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 格式:doc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8
第1课孔子与老子1、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农具、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影响: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列国,宣传政治见解(主要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存: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客观,根本)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观)5、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①社会形势变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②儒家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6、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定,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养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课题:第1课孔子和老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2.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节主题:理解孔子、老子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及与思想主张的联系,养成认识一般性历史规律的素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转型期是思想活跃期)。
一、自主学习(1) 预习任务1、阅读课本,完成预读知识提纲2、完成课前检测(2) 疑点反馈1、2、(三)知识梳理【识记】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 、 和 , 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仁”和“礼”。
(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 ”和“克己复礼”。
①“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 ”之道,即“ , ”。
②“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为了实现“礼”,就必须“ ”。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 ”。
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 ”。
②教学方法上:主张“ ”和启发诱导。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品:《道德经》又称《 》。
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本原论:认为“ ”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 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 ”,以“无事取天下”。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 、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课前检测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内容:(1)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伦理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3)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4)哲学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主张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影响:(1)其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庸思想,民本思想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注重知识的力量。
.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二、老子与《道德经》1.地位: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德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名《老子》。
2.内容:(1)哲学思想:①本源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3)社会思想:建立“圣人之治”的社会。
3.影响:(1)道家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三、对比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孔子老子主张政治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哲学天命鬼神的存在,敬而远之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思想重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似之处(1)都生活在春秋时期(2)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四、孔子的历史影响。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2013·连云港)《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2.(2013·厦门)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根基。
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3.(2013·徐州)据史书记载,孔子看到季氏士大夫跳“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曾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孔子看来,季氏士大夫所作所为( )A.有伤风化 B.生活奢侈 C.违背礼制 D.沉湎女色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D.老子6.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 )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二、非选择题7.请根据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游列国(邮票)材料二杏坛讲学(邮票)材料三2011年4月3日上午,辛卯年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举行,这是自春季祭孔活动恢复以来,第四次在清明之际祭祀孔子。
(1)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
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否定说。
认为“克己复礼”中的“礼”即周礼,孔子号召贵族们约束自己,以恢复周礼。
孔子站在没落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
观点二:肯定说。
认为“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实践礼的要求;唯有这样去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成就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
观点三:批判继承说。
认为“克己复礼”中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道德理念,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问题】这三种观点中哪一种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第三种观点正确。
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克己复礼”中的“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1.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 )A.以人为本的思想B.无为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2.《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4.《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这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7.《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8.“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9.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11.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
这反映了西周( )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 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12.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曲阜三孔,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应参阅( )A.《春秋》 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13.(2013·江阴高二检测)“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自《论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材料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5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止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又一个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自互联网材料三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
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
……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新华网博客(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请你据材料三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课孔子与老子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引文中孔子的要求是: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2.【答案】A【解析】考查基础知识,注意“核心主张”这一限制条件。
3.【答案】C【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认为季氏士大夫跳“八佾舞”违背了周礼。
4.【答案】D【解析】书博会所用的名言必须与书博会的主题一致,故只能选②④。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矛盾”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6.【答案】D【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7.【答案】(1)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
未被统治者认可。
原因: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其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故未受到太多重视。
(2)“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积极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宣传、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
举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1.【答案】 A【解析】孔子关注是否“伤人”而不关心财产损失情况,这明显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
2.【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这反映出他提倡仁的思想。
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孔子强调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这体现了孔子“礼”的主张。
4.【答案】D【解析】因人不同答复不同,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图片材料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
材料中的“仁”反映的是儒学的“仁爱”思想,现代社会对“仁爱”思想的宣传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祈愿。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答案】D【解析】《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不会出现儒家的道德准则。
8.【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注重灌输儒家伦理思想。
9.【答案】B【解析】“有教无类”是指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这体现了“教育公平”。
10.【答案】B【解析】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