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膜性肠炎(1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4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一、伪膜性肠炎概述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以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在黏膜表面形成伪膜为特征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抗生素使用、感染、炎症性肠病等。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
治疗伪膜性肠炎需综合考虑病因、病程、患者体质等因素,采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手段。
二、病例分享1. 病例 1患者,男,65 岁,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发热”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 2患者,女,50 岁,因“反复腹痛、腹泻、发热”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2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3. 病例 3患者,男,35 岁,因“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伪膜性肠炎”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3 周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4. 病例 46患者,女,72 岁,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痛、腹泻”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4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治疗体会1. 及时停用可能导致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2.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3. 针对患者病情,给予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如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盐平衡、纠正贫血等。
4. 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5. 加强对伪膜性肠炎的预防,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治疗经验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伪膜性肠炎—搜狗百科病因伪膜性肠炎近年证实伪膜性肠炎患者粪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肠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伪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这些毒素均可使仓鼠发生致死性回盲肠炎。
毒素可造成局部肠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粘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伪膜。
在健康人群的粪便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率约5%,住院病人携带率约13%,无症状的克隆病患者约8%。
在50%新生儿及15%~40%的婴儿粪中,虽可分离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产生,但并无致病作用。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为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菌,约6~8×0.5μm,芽孢较大,呈卵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动物实验中,乳酸杆菌可降低本菌的毒力,另其他梭状芽孢杆菌可使其毒力加强。
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本病也可发生于手术后,特别是胃肠道癌肿手术后,以及其他有严重疾病如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败血症等患者,这些病例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繁殖而致病。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其毒素为本病致病因素,但粪中毒素的效价高低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平行。
由此说明该菌毒素并非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因素。
病理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
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
病变肠粘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至30毫米。
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
显微镜下可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
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
伪膜性肠炎致反复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1]2025-2027,是在抗生素应用期间或之后,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结肠和小肠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而得名[2]。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收治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35岁,以“胸闷、腹泻伴发热1周”于2013年5月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胸闷、腹泻,体温波动在38 ℃左右,腹泻约8次/d,呈水样便,伴腹痛,泻后减轻,无脓性及果冻样便,当地医院给予口服思密达、应用头孢类抗生素,腹泻症状减轻,但持续发热、胸闷加重,并出现头晕、乏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表现转本院,以“发热待查”急诊入院。
查体:T 37.5 ℃,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00/75 mmHg(1 mm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志清,表情痛苦,皮肤颜色苍白,弹性差,肺部听诊右下肺少量湿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肠鸣音8次/min。
化验:总蛋白48.5 g/L,白蛋白24 g/L,球蛋白24.5 g/L,谷丙转氨酶88 U/L,外院胸部CT提示,右下肺炎、双侧胸腔积液。
初步诊断:①脓毒血症并多脏器功能损伤;②重度低蛋白血症;③结缔组织病?④腹腔感染?入院查血常规WBC 12.6×109/L,RBC 4.12×1012/L,HGB 117 g/L,NE 93.3%,PLT 185×109/L,总蛋白34.9 g/L,白蛋白15.9 g/L,球蛋白19 g/L,谷丙转氨酶71 U/L,谷草转氨酶61 U/L,总胆红素60.4 μmol/L,直接胆红素54.3 μmol/L,肿瘤标志物CA125 140.20 U/mL。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分析庄涵虚;黄伟平;许勇【摘要】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的诱因、临床特点、结肠镜下特征、诊断及防治.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住院的43例PM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腹泻,轻-中度患者25例、重度患者14例、复杂型4例.重度患者多为腹部及盆腔术后、肿瘤、糖尿病及高龄患者,结肠镜检查表现分类与疾病严重程度相符.所有患者停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后,均获得治愈或好转.结论PMC常在伴有基础疾病或高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出现,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随访观察.【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1【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伪膜性肠炎;临床特点;内镜检查【作者】庄涵虚;黄伟平;许勇【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肠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盖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临床常见于应用抗生素之后[1],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患者,女性稍多于男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及水电解质紊乱,并可引发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该病病情重,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
本研究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43例PM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警惕伪膜性肠炎(1例分析)
病历资料
患者,女,62岁。
1个月前患带状疱疹,经治疗后好转,因疱疹处皮肤破溃并腹痛,到社区中心住院治疗。
门诊医生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并皮肤感染”收住院。
既往史:糖尿病10年,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24片,3次/日,1片/次)。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过敏史。
查体:患者神清,查体配合。
HR 65次/分,R 18次/分,BP 115/70mmHg,T 36.7℃。
左上腹(九分法)有6cm×1cm 的瘢痕,瘢痕呈紫红色,间有破溃,破溃处皮肤呈暗红色,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渗
出。
左上腹及左后背痛触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WBC 8.5×109/L,空腹血糖
5.9mmoL/L。
肝功、肾功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
治疗: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氨苄青霉素0.5g加入0.9%NS静滴)、止痛、局部敷中药治疗。
住院7天后,患者诉腹痛未减轻,并有发热,体温38.6℃。
查房:患者痛苦面容,瘢痕处因敷中药,局部颜色掩盖,触之皮温不高,左上腹、左下腹(九分法)轻压
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
心肺听诊无异常。
复查血常规示:WBC 16×109/L,中
性粒细胞68%。
主治医生考虑患者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0.1g,氯化钠0.9g)100ml×2每天静滴。
患者在加用左氧氟沙星3天后,体温不退,腹痛加剧并出现腹泻,腹泻物为绿色稀便。
大便常规示:WBC(++),RBC(++)。
因家属不满治疗效果,提出转院,遂同意其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3天后随访,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型糖尿病。
1周后随访,患者经停用原抗生素,口服甲硝唑、消胆胺、对症支持治疗后,体温降低,腹泻停止,腹痛减轻,住院1周后痊愈出院。
讨论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
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
本病发病年龄多5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
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症状:①腹泻:多在应用抗生素4~10天内,或在停药的1~2周内,或于手术后5~20天发生。
腹泻程度和次数不一。
腹泻物呈黄绿色或海蓝色水样便,少数病例可排出斑块状伪膜。
②腹痛:为较多见的的症状,有时很剧烈,可伴腹胀、恶心、呕吐,以致可被误诊为急腹症、手术吻合口漏等。
③毒血症表现: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表现。
重者常发生低血压、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少尿,甚至急性肾功能不全。
诊断要点:①使用抗生素期内或停用抗生素2个月内,尤其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使用后,出现腹泻次数多,程度不一的黏液便,
便中有漂浮的膜状物,应高度疑为本病。
②腹部手术后出现大量腹泻,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冠心病等严重疾病伴有大量腹泻的应怀疑本病。
腹泻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3~20次/日,为黄绿色或海蓝色水样便。
③内镜检查可见到黏膜炎症。
④大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细胞毒素测定或细菌分离培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任何一次阳性均有诊断价值。
治疗:甲硝唑被视为临床治疗伪膜性肠炎的一线药物,治疗时首选口服给药,如患者对其耐药或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时才考虑使用去甲万古霉素。
注意事项:对临床医师,应该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
除万古霉素和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应监测大便性状的改变,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对外科感染患者应重视化脓性病灶的及时引流,避免長时期使用抗生素;手术后或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败血症等病患者,其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低下,较容易出现本病。
在这些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应警惕本病的发生。
此病例中,患者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并皮肤破溃而就诊,治疗过程中,医生考虑患者为老年人并有糖尿病,故皮肤感染愈合不良,因此长期使用抗生素,忽略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当患者出现腹痛,医生考虑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忽略了伪膜性肠炎引起的腹痛;当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时,医生考虑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加用抗生素,忽略了伪膜性肠炎引起的症状。
过程中,因患者的特殊病情掩盖了伪膜性肠炎的相关症状,临床医生只注重患者的原发病,未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患者家属有意见,提出转院。
通过这一病例的治疗、追踪及讨论,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伪膜性肠炎的警惕。
在临床工作中,时刻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以免贻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