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wyc第十一讲 摹仿与现实型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8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摹仿说(mimesis)作为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及其他艺术来自对自然的摹仿,摹仿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事物在摹仿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像”或“类似于”另一事物。
正如M.H.艾布拉姆斯所指出的,自《诗学》被发现以来,西方美学理论就避免不了讨论“摹仿说”或“模仿”以及“反映”、“再现”、“摹造”、“摹本”、“复制”等平行术语①,因摹仿的对象、内容、方式的不同,“摹仿说”呈现出丰富的形态。
自古希腊到18世纪,摹仿说可以说一直处于文学理论的中心地位,或者说“艺术模仿自然”已经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定理,但自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文学摹仿论受到了质疑,虽然经过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反拨发展,而在其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中,文本性和互文性的提出也质疑了摹仿作为表征的可能性,甚至宣称没有原本只有复制,严肃地挑战了摹仿说的权威性,“摹仿说”在现代走向了困境。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活动相联系的,指与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万物摹仿数”,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指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③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摹仿的对象也由抽象的“数”转向了“自然”,而德谟克利特是最早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转变的理论家,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④又接着指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⑤,认为应该摹仿“好人”“好事”,摹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他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自然”的观点,而且对自然作了“人生”的解释,认为不只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摹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2、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4、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总结。
5、叙述视角:也叫叙述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6、隐含的作者:隐含作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虚拟作者形象,它介于叙述者和真实作者之间,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7、隐含的作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即成心理图式,称期待视野。
9、虚静:是指接受者要进入一种无功力的审美心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
10、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1、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2、文学形象:是作家以语言为媒介和实体,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概括,又由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感性画面或图景。
一.三种文学类型。
(书P180)依据文学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与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写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偏重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1)再现性:①现实型文学突出对现实的再现,按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②现实型文学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将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福楼拜:“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
”如鲁迅《阿Q正传》,鲁迅虽然没有对阿Q进行任何直接评价,但是在吃虱子、非礼吴妈等细节描写中,暗含了他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对生活中各事物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尤其指细节刻画的逼真。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2.理想型文学(抒情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理想型文学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它多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不像现实型文学不动声色的把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中。
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自耕自食、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
(2)虚幻性: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遵循情感逻辑,追求情感真实。
如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1)暗示性:暗示是其寄寓意蕴的方式。
反对艺术只描写客观世界,要求艺术揭示隐藏在客观世界之后的最高真实。
致力于寻找、塑造精神状态的“对应物”,认为可以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心灵状态。
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摹仿与现实型文学引言:黑格尔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理论黑格尔在艺术发展史的意义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类型理论。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的标题为“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在这一卷里,他展开了对艺术类型发展的历史描述。
黑格尔对于艺术发展史的看法也是由“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对美的定义推导出来的。
他认为艺术是理念与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性活动。
正是精神性的理念内容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感性形象之间平衡关系的建立与打破构成了艺术发展的基本脉胳,规定了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概括地讲,即是:“象征型艺术在摸索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的完满的统一,古典型艺术在具有实体内容的个性表现为感性观照的对象之中,找到了这种统一,而浪漫型艺术在突出精神性之中又越出了这种统一。
”[1]亦即是说,象征型艺术的内容模糊地隐含于形式中,古典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满地契合,而浪漫型艺术的内容溢出了形式。
因此,黑格尔的艺术发展史实际上又是理念在艺术史中巡游的历史。
1.象征型艺术象征型艺术是最初类型的艺术,黑格尔称为“艺术前的艺术”,他说:“‘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因此,它只应看作艺术前的艺术,主要起源于东方,经过许多转变,改革和调和,才达到理想的真正的实现,即古典型艺术。
”[2]黑格尔认为理念在其发端时期还是抽象的、缺少定性的、不明确的,本身还不能产生适合自己的感性形象,于是就先采用符号来象征。
在这里,理念总是难以用感性形象来穷尽的,所以象征总是不能充分、恰当地提示“意义”与“形象”之间的全部关系,总有一定的“暧昧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即是“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
”[3]“真正的象征”出现于埃及,在这里,象征形象是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黑格尔认为埃及人是“真正的艺术的民族”,这是一个象征流行的国家。
文学创作中的摹仿、反映和表现1西方文学的摹仿论起源于柏拉图,正如希利斯·米勒在《论文学的权威性》中所指出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另一种更加充满负面意义的诗学概念。
在《理想国》中,诗歌被诅咒,诗人被放逐,只是因为诗歌是一种成功的‘摹写(imitation)’。
所有的人都应该保持自己本来的样子。
道德的诚实(moralprobity)也正依赖于此。
而诗歌却把人们引入歧途因为它展示或者说鼓励了一种做法(knack),即人们总是假装他们是谁或者某种东西,而他们恰恰不是。
诗歌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演员,而每个人又都知道这些演员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
”从这段话来看,柏拉图批评诗人及其作诗的摹仿行为,是从现实的“文以载道”方面出发的。
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诗歌确实拥有权威,但它们是极端邪恶的权威,所以必须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柏拉图对诗人的贬抑和憎恶,并不仅仅出于“善”的考虑,其更加本源的思想,来自对“真”的维护。
即诗歌或文学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摹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念的摹仿。
因此,诗歌与作为理念的真理隔了两层。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真理也就是至善,真与善是一体的。
由于文学艺术作品的不真实,导致邪恶和不道德的后果是必然的。
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在提出文学摹仿论和宣称要把诗人驱赶出理想国之后。
引起了西方文化长达两千多年的诗歌与哲学之争。
“在西方传统中,苏格拉底对诗歌中存在的这种极端危险的倾向的肯定是对摹写的经典的谴责。
摹写是一种非人化或者说非人的疯狂。
”在柏拉图看来,诗歌的危险性在于,它还总是与疯狂和非理性相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柏拉图真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中唯一的权威的话,那么诗人和诗歌在他之后两千年中的命运,将是不堪设想的。
正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诗歌和艺术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纠正。
尽管亚里士多德也是从摹仿论出发,来论述文学的作用的。
当然,他选择的是在当时更有社会影响力的戏剧,而不是诗歌。
雅典学派“亚里士多德以悲剧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根植于它所服务的社会,并且在其中发挥着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作用这样一种观点。
摹仿、欲望本能、情感表现、符号的基本观点及内涵。
你提到的摹仿、欲望本能、情感表现、符号在不同学科和理论体系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下面简要介绍这些概念在艺术、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基本观点和内涵:1.摹仿(Mimesis):•艺术角度:摹仿在艺术领域通常指的是艺术家通过模仿、复制或描绘自然和现实世界,创造出代表性作品。
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文学中首次被引入,后来被用于描述艺术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哲学角度:摹仿也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用来探讨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欲望本能(Desire and Instinct):•心理学角度:欲望本能指的是人类或动物的基本生理需求和欲望,包括食欲、性欲、安全感等。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欲望和本能来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文化研究角度:在文化研究中,欲望本能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欲望的塑造和调控。
3.情感表现(Expression of Emotions):•心理学角度:情感表现是指个体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身体姿势等方式来表达情感状态。
这是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情感和情绪的重要方面。
•艺术角度: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来表达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艺术作品被看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4.符号(Symbol):•语言学角度:符号是一种表示特定意义的语言元素,例如文字、数字、标志等。
在语言学中,符号是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
•文化研究角度:符号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包括物体、图像、动作等,代表着特定文化和社会的含义。
文化研究关注符号的解读和意义。
这些概念在不同领域中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
例如,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摹仿自然和情感表现来传达欲望本能,同时运用各种符号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
文学作品论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的类型,指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文学作品的体裁,指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现实:物理、心理。
黑格尔:从开始到更高,艺术经历了象征、古典和浪漫三个阶段。
尼采:日神艺术(现实)、酒神艺术(理想)。
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文学作品的类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结构形态。
一、现实型文学(一)含义:形式:写实。
目的:再现客观现实。
(二)特征:1.再现性(1)摹拟现实: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摹拟。
(2)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3)隐蔽的倾向性:主观的情感评价内容融于客观再现中。
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的描绘。
(1)客观事物的感性状貌和细节要真实。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声吼,店内空缸空瓮,皆嗡嗡有声。
(2)以描写见长。
(3)人物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二、理想型文学(一)含义:形式:侧重直接抒情。
目的:表现主观理想。
(二)特征:1.表现性(1)主观理想高于一切。
(2)直接表达情感态度。
2.虚幻性(1)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拟的方法。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莽: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莽汉)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帛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35年10月)(2)多表现理想中的英雄。
(3)创造奇人、奇事、奇境。
三、象征型文学(一)含义:形式:暗示。
目的:寄寓审美意蕴。
(二)特征:1.暗示性(1)寄寓某种意蕴(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
(2)以间接的方式暗示意蕴。
2.朦胧性(1)具有超越个别形象的宽泛意义。
(2)文学意象是一种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
现实型文学:生活中存在的;理想型文学:生活中不存在的;象征型文学:对生活中存在的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文学概论(专科)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 [ ]A.德谟克利特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里德2.方鸿渐是作家钱钟书的两个亲戚的复合体,体现的原则是 [ ]A.艺术真实B.艺术概括C.情感评价D.形式创造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 [ ]A.无功利的B.有功利的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D.无目的的4.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 [ ]A.巫术B.游戏C.模仿D.劳动5.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种效果是欣赏活动中的 [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6.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 ]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7.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8.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9.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10.“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是 [ ]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创作与接受11.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的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通常被称为 [ ]A.体验B.共鸣C.玩味D.升华12.以下不属于接受动机的是 [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13.下列不属于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4.以下理论家对游戏发生说没有作直接理论贡献的是 [ ]A.康德B.席勒C.列维―斯特劳斯D.斯宾塞15.“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6.“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7.“风格即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18.属于文学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是 [ ]A.韵外无穷B.情中见景C.象外之旨D.虚实相生19.“叙事”包括 [ ]A.内容和形式B.话语和故事C.结构和角色D.内容、动作和话语20.剧本要求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这是因为: [ ]A.只有人物的对话和独白B.观众(读者)的精力有限C.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D.要调动观众(读者)的想象、联想21.电子传播主要是一种 [ ]A.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B.非直接的单项信息传播C.面对面的直接传播D.文字符号的非直接性传播22.下列不属于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23.下列不属于抒情性作品结构的是 [ ]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4.下列不属于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的是 [ ]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5.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的是 [ ]A.文学活动论B.文学反映论C.艺术生产论D.艺术价值论26.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的是 [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D.多样性27.下列哪一种学说不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假说? [ ]A.巫术发生说B.游戏发生说C.摹仿说 D再现说28.下列不属于灵感特性的是 [ ]A.形象性B.突发性C.亢奋性D.创新性29.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视为 [ ]A.生命的延绵B.性欲的升华C.直觉的表现D.现实的反映二、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 即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