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储存及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新鲜玉米的5种储存方法新鲜玉米是许多人喜欢的夏季美食之一。
这种黄色、多汁的蔬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
然而,由于新鲜玉米的保存期限较短,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储存它,以延长其保鲜时间。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新鲜玉米储存方法。
一种常见的储存方法是将新鲜玉米放入保鲜袋中。
首先,确保玉米表面干燥,不要有任何水分残留。
然后,将玉米放入干净的保鲜袋中,尽量挤出空气,并封紧口袋。
最后,将袋子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
这种方法可以延长新鲜玉米的保鲜期至少一个星期,有助于保持其口感和营养成分。
另一种储存新鲜玉米的方法是煮熟后冷冻。
首先,将新鲜玉米带皮的外层剥去。
然后,将玉米放入大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将水煮沸。
接下来,将玉米放入沸水中煮熟,约需7-10分钟。
煮熟后的玉米用清水冲洗,使其快速冷却。
之后,将玉米放入塑料冷冻袋中,挤出多余空气,并封紧袋子。
最后,将袋子放入冷冻室冷冻。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玉米的营养和口感,延长其储存时间至少3个月。
第三种新鲜玉米储存方法是将玉米煮熟后剥取粒状。
首先,将新鲜玉米带皮的外层剥去。
然后,将玉米放入大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将水煮沸。
接下来,将玉米放入沸水中煮熟,约需7-10分钟。
煮熟后的玉米用清水冲洗,使其快速冷却。
随后,将玉米在切菜板上竖直放置,并使用刀子将玉米粒从果穗上切下。
将切下的玉米粒放入干净的塑料袋中,挤出多余的空气,并封紧袋子。
最后,将玉米粒放入冷冻室冷冻。
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保存玉米粒,并可以随时取用。
另一种储存新鲜玉米的方法是将玉米煮熟后制成玉米浆。
首先,将新鲜玉米剥去带皮的外层并洗净。
然后,将玉米放入大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将水煮沸。
接下来,将玉米放入沸水中煮熟,约需7-10分钟。
煮熟后的玉米用清水冲洗,使其快速冷却。
随后,将玉米的粒状切下,并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浆状。
将玉米浆倒入干净的塑料瓶中,封紧瓶盖。
最后,将瓶子放入冷冻室冷冻。
这种方法可以保存玉米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并方便用来制作美味的玉米面包、玉米糊等食物。
玉米的保存方法玉米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它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各种食品和饲料。
然而,玉米的保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良好的保存方法可以延长玉米的保质期,保持其营养价值和口感。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玉米保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玉米的保存要注意避免潮湿。
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玉米受潮发霉,影响其品质。
因此,在保存玉米时,可以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将玉米晾晒至表面干燥后再进行包装或储存。
另外,也可以在玉米储存容器中放置干燥剂,吸收潮气,保持玉米干燥。
其次,玉米的保存要注意防止虫害。
玉米容易受到昆虫的侵害,因此在保存时可以在玉米储存容器中放置一些防虫剂,如樟脑丸、冰片等,以防止昆虫孳生。
另外,也可以在玉米周围放置一些较为芳香的物质,如干燥的香叶、干辣椒等,以驱赶昆虫。
此外,玉米的保存还可以采用冷藏或冷冻的方法。
将玉米装入密封袋或冷藏盒中,放入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中保存,可以有效延长玉米的保质期。
在冷藏或冷冻过程中,要确保玉米的包装密封良好,避免受潮或受到其他异味的影响。
同时,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玉米的口感和营养。
最后,玉米的保存还可以采用腌制或糖腌的方法。
将玉米经过腌制或糖腌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保质期,并且增加了口感和风味。
在腌制或糖腌过程中,要注意加入适量的盐、糖和调味料,以保证玉米的品质和口感。
总之,玉米的保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保存。
无论是晾晒干燥、防虫防潮,还是冷藏冷冻、腌制糖腌,都可以有效延长玉米的保质期,保持其营养价值和口感。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玉米保存方法,享用新鲜美味的玉米食品。
玉米保存方法玉米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然而,由于玉米的季节性和易腐烂的特性,许多人在收获了丰富的玉米后往往会遇到保存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玉米保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保存玉米,延长其食用期。
首先,最常见的玉米保存方法之一就是冷冻保存。
将新鲜的玉米剥去外层叶片,清洗干净后放入密封袋中,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
在冷冻保存的过程中,要确保玉米完全干燥,避免水分残留导致冰冻后的品质下降。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存玉米的新鲜口感,还能够保留其营养成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存方式。
其次,除了冷冻保存外,干燥保存也是一种常见的玉米保存方法。
将新鲜的玉米剥去外层叶片,清洗干净后晾晒至表面完全干燥,然后放入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保存。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候干燥的地区,能够有效地防止玉米受潮霉变,延长其保存期限。
另外,盐腌保存也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玉米保存方法。
将玉米去皮去毛后,切成段或切片,然后放入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吸收盐分后放入密封罐中保存。
盐腌保存的玉米不仅口感鲜美,还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滋生,延长保存期限。
此外,还有一种简单的玉米保存方法就是烘干保存。
将新鲜的玉米去皮去毛后,切成段或切片,然后放入烤箱或晒干机中进行烘干,直至其表面完全干燥,然后放入密封罐中保存。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延长玉米的保存期限,还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综上所述,玉米的保存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保存方法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选择,以确保玉米能够保存得更加新鲜和美味。
希望本文介绍的玉米保存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在享用美味玉米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延长其保存期限。
玉米的贮藏技术(发布日期:2008-8-25 10:37:16) 浏览人数:758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贮藏中又极易发生发热霉变与低温冻害等质量劣变现象,因此安全、有效地贮藏玉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的贮藏特性。
1、种胚大,易发热。
玉米在禾谷类作物中,属大胚种子,种胚的体积几乎占整个子粒的1/3左右,重量占全粒的10%~12%,从它的营养成分来看,其中脂肪占全粒的77%~89%,蛋白质占30%以上,并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糖。
由于胚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比胚乳更容易吸湿。
在种子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胚的水分含量比胚乳高,而干燥种子的胚,水分却低于胚乳。
因此吸水性较强,且呼吸量比其他谷类种子大得多,在贮藏期间稳定性差,容易引起种子堆发热,导致发热霉变。
2、易受虫霉为害。
胚部水分高,可溶性物质多,营养丰富。
为害玉米的害虫主要是玉米象、谷盗、粉斑螟和谷蠹,为害玉米的霉菌多半是青霉和曲霉。
当玉米水分适宜于霉菌生长繁殖时,胚部长出许多菌丝体和不同颜色的孢子,被称为“点翠”。
因此,完整粒的玉米霉变,常常是从胚部开始的。
这是玉米较难贮藏的原因之一。
3、易酸败。
玉米种子脂肪含量绝大部分(77%~89%)集中在种胚中,这种分布特点加上种胚吸湿性又较强,因此,玉米种胚非常容易酸败,导致种子生活力降低。
特别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贮藏,种胚的酸败比其他部位更明显。
4、易遭受低温冻害越冬贮藏时,玉米水分高于17%时易受冻害,发芽率迅速下降。
5、玉米穗轴特性果穗在贮藏期间,种子和穗轴水分变化与空气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都是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降而增减。
玉米穗轴在乳熟及蜡熟阶段柔软多汁。
成熟时轴的表面细胞木质化变得坚硬,轴心(髓部)组织却非常松软,通透性较好,具有较强的吸湿性。
种子着生在穗轴上,其水分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穗轴。
潮湿的穗轴水分含量大于子粒,而干燥的穗轴水分则比子粒少。
因此,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超过80%的地区,则以粒藏为宜。
鲜食玉米的保鲜与加工技术鲜食玉米是指具有特殊风味和品质的幼嫩玉米,也称水果玉米。
和普通玉米相比它具有甜、糯、嫩、香等特点。
从品质上分有甜玉米、超甜玉米、甜糯玉米等;从籽粒颜色上分有黑色、紫色、黄色、白色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保鲜与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鲜食玉米食用部分为未成熟的幼嫩果粒,采后呼吸代谢旺盛,糖分转化快,且容易失水变质,所以很难作长期贮藏,如想长时间贮藏或周年供应市场,须进行速冻保鲜或真空包装。
一、低温冷藏在常温下,采后的甜糯玉米含糖量迅速下降,试验表明,30℃下,采后1天约有60%的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10℃下1天约有25%的糖转化为淀粉,尽管0℃低温对糖转化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1天里仍有6%的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糖分的损失,会明显影响鲜食玉米的特有风味和鲜嫩品质。
所以鲜食玉米不能长时间贮藏,更不宜在常温条件下久放。
鲜食玉米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0.5℃,相对湿度95%-98%,要点如下。
1.适时采收适期采收对保证鲜食玉米的品质和延长贮藏期都很重要。
通常在玉米花丝稍干,玉米穗手握紧实,用指甲掐时玉米粒有丰富乳汁外流,味甜鲜嫩时采收为宜。
2.快速预冷预冷是做好贮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鲜食玉米来说尤其重要。
要求在采收后1-2小时内将玉米穗迅速预冷至0℃。
适宜于鲜食玉米的快速冷却方法是真空预冷和冷水冷却,用真空预冷时要预先把玉米穗加湿,以防止失水;冷水预冷可采用喷淋的方式,冷却水温保持在0℃-3℃,预冷后将玉米苞叶上的浮水甩干。
3.贮藏将预冷后的玉米穗剥去大部分苞叶,仅留一层内皮,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内,每箱5-7.5公斤,扎口码垛贮藏。
注意码垛时要留出通风道,库温保持恒定,控制在0℃±0.5℃。
这种贮藏方法一般不宜超过20天。
二、速冻保藏速冻是将鲜食玉米在-25℃条件下快速冻结,包装后冷藏在-18℃的条件下,这种方法可保质半年,是延长鲜食玉米供应期最有效的方法。
玉米的储藏方法玉米的功效并不仅仅充饥这么简单。
玉米可以疏通血管,老年人经常食用可以补脑健体,预防脑堵塞等功效。
但很多人不会储藏玉米,导致玉米变质。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玉米的储藏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玉米的储藏方法1、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
此法仓容利用率高,如仓库密闭性能好,种子处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可以较长期贮藏而不影响生活力。
粒藏法的要点是:降低种子水分干燥贮藏: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条件下,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
a、低温密闭:含水最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选择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等办法,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杆、麦糠、干沙、棉毯等压盖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于低温状态,减少虫霉的危害。
b、通风贮藏: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干旱,雨水少,有的地方采用围囤露天散装贮藏,仍然利用通风降低种子水分,降水后再入仓贮藏。
但必须要注意防止种子冻害。
2、穗藏法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其优点是:a、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以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
b、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过一个冬季自然通气,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内,至经二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
c、子粒在穗轴上着粒紧密,处有坚韧果皮,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果穗两端的小量子粒可发霉或被虫蛀蚀外,中间部分种子生活力不受影响,所以生产上常采用这种部分种子作播种材料。
采用此法时,可将玉米果穗茎叶编成辫,挂在通风避雨的地方,或将玉米围绕树干挂成圆锥形,在锥顶部披草防雨,也可将支掉苞叶的玉米穗堆在由高粱杆编成的简易入仓。
简易仓的底部要离开地面一定的距离,防止畜禽和老鼠的危害。
如何选购玉米1、看叶子叶子如果是新鲜的富有水分的就是刚掰下来不久的,应该是青色的。
但是如果是黄色的,就已经很久了,不要选。
玉米粒的储存方法引言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行业的重要原料。
为了确保玉米粒的质量和保存期限,正确的储存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玉米粒的储存方法,包括储存环境、储存容器、储存前的处理以及储存期间的管理等方面。
储存环境玉米粒的储存环境应具备以下条件:1.温度控制:玉米粒的储存温度应保持在10-15摄氏度之间,避免过高的温度导致玉米粒发芽或变质。
2.湿度控制:玉米粒的储存湿度应控制在12-14%之间,过高的湿度会导致玉米粒发霉或变质。
3.通风条件:储存环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便及时排除玉米粒中的湿气和有害气体,保持玉米粒的干燥和新鲜。
4.光照控制:储存环境应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玉米粒暴露在阳光下引起质量损失。
储存容器选择适当的储存容器对于保持玉米粒的质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玉米粒储存容器:1.纸袋:纸袋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储存容器,透气性好,有助于保持玉米粒的干燥。
但纸袋对湿气和虫害的防护能力较差,适合短期储存使用。
2.塑料袋:塑料袋是一种常见的储存容器,能够有效隔绝湿气和虫害。
选择厚度适当的塑料袋,将玉米粒密封存放,可延长储存期限。
3.玻璃瓶:玻璃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透明度,能够有效保护玉米粒的质量。
适合长期储存和展示。
储存前的处理在将玉米粒储存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处理措施以确保其质量和保存期限。
1.清洁:将玉米粒放入干净的容器中,清除杂质、异物和不合格的粒子。
2.预冷处理:将玉米粒放入冷却室或冷库中,降低其温度至储存温度,避免热量导致玉米粒湿气增加。
3.干燥处理:使用干燥机或通风设备对玉米粒进行干燥处理,将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储存过程中的发霉和变质。
储存期间的管理在玉米粒的储存期间,需要进行一些管理措施以确保其质量和保存期限。
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储存环境和储存容器,确保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符合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防虫防鼠:使用防虫剂和防鼠措施,防止虫害和鼠害对玉米粒的侵害。
玉米的储存及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玉米的储藏及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概述: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盛产玉米。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也大,其用途广,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玉米收获后原始水分较高,不易储藏,必须通过机械干燥或晾晒降水后才能转入正常储藏,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宜作长期储藏。
储藏特性名称: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河北等省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高,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外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收获的玉米原始水分一般高达20-35%,在吉林、黑龙江如遇秋雨多,霜冻早,新收获玉米的最高水分可高达38-40%;其他各地在日照好秋雨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的成熟度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授粉时间较晚,致使顶部籽粒产生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原始水分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些因素都给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不利影响。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1)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
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
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2)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
因此储藏中胚部首先遭受虫、霉为害。
特别是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玉米的储藏及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概述: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盛产玉米。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也大,其用途广,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玉米收获后原始水分较高,不易储藏,必须通过机械干燥或晾晒降水后才能转入正常储藏,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宜作长期储藏。
储藏特性名称:我国玉米主要产区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河北等省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高,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外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收获的玉米原始水分一般高达20-35%,在吉林、黑龙江如遇秋雨多,霜冻早,新收获玉米的最高水分可高达38-40%;其他各地在日照好秋雨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的成熟度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授粉时间较晚,致使顶部籽粒产生不成熟粒,加之玉米原始水分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这些因素都给玉米的安全储藏带来不利影响。
玉米的耐藏性差,有以下特点:1)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
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据试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大8-11倍。
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干燥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超过20%),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
2)玉米胚含脂肪及可溶性糖多,易于变质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
因此储藏中胚部首先遭受虫、霉为害。
特别是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所以胚部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而且温度愈高、湿度愈大,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愈多,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在储藏期间不论常温常湿或高温高湿,都是胚部酸度增加速度较快。
3)新玉米组织松散,原始水分高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新收玉米水分一般在20-35%之间,最高可达38-40%以上。
即使秋雨少、日照好、成熟度高的情况下,玉米水分也在17-22%左右,加上目前杂交玉米粉质多、角质少、组织松散、玉米生理活性强,储藏稳定性自然就会降低。
4)玉米易生虫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还有未熟粒等因素,容易感染害虫,受害虫侵蚀。
5)玉米胚部带菌量大、易霉变玉米胚部富含营养物质,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且玉米胚部组织松散,易感染微生物。
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储藏期后,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
如正常稻谷携带孢子个数,一克干样约为9.5万个以下,而正常干燥玉米却携带9.8-14.7万个孢子。
据上海地区调查,也说明玉米带菌量比其他粮种都多,故玉米胚部很易发生霉变。
引起玉米发热、霉变的主要原因是入库水分高、或在储藏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加(如表层结露、地坪和仓墙返潮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附着于粮粒上的微生物即开始繁殖和生长。
如玉米堆内混有水分高的籽粒或受损伤的籽粒,未到高温季节,也能引起生霉。
根据对玉米霉变的观察,玉米霉变的早期可以发现籽粒表面湿润(俗称出汗),色泽鲜艳,有轻微甜味,胚部或破碎面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粮温上升。
此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处理。
随着粮温升高至20℃左右时,籽粒表面的白色菌丝体发育成孢子,可观察到胚部出现绿色霉点(俗称点翠),继而呈灰色,产生腥辣味,霉变后期,粮温继续升高,籽粒点翠部位变成黑色或灰色,全粒变为黄褐色,以至霉变结块,人、畜不能食用。
常规储藏的玉米,入库时水分较均匀,但受仓内温度、湿度的影响,在粮堆上层的30-60厘米处也会出现发热现象。
砖园仓和露天囤的玉米,容易发热部位一般也在顶部及向阳面。
玉米储藏的安全水分,一般要求在13-14%之间。
根据各地试验,北方气温低,安全水分可稍高(黑龙江可在14.5%水分以内),南方玉米水分要控制在13%以内,可以安全过夏。
玉米水分超过14%,在温度较低时,可储藏一段时间,超过25℃就可能霉变发热。
玉米生产区北方各省在玉米收获后水分都很高,但这时气温已很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高水分玉米可安全储藏一段时间,而在气温升高前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玉米水分。
目前东北地区大都采取烘干降水办法,但由于烘干条件的限制,普遍反映,经烘干降水后的玉米在储藏中更易发热霉变,难于保管。
储藏技术:玉米的储藏原则与稻谷、小麦等相同,也是“干燥、低温、密闭”。
但由于我国玉米生产区北方各省在玉米收获时气温已很低,收获后的玉米水分很高,不易干燥,故很难实现上述原则,加之玉米的耐储性差,容易遭受虫、霉侵蚀,因此,玉米比稻谷、小麦难以保管。
玉米安全储藏首先要解决的是降水问题,只有把玉米水分降低至符合安全水分标准,才能确保玉米的安全储藏。
下面分别介绍玉米的降水和几种主要的储藏方法。
1)玉米的降水由于北方玉米生产及气候的特殊性,除了采取日晒、自然通风及机械烘干降水外,在收获前采取田间扒皮晒穗方法也是降低收获后玉米水分的一个重要途径。
(1)田间扒皮晒穗田间扒皮晒穗即站杆扒皮晒穗,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腊熟中、末期(定浆)包叶呈现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
田间扒皮晒穗的时间性很强,要事先安排好劳力,适时进行扒皮。
扒皮时用手把果穗上的包叶扒掉(一扒到底),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暴晒(晒15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
这种降水方法已在东北各地广泛应用,一般可使玉米水分比未扒皮晒穗的降低5~7%,并能促使玉米提前7—8天成熟,使其营养成分逐渐增加,籽粒饱满,硬度增强,脱粒时不易破碎,明显提高质量与产量。
实践证明,推行田间扒皮晒穗,玉米成熟早、质量好、产量高、水分低,是实行科学种田,促进庄稼早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田间扒皮晒穗的玉米,其水分比末扒皮晒穗的平均多降低 6.5~7.1%;千粒重(干重)增加5~6%;容重增加5.4~6%,品质明显改善,质量等级大大提高。
(2)通风栅自然干燥通风栅自然干燥降水,是采用特制的通风栅储存高水分玉米,利用自然风降低玉米水分的方法。
实践证明,通风栅不仅降水效果十分明显,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在节约能源,降低费用,减少晒粮工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高水分玉米储藏时间,降低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提高出粉率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3)高水分玉米的春季晾晒将已脱粒的玉米薄摊在晒场上晾晒降水。
(4)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玉米码风垛自然干燥即半安全水分玉米袋装自然干燥,是把潮粮由铺地晾晒转向立体晾晒的一种新的玉米降水方法。
(5)机械烘干采用机械烘干方法将高水分玉米的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以内。
严格掌握烘干温度与时间,达到烘干后玉米水分均匀并保持玉米品质。
2)玉米的储藏(1)高水分玉米的越冬冷冻储藏东北三省高水分玉米的越冬冷冻储藏,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露天围堆冷冻。
另一种是露天做囤冷冻储藏。
A、露天围堆冷冻玉米露天围堆的堆砌方法同玉米露天储藏的堆装方法相同,用这种方法将高水分玉米利用冬季气候寒冷的自然条件进行冷冻,可延缓烘干或晾晒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可以安全储藏到四月十日以后。
B、高水分玉米做囤冷冻高水分玉米露天做囤冷冻的方法同露天做囤方法相同,用这种方法对高水分玉米进行越冬冷冻储藏,同样可延缓烘干和晾晒的时间。
如果在冷冻囤内加插直径30厘米的竹笼5-7个,更能增加冷冻效果。
(2)玉米房式仓常规储藏安全水分玉米的常规储藏方法与稻谷、小麦一样,其主要的措施也是控制水分、清除杂质、提高入库粮质,坚持做到“五分开”储藏(即水分高低分开,质量好次分开,虫粮与无虫粮分开、新粮食与陈粮分开、色泽、粒型不同分开)以及加强虫害防治与做好密闭储藏等。
(3)玉米露天储藏A、玉米露天储藏的堆基a.场地选择露天堆放玉米,要求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场所。
b.对堆基的性能要求玉米露天储藏,首先要打好堆或囤的基础,一般要求长期储藏的基础垫高不得低于40厘米,低洼地的垫高要高出汛期的最高水位以上。
B、玉米露天储藏的堆装露天储藏主要有袋装,围包散堆与圆囤散堆三种形式。
(4)玉米机械通风储藏玉米机械通风储藏有露天机械通风,房式仓机械通风和立筒仓机械通风等。
(5)玉米的密闭储藏及“双低”“三低”储藏玉米经过日晒、烘干、筛选去杂,水分降至13%左右(北方14%左右),进行仓内散装密闭储藏,一般可以安全度夏。
安全水分的玉米也可采用“双低”或“三低”储藏。
(6)玉米的自然低温储藏低温储藏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主要储藏玉米的方法。
通常是将14%左右(或16%以下)的玉米在入库后充分利用自然低温冷冻,即采用仓外薄摊冷冻、皮带输送机转仓冷冻、仓内机械通风或敞开门窗翻扒粮面通风等方法,使粮温降低到0℃以下,然后干河沙、麦糠、稻壳、席子、草袋或麻袋片等物覆盖粮面进行密闭储藏,长时间保持玉米处于低温或准低温状态,可以确保安全储藏。
(7)高水分玉米的“三结合”储藏我国东北地区从秋粮接收的玉米至翌年四月晾晒、烘干之前一般水分都在20%以上,采用化学防治、自然通风冷却、低温密闭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抑制虫霉和粮仓本身的呼吸作用,实现安全储藏。
(8)玉米的储藏管理国家粮库基本采用粒藏。
玉米入仓时要做到分水份、分等级储存,为安全储藏打下基础。
玉米储藏期间的管理,按地理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是北方防霉,南方防虫。
北方玉米属晚秋作物,入库水分比其他粮种高(新收获入库的玉米平均水分高达26-28%),由于原始水分高,加强对高水分玉米的储藏管理,使之安全越冬,防止霉变发热尤为重要。
储藏品质变化:玉米在储藏期间,脂肪酸值不断增加,玉米水分和储藏温度愈高,增加愈快。
在玉米脂肪酸和总酸度增加的同时,发芽率相应大幅度降低。
玉米水分在15%以上,淀粉酶活性加强,导致淀粉的水解和还原糖的增加,适于淀粉水解的条件也有利于玉米籽粒代谢作用的加强,因此最终导致淀粉和糖的损失,使玉米品质下降。
玉米过热烘干,会引起玉米脂肪酸增加,可溶性糖增加,淀粉减少,蛋白质变性和溶解度降低,食用品质降低。
据试验,用双塔式烘干机烘干水分18-19%的玉米,出机粮温在50℃以下,对玉米色泽,味道等品质基本无影响;50-60℃时,色泽、香味大减;60℃以上,玉米色泽变灰,失去原有香味。
发热的玉米,淀粉酶活性增强。
发热的玉米在湿磨时淀粉与其他成分很难分离,淀粉产量减少。
黄玉米在储藏中其胡萝卜素第一年损失最快,损失量可达含量的50%以上,甚至低温储藏对胡萝卜素也有影响,在高温中损失更快,只有在缺氧条件下储藏比较稳定。
受损伤的玉米粒中,游离氨基酸增加,据试验,完善粒中游离氨基酸值为110毫克左右(KOH毫克/100克干样),在籽粒受伤的情况下,可达32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