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常用术语
- 格式:ppt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1.保护性跛行: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
这种保护性患足点地跛行,多见下肢受伤者。
2.拖腿性跛行:走路时,健腿在前面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
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间歇性跛行: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严重者不到百米)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近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
走走歇歇,因此称为间歇性跛行。
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摇摆步态: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
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
所以每前走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又称"鸭行步"。
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高抬腿步态: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又称"跨越步态"。
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
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足跟步态: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
可见于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划圈步态: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
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
由于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1.痉挛性偏瘫步态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
2.剪刀步态见于双侧锥体束损害及脑性瘫痪等。
3.小脑性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行走时双腿分开较宽,左右摇晃,常向侧方倾斜,状如醉汉。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第八章步态分析一、概念:步行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
站立相∶迈步相=6∶4二、步行周期分期分期:站立相分解为五个分期,迈步相分解为三个分期①首次着地②承重反应期③站立中期④站立末期⑤迈步前期⑥迈步初期⑦迈步中期⑧迈步末期三、时空参数(一)步频与步速1.步频cadence(步数/min)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
2.步行速度velocity (m/s)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5m/s。
(二)步长与跨步长1.步长step length (cm)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见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距离。
正常人约为75cm。
偏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延长。
2.跨步长stride length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50cm。
(三)步宽与足偏角1.步宽stride width指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
2.足偏角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夹角。
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理步态:1偏瘫步态:原因——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屈曲表现——摆动腿向前迈步时患腿常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或划圈步;上肢常出现屈曲内收,停止摆动2截瘫步态: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原因——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下肢内收肌痉挛表现——迈步相会出现明显的足下垂,患者只有增加曲髋跨步来克服足廓清的障碍,形成跨槛步态。
足落地时因缺乏踝关节控制故稳定性降低,患者通常采用膝过伸的姿态以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3脑瘫步态:原因——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导致迈步相膝关节屈曲、足偏向内侧等表现——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
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原因——小脑功能障碍表现——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且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双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分析名词解释步态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用于研究人体行为。
它被用来检测步态特征,从而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动作和姿势的重要信息。
过去,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和记录来研究步态,但如今,人们可以使用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来量化步态特征,从而准确识别人体行为。
步态分析是基于人体动作的工具,可用于识别特定的步态特征,包括步态正常性、步态变化、步态速度和步态稳定性。
步态正常性是指行走的节奏。
它可以通过比较脚步的间隔和步态参数,来确定人体是否行走正常。
步态变化是指人体行走中步态的变化和改变,包括步态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以及腿部力量的改变等。
步态速度是指人体行走的整体速度,也就是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
步态稳定性是指人体行走是否平稳,如果有节奏,可以确定行走稳定性。
步态分析是定量的,它可以用来研究人体的行为变化。
它能够发现人体的节奏性变化,从而推断出潜在的情况。
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识别疾病症状,如脊髓损伤、神经损伤等。
此外,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研究和优化运动技能,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分析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定性步态分析和定量步态分析。
定性步态分析是根据步态特征来分析人体行为的一种方法,通常不需要使用计算机软件或传感器就可以完成步态特征的分析工作。
定量步态分析可以使用电子传感器来进行步态参数的量化分析,从而精确地反映人体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行为特征,从而推断出步态正常性、步态变化以及步态稳定性等信息,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状况。
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研究和优化运动技能,以提高运动表现。
综上所述,步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检测步态特征,识别人体行为,推断出潜在的情况,诊断疾病,研究和优化运动技能。
的灵活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不同的健康问题。
小儿麻痹的步态专业术语
1. “鸭子步态”,你看那走路一摇一摆的样子,像不像小鸭子呀!就比如隔壁的小朋友明明,他因为小儿麻痹就有点这种步态,走路时左右摇晃的。
2. “跨越步态”,哎呀,这不就是像在跨越小水沟一样嘛!我记得有个孩子走路时腿抬得高高的,然后用力往前跨,原来这就是跨越步态呀。
3. “足尖步态”,这就好像踮着脚尖在跳舞似的。
我看到过一个小朋友,他就是这样走路,小心翼翼地用脚尖着地。
4. “剪刀步态”,哇,这就像是两腿交叉成了剪刀一样呢!之前见到过一个患小儿麻痹的孩子,走路时两腿紧紧靠在一起,可不就是剪刀步态嘛。
5. “画圈步态”,是不是感觉就像在地上画圈一样呀!有个小朋友走路时腿会划一个大大的弧,可不就是在画圈嘛。
6. “踌躇步态”,这不就是走路犹犹豫豫的样子嘛!就像有的小儿麻痹患者,走一步停一停,好像在思考往哪儿走似的。
7. “膝反张步态”,哎呀,膝盖都往后弯啦,多明显呀!我曾经看到过这样走路的孩子,真让人心疼。
8. “臀中肌步态”,这就像是屁股在用力带动腿走路一样呢!有些小儿麻痹的人走路时屁股一扭一扭的,就是这种步态啦。
9. “股四头肌步态”,感觉就像是大腿在使劲儿呢!看到过那样走路的孩子,大腿绷得紧紧的。
10. “偏瘫步态”,这简直就和偏瘫的人走路一样嘛!一瘸一拐的,小儿麻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呀。
总之,小儿麻痹会导致各种奇怪的步态,这些步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真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慢慢好起来呀!。
步态中常用的5项参数步态是人体走路姿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中的参数,可以了解人体的运动状态,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诊断和研究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步态中常用的五项参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步频:步频是指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它是衡量步态中步行速度的关键参数之一。
步频过快可能意味着紧张、焦虑或者兴奋,而步频过慢则可能表示疲劳、虚弱或其他健康问题。
通过合理控制步频,可以提高步态的美感和舒适度。
2. 步幅:步幅是指每一步行走的距离。
它与步频密切相关,两者共同构成了步行速度。
步幅过大可能导致姿势不稳、摔倒等意外伤害,而步幅过小则可能表示肌肉力量不足或者关节问题。
因此,步幅的合理掌握对于保持稳健的步态至关重要。
3. 双支持时间:双支持时间是指两脚同时触地的时间。
在正常的步态中,双支持时间应该占整个步态周期的一小部分,约为10%。
双支持时间过长可能是由于肌肉力量不足、不稳定的关节或其他运动障碍引起的。
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训练,可以减少双支持时间,提高步态的稳健性。
4. 单支持时间:单支持时间是指每次行走时只有一只脚着地的时间。
在正常步态中,单支持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
单支持时间过短可能表示步行姿势不稳定,容易摔倒。
而单支持时间过长可能是步行效率低下的表现。
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和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步态的稳定性和效率。
5. 揭地时间:揭地时间是指脚离地的时间。
在正常的步态中,揭地时间应该是短暂的,约为步行周期的16%。
揭地时间过长可能表明步行时脚部的支撑不足或者肌肉受损。
通过增强脚部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可以改善步态的平衡和协调性。
综上所述,步态中常用的五项参数包括步频、步幅、双支持时间、单支持时间和揭地时间。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的运动状态,发现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合理掌握这些参数,可以改善步态的美感、舒适度和稳定性,提高步行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通过对步态参数的掌握和应用,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运动健康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十章步态分析一、名词解释:1.步行周期:是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2分)。
每一侧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0.5分)。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0.5分)。
2.步长:指人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以cm为单位表示。
步长与身高成正比。
正常人约为50~80cm。
3.步宽: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正常约为8±3.5cm。
4.足夹角:指足的中心线与同侧前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左右侧分别计算。
5.站立相(支撑相):是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
也是该下肢承受重力的时间,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
6.迈步相(摆动相):是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7.目测步态分析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观察项目逐相评定,做出步态分析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成分较多。
8.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圈步态)。
9.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脑病,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
10.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呈慌张步态。
11.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醉汉步态)。
12.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髋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胸挺腰的步态。
13.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二、填空:1.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为,步速为,步长约为。
95~125步/min,1.2m/s,50~80cm。
步态辨病法
步态辨病法
①剪刀步态:步幅小而慢,双腿僵直,两脚向内交叉,两膝靠近,呈剪刀状。
常见于脑性瘫痪、家族性痉挛性截瘫等双侧脑和脊髓病变。
②醉汉样步态:行走不稳、摇摆不定如醉状,抬脚缓慢,落地重如跺脚,常见小脑炎症等小脑病变。
③跨越步态:行走时为避免足趾撞击地面而抬脚很高,常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④鸭行步态:如鸭行,挺胸凸肚,臀部左右摇摆,常见于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⑤偏瘫步态:患侧上肢屈曲,摆动消失,下肢僵直,脚向外甩,呈划圆弧状,常见于脑血栓、脑出血等中风后遗症。
⑥震颤麻痹步态:步行开始较慢,逐渐加快,呈小碎步,步态显得慌慌张张,常见于震颤麻痹综合征。
康复科步态分析【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