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1.88 KB
- 文档页数: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以估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
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
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高二历史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1、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1、儒学兴起的原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介
本文是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TAG:儒家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
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
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
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
旧秦博士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余篇,文帝派晁错从其受业。
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
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
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的发展及国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而儒家的大―统思想、仁义思想
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
汉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宣扬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减系狱。
儒家势力虽暂时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年)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倔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的特点。
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问学派的―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
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