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百家争鸣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3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百家争鸣(1课时)
《百家争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八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各种学派的兴起。
教材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术学说相互交锋、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独特现象。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纷纷涌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各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教材将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儒家主张仁政,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哲学,强调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法家强调法制和刑罚;兵家注重战争和军事实践。
这些学说各有特色,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各家学说的兴衰
教材还将介绍各家学说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家学说在历史上的兴衰变迁。
通过对各家学说的兴衰变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深入理解。
教材还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知识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各种学派的兴起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于诸子百家的名字可能有所耳闻,但对其思想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引出本课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案例分析: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6.总结提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第7课《百家争鸣》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三个子目即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百家争鸣》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老子和《道德经》【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老子的资料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导入利用课本导言的《老子见孔子画像石拓片》导入利用课本导言,
创设情境,营造
课堂氛围,引入
本节课课题。
新课讲述一、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①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③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④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制作老子人物
小卡片,学会提
取有效历史信
息
研读老子名言,
感悟理解其中
蕴含的主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感受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2.教学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子百家的思想风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诸子百家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任务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必背重点1.老子与孔子2.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2)主要学派(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争辩。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材问题解答【P40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含义是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43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