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6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惠帝时,曹参为相,更不求有为,无所事事。
朝廷大臣及地方官吏有事禀报,他一律“饮以醇酒”,直到其“醉后而去,终莫得开说”,如此“以为常”。
这反映了汉初曹参接受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下图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场景,,他提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3、汉武帝是董仲舒发挥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后来唐人颜师古曾解释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吸取了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语,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人物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董仲舒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应指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十年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汉武帝为使人民“只读一种书”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设立太学,以儒为教C、鼓励学习,游而入仕D、注重孝廉,察举征召8、“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
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阶级矛盾激化。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达标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的再认再现,熟知课本知识即可明确C项正确。
答案:C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繁露》,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答案:A3. “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为此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C.“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解析:关键词为“统一”,体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只有A项吻合。
B、D两项是董仲舒思想,但与“大一统”无关;C项则是孟子的主张。
答案:A4.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无为而治” D.提倡“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B 项正确。
答案:B5.下图所示《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其“讲学”内容应是( )A.儒家“五经” B.《道德经》C.《四书章句集注》 D.《墨经》解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经典“五经”成为官方教科书。
答案:A6.(2014·广东四校期末联考)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学指导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经过孟子、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秦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打击。
4.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但儒学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学说的简单定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1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目的、表现:原因:目的:表现: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2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影响:影响: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材料三: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