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步态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8
医学步态分类步态是指人类行走时的姿势和步伐方式,是人体运动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医学上对步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以便通过观察和分析步态来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学步态分类。
1. 步态正常正常步态是指人体在行走时,两腿交替进行,步伐平稳,身体姿势平衡。
正常步态的特点是:步幅适中,步频稳定,身体保持垂直,双臂自然摆动,步态整齐协调。
2. 瘫痪步态瘫痪步态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的下肢肌肉功能减退或丧失,从而引起步态异常。
常见的瘫痪步态包括:瘫痪性步态、截瘫步态和痉挛性步态等。
瘫痪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受限制,步伐不稳,步幅短小,步频不均匀,双臂运动减弱或无动作。
3. 肌强直步态肌强直步态是指由于肌肉强直或僵直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肌强直步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步态、类风湿性关节炎步态等。
肌强直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双腿僵硬,身体姿势前倾,步伐缓慢而小,步态不协调,双臂运动受限。
4. 高弓步态高弓步态是指足弓过高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高弓步态包括:先天性足弓高、神经源性足弓高等。
高弓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足弓过高,脚背抬高,步伐短小,步态不稳,双臂摆动幅度增大。
5. 扁平足步态扁平足步态是指足弓过低导致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扁平足步态包括:先天性扁平足、获得性扁平足等。
扁平足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足弓过低,内侧足缘接触地面面积增大,步伐不稳,易疲劳,双臂摆动幅度减小。
6. 间歇跛行步态间歇跛行步态是指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脊柱侧弯引起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间歇跛行步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步态、脊柱侧弯步态等。
间歇跛行步态的特点是:行走时出现疼痛或不适感,步态不稳,步伐缓慢,双臂摆动幅度减小。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医学步态分类,每种步态异常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诊断依据。
通过对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态分类的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正常步态参数等一、正常步态参数:(一)、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1、正常人一般步长:50~80cm2、步幅:通常为步长的两倍。
3、步宽:健全人(足跟中点为测量点)8±3.5cm4、足角:健全人约6.75°。
5、步频:健全人约95~125steps\min。
东方男性步频约为112.2±8.9steps\min,女性约123.4±8.0steps\min。
6、步速:健全人步行速度约为65~95m\min。
7、步行周期:约1~1.32s。
(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二)步态分析:另PPT二、偏瘫步态: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患侧股四头肌不恰当的运动,使患侧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侧通过躯干像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地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摆动。
2、膝过伸性: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缩,或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的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此过程中增加了重心向患侧移动和下降的幅度,使能耗加大。
结局使膝后关节囊和韧带受到损伤,出现疼痛、韧带松弛或骨畸形,加之髋关节稳定性差,影响安全。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收缩,出现行走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如摆动相开始时,患侧腿髋关节即屈曲,同时由于屈肌共同模式为打破,膝关节屈曲,足呈内翻状,在摆动相结束时,膝关节需伸展,此时又诱发了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患足跖屈,踝关节不能着地,患侧在支撑时不能负重,行走不稳或呈瘸拐状。
4、画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肌、屈膝肌和髋内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背屈动作困难,为了抬起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或跨栏步态,此时身体重心上下移位加大;支撑相患足落地时,不是足跟先着地,而是足见或整个足掌“蹬”地,又加重了患侧腿伸肌痉挛模式,造成足内翻、足趾跖屈,使得患侧支撑相持重差,在身体重心转移时左右摆动幅度加大。
正常步态的时-空参数一、导入正常步态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此时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临床中,中枢神经系统或运动系统的疾病往往会导致正常步态的改变,因此我们需要对正常步态做全面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常步态的一些时-空参数。
二、正常步态的时-空参数正常步态常用的时-空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足偏角、步频和步速。
三、步长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健全人平地行走一般步长约为55~85cm。
包括左步长和右步长,通常一个步长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我们称之为步长时间。
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者步长也大。
四、步幅步幅:又称跨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一个步幅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为一个步行周期。
五、步宽步宽:指在行走中双足中线间的距离。
健全人约为~。
步宽越窄,步行稳定性越差。
六、足偏角足偏角: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
健全人约为°。
七、步频、步速步频:又称步调,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以stein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ste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步速:即行走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通常用m/min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65~95m/min。
八、小结下面,我们来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包括左步长和右步长。
步幅:又称跨步长,指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行进的距离。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宽:指在行走中双足中线间的距离。
足偏角:指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底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
步频:又称步调,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速:即行走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
下肢步态分析一.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1. 步长一般步长约为50cm-----80cm2. 步幅通常是步长的2倍3. 步宽健全人约为4.5---11.5cm4. 足角健全人约为6.75°5 步频健全人通常大约为95---125steps/min6 步速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7 步行周期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8 步行时相三.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运动方向改变为向后,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
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3.髂腰肌(iliopsoas)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
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4.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为全身最大的肌,其中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往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为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常见步态分类和原因
1.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指健康人的行走姿势。
步态流畅、平稳,步幅和步频相匹配。
正常步态的原因是身体健康,肌肉和关节协调良好。
2. 足底着地步态:足底着地步态是指脚跟着地后,脚掌和脚趾陆续着地。
这种步态常见于长跑、慢跑和步行。
足底着地步态的原因是减少跑步时对脚跟的压力,缓解髋关节的负荷。
3. 脚尖着地步态:脚尖着地步态是指脚尖先着地,然后脚跟着地。
这种步态常见于快速奔跑、跳跃和攀爬等高强度运动。
脚尖着地步态的原因是增加腿部肌肉的弹性和力量,提高运动速度和爆发力。
4. 跛行步态:跛行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和异常。
这种步态常见于关节炎、脊椎疾病和肌肉萎缩等疾病。
跛行步态的原因是身体局部损伤或疾病导致行走时的不协调。
5. 瘸步步态:瘸步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拐弯和跛脚。
这种步态常见于脚部骨折、脊柱侧弯和神经疾病等。
瘸步步态的原因是导致行走时受伤或疾病的影响,使步态不正常。
以上是常见的步态分类和原因,了解不同的步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和预防运动损伤。
- 1 -。
常见步态及其原因分析步态是人体行走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包括脚的着地方式、支撑期、摆动期等。
常见的步态有正常步态、跛行、瘸行等,每种步态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
以下是对常见步态及其原因的分析。
一、正常步态正常步态是人体正常行走时的姿势和动作,包括站立位、初步起步、支撑期、摆动期和停止等。
一般来说,正常步态的特征是身体平衡、步伐稳定、脚部接触地面的能力良好。
二、跛行跛行是由于下肢某一部位受伤或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跛行类型有跛行、单腿跛行和双腿跛行。
1. 跛行跛行是一种由于下肢行走功能障碍而出现的步态异常。
跛行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原因包括下肢骨折、髋关节疾病、脊髓损伤等。
跛行的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时较长的时间花在支撑期上,另一条腿在摆动期时有明显抬高,并且行走时常常有疼痛感。
2. 单腿跛行单腿跛行是由于一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原因常见于腿部骨折、关节炎、脚踝损伤等。
单腿跛行的表现为一个腿在行走时无法正常承重,走路时会产生明显的摇晃感,而另一条腿则需用力抬高。
3. 双腿跛行双腿跛行是由于两侧下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导致双腿跛行的原因有多种,如双下肢麻痹、肌无力等。
双腿跛行的表现为行走时脚踝无法灵活前后活动,步子比较短小,步态不稳定。
三、瘸行瘸行是由于躯干或上肢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常见的瘸行类型有躯干瘸行、手指瘸行等。
1. 躯干瘸行躯干瘸行是由于躯干功能障碍导致行走时出现的步态异常。
躯干瘸行的原因多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如脑卒中、脊柱骨折等。
躯干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上半身微微向一侧倾斜,步态异常。
2. 手指瘸行手指瘸行是由于手指功能障碍造成的步态异常。
手指瘸行的原因常见于手指骨折、关节炎等。
手指瘸行的表现为行走时手指无法正常弯曲或伸直,导致手部姿势异常。
步态异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疾病或损伤,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
因此,对步态异常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态分析规范【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