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8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生产力的进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B项不正确;孔子维护周朝的统治,C项不正确;孔子的学说不适用于诸侯争霸,D项不正确。
答案 A2.(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3.(2015·浙江绍兴调测)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解析A项强调礼法,反对刑法,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
B项强调不讲原则的礼让是破坏社会法治和忠信的原因,反映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的是变法,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
答案 A4.(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学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②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2)地位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之后成为主流。
2.老子(1)主张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图示记忆]孔子的思想体系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1)提出“仁政”学说(2)主张人性本善说(3)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1)“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性恶论”(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意义(1)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三、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1墨家主张的功利性 2 《春秋》成为儒学经典的原因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5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汉字的功能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
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解析:B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渐趋瓦解,贵族政治遭受冲击,故A、D两项错误;民本思想的萌发并非源于天道权威,而是民众力量显现的产物,故C项错误。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天”由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转变为人类的关爱者,这是当时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的现实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天人关系的反映,故B项正确。
2.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 A.区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
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3.(2019·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答案 D解析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 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 D解析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 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答案 D解析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可知,D项正确。
4.(2019·衡水中学摸底)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同时也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答案 B解析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正确。
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南京模拟)《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 A解析由材料“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可知,A项正确;无为而治与《荀子·天论》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道家的辨证观点,与材料《荀子·天论》的朴素唯物论不符,故错误;D项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百校联盟摸底)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才能……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较多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故排除。
7.(2019·湖南长郡中学摸底)《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 A.儒家不受重视的根源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C.儒墨关注点存在差异D.墨子主张经世致用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铺张浪费和懒惰,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
A项史实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儒墨都关注社会问题,只是各自的解决办法不一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世致用主张,排除D项。
8.(2019·四川射洪中学开学考)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经济转型、走向统一B.相互学习、相互融合C.思想复杂、流派林立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答案 B解析从材料“交互影响”“墨者习儒者之学”“颇有互通之处”可知B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
9.(2019·江西宜春五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各家的主张都反映出“和而不同”的理念,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10.(2019·天一大联考)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D.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发展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周王筑城……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受到残酷剥削,C项错误。
11.(2019·宁夏中卫月考)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表、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
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A.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B.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答案 B解析一个“衣”字、一个“食”字可以衍生为很多反映服装、饮食的汉字,说明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A、C、D三项,故排除。
12.(2018·四川德阳模拟)《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
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答案 B解析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有10多首,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此时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天津河东区一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材料二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
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
答案(1)民本思想: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
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2)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儒家民本思想的主张,同时墨子“兼爱非攻”也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主张。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墨子》中的“反对奢靡”“非攻”和《韩非子》中的“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可以得出。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等角度入手作答;根据材料二“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得出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结合先秦时期所学思想文化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两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
首先,结合设问“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提炼观点,如:先秦—开创中华创新精神(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