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 格式:ppt
- 大小:522.00 KB
- 文档页数:27
血液科宣传标语
1. 健康的血液,快乐的生活。
2. 血液健康,身体强壮。
3. 爱护自己的血液,远离疾病。
4. 血液是生命之源,保持健康必不可少。
5. 定期检查血液,预防疾病发生。
6. 血液质量决定健康水平,珍惜每一滴血液。
7.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基础。
8. 保持血液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9. 血管堵塞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影响心情愉悦。
10. 定期捐献血液,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心灵。
11. 血型决定命运,了解自己的血型有助于预防疾病。
12. 预防贫血、缺铁等问题,让身体更健康有活力。
13. 坚持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是维护血液健康的关键。
14. 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关注和维护自己的血液健康。
15. 血液疾病不可怕,科学治疗才是关键。
16. 血液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更容易恢复健康。
17. 健康的血液是美丽的保证,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人生。
18. 血液健康,家庭和睦;血液不好,家庭困扰。
19.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源泉,珍惜每一滴血液。
20. 关注血友病人群体,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关爱的社会环境。
人体血液的理化性质关于血液的理化性质我们目前研究的主要有含血量、血液颜色、酸碱度和血液的比密与渗透量。
1.血量:指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的总量,相当于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
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2.颜色: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CO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餐后,尤其是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患者血浆呈红色。
来源:考试大3.酸碱度:随人体饮食中摄入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H3P04、H2S04等影响,血液pH波动在很小范围内。
正常人血液pH为7.35~7.45,动脉血pH7.40,静脉血pH为7.35。
4.比密和渗透量(1)血液比密:正常男性约为1.055~1.063,女性约为1.051~1.060,相对粘度为4~5;血浆比密约为1.025~1.030;血细胞比密约为1.090。
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
(2)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O。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血浆分离
血液血浆分离是指将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与血浆分离开来的过程。
它是临床和研究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基础操作,可以得到较纯净的血浆和其他成分。
分离血浆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包括:
1. 离心法:利用离心力将血液分离成比重不同的成分,较大的红细胞等成分沉淀在底部,较轻的血清则浮于顶部。
2. 滤过法:利用滤器和空气压力将血液分离成血浆和红细胞等成分,将血液加入滤膜管,通过空气压力使血浆滤出,而红细胞等悬浮于膜上。
3. 淀粉法:向血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淀粉会与红细胞等成分结合起来形成沉淀,使血浆与淀粉沉淀分离。
分离后的血浆可以在研究实验室中用于分离病原体、研究蛋白质结构等,也可以在临床上作为血糖、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检测的样本。
除此之外,血浆可以用于制备各种血浆制品,如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
血液的分层原理是什么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主要是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在一个血液样品中,由于它们的不同密度,血细胞和血浆会分层。
血液分层是通过离心的过程实现的。
离心是利用离心机加速使血液中的成分沉淀或沉降的一种技术。
当血液样品放入离心机中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血细胞和血浆会分层,形成不同层次。
首先,红细胞会沉降到最底部,形成一个红色的层,称为红细胞层。
红细胞层占据离心管大部分空间,因为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最多。
红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红细胞的形状是扁平的,中间凹陷,这样的形状增加了其表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在红细胞层之上,会形成一个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层,称为白细胞层。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外界入侵的病原体。
白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比红细胞低得多。
与红细胞不同,白细胞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起到抗感染和清除废物的作用。
在白细胞层之上,会形成一个无色的层,称为血浆层。
血浆是血液中除了血细胞以外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的。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它们在维持血液的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和荷尔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离心,血液中的成分被分离为不同的层次,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研究。
例如,通过观察红细胞层的厚度和颜色可以判断贫血的程度;通过观察血浆层的混浊程度可以判断炎症的存在;通过观察白细胞层的异常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白血病等。
总之,血液的分层原理是利用离心技术,根据血细胞和血浆的不同密度,使其在离心过程中分层沉淀。
这样的分层有助于诊断和研究血液相关的疾病,并可以从不同层次中获得有关血液组成和功能的信息。
•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规律总结:①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采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
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血液凝固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它在创伤修复和止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涉及多个重要因素和步骤,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1. 血小板聚集作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到伤口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
这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激活而实现的。
血小板聚集可以快速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2. 凝血因子的活化在损伤部位,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参与凝血反应。
主要有凝血酶生成的内外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物质作用,外源性凝血途径则是嵌合在伤口部位的血小板释放的凝血因子。
这些活化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从而引发后续的凝血反应。
3.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聚集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
纤维蛋白聚集物与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止血效果。
同时,纤维蛋白聚集物也为创伤修复提供支持。
二、血液凝固的调节1. 抗凝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抗凝系统起着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抗凝血酶酶原等)。
它们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维持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性。
2.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起着溶解血栓的作用。
当血栓形成后,纤溶酶原被活化为纤溶酶,能够将纤维蛋白降解为溶解物。
其中,纤溶酶原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脏中合成,纤溶酶展示在血管内腔。
纤溶系统的调节能够避免血栓的过度形成,使血液保持较好的流动状态。
3.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需要得到适当的调控。
血小板功能障碍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活性下降。
血小板功能的调控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主要包括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激动素,而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表面受体与激活因子的结合来实现。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离心管中,以3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使血细胞下沉压紧而分层。
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是血液未经凝固的液体部分,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下层深红色的沉淀物为红细胞,在红细胞层表面有一灰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和气味(1)颜色: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
动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低,呈暗红色。
气味:血液因有氯化钠而带咸味,因有挥发性脂肪酸而有腥味。
2、密度(1)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40~1.075之间,常用血液的比重来表示。
(2)全血比重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3)血浆的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4)红细胞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数量。
3、黏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
(黏滞性维持正常血压)。
动物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6倍。
全血黏滞性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的黏滞性下降。
4、血浆渗透压半透膜:具有选择性让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称为半透膜。
渗透压: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99.5%,由血浆中无机离子(Na+、Cl-)、尿素、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0.5%,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血浆蛋白。
虽然胶体渗透压较小,但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等渗溶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者称为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血浆酸碱度(1)正常动物血浆pH值呈弱碱性,在7.35~7.45之间。
(2)血液酸碱度超过生理变动范围,动物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血液样本分类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是人体组成的关键部分之一。
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类及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功能和状态。
血液样本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以便于医生以及研究人员更加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
一、全血样本全血样本是指在采血时从身体中取下的全血,通常是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用于检测的。
全血样本可以用于测定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以此来诊断某些疾病和病理情况。
通过对全血样本的分析,可以确定人体的炎症、感染、血液癌症等情况,以及人体经常检测的其他指标。
二、血清样本血清是血液中去除凝血因子后所得到的液体。
在人体很多的疾病中,血清样本是非常重要的样本。
在一些疾病中,血清样本的标本对于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更高的诊断度等方面均比其它的生物样本都要更强。
通过分析血清样本,可以了解人体内合成蛋白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酶等指标,便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
三、血浆样本血浆是白色或淡黄的液体,是血细胞从血清中蚀解而成。
血浆样本可以通过离心法或者冷当量法等方法获得。
血浆样本可以用于测定含量高低的维生素、细胞外矩阵、凝血因子等指标,并可以用于治疗肝炎、病毒性疾病、计划怀孕的妇女等等。
四、细胞样本细胞样本是从人体内取出的细胞物质,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样本之一。
细胞样本可以分为液体细胞和固体细胞。
液体细胞包括腹腔液、大小便、穿刺液等,它们可以用于判断脑膜炎、恶性肿瘤等疾病。
固体细胞主要是以组织为基础收集到的细胞物质,可以用于病理审查、分子生物学等一些较为高级的生物医学研究。
总之,血液样本分类对于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血液样本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加科学地治疗疾病。
血液及成分血的保存和运输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丘艳一、血液的成分及血液的保存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血清)、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
成分血核心的技术原理是根据血液中不同的细胞比重和成分,经过离心后分成三层:血浆、白膜及红细胞层。
目前血液成分的保存种类主要有:低温液态保存,如红细胞 2-6 度;深低温冰冻保存,如稀有血型, RH1 型血,大部分的采供血机构都会有 -80 ℃冰箱,甚至 -196 ℃的液氮,来保存稀有血型以供临床需要;冰冻干燥保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血液复壮保存:如果大量的库存血,保存时间比较长,要用血液扶正保存,加入糖、有机盐或无机盐等,使红细胞功能和活力逆转。
二、红细胞的保存(一)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表面光滑,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
(二)红细胞特性1. 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0 天。
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2. 变形性: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原因是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变形性差 , 易被脾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的新陈代谢代谢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 能量代谢 - 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酵解是红细胞产生能量的唯一代谢途径。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后变成 6- 磷酸葡萄糖,其中约有 90 %~ 95 %经糖酵解途径被利用,约 5 %~ 10 %通过磷酸戊糖旁路。
红细胞产生的 ATP 主要用于维持红细胞膜“钠泵”的正常功能,保证红细胞的离子平衡。
另外维持细胞膜脂质与血浆脂蛋白的交换。
2. 能量代谢 -2 , 3- 二磷酸甘油酸( 2 , 3-DPG )旁路2 , 3- 二磷酸甘油酸( 2 , 3-DPG )是红细胞所特有。
2 , 3-DPG 的生成,一可防止 1 , 3-DPG 和 ATP 的堆积,利于葡萄糖酵解的不断进行;二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空间构象稳定,降低血红蛋白对 O2 的亲合力,促使 O2 和血红蛋白解离。
血液运输标准一、血液采集标准1. 采血人员: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采血资格,并熟悉采血操作规程。
2. 采血设备:采血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 采血环境:采血环境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空气消毒必须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4. 采血操作:采血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采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5. 血液收集:收集的血液必须符合标准,如无污染、无溶血、无凝血等。
二、血液储存标准1. 储存设备:血液必须储存在专用的血液储存设备中,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储存温度:血液储存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储存时间:血液储存时间不得超过7天,超过7天必须进行处理。
4. 储存记录:储存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储存情况,包括储存时间、温度、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三、血液运输标准1. 运输设备:血液运输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运输温度:血液运输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运输时间:血液运输时间必须尽可能短,避免长时间运输导致血液变质。
4. 运输记录:运输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运输情况,包括运输时间、路线、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四、血液检测标准1. 检测设备:血液检测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检测项目:血液检测项目必须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等项目,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3. 检测方法:血液检测方法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检测情况,包括检测时间、项目、结果等信息。
五、血液使用标准1. 使用对象:血液使用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病人,禁止滥用血液。
2. 使用申请:病人或医疗机构必须向血液中心提出使用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 使用程序:血液使用程序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临床用血的概念临床用血是指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将血液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患者的一种医疗手段。
血液是人体中重要的组织之一,通过循环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疾病等,患者的血液系统可能会受到损害,导致贫血、失血、凝血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临床用血的概念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输血、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应用。
具体而言,临床用血主要包括:1. 输血: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直接输送到患者体内,以补充体内血液和血液成分的不足。
输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提高氧气供应和维持机体功能。
2. 血液成分的应用: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性地给予。
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等,每种血液成分都有不同的临床应用场景。
通过选择性给予血液成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避免过度输血和减少输血风险。
3. 血液制品的应用:血液制品是通过从捐献者提取并加工血液得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制品。
常见的血液制品包括血浆制品、凝血因子制品、免疫球蛋白制品等。
血浆制品可用于替代性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或缺乏特定凝血因子的患者。
免疫球蛋白制品则可以用于主动免疫或免疫缺陷患者的治疗。
临床用血不仅涉及到血液的获取和给予,还包括血液安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临床用血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包括对于献血者的筛查、献血前的健康评估、血液的采集、加工和保存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同时,患者接受血液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以避免可能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临床用血在救治患者、改善生命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过度输血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过度输血可能导致输血相关的肺部损伤、感染、免疫抑制、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
因此,在临床应用血液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控制输血指征,评估患者的血液需要,并合理使用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输血风险。
水稀释血液的原理水稀释血液的原理基于血容量和血液中溶质浓度的变化。
当人体摄入水分后,水分会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增加血浆量(即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以及各种电解质、蛋白质和其他物质。
1. 血容量增加:随着饮水量的增加,血容量相应地增大,血液总体积变大,使得血液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相对浓度下降。
2. 降低血液粘稠度:血液的黏稠度与血细胞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聚集性有关,也受到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水份增多有助于降低血浆蛋白浓度,减少血细胞之间的相互聚集,从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3. 改善微循环:稀释后的血液流动性增强,可以更顺畅地通过毛细血管,有利于组织器官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并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
4. 影响血红蛋白浓度:短期内大量饮水导致血液稀释可能会使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降低,但通常不会显著到引起贫血的程度。
长期保持适当的水分补充,则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变学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饮水造成急性水中毒的情况极为罕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肾脏功能障碍或剧烈运动后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由于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而导致健康问题。
正常情况下,适量饮水对维持血液适当稀释状态是有益的。
水稀释血液的原理主要基于水分的吸收和循环。
当我们喝水后,水分会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
这个过程会增加血容量,从而使得血液变得更稀薄。
具体来说,水分子的增加会相对降低血细胞和溶质之间的浓度差,使得各种血细胞和溶质的密度相对降低。
血液稀释后,各种血细胞的密度以及溶质中各种成分的密度都会相应降低。
大量饮水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可能会下降,这可能会造成身体出现贫血的假象。
此外,多喝水还可以降低血脂浓度,有助于防止血栓或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量饮水可能会加重心脏或肾脏的负担,应谨慎控制饮水量。
此外,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每天的水分摄入量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保持适当的血容量和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血液制品简述血液制品是指通过采集、分离、加工、制备等方法获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特定疾病的产品。
它们主要由人类血液中提取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制成,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处理,以确保安全有效。
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 血浆制品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制成的血浆制品。
血浆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血浆制品包括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白蛋白等,这些制品能够在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红细胞制品红细胞是血液中携氧的主要成分,红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纯化的红细胞制作而成。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帮助患者提高氧气供应,恢复身体机能。
红细胞制品需要经过特殊的保存和运输方式,以确保其在使用前仍然具有足够的氧气携带能力。
3. 血小板制品血小板是血液的一种成分,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
血小板制品是从捐献者的血液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常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液凝块异常等疾病。
血小板制品可以提供大量可用于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帮助他们有效地止血,防止不必要的出血。
4. 白细胞制品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击败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白细胞制品是从血液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常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白血病等疾病。
白细胞制品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正常白细胞,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结: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或预防多种疾病。
通过血浆制品、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和白细胞制品的应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血液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需要严格的筛选、处理和管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血液制品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