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工业毒物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7
工业防毒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工业毒物: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叫工业毒物。
2.平衡分压:平衡时,溶液上方吸收质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
3.露点温度:如果已知空气中某种有机蒸汽的分压(蒸汽压),对应于此分压数值的饱和蒸汽压下的温度即为该混合气体的露点温度。
4.比表面积:1g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
5.空气过剩系数(n):燃烧时所用空气量与理论计算空气量的比值。
注:n=1时,即所用的是理论计算空气量,没有过剩的空气。
6.热力燃烧:是依靠辅助燃烧所提供的热量提高废气的温度,使可燃的有害组分氧化而达到销毁的目的。
7.物理吸收:指气体的溶解不伴随有化学反应,所以又称为简单吸收。
8.比质量分数:某组分的质量与此相中除此组分之外的质量之比。
9.空间速度SV:通常以每单位体积催化剂、每小时通过的气体体积(换算至标准状态)计算。
SV=废弃的体积流量m3/h÷催化剂体积m3(h-1)10.定压比热容C P: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度。
二、简答题1.简述吸附剂的劣化现象及其发生原因。
答:劣化现象:由于吸附剂的反复吸附—再生的循环使用,使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逐渐下降的现象,称为吸附剂的劣化现象。
原因:吸附剂的劣化现象主要是由滞后现象和吸附剂再生造成的。
2.简述3T条件的含义及其对于热力燃烧的作用。
答:含义:反应温度——Reaction Temperature驻留时间——Residential Time湍流混合——Turbulence Mix作用:1)提高温度,反应就会加速。
2)驻留时间充分,可以使有害气体的销毁更机充分。
3增大可燃组分的分子与氧分子或自由基的碰撞机会,使处于分子接触的水平,以保证所要求的销毁率。
3.简述吸附剂的选择要求。
答:1)具有巨大的内表面,吸附容量大;2)选择性高:吸附剂对不同的吸附质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其差异愈显著,分离效果愈好;3)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抗磨损;4)有良好的物理及化学稳定性,耐热冲击耐磨损;5)容易再生;6)易得,价廉。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1)铅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
加热至400~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
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
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
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
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
(2)汞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13.6,熔点-38.87℃,沸点356.9℃。
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强的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
常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
不溶于水,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
能溶解多种金属,生成汞齐。
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
汞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3)铬钢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相对密度7.20,熔点1900℃,沸点2480℃。
氧化缓慢,耐腐蚀。
不溶于水,溶于盐酸、热硫酸。
铬化合物中六价铬毒性最大。
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原料三氧化铬,是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常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厂房空气中。
六价铬化合物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
铬在体内可影响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
六价铬抑制尿素酶的活性,三价铬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
(4)锰浅灰色硬而脆的金属。
熔点1260℃,沸点2097℃,易溶于稀酸。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化合物中的锰的原子价越低毒性越大。
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为主,多因吸入高浓度锰烟和锰尘所致。
轻度中毒表现为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举止缓慢。
重度中毒者出现四肢僵直、动作缓慢笨拙,语言不清,智能下降等症状。
2、有机溶剂(1)苯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
密度0.879,熔点5.5℃,沸点80.1℃。
工业毒物存在着哪些危害性?又有哪些防治措施?工业毒物正在危害着我们社会群体以及生长生活环境,我们要辨识工业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同时人类受到化学品损害的危险也在增加。
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对人体,对环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 毒物与工业毒物的概念及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
工业毒物存在着哪些危害性?又有哪些防治措施?一. 毒物与工业毒物的概念及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
1)职业中毒中,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的;2)生活中,毒性物质则是以呼吸道侵入为主。
注意:职业中毒时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是很少的,往往是用被毒物沾染过的手取食物或吸烟,或发生意外事故毒物冲入口腔造成的。
2.中毒原因: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数情况下不能用单一原因来解释。
常见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设备方面:1)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备; 2)密闭通风排毒设备效果不好; 3)设备检修或抢修不及时; 4)因设备故障、事故引起的跑、冒、滴、漏或。
工业化工毒物一、工业毒物的基本概念(一)毒物与工业毒物少量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者,称该物质为毒物。
这些物质以原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或废弃物存在于工业生产中者,称为工业毒物。
(二)工业毒物的存在形态工业毒物在一般条件下,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可能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随着不同的生产过程,在工业生产环境的空气中,工业毒物则以气体、蒸气、雾、烟和粉尘等五种形态存在,并可能污染工厂周围环境,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1、气体在常温、常压(25C°760毫米汞柱)下呈气态的物质称为气体。
如炼铁高炉逸出的一氧化碳;氯碱厂电解车间逸出的氯等。
2、蒸气在常温、常压下由液体蒸发或由固体升华的气体称为蒸气。
前者如苯、汽油,后者如碘等。
3、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
如用硫酸清洗金属产生的硫酸雾,电镀产生的铬酸雾等。
4、烟为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微米的固体微粒。
多为某些金属冶炼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
如熔炼铅、铜等金属时产生的铅烟,氧化锌烟等。
5、粉尘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其直径多在0.1微米以上。
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筛分,粉末状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运输、混合、包装等过程均可产生粉尘,如锰尘,铅尘等。
工业毒物在生产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对了解其进入人体途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业毒物的分类工业毒物可按多种方法予以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如金属、醇、酮等;2、按用途分类,如农药、有机溶剂等;3、按毒害作用分类。
又可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加以区分。
作用的性质可分为:①刺激性,②窒息性,③麻醉性,④溶血性,⑤腐蚀性,⑥致敏性,⑦致癌性,⑧致畸胎性等。
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则可分为:①神经毒性,②肝脏毒性,③血液毒性,④肾脏毒性,⑤全身毒性等毒物。
有的工业毒物主要有一种作用;有的具有多种作用。
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毒物, 毒性, 工业, 分类一、工业毒物及其分类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
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在化学工业中,毒性物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的作为原料,如制造硫酸二甲酯的甲醇和硫酸;有的作为中间体或副产物,如苯制造苯胺的中间产物以及苯生产二硝基苯的副产物硝基苯;有的作为成品,如化肥厂的产品氨、农药厂的产品有机磷;有的作为催化剂,如生产氯乙烯的催化剂氯化汞;有的作为溶剂,如生产胶鞋用的溶剂汽油;有的作为夹杂物,如电石中的砷和磷以及乙炔中的砷化氢和磷化氢;还有,如氯碱厂水银电解法的阴极用汞,以及氩弧焊作业中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多数都是毒性物质。
另外,塑料工业、橡胶工业中所用的增塑剂、防老剂、润滑剂、稳定剂、填料等,以及化学工业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排放物均属于工业毒性物质。
对于毒物的来源作全面调查,明确主要毒物,有利于解决毒性物质的污染和确定防毒措施,也有利于职业中毒的诊断。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
它涉及毒性物质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
例如氯化钠作为普通食用盐,被认为无毒,但是如果溅到鼻黏膜上就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隔穿孔。
如果一次服用200~250g,就会使人致死。
这就是说,一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以成为毒物。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以及所进行的加工过程,例如加热、加压、破碎、粉碎、筛分、溶解等操作,使工业毒物常呈气体、蒸气、烟雾、烟尘、粉尘等形式存在。
毒物存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接触时中毒的危险性,影响到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病因。
2、工业毒物的分类在一般条件下工业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工业毒物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摘要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引起劳动者职业中毒,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关键词工业毒物危害1工业毒物所谓毒物,通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授予较小剂量时可造成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和产生的毒物叫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按存在的形态、作用特点、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分类,主要有:(1)金属、类金属毒物,如汞、铅、砷等;(2)刺激或窒息性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光气、一氧化碳等;(3)有机溶剂类,如苯、四氯化碳等;(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类,如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等;(5)农药类毒物,如有机磷、有机氯等;(6)高分子化合物类,如塑料、苯乙烯等。
2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在从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中毒,通常称为职业中毒。
中毒是指生物体因毒物作用而受到损害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工业毒物的操作或生产环节主要有: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搬运与储藏;材料的加工及准备;加料与出料;成品处理与包装;辅助操作,如采取样品、检修设备;生产中使用,如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
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业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但实际意义不大。
职业中毒主要有:(1)金属、类金属中毒;(2)刺激性气体中毒;(3)窒息性气体中毒;(4)有机溶剂中毒;(5)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中毒。
2.1 金属、类金属中毒2.2.1 铅(Pb)接触机会:铅矿开采、金属冶炼,溶铅印刷业的浇板、铸字,含铅耐腐蚀化工设备、管道等制造,蓄电池制造业,电视机、灯泡等,生产和使用加铅汽油行业,涂料、颜料行业等毒理: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影响卟啉代谢。
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
铅还可以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
它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毒作用表现:急性中毒后出现流涎,出汗、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绞痛、头痛、血压增高、便秘或腹泻、肝脏肿大、出现黄疸;中症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精神迟顿,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惊厥,进一步出现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