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胆碱对黄化玉米幼苗物质跨节运输的调控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80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肌肉细胞可接受来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信号Ach并引起肌肉收缩(如图所示)但该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如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的Ach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A. 仅毒扁豆碱B. 毒扁豆碱和箭毒C. 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D. 三者均可【答案】C【解析】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分解、灭活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2.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 乙酰胆碱酯酶、溶菌酶和消化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A.图中外界环境和内环境之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换 A正确B.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错误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C正确D.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确故选B3.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可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过敏原再次刺激人体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分泌抗体B. 组织胺、白三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体液调节C. 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D. 过敏原引发的哮喘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答案】A【解析】解 A.过敏原再次刺激人体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浆细胞分泌抗体 A错误B.组织胺、白三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B正确C.由示意图可知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正确D.过敏原引发的哮喘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正确故选 A4.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B. 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C.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D.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答案】B【解析】解 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A错误B.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微小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B正确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 C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 D错误故选 B5.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 我国的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明确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而明确感染状况又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列有关HIV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只侵入T细胞所以不能通过检测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HIVB. 人体初感染HIV后 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这两类细胞被激活的机理相同C. HIV侵入人体后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但不影响监控和清除功能D. 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可特异性地识别HIV 但只有前者能发挥免疫效应【答案】B【解析】A、HIV感染初期机体会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因此可通过检测HIV抗体判断是否感染HIV A错误B、人体初感染HIV后 T细胞和B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这两类细胞被激活的机理相同 B正确C、HIV侵入人体后导致人体免疫能力降低因此对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均有影响 C错误D、浆细胞没有特异性的识别作用 D错误6.植物根尖能分泌生长素和激素X 生长素的分泌部位是分生区现对某植物根尖进行如图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甲向左弯曲乙向右弯曲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激素X的分泌部位是根冠B. 激素X与生长素对根生长有协同作用C. 激素X具有极性运输特点D. 云母片能够阻断激素X向伸长区运输【答案】B【解析】解图示两根尖伸长区左右两侧生长素浓度均相等说明其弯曲生长与云母片阻断有关可判断激素X由根冠分泌云母片阻断了激素X向伸长区运输激素X浓度高的一侧长得慢说明激素X与低浓度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相反因此这两种激素对根生长有拮抗作用同时也说明激素X能从根冠向伸长区运输即能进行极性运输综上所述 B错误故选 B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含量的影响B.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C. 光照、温度对生命活动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实现的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答案】C【解析】解 A.高浓度生长素能促进乙烯合成进而抑制植物生长 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从而提高芹菜产量 B正确C.光照、温度不仅仅是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也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 C错误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D正确故选 C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B.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C.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D. \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答案】A【解析】解 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 A错误B.每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都有许多的末梢每一个末梢都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形成突触 B正确C.肌肉细胞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其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能接受神经元传来的刺激C正确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 Na^+的内流有关所以说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D正确故选 A9.下图表示当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型递质乙酰胆碱(Ach)传到神经末梢时 Ach与Ach 受体结合会引起肌肉收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当兴奋传导到①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B. 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C. 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导致肌无力D. 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故此药应慎服或禁用【答案】B【解析】A项当兴奋传到①时兴奋部位 Na^+内流膜两侧的电位是内正外负 A正确B项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在作用于肌肉细胞后被相应的酶分解 B错误C项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使得Ach无法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则会阻碍兴奋的传递导致肌无力 C正确D项某种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的酶的活性服用此药物后 Ach不会被分解导致Ach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因此此药应慎服或禁用 D正确故选B10.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B. 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C. 施用青鲜素促进马铃薯发芽D. 用赤霉素类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不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答案】C【解析】解 A.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 A正确B.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B正确C.施用青鲜素抑制马铃薯发芽 C错误D.用赤霉素类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不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 D正确故选 C11.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A. 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提供较为可靠的浓度探究范围B. 实验选用生长素类似物是因为其比生长素不易被分解C. 实验中的蒸馏水只用于设置空白对照D. 实验用的插枝可带少量的叶和芽【答案】C【解析】解 A.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提供较为可靠的浓度探究范围也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 A正确B.实验选用生长素类似物是因为其比生长素不易被分解 B正确C实验中的蒸馏水用于设置空白对照和稀释生长素类似物以获得不同浓度的溶液 C错误D.实验用的插枝可带少量的叶和芽 D正确故选 C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正确的是()A. 西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可得到无子西瓜B. 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生长可使细胞体积增大C. 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小麦田中稗草(一种单子叶杂草)的生长D.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植株明显增高得到好品质的造纸纤维【答案】D【解析】解 A.西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要得到无子西瓜应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A错误B.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B错误C.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C错误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D正确故选 D13.夏威夷发现两例超级淋病患者其传染性可能超过艾滋病超级淋病菌属于引起淋病的一种球菌下列有关超级淋病菌和艾滋病病毒(HIV)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 超级淋病菌和艾滋病病毒有着相似的结构C. 超级淋病菌和HIV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 为了获得大量HIV 可以在体外用培养基培养【答案】A【解析】A项 HIV无独立代谢体系必须再活细胞内增殖其生命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生病系统——细胞 A正确B项超级淋病菌是球菌有细胞结构而HIV无细胞结构 B错误C项 HIV只含有RNA一种核酸 C错误D项 HIV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不可在体外培养基培养 D错误故选A1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当所吃食物过咸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增多B.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C.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D. 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答案】C【解析】解 A.当所吃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应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A正确B.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一方面胰岛A细胞能直接感受到血糖降低及时分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另一方面有关神经把相关兴奋传给下丘脑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因此这个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 B正确C.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它就会反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都会减少 C错误D.体温调节的过程就是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关系最终让体温维持恒定 D正确故选 C15.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 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 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答案】D【解析】解 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A正确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B正确C.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故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C正确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 D错误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6.(1)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3)电刺激①处腓肠肌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__________________16.(4)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传出神经、效应器【解析】解(1)腓肠肌是效应器附带的神经纤维是传出神经【答案】(2)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产生动作电位【解析】(2)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说明传递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在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动作电位【答案】(3)双向性【解析】(3)电刺激①处腓肠肌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答案】(4)肌肉松弛(肌肉不能收缩或肌无力)【解析】(4)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可导致肌肉松弛17.(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________调节完成完成该逃避反应的结构称为________ 在小白鼠逃避反应中其体内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的17.(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明显增加的激素是________ 通过促进________ 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17.(3)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4)如表是小白鼠神经纤维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 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17.(5)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大脑皮层下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推测可能是脑内________区域受损引起________缺乏所致【答案】(1)神经, 反射弧, 单向【解析】解(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在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答案】(2)肾上腺素, 肝糖原分解, 产热和散热【解析】(2)肾上腺素属于应激性激素小白鼠在逃避过程中体内肾上腺素明显增加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答案】(3)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解析】(3)由题意可知小白鼠的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测小白鼠反应减弱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所致【答案】(4)钠离子, 钾离子【解析】(4)钾离子主要位于细胞内钠离子主要位于细胞外所以神经元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明显低于膜外依据表中的信息可知 a、b分别代表钠离子和钾离子【答案】(5)下丘脑或垂体, 抗利尿激素【解析】(5)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故由小白鼠表现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这一病理性症状可推知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脑内下丘脑或垂体受损引起抗利尿激素缺乏所致18.(1)当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 ________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并解释病原体 ________可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________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18.(2)图中激素乙的名称是________ 其分泌量会受到图中________(激素)的直接影响18.(3)据图可知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调节【答案】效应T, 抗体, 繁殖【解析】当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进行要进行细胞免疫该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并解释病原体抗体可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答案】促甲状腺激素, 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可知其分泌量会受到图中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直接影响【答案】神经-体液-免疫【解析】据图可知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19.(1)用 1\% H_2SO_4溶液刺激该蛙右后肢的趾端观察发现能完成屈腿反射洗去H_2SO_4 再用 1\% H_2SO_4溶液刺激该蛙右后肢的趾端测量发现该刺激与屈腿不同时发生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当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左右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见表据表分析反射弧中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19.(3)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用电刺激坐骨神经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四若在a点左侧刺激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 (填序号)19.(4)屈腿反射的中枢位于________ 若在图二c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19.(5)图三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突触小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兴奋的传导与传递需要时间【解析】解(1)从刺激到发出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刺激与屈腿不能同时发生【答案】D【解析】(2)根据题意破坏反射弧左后肢某结构刺激左后肢右后肢收缩说明是左后肢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而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结构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有反应左后肢没有反应进一步说明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答案】(3)②-①-③-①【解析】(3)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②、③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因此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①-③-①【答案】(4)脊髓, 不属于【解析】(4)去除牛蛙的脑后仍能完成该反射说明其神经中枢为脊髓 c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答案】(5)高尔基体, 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杯状结构【解析】(5)图三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突触小体是指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杯状结构20.(1)2,4—D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相比 2,4—D的优点有________20.(2)该小组的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株高、长势等相同的芹菜幼苗若干均分为4组编号A、B、C、D第二步分别用等量且适量的________喷洒A、B、C3组芹菜幼苗用________喷洒D组芹菜幼苗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株芹菜幼苗的株高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3)从表中信息可知 a、b、c三个浓度都属于低浓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所做实验还不能确定a、b、c三个浓度的大小关系于是他们分别将a、b、c三种2,4—D溶液浓度稍微稀释成 a_1、 b_1、 c_1 重复上述实验所得结果是 a_1浓度对应的平均株高为18cmb_1浓度对应的平均株高为30cm c_1浓度对应的平均株高为34cm 由此可得出a、b、c三个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答案】(1)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解析】解(1)2,4—D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答案】(2)浓度分别为a、b、c的2,4—D溶液, 等量的蒸馏水【解析】(2)从表中信息可知A、B、C3组芹菜幼苗分别用等量且适量的浓度为a、b、c的2,4—D溶液喷洒 D组芹菜幼苗用等量的蒸馏水喷洒【答案】(3)a、b、c三种浓度的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的生长都是促进作用而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bgt cgt a【解析】(3)a、b、c三种浓度的2,4—D溶液处理的芹菜幼苗的株高都比对照组的高即这三种浓度的2,4—D溶液对芹菜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a、b、c三种浓度都属于低浓度 a和c这两个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稍微稀释对应的平均株高均降低说明a和c浓度均比最适浓度低且 c\gt a b浓度稍微稀释对应的平均株高升高说明b浓度比最适浓度高综上分析 a、b、c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b\gt c\gt a。
第42卷 第6期2023年 11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2 No.6Nov. 2023,50~58钼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秦晓明,赵优优,武松伟,胡承孝,孙学成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武汉430070摘要 钼(Mo )作为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植物对钼的吸收转运主要受到钼酸盐转运蛋白基因MOT1和MOT2调控,钼进入植物体内以含钼酶形式参与植物生长代谢,其中对植物抗逆性方面的调控主要表现为:钼通过含钼酶硝酸还原酶、醛氧化酶、黄嘌呤脱氢酶影响植物体内的光合碳氮代谢、激素合成和活性氧代谢进而调控植物抗寒性;钼通过硝酸还原酶和醛氧化酶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调控根系发育、养分水分利用及抗旱基因表达,进一步影响脂质合成与代谢调控植物抗旱性;最新研究还发现钼在植物适应盐胁迫、缓解重金属胁迫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通过钼营养调控提升植物的抗逆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钼; 钼酶; 转运蛋白; 抗寒; 抗旱; 抗盐; 重金属抗性中图分类号 S14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3)06-0050-09农业生产会受到多种环境胁迫(如寒冷、干旱、盐碱、重金属等)的影响,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植物的抗胁迫能力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1]。
大量元素磷、钾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效应及机制较为明确,而微量元素与作物抗逆性的关系报道较少。
钼是植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在植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含钼酶来实现。
较早的研究发现低温处理下施钼增加了硝酸还原酶和黄嘌呤脱氢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植物的低温耐受性[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钼不仅可提高植物抗寒性,还能提高植物抗旱、抗盐胁迫及抗重金属胁迫的能力。
本文以钼的吸收和转运、含钼酶调控的代谢过程为主线综述钼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旨在为通过钼营养调控提升植物的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
目外医学呼吸系境分册2002年第22卷第2期乙酰胆碱对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呼吸内科(广州510515)程仕虎综述罗雅玲审校忍s6A摘要乙酰胆碱作用于气管乎滑肌细胞上的毒簟碱受体引起离子通道的改变,通过第二信使的调节引起生理作用。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Ach对AMSC的K+、Caz+、a一通道的作用,以及第二信使的调节过程。
关■词乙酰胆碱;离子通道;信号转导;平滑肌;第--信使乙酰胆碱(acetylchdine,Ach)对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mⅪothmⅢdecelt,ASMC)的作用是引起收缩,而对于离子通道的作用就不全是收缩作用。
钙通道、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氯通道对于艇m贮的收缩或再次收缩起促进作用,钾通道的不同亚型的激活则抑制艇弧心的过度收缩,保护平滑肌细胞。
1Aeh对ASMC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1.1K+通道ASMC上主要有钙激活的K+通道(Kca),ATP敏感的K+通道(KATe)和电压依赖的钾通道(Kv),不同的K+通道亚型起着不同的作用。
1.1.1KcaMuraki等【11使用细胞贴附式膜片钳技术,在通过B七叶皂甙渗透的删C上记录的Kca通道的活动。
提示:单个Kca的活动是被Ach和P物质以及作为第二信使的三磷酸肌醇所调控,经过细胞内的Caz+的释放而起作用。
w“e等…2用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平滑肌上刺激毒簟碱受体影响Kca得出类似的结论,可能这个Kca代表一个保护平滑肌细胞免受过度兴奋的机制。
Kotlikoff等川3用外面向外膜片钳模式在豚鼠AsMC上研究毒簟碱的激动剂对Kca的作用时发现毒蕈碱受体的刺激对Kca的传导也有一个直接的作用,通过Ca2+的运动妨碍它的间接激活,这种直接的效应已经通过膜片钳技术揭示出来了,细胞内Ca2+效应完全消失了,这种效应更象是保持去极化。
1.2KATPS}ldd∞【4J以分离大鼠的肺动脉环为材料,在兴奋和抑制的两个不同的信号转导路径,测量对激动剂的反应,结果产生不同的cAMP的数量。
单元质检卷八 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中绝大部分液体是细胞内液B.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体液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D.消化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2.(2017宁夏银川兴庆期中)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 +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3.(2018湖北沙市中学月考)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会导致③的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的场所扩散到②,至少要穿越3层磷脂双分子层D.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4.如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当内环境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组织水肿5.(2017广东广州月考)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可以是双向的B.突触后膜一定是神经元的树突末梢形成的,且有递质的受体C.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可以释放神经递质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电信号的形式6.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乙酰胆碱的作用
一、乙酰胆碱的作用二、乙酰胆碱的本质三、乙酰胆碱参与调节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乙酰胆碱的作用1、乙酰胆碱的作用
1.1、减慢心率:亦称负性频率作用。
ACh能使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延缓、复极化电流增加,从而延长动作电位达阈值的时间,导致心率减慢。
1.2、减慢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传导:即为负性传导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ACh可延长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不应期,使其传导减慢。
1.3、减弱心肌收缩力:即为负性肌力作用。
心室的胆碱能神经支配较少,因此,尽管ACh对心室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它对心房收缩的抑制作用大于心室。
ACh除了对心室肌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外,还能间接通过减弱支配心室的交感神经活动,抑制心室收缩力。
2、乙酰胆碱受体包括两种
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效应,既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
阿托品为毒蕈碱受体阻断剂。
烟碱型受体(N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N1位于神经节突触后膜,可引起自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兴奋,N2受体位于骨骼肌终板膜,可引起运动终板电位,导致骨骼肌兴奋。
六烃季胺主要阻断N1受体功能,筒箭毒碱阻断N2受体功能。
3、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部位在哪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合成,少量在胞体内合成,以胆碱为原料。
与其合成有关的酶和辅酶为胆碱乙酰化酶。
2025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四中生物高三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发生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B.染色体结构变异往往会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C.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会使基因中的氢键数目减少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乳酸菌、噬菌体和人体中2.下列有关酶的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A B.B C.C D.D3.下列关于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膜蛋白比磷脂更容易移动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是水溶性的C.脂双层的两层磷脂分子是完全相同的D.质膜中的胆固醇能限制其流动性4.下列关于蓝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荚膜外面的细胞壁与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不同B.质膜向内折叠形成光合膜,其中含有光合色素C.除中心体和核糖体外,没有膜包被的任何细胞器D.核糖体与DNA直接接触,并以DNA为模板合成多肽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幼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但不含乙烯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植物激素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C.植物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以提高开花期传粉不充分的油菜产量6.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C.处于同一生态位的种群之间不可能存在生殖隔离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7.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代代如此。
1.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即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8.渗透作用(osmosis)是指溶剂分子从较高化学势区域通过半透膜(分别透性膜)向较低化学势区域扩散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扩散形式。
15.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s),在许多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发现的类似的专一性运输水的膜蛋白,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活力可被汞抑制。
28.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 efficiency)指植物每消耗1Kg水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常用单位是g·kg-1,也称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
34.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 )通常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和最易受害的时期。
2. 溶液培养法:用纯化的化合物配制成水溶液来培养植物以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种类和数量,也称水培方法。
5. 协助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低脂溶性物质能依赖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功能活动来实现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
10. 单盐毒害: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这种现象叫单盐毒害。
11.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不同化合价的金属离子,就可解除单盐毒害,这种现象称为离子对抗。
13. 电化学势梯度:离子的化学势梯度质和电势梯度合称为电化学势梯度。
3. 光合链:也称光合电子传递链,是指存在光合膜上、一系列互相衔接着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轨道。
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光合电子传递途径是“Z”方案,即电子传递是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进行,其中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使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Z”形。
7. 光合单位:指同化1分子CO2或释放1分子氧所需要的叶绿体色素分子数目。
一个光合单位大约有200—300个色素分子,其中有一作用中心,人们把这一作用中心及其周围的几百个色素分子称为一个光合单位。
玉米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应用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3. 研究目的与任务 (4)二、玉米遗传转化体系概述 (5)1. 玉米遗传转化的基本原理 (6)2. 玉米遗传转化的方法与技术 (7)3. 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发展历程 (7)三、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9)1. 转基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9)2. 载体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10)3. 转化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2)4. 遗传转化体系的验证与评估 (13)四、玉米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体系的应用 (15)1. 在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的应用 (16)2. 在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17)3. 在抗病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8)4. 在品质改良和抗逆性改良中的应用 (19)五、玉米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势与挑战 (20)1. 优势分析 (22)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3)六、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24)1. 实验设计 (25)2. 实验过程与操作 (26)3. 结果分析 (27)七、结论与展望 (28)1. 研究结论 (29)2. 研究成果对行业的贡献 (3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31)一、内容简述本文档主要介绍了玉米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我们对玉米的遗传特性进行了概述,包括其生长周期、产量和抗性等方面的表现。
我们详细阐述了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玉米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玉米无基因型限制遗传转化体系,包括选择性标记、重组载体构建、转化方法优化等关键步骤。
我们还探讨了这一体系在转基因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提高抗病性、增加产量、改良品质等方面的效果。
我们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玉米遗传改良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有效的技术支持。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遗传转化技术已成为作物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突触前膜、c突触间隙以及d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图中a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图中e、f、g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各级中枢(如图)[A]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C]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E]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2)关系:一般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基础自测]1.判断对错(1)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 )(3)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
( )(4)听觉性言语区(H区)受损伤后听不见别人说话。
分类号:密级:U D C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乙酰胆碱对黄化玉米幼苗物质跨节运输的调控效应Modulating effects of acetylcholine on material translocation across node in etiolated Zea mays seedlings研究生:兰平指导导师:娄成后教授专业:植物学研究方向:高等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二零零一年六月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h.D. DissertationModulating effects of acetylcholine on materialtranslocation across node in etiolated zea mays seedlingsPh.D. Candidate: Ping LanSupervisor: Professor Chenghou LouSpeciality: Plant ScienceResearch field: Material translocation andsignal transduction in higher plantJune, 2001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Ⅲ)缩略语表 (Ⅴ)第一章 文献综述……………………………………………………………………1 1 细胞间连接 (1)2 胞间连丝的结构、组成及其动态性 (2)3 信号和物质穿越胞间连丝的机制 (6)3.1电信号 (6)3.2激素和其他小分子化学物质 (6)3.2.1分子扩散上限 (6)3.2.2分子扩散上限的可变性 (6)4 胞间连丝的大分子主动运输 (7)4.1核穿壁与原生质的胞间运动 (7)4.2病毒的胞间运输 (7)4.2.1 病毒蛋白的胞间转移 (7)4.2.2 病毒基因组的胞间转移 (8)4.2.3 病毒胞间转移的分子机制 (8)4.3植物内源蛋白质的胞间运输 (9)4.3.1植物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胞间运输 (9)4.3.2韧皮部中的蛋白转移 (10)4.3.3植物防御蛋白的胞间转移 (11)5研究大分子胞间转运的生物学意义 (12)6胞间连丝通透性的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13)7植物界的胆碱能系统 (13)8植物的节 (15)9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第二章 黄化玉米幼苗节、中胚轴和胚芽鞘的结构观察..............................17 1材料和方法 (17)1.1植物材料 (17)1.2光学显微镜观察 (17)1.3电子显微镜观察 (17)2观察结果 (17)2.1玉米节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 (17)2.2玉米节间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 (18)2.3玉米胚芽鞘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 (18)3讨论 (18)图版说明.......................................................................................20 图版Ⅰ..........................................................................................22 图版Ⅱ..........................................................................................23 图版Ⅲ..........................................................................................24 第三章 乙酰胆碱对黄化玉米幼苗物质跨节运输的调控效应..................25 1 材料和方法 (25)1.1植物材料 (25)1.2节和节间电阻测定 (25)1.3荧光标记物的引入和测定 (25)2 结果 (26)2.1节和节间组织的通透性和物质运转 (26)2.2CF以共质体为主要转移途径的验证 (27)2.3ACh对跨节比电阻和运输的影响 (27)3讨论 (28)3.1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28)3.2ACh对跨节比电阻和运输的影响 (28)第四章 黄化玉米幼苗质膜H+-ATPase的活性测定和细胞定位观察............30 1材料与方法 (30)1.1植物材料 (30)1.2质膜H+-ATPase活性测定 (30)1.2.1质膜微囊的制备和纯化 (30)1.2.2膜蛋白电泳 (31)1.2.3质膜H+-ATPase的免疫印迹鉴定 (31)1.2.4酶活性测定 (31)1.2.4.1无机磷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测定 (31)1.2.4.2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测定 (32)1.2.4.3 酶活性计算 (32)1.2.5 A T P a s e的细胞化学研究 (32)2结果与分析 (32)2.1质膜微囊的分离和纯化 (32)2.2质膜微囊的SDS-PAGE电泳和质膜H+-ATPase的免疫印迹分析 (33)2.3质膜H+-A T P a s e活性测定及乙酰胆碱和梭壳孢素对它的影响 (34)2.4ATPase的细胞化学定位 (34)3 讨论 (35)3.1质膜的分离与纯化 (35)3.2乙酰胆碱和壳梭孢素对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 (35)图版说明.......................................................................................36 图版Ⅰ..........................................................................................38 图版Ⅱ..........................................................................................39 图版Ⅲ..........................................................................................40 第五章 黄化玉米幼苗节、中胚轴和胚芽鞘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测定细胞定位观察.................................................................................41 1 材料与方法 (41)1.1 植物材料 (41)1.2 节、中胚轴和胚芽鞘的AChE活性测定 (41)1.2.1乙酰胆碱酯酶的提取 (41)1.2.2活性测定步骤 (41)1.2.3蛋白含量测定 (42)1.3 节、中胚轴和胚芽鞘AChE的细胞定位观察 (42)2实验结果 (42)2.1黄化玉米幼苗中存在乙酰胆碱酯酶 (42)2.2节、中胚轴和胚芽鞘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43)2.3节、中胚轴和胚芽鞘中乙酰胆碱酯酶的细胞定位观察 (43)3讨论 (43)图版说明.......................................................................................45 图版Ⅰ..........................................................................................46 图版Ⅱ..........................................................................................47 第六章 黄化玉米幼苗节、中胚轴和胚芽鞘中nAChR的荧光鉴定..................48 1材料与方法 (48)1.1植物材料 (48)1.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荧光定位 (49)1.2.1组织水平上的荧光定位 (49)1.2.2原生质体水平上的荧光定位 (49)1.2.2.1原生质体的制备和纯化 (49)1.2.2.2原生质体的nAChR的荧光定位 (49)2结果和分析 (50)2.1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组织水平的荧光定位 (50)2.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原生质体水平的荧光定位 (50)3讨论 (50)图版说明……………………………………………………………………………52 图版Ⅰ………………………………………………………………………………53 图版Ⅱ………………………………………………………………………………54 总结与展望…………………………………………………………………………55 参考文献……………………………………………………………………………56 致谢…………………………………………………………………………………67 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由多细胞构成的高等植物植立不动,无时不在地遭受多端变化的环境刺激,为了生存,植物细胞间必须有密切的联系和通讯,迅速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才能维持整体中各部分功能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完成其生活史。
物质转移和信息传递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着生命枢纽作用,是植物的命脉。
胞间连丝作为植物体内“绿色电缆和运输线”恰恰起着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交通要道的作用,胞间连丝的通透性不仅需要能量维持,而且受到多种内外因子的影响。
乙酰胆碱是动物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最先发现的重要递质,负责神经细胞间及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信息传递。
植物界也广泛存在胆碱能系统(乙酰胆碱、胆碱乙酰基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受体),并且有广谱的生理功能,主要涉及与生物膜对离子通透性有关的生理过程。
植物的节将相邻的两个中胚轴连接起来,贯穿为一个整体。
但是物质和信息的跨节运输和传递同中胚轴明显不同。
节对物质跨节运输具有调控效应,进而影响着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
为了阐明和完善植物中乙酰胆碱的作用,尤其对物质跨节运输的调控效应,本文以黄化玉米幼苗为材料,对乙酰胆碱与胞间通透性和物质转运的关系;乙酰胆碱对质膜H+-ATPase活性影响和ATPase细胞化学定位;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测定和细胞化学定位;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荧光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在黄化玉米幼茎中,由于节的存在,而将幼茎明显得分为两个共质体区,即节上胚芽鞘(内含未展开幼叶)和节下中胚轴。
0.1mmol/L乙酰胆碱处理后,跨节比电阻明显降低,同时不仅外施羧基荧光素累积量增加,而且促进了羧基荧光素的跨节运输,解剖学实验表明,节细胞体积小,原生质浓厚,无液泡或液泡很小、散生,细胞排列方向不规则;而中胚轴细胞较大,具有大液泡,细胞呈长柱状,多少和长轴方向平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