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十三五”规划

体育“十三五”规划

体育“十三五”规划

为促进我市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幸福X、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事业全面、规范、快速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三五”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体育场地设施有新发展。我市体育场地实现了翻番。X年全市开展了全国第X次体育场地普查,经过普查,至X年底,我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5264个,体育场地个数(比十年前)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翻了一番;体育用地面积为512万平方米,按X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42万人,X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为2.11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比十年前)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翻了两番。同时,我市近年建成城市型慢行绿道80公里、郊野绿道300公里、山地自行车赛道6公里。镇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全覆盖。市政府“十二五”期间把全市55个镇建设镇农民体育健身广场作为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到X年底,55个镇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万元(其中争取到省建设专项资金1100万元,市财政资金投入

550万元),体育场地210000平方米,我市镇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实现全覆盖。在市X规划205.5亩土地兴建体育公园,首期建设市体育场,完成了市体育公园的总体规划、市体育场的立项、风洞试验、勘察报告、初步设计和概算等工作。

2.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草根足球蓬勃开展,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举办X“市长杯”足球联赛。从X年开始举办X市“市长杯”足球联赛,每年举办一届,分成年组和校园组两个组别,联赛分县(市、区)预选赛和市总决赛两阶段比赛进行,推动了我市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蓬勃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丰富多样,市民健身群体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我市每年举办“体育节”、“幸福活动周”之“幸福我健身”系列活动、全民健身日等活动,根据我市的实际,每年开展全市性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并根据X“江、河、山、城”优美的自然环境,广泛开展山地自行车赛、龙舟赛、登山等活动。据统计,全市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大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达110多项次,参与人数达98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106.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4%。

3.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有55个镇成立全民健身服务站(与文化站合并挂牌),镇体育组织机构建成率达100%。支持、引导社会体育协会(组织)发展,通过出台社会体育组织资助办法,我市市直先后成立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网球、武术、体育舞蹈、游泳、老年人、高尔夫、击剑、钓鱼等13个

单项协会。各县(市、区)成立了25个单项体育协会。全市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点(站)120个。

4.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持续发展。我市开设有田径、举重、击剑、曲棍球、手球、篮球、柔道、羽毛球等8个项目业余体育训练,参加X第十四届运会共收获4金4银7铜,金牌榜列15名,以总积分829.2分位列全省18名。成功举办第四届市运会,市四运会共有34人(队)41次破36项市运会纪录,其中成年组有16人(队)18次破16项市运会成年组纪录。少年组有18人(队)23次破20项市运会少年纪录,是破市运会纪录最多的一届运动会。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全国冠军1个、省级冠军32个,共向省体工队输送了集训运动员88名,其中有8名转为正式队员,并拥有国家一级运动员1人,国家二级运动员69人。

5.以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我市体育彩票实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彩票累计销售6.15亿元,筹集到4800多万元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山区市,体育彩票公益金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支持。成功承办了“X国际女子沙滩排球精英赛”和“X年全国青少年男子曲棍球锦标赛”等全国以上比赛。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挑战。从总体来看,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先进市发展水平、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全市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是我市体育发

展中的主要矛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占人口比率不高,城乡之间、各类人群之间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较突出,基层体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项目不多,尖子不多,尖子不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衔接输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领域较窄,抓手不够,活力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

(三)“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健康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并日益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时期,国家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和关切,党的十九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省和市也相继出台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已处于国家新一轮改革的前沿,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一关键时期,按照《中共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市“十三五”规划的思路和精神,按照“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补足补齐“发展不足、民生建设、扶贫开发”短板重要举措,围绕建设现代生态城市为目标,

提升绿色发展,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举措,抓好我市“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十九大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有关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需求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努力推动体育各领域全面发展、协调推进,为建设美丽X、幸福X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全省和全市“十三五”总体部署,努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各县(市、区)均建有公共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全民健身中心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公园),实现市、县(市、区)、镇(街)、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城乡居民体育健身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每万人30名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水平以上的城乡居民比例超过95%,国民体质水平居全省山区市前列。进一步完善我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网络,完

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符合我市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体系和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体育产业谋划,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模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体系比较完善。创新体育发展方式,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提升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位居山区市前列。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体育,服务大局准确把握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大局中的位置。将我市体育发展融入“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特色美市、改革活市、依法治市”的发展路子上来,充分发挥体育在助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改革,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汲取体育发展最新成果,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规划,全面发展,切实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

统一与特色的关系,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体,突出体育文化特色。加强体育法治建设,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依法治体观念,将体育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和体育核心价值观,突出X体育文化特色,培育具有X特色的运动项目和体育品牌,通过体育来传播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创新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X〕46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X府〔X〕76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实施》(X府〔X〕4号),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强化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普及率显著提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各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建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青少年体质明显改善,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达到优秀的人数显著增加。

(二)建立群众体育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夯实“大群体”发展格局。推动以财政预算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三纳入”,履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和完善具有X特点、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资金、宣传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健身需求。探索和建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体育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

(三)继续做好“品牌”群众体育活动。抓好市运会、“市长杯”足球联赛等品牌活动,利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示范性、引导性强的全民健身活动,延伸和拓展健身活动空间,强化活动的延续效应。办好“体育节”等系列活动,以广泛组织开展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逐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生活化。结合“X幸福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项目大汇演等大型体育主题活动。根据地方文化传统特色和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品牌全民健身活动,提升活动品牌化程度和影响力。

(四)创新群众体育竞赛模式。加强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策划,合理设置竞赛项目.根据市群众体育竞赛活动计划,积极组织、举办各项群众体育竞赛。大力支持行政村、社区、自然村根据各自的特点,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竞赛活动。发挥

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体育组织的优势,鼓励举办本单位、本系统群众性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活动。

(五)组织开展各类人群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各类人群健身活动多样化、经常化。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组织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人群常年不断地开展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街道、居委会)为依托,大力推广全民健身项目进社区活动,激发和培养人民群众进行时尚、休闲体育运动的热情。

(六)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城乡规划为先导,统筹安排公共体育场地空间布局。加强县(市、区)中心城区、镇(街)、行政村(社区)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体育场地并配置相关设施,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节假日向公众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管理,防止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七)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加强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镇(街)综合文体站点,明确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工作,积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逐步将体育管理工作延伸到行政村(社区),探索

通过聘用体育协管员协助开展日常体育工作。建立健全各县(市、区)体育总会、单项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以及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加强镇(街)相关人群和项目体育协会、全民健身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建设,吸收社会体育骨干开展日常工作。推动学校、社区、体育场馆建立各类体育俱乐部,健全覆盖行政村(社区)的体育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健身气功指导站、文体活动站及晨晚健身点。发挥行业体协在开展职工体育方面的作用,倡导各行业创办符合行业特点的“一行一品”活动。利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契机,进一步推进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其在推动群众体育社会化方面的作用。

(八)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登记、上岗制度,加大对公益性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为群众提供科学、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培训与管理制度,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优秀运动员等参与志愿服务,举办健身讲座,传授健身技能,积极推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向基层延伸。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加快群众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九)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在校学生每天有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认真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开发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教授科学健身方

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大力推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运动器械、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探索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队伍的培育工作,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评价机制。

(十)打造具有X特色的群众体育精品。根据山区城市特色,为充分展现X“江、河、山、城”优美的自然环境,积极打造具有X特色的精品群体活动。积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体育运动休闲需求的国家级或省级群众体育精品示范工程。发挥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优势,定期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依托绿道网,建设集体育、休闲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不断完善绿道体育带的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设置绿道休闲体育驿站、生态体育活动站点。积极开发绿道体育活动项目,组织健步走、健步跑、健身展示等绿道体育健身活动,将绿道体育带打造成为具有X特色、省内领先的群众体育示范基地和全民健身休闲基地。

(十一)推进群众体育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重点抓好中心城区“两场两馆”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X体育公园建设。各县(市、区)按照中心城区建有“公共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全民健身中心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公园)”的标准,以“缺什么

补什么”为原则,落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推进镇小型足球场、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以增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施政策倾斜和投入支持。加强已建有体育场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重点加大对“十二五”时期建设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检查和维修。逐步健全以县(市、区)为中心、镇(街道)为基础、方便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力争到X年,市区建成特色的“十分钟体育圈”,农村建成“十里体育圈”。加大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具有一定水平的公共体育设施,打造群众体育示范区。

四、广泛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拓宽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深化对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发展规律、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体育大赛备战参赛规律的认识,项目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明显改善,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努力实现我市参加省运会位于山区市前列。

(二)做好省运会、省青少年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建立决策科学、运转高效、信息畅通、分工明确、措施完善、落实到位、保障有力的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备战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高度重视业余体校的教练员、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效的培养渠道,不断满足训练和竞赛需要,制定完善适应竞技体育任务需求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制度。加强对竞技体育项目协会化、社会化发展研究,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合办和联办业余体育训练项目,不断提升业余体育训练项目社会化训练水平,力争建设一批有参加省运会备战参赛任务的社会体育单项协会。不断设计并完善省运参赛项目结构体系,改革和完善运动员、教练员选拔、培训机制。

(四)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基础。搞好中长期规划布局,规范后备人才标准,完善评估奖励政策。加强体教结合,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抓住选材、培养、输送、跟踪四个环节,积极构建以基础教育阶段为基础,以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为骨干,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重点,规模、布局、结构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五)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切实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普通教育序列。

(六)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体育运动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顽强拼搏的作风,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赛场秩序,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反兴奋剂管理制度,加强兴奋剂监测、检查和惩处力度,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

五、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完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基础更加坚实,逐步完善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等为重点,其全体育及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多业并举、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大型体育场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开发,形成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增加值在我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带、集群或基地。结合省政府X古驿道整理工作计划,推进我市古驿道整理和开发工作,并依托X市作为X的后花园的地理位置及森林公园、绿道、温泉、江河等自然条件,发展以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为重点的产业。同时加快开发其他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健身养生等产业,形成特色明显、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三)完善产业结构。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服务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积极承接X体育制造业转移,鼓励国内外知名体育制造企业基地落户X;支持体育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加盟营销等新型业态,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发展,扩大健身器材和体育服装消费规模。

(四)推进体育赛事改革。重视体育赛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社会效益的外溢效应,逐步建市、县(市、区)、镇(街)和行业、企业集团等多层次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和多元化投入运营模式。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进全市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鼓励和推进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承办国际、全国体育赛事。搭建政府支持举办体育赛事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发展。

(五)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市场投资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完善金融、资讯、科研、中介等体育产业发展链条,构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

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

(六)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发行工作。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加强发行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不断挖掘市场深度,扩大彩民广度,提高研判精确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六、提升体育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体育依法行政能力

(一)加强体育管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决策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加强和改进体育制度建设。科学论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依法治体的关键问题,制订和完善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

育市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全市单项体育协会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行业自律、依法治理水平。

(三)提高体育行政执法水平。推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情况,及时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细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探索综合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组织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惩治违规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重针对重点群体,在体育系统形成尊重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创新方式方法,在继续发挥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增强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七、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完善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职尽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等体育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行各业参与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体育工作开展。

加强对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其合法、规范、高效运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在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改革体育发展体制,创新体育运行机制,转变体育部门职能,推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鼓励和支持体育运动项目推行协会制、俱乐部制,推动运动项目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服务,努力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落实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投资主体责任。完善落实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体育产业享受国家对文化、旅游行业的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制定实施本地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和推进体育“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