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1
文学概论考题(总1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A. 康德B. 黑格尔C. 席勒D. 斯宾塞答案A 解析第三节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2.(4分)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A. 文采B. 情感C. 观众D. 文化答案C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3.(4分)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A. 文学积累B. 文学创作C. 文学鉴赏D. 文学批评E.答案B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4.(4分)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A. 物质实践活动• B. 精神活动• C. 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 D. 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E.答案B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5.(4分)“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A. 布洛• B. 英加登• C. 荣格• D. 弗洛伊德• E.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6.(4分)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A. 小说• B. 诗歌• C. 戏剧• D. 散文• E.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A. 立普斯• B. 克罗齐• C. 弗洛伊德• D. 布洛答案D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8.(4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是()所讲.• A. 席勒• B. 莎士比亚• C. 荣格• D. 弗洛伊德答案C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9.(4分)着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A. 俄国形式主义• B. 新批评• C. 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10.(4分)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A. “表现”说• B. “实用”说• C. “再现”说• D. “客观”说• E.答案B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11.(4分)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A. 王维• B. 李白• C. 司空图• D. 王昌龄• E.答案D 解析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三节意境12.(4分)“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刚毅辛辣”,实质都是• A. 风格相似性的表现• B. 风格独创性的表现• C. 风格替代性的表现• D. 风格一致性的表现• E.答案B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一节文学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13.(4分)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A. 抒情性小说• B. 抒情诗• C. 抒情散文• D. 诗歌答案B 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14.(4分)席勒将诗区分为• A. 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 B.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C. 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 D. 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 E.纠错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5.(4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知人论世'说是由()提出来的.• A. 严羽• B. 刘勰• C. 孔子• D. 孟子答案D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二、判断1.(4分)形式美是美的一个范畴.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三节形式创造2.(4分)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二节情感评价3.(4分)口头批评不属于现实化的文学批评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4.(4分)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5.(4分)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6.(4分)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着(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答案正确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文学消费不仅是简单地对其物质载体的使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享用,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播、接受和再创造活动答案正确解析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8.(4分)创作中的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形.答案正确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9.(4分)文学批评模式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由特定理论背景产生的批评视角、读解方式和行文风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唯一的方法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10.(4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着名的“双百”方针是在()年提出来的。
《文学概论》讲义绪论一、文学概论的性质、特点和体系构成1.文学概论的性质和特点(1)文学概论的性质文学概论,也叫文学引论,文学导论,文学理论基础,或者文学基本原理,等等。
就性质而论,它是一种直接面对文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学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
它通过对作家、作品和全部文学现象的综合研究,力图概括出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用以指导和推动我们的文学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
(2).文学概论的特点(逻辑性严密、概括度深广、现实感强烈)①逻辑性严密:文学概论作为理论,应具有逻辑性严密的特点;(文学理论主要是思想活动和概念活动,而思想要想前后贯穿,概念要想上下衔接,必须符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②概括度深广:作为纯理论,又具有概括度深广的特点;(文学概论概括的是对于所有作品、所有作家、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适用的文学的普遍规律)③现实感强烈:作为面对实践注重应用的纯理论,还应具有现实感强烈的特点。
(文学概论从文学实践中取材,到文学实践中验证,在文学实践中发展和创新,显然是一种直接的理论研究)2 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文学五论:本体论、功用论、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不仅关乎文学的外部规律,而且关乎文学的内部规律,这是文学的基本问题。
整个文学概论,都应是围绕着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都应是对这一基本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所作的回答。
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线索,可以把文学概论的全部内容,有机地串连成为一个整体。
其中包括文学的本体论、功用论、创作论、鉴赏论和发展论五个部分:(1)本体论:首先要研究社会生活被反映在文学之中,是怎样规定文学的本质和形态的,这是文学本体论的内容;(2)功用论:其次,要研究文学在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文学功用论的内容;(3)创作论:再次,要研究社会生活是怎样经由作家的创作而进入文学的,这是文学创作论的内容;(4)鉴赏论:再其次,要研究文学是怎样经由读者的鉴赏而回到社会生活的,这是文学鉴赏论的内容;(5)发展论:最后,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是怎样推动文学向前发展的,这是文学发展论的内容。
文学概论知识点简易整理第1章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
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
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
“与心徘徊,随物婉转”。
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第九章1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2.逼真性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1.表现性2.虚幻性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 1.暗示性2.朦胧性4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 1.凝练性 2.跳跃性 3.节奏韵律性5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6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7散文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8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合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文学概论重点知识点归纳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是真、善、美。
真、善、美即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
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
亚氏“把谎话说得圆”。
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2、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与诗艺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3、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辨析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境去表现生活的内蕴与本质。
“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生活真实是指历史和现实中出现和存在过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即生活的原态和原始面貌。
区别:(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
(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联系: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虚假和编造,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共鸣。
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练和升华。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是文学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文学概论》 1-7 章复习重点一、名词阐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文学活动“四要素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按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5、文学形式:是作家为表达内容而创造的使文学内容得以存在和表达的、具有感性直观特征文学的外在形态;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生活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7、一般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般意识形态属于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及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它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
8、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