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器材选择及操作技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介入治疗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器材选择及操作技巧,以帮助医学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一、肝动脉插管及栓塞治疗肝动脉插管及栓塞治疗是肝癌介入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进行这一治疗过程中,医学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材来实现肿瘤的栓塞。
目前常用的器材包括微导管、微球和栓塞剂。
微导管是进行肝动脉插管的关键工具,其直径较小,可以通过肝动脉进入肿瘤血供区域。
在选择微导管时,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来确定导管的长度和弯曲度,以确保导管能够准确到达肿瘤部位。
微球是一种用于栓塞肿瘤血管的微小颗粒物质,其直径通常在20-100微米之间。
微球的选择应根据肿瘤血供的大小和形态来确定,以保证微球能够完全堵塞肿瘤的血供,达到栓塞的效果。
栓塞剂是介入治疗中常用的一种物质,其作用是在肿瘤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
栓塞剂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和血管的解剖结构来确定,以确保栓塞剂能够达到预期的栓塞效果。
在进行肝动脉插管及栓塞治疗时,医学人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首先,需要准确判断肝动脉的位置和血流方向,以避免误插和误栓塞。
其次,需要掌握插管及栓塞的速度和力度,以避免插管过深或栓塞不彻底。
此外,还需要注意术后的观察和处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能,将肿瘤组织局部破坏的介入治疗方法。
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医学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射频电极和射频发生器。
射频电极是进行射频消融的关键工具,其形状和大小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来确定,以确保能够完全包围肿瘤组织并达到治疗效果。
射频电极的选择还应考虑到电极的散热性能和导热性能,以避免电极过热或热能传导不足。
射频发生器是产生高频电流的设备,其输出功率和频率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位置来确定,以确保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能来破坏肿瘤组织。
一、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上升。
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居世界前列,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其中,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在肝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重点介绍肝癌中晚期介入治疗方案。
二、肝癌中晚期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 肝癌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2. 手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3.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或肝静脉癌栓的患者;4. 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5. 肝癌合并胆道阻塞的患者;6. 肝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
三、肝癌中晚期介入治疗的方法1.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是肝癌中晚期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肝脏的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术前准备: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术前进行过敏试验,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2)手术过程:患者取平卧位,局部麻醉后,在X光透视下,将导管插入股动脉,进入肝动脉,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
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术后拔管,压迫穿刺点,包扎。
(3)术后处理:患者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等。
术后给予抗感染、止痛、补液等治疗。
2. 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术(TAC)TAC与TACE类似,但仅注入化疗药物,不注入栓塞剂。
适用于肝癌体积较小、肝脏功能较好的患者。
3. 经皮肝动脉栓塞术(TAE)TAE与TACE类似,但仅注入栓塞剂,不注入化疗药物。
适用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或肝静脉癌栓的患者。
4. 经皮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TARE)TARE是TACE的一种改良方法,使用放射性栓塞剂代替化疗药物和普通栓塞剂。
适用于肝癌合并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5. 经皮肝静脉导管化疗术(TVAC)TVAC是将化疗药物注入肝静脉,直接作用于肿瘤。
肝癌介入的治疗与护理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经皮穿刺进入肝脏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包括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内镜下消融等。
下面是肝癌介入治疗与护理的相关内容:1. 术前准备: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脏CT或MRI等检查。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如禁食、解尿、彻底清洁手术部位等。
2. 镇痛与镇静:肝癌介入治疗是一项微创手术,通常需要患者保持清醒,配合医生的操作。
因此,常采用局部麻醉和镇静,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 导管插入:医生通过穿刺皮肤和肝脏,将导管插入肝脏,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插管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 介入治疗:根据肝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法。
常见的TACE治疗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肝动脉,达到肿瘤局部治疗的目的。
而射频消融则是通过导管将电能传导到肿瘤组织,破坏癌细胞。
5. 观察与护理:治疗后,患者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等。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胸痛、呼吸困难、呕吐、排尿情况等,并及时采取措施。
6.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营养支持,避免剧烈运动及用力。
有需要时,医生会开给患者相应的药物,如止痛药、抗感染药物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按时更换敷料,观察伤口的情况。
总的来说,肝癌介入治疗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和护理。
对于患者来说,除了接受治疗外,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嘱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提早发现肝癌的复发和转移。
肝癌介入规范化方案主要内容:一、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化疗适应症、单纯灌注)1.不能手术的原发、继发肝癌;2.肝功能较差;3.不能超选择插管;4.肝癌术后复发或术后预防性灌注;5.胆管细胞性肝癌。
(二)、肝动脉化疗禁忌症:(相对)1. 肝功能严重损害:(转氨酶超过4倍,胆红素超过2.5倍);2. 大量腹水:3. 严重黄疸;4. 白细胞小于3000者;5. 全身衰竭者。
(三)、HAE(栓塞)适应症:1. 肝癌手术前应用,明确肿瘤数目,使肿瘤缩小,利于切除,减少复发;2. 中晚期肝癌,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肿瘤占据率小于70%,无门脉主干完全阻塞;3. 外科手术失败或手术复发者;4. 控制疼痛、止血及动静脉瘘;5. 小肝癌(直径等于/小于5.0cm)。
(四)、肝动脉栓塞的禁忌症:1.严重黄疸(胆红素大于51mml/L),中等量以上腹水和肝功能严重障碍;2.门脉高压伴反向血流及门脉主干完全阻塞;3.感染,如肝脓肿;4.癌肿占据全肝70%以上(须分次少量碘油栓塞);5.全身衰竭者。
(五)、小肝癌介入治疗;1.TACE(化疗+过量栓塞);2.TACE后手术切除;3.酒精消融;4.射频消融。
二、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保护病人肝功能:1.肝右A;2.肝左A;3.肿瘤周缘A支;4.侧支A分支。
三、制定优化的个体方案:1.肿瘤类型、大小;2.门V癌栓;3.肝硬化程度;4.年龄,全身状况;5.介入治疗间隔时间(依随访而定)。
四、制定疗效观察分析指标和方案:1.临床资料:AFP;2.影像学检查:(1)肿瘤缩小程度、复发灶;(2)碘油聚集程度;(3)有无血供(用彩超观察);(4)有无动静脉和/或动门脉瘘及远处转移。
五、肝癌的相关介入方法;1.肝A化疗栓塞术;2.经肝A注入无水酒精+碘油乳剂(1:1或1:3);3.栓塞后加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4.肝肿瘤术后预防性化疗;5.胆管细胞癌的连续动脉化疗或放疗;6.小肝癌节段性栓塞,段及亚段栓塞,过量栓塞;7.栓塞后加射频消融术。
一、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癌介入治疗方案及步骤,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二、肝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 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2. 手术切除后复发或转移的肝癌患者;3. 肝功能储备不足,无法承受手术的患者;4. 肝癌合并肝硬化,肝功能较差的患者;5. 肝癌合并其他并发症,如胆管阻塞、门脉高压等。
三、肝癌介入治疗的禁忌症1. 严重肝功能衰竭;2. 出血倾向或血液病;3. 肝癌广泛转移,无法进行局部治疗;4. 肝癌合并严重感染;5. 对介入治疗药物过敏。
四、肝癌介入治疗方案1. 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血供,达到缩小肿瘤、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2. 介入化疗治疗:将化疗药物通过导管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使药物在肿瘤组织内达到高浓度,发挥抗癌作用。
3. 介入消融治疗:利用射频、微波、激光等能量在肿瘤组织内产生高温,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
4. 介入放射治疗:将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药物通过导管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组织受到放射性损伤。
5. 介入靶向治疗:利用靶向药物或抗体通过导管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
五、肝癌介入治疗步骤1. 术前准备:(1)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及病情评估;(2)签署知情同意书;(3)术前禁食6-8小时;(4)建立静脉通路;(5)做好术中监测,如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2. 介入操作:(1)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在局麻或全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引入导管至肝动脉;(3)在DSA引导下,选择肿瘤供血动脉;(4)根据治疗方案,注入栓塞剂、化疗药物、放射性药物或靶向药物;(5)观察肿瘤变化,调整剂量;(6)拔除导管,压迫穿刺点。
3. 术后处理:(1)观察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2)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及时压迫止血;(3)术后禁食2-4小时,给予清淡饮食;(4)观察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处理;(5)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6)定期复查,观察肿瘤变化及治疗反应。
原发性肝癌诊断及操作指南推荐I1.病理诊断:肝或肝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2.临床诊断:〔1〕AFP>400μg/L,持许4周以上,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性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并能触及有坚硬肿块或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2〕AFP≤400μg/L,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性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3〕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肝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者,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①AFP≥200μg/L;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③无黄疸而ALP或γ-GT明显增高;④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
检查方法:推荐I1.多普勒彩色超声和超声造影;2.CT,初诊患者需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需包括动脉期〕;3.MRI,初诊患者需行平扫加动态增强;4.血管造影用于临床高度疑心肝癌患者,而无创检查方法又不能确定诊断时;5.初诊患者需行病灶穿刺活检,假设患者及其家属拒绝,且临床诊断支持肝癌者可无需穿刺活检。
推荐IIPET-CT一、严格掌握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肝动脉化疗〔HAI〕的适应证推荐I1. 失去手术时机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2. 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3. 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4. 骨髓抑制经治疗后纠正者。
肝动脉化疗〔HAI〕的禁忌证推荐I1. 肝功能严重障碍者;2. 大量腹水者;3. 全身情况衰竭者;4. 严重骨髓抑制者。
肝动脉栓塞〔HAE〕的适应证推荐I1. 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利于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2. 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肿瘤占据率小于70%;3. 小肝癌;4. 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者;5. 控制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6. 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7. 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者。
肝动脉栓塞〔HAE〕的禁忌证推荐I1. 肝功能严重障碍,属 Child C级,如:严重肝细胞黄疸〔胆红素>3mg/dl〕、大量腹水者;2. 凝血机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3. 门静脉高压伴逆向血流以及门脉主干完全阻塞,侧支血管形成少者。
4. 感染,如肝脓肿。
5. 全身已发生广泛转移,估计治疗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6. 全身情况衰竭者。
推荐II1. 肝功能欠佳,属Child B-C级间,ALT>120u(视肿瘤大小)、2. 凝血机能减退等;3. 癌肿占全肝70%或以上者〔假设肝功能根本正常,可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
二、超选择插管,保护病人肝功能;介入操作程序肝动脉造影:采用Seldinger方法,经动脉穿刺插管,导管置于腹腔干或肝总动脉造影。
造影图像采集应包括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
假设发现肝脏某区域血管稀少或缺乏,那么需探查其他血管〔如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膈下动脉等血管造影〕,以发现异位起源的肝动脉或侧支供养血管。
灌注化疗:在仔细分析造影片表现,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供血动脉后,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给与灌注化疗。
介入治疗方案根据肿瘤类型决定。
一般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将化疗药物稀释至150~200ml左右,缓慢注入靶血管,对特殊药物根据药物本身药代动力学进展灌注。
肝动脉栓塞:根据肿瘤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栓塞剂。
栓塞时必须超选择插管,尽量至肿瘤供血动脉。
一般用超液化乙碘油与化疗药物充分混合成乳剂,经导管缓慢注入。
碘油用量应根据肿瘤的大小、血供情况、肿瘤供血动脉的多寡灵活掌握,透视下依据肿瘤区碘油沉积是否浓密,瘤周是否已出现少许门静脉小分支影为界限,碘油如有返流或滞留在血管,应停止注射。
如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和〔或〕肝动脉一肝静脉瘘,可先用明胶海绵、不锈钢圈等堵塞瘘口,再注入碘油,或将适量明胶海绵颗粒与碘化油混合,然后缓慢注入。
F.介入操作要点推荐I1. 先用末梢类栓塞剂行周围性栓塞,再行中央性栓塞。
2. 在病人条件允许情况下,栓塞剂用量应充足,尤其是在首次栓塞时。
3. 不要将肝固有动脉完全闭塞,以利于再次TAE,但肝动脉-门静脉瘘明显者例外。
4. 如有两支动脉或两支以上动脉供给肝肿瘤,应将每支动脉逐一栓塞,以使肿瘤去血管化。
5. 肝动脉-门静脉瘘较小者,仍可用碘油栓塞,但应慎重;6. 尽量防止栓塞剂进入非靶器官。
7. 栓塞后再次肝动脉造影,了解肝动脉栓塞情况。
对条件允许患者,应尽量使肿瘤去血管化。
G.疗效评价推荐I1. 技术或解剖成功标准: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后肿瘤染色减少或消失。
2. 临床疗效评价〔1〕临床治愈:肿瘤病灶消失,或缩小75%以上,瘤灶碘油沉积密实,MR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完全坏死,无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
甲胎球蛋白正常。
生存期达5年以上。
〔2〕明显好转:肿块缩小³50%,瘤灶碘油沉积密实,充填面积³肿块面积的80%。
MR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大部坏死,仅在肿瘤周缘有少许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
甲胎球蛋白降到术前的70%以下。
生存期达1年以上。
〔3〕好转:肿块缩小³ 25%,< 50%,瘤灶碘油非均匀性沉积,充填面积£肿块面积的50%。
MR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局部坏死,坏死区域约占30%-50%。
局部存活。
甲胎球蛋白降到术前的50%以下。
生存期达6个月以上。
〔4〕稳定:肿块缩小 < 25%,瘤灶碘油沉积稀疏,充填面积£肿块面积的30%。
MR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大局部存活,仅小局部坏死,坏死区域³ 10%,< 30%。
甲胎球蛋白未下降或仅降到术前的30%以下。
〔5〕进展或恶化:肿块增大,瘤灶无碘油沉积或呈散在斑点状,充填面积£肿块面积的10%。
MR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存活区域³ 90%,肿瘤血管明显增多,肿瘤染色明显,可见新的肿瘤病灶。
坏死区域 < 10%。
甲胎球蛋白升高。
H.并发症推荐II1.30天死亡率、肝肾功能衰竭和需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均不超过1%;2.需外科或输血处理的穿刺点血肿,不超过5%;I.随访及介入间隔期间治疗随访:时间通常为介入治疗后35天~3个月,原那么上为病人从介入术后恢复算起,至少3周以上。
介入治疗依随访结果而定。
假设影像学检查肝肿瘤病灶碘油沉积浓密,肿瘤组织坏死且无新病灶或无新进展,那么暂不作介入治疗。
介入间隔期间治疗:推荐采用保肝、提高免疫力及中医扶正固本治疗。
中医中药:介入术后2周可开场应用。
推荐:扶正固本,补气,提高免疫力,调理脾胃。
不推荐:以毒攻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
提高免疫力药物:干扰素、胸腺肽、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LAK细胞、香菇多糖、保尔佳等. 可单独或选用2-3种药物联合使用。
三、TACE为主的“个体化〞方案;1.肝肿瘤缩小后II步切除推荐I大肝癌经介入治疗后缩小,多数学者主II步外科手术切除,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不推荐: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行II期外科手术切除:1、肝动脉造形及CT片显示主瘤灶之外,有数个子结节且难以切除者;2、瘤体直径>5cm,仅能作姑息性手术切除者;3、门静脉主干或大分支,或肝静脉大支有癌栓者;4、已有肝外转移者;5、严重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者。
2.肝肿瘤术后的预防性介入治疗推荐I肝癌切除术后40天左右行首次肝动脉插管,假设肝动脉造影未发现复发灶,先行化疗,再根据造影表现注入碘油,行碘油CT检查,以期到达早期发现和治疗小的复发灶。
假设无复发灶,那么推荐分别间隔3个月和6个月行第2、3次肝动脉预防性灌注化疗。
3.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时的治疗推荐I肝癌压迫、侵蚀、阻塞胆管所致梗阻性黄疸,可先行经皮穿刺肝脏胆道减压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或置放胆道支架于梗阻部位,使患者黄疸下降,肝功能恢复。
待患者肝功能恢复至可以承受化疗栓塞时再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称之为“双介入〞治疗。
4. 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①根据门脉主干阻塞的程度, 门静脉向肝血流情况,以及肝门区侧支血管形成来决定 TACE方案;②脾动脉灌注化疗;③适宜患者可置放门静脉支架:经皮穿肝门静脉途径,经皮穿脾门静脉途径。
5. 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处理此类肝癌,视下腔静脉阻塞情况而定。
假设血管腔狭窄在50%以下,那么按常规化疗、栓塞。
假设狭窄大于50%,那么应于狭窄部位置放金属支架,保持下腔静脉的畅通,同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6. 肝肿瘤破裂出血的治疗属紧急情况,需输液、补充血容量、止血、维持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科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考虑选择性肝动脉插管, 阻断肝动脉血流;同时根据情况采用在肠系膜上动脉或¤和脾动脉,推注血管加压素, 减少门静脉回流量。
7.肝癌伴肺转移的治疗根据患者一般状况和转移瘤的情况,可采用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或化疗栓塞、肺动脉灌注、肺动脉化疗药盒系统植入术等治疗。
8.TACE联合RFA、放疗、基因等治疗;TACE联合RFA治疗主要包括小肝癌,大肝癌TACE后补充治疗;TACE联合放疗主要包括局限性大肝癌,门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癌栓,放疗方案推荐适形放疗;TACE联合基因治疗根据基因治疗药物的适应证和患者具体情况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