷的迁移有关。
b.中温回复:温度稍高时,会发生位错运动和重新分布。
机制主要与位错滑移和位错密度降低有关。
c.高温回复(~0.3Tm),刃型位错可获得足够能量产生攀移,位错密度下降,位错重排成较稳定的组态----亚晶结构。
4.再结晶: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况,这个过程称之为再结晶。
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变形金属经回复后未被释放的储存能(相当于变形总储能的90%)5.储存能:塑性变形中外力所作的功除去大部分转化为热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以畸变能的形式储存在形变材料内部,这部分能量叫做储存能。
6.残余应力:一种内应力。
它在工件中处于自相平衡状态,其产生是由于工件内部各区域变形不均匀性,以及相互间的牵制作用所致。
7.再结晶温度:冷变形金属开始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
》》通常,把对应于再结晶后得到特别粗大晶粒的变形程度称为“临界变形度”,一般金属的临界变形度约为2%~10%。
第一章1.什么是金属的塑性?什么是塑性成形?塑性成形有何特点?塑性----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塑性变形----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体的变形不能完全恢复而产生的残余变形;塑性成形----金属材料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利用其塑性而使其成型并获得一定力学性能的加工方法,也称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塑性成形的特点:①组织、性能好②材料利用率高③尺寸精度高④生产效率高2.试述塑性成形的一般分类。
Ⅰ.按成型特点可分为块料成形(也称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型两大类1)块料成型是在塑性成形过程中靠体积转移和分配来实现的。
可分为一次成型和二次加工。
一次加工:①轧制----是将金属坯料通过两个旋转轧辊间的特定空间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截面形状材料的塑性成形方法。
分纵轧、横轧、斜轧;用于生产型材、板材和管材。
②挤压----是在大截面坯料的后端施加一定的压力,将金属坯料通过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模孔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符合模孔截面形状的小截面坯料或零件的塑性成形方法。
分正挤压、反挤压和复合挤压;适于(低塑性的)型材、管材和零件。
③拉拔----是在金属坯料的前端施加一定的拉力,将金属坯料通过一定形状、尺寸的模孔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与模孔形状、尺寸相同的小截面坯料的塑性成形方法。
生产棒材、管材和线材。
二次加工:①自由锻----是在锻锤或水压机上,利用简单的工具将金属锭料或坯料锻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
精度低,生产率不高,用于单件小批量或大锻件。
②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与成平形状、尺寸相同的模腔中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与模腔形状、尺寸相同的坯料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分开式模锻和闭式模锻。
2)板料成型一般称为冲压。
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
分离工序:用于使冲压件与板料沿一定的轮廓线相互分离,如冲裁、剪切等工序;成型工序:用来使坯料在不破坏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成为具有要求形状和尺寸的零件,如弯曲、拉深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