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生理性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痛

急性淋巴结炎:局部有疼痛,多数皮肤潮红,肿大淋巴

结增长快,压痛明显,以单侧单个淋巴结肿大为多见,多伴有全身发热,纳差等,常在淋巴结引流区域查到原发感染病灶

淋巴结局部疾病:

慢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病期较长,可单个或数个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颌下淋巴结常见,增大速度慢,局部可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抗炎治疗无效

病理性肿大:全身性疾病:肿瘤性急性疾病: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质地偏硬,

移动性差,

进展较快,个别可出现深部淋巴结压迫症状,还伴有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皮疹、皮肤出血点、肝脾肿大、骨质破坏等。

急性传染性疾病: 多伴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皮疹、黏膜潮

红等,部分可伴轻度肝大、脾大、贫血等。多有红肿热痛表现。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抗炎治疗有效

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

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 值可达90~100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

纵隔淋巴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较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肿大见钙化;

肺门区淋巴结肿大 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强化明

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 肺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 浅表淋巴结肿大

淋巴

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颈部淋巴结肿大治疗 通常来说,我们颈部的淋巴节要是肿大的话,我们正常会吃一下消炎药物,或者是打消炎针,就能好了。 这不算个什么问题。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消炎治疗不愈,那就需要中药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中药可充分考虑。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块、炎症的中药丸来治。找得对了则会者不难。笔者深知中药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淋巴结炎与淋巴结核等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 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是最大的,且无性别差异,持续时间较长,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是常见的女性,疾病的长度是长。许多与淋巴结炎的年轻患者,平均病程短、小淋巴结。 恶性淋巴瘤男多于女,淋巴结肿大明显,常伴发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多部位性,常有发热,平均病程较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发病年龄小,伴高热,淋巴结肿痛明显。 颈部肿块诊断80%规律可作为诊断分析的参考:颈部非甲状腺瘤20%为炎症、畸形或其他非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20%为颈部原

发肿瘤,80%为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20%来源于胸腹部脏器,80%来源于头颈部恶性肿瘤。转移性恶性肿瘤中,20%原发灶不明,80%可找到原发灶。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如病毒、某些化学物质、代谢产物、组织和异物等。组织学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表现是非常复杂的,这是一个良性和恶性淋巴结之间的交界性病变。如果不典型增生的淋巴组织,就需要注意观察恶性转化的倾向。 掌握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患急、慢性炎症,淋巴结质地柔软,能活动,与周围组织和皮肤无黏连,有游离感,急性期有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 如患淋巴结核,早期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黏连,病情加重后淋巴结可继续肿大,但一般不超过核桃大小,以后可黏连融合成片,发生液化,破溃,流出棕黄色脓液或干酪样物质。 癌肿所致淋巴结肿大多呈石头样的坚硬感,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可黏连一起,无疼痛或压痛。如患淋巴性白血病,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能活动、不黏连、光滑、不硬、不痛,也不化脓破溃。 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综合疗法治疗法 选取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44例,均给予小柴胡颗粒和头孢氨苄颗粒口服治疗。结果,44例患者均随访2~6个月,平均4个月。痊愈34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77.3%。因此,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疗效显著。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新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精品收藏)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正常淋巴结CT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m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

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10m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结长径>15mm,短径>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95%为正常。若长径〉20mm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腹腔淋巴结 正常值 1、膈脚后淋巴结:<6mm 2、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10mm 3、直肠旁淋巴结:<10mm 4、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结:〈15mm 国内标准:淋巴结最大直径≥10mm或中心坏死

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特点 分布 正常的颈部淋巴结通常可在颌下、腮腺区、颈上区、颈后三角区发现。转移性的颈部淋巴结是位置特异性的。在已知原发瘤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有助于鉴别转移类型及帮助肿瘤分期。然而,如果原发瘤未知,已证实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可为我们确定原发瘤提供线索。淋巴瘤和结核性的淋巴结肿大也有特定的分布。 大小 恶性淋巴结通常较大。但是,炎性的淋巴结也可和恶性淋巴结一样大。而且,转移性的淋巴结也可表现为较小的状态。因此,淋巴结的大小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唯一标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当原发瘤明确的患者,当动态连续观察淋巴结呈持续性增大时,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而且,恶性淋巴结大小的连续变化在监测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用处较大。 外形 恶性和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通常呈圆形,短轴/长轴的比率大于或等于0.5,反应性的肿大淋巴结和正常的淋巴结通常较长或呈卵圆形。然而,有报道称正常的颌下淋巴结和腮腺区淋巴结在外形上也趋向于呈圆形。而且,恶性淋巴结在早期累及时会在外形上呈卵圆形。因此,淋巴结的形态应在诊断中被当作是单独的诊断标准。但是,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表明淋巴结内部有局灶性的肿瘤浸润,是鉴别恶性淋巴结的一个有用的征象。

淋巴结边界 转移性和淋巴瘤的淋巴结有锐利的边缘,然而反应性和正常淋巴结的边界不甚锐利。恶性淋巴结中的锐利边缘被认为是由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周围脂肪沉积的减少,这增加了淋巴结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声阻差。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边缘不甚锐利清晰,这是淋巴结周边软组织水肿和发炎所致。根据我们的经验,边界清晰锐利在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若已证实的恶性淋巴结出现边界不清的情况,则提示有被膜外浸润,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所帮助。 淋巴结门回声 淋巴结门回声是大多数颈部淋巴结(86%)正常的声学特征,通常见于较大的淋巴结。在超声上,淋巴结门回声表现为与相邻软组织相延续。尽管转移性、淋巴瘤、结核性的肿大淋巴结没有淋巴结门回声,但它们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还是可以看到淋巴结门回声的。这主要是因为髓质淋巴窦并没有被充分破坏。因此,淋巴结门回声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诊断的单独标准。 回声 正常的、反应性的、淋巴瘤的和结核性的淋巴结与临近肌肉组织相比,其主要呈低回声。除了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表现为高回声外,转移性的淋巴结通常呈低回声。因此,淋巴结的高回声是鉴别是否转移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有用征象。超声医生应当扫查甲状腺,看是否能找到原发瘤以确定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肿块有红、肿、热、痛。 2.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约0.5一1.0cm,质软。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3.淋巴结结核:多低热,肿大淋巴结质较硬(纤维化或钙化)、表面不光滑,质地不均匀(干酪样变),或因干酪样坏死而呈囊性,或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可破溃。常伴发肺结核。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结节病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淋巴结多在2cm直径以内 ,质地一般较硬 ,不融合,不与皮肤粘连。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可有肝和(或)脾肿大,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活动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约有1/2左右的患者血清球蛋白部分增高,以IgG增高者多见,血浆白蛋白减少。血钙增高,血清尿酸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活性在急性期增加(正常值为17.6-34u/ml),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IL-2R)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升高,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5.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青壮年,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相互之间不融合。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预后良好 。 6.巨大淋巴结增生: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腔、纵隔及肺门与肺内。肿物切除后,症状消失。 7.淋巴结转移性癌:质地坚硬,无压痛,不活动。多见于鼻咽癌、肺癌及消化道肿瘤的转移. 8. 反应性淋巴结炎: 当机体受到创伤或疾病或外来异物抗原引起的应急反应后会导致反应性淋巴结炎。例如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可引起机体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由普通化学药物引起者称药物热,如甲基多巴、异烟肼、苯妥英钠等各种疫苗;由生物制品引起者称血清病。这些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 9. Castleman病:该病大多数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局灶型患者,病理学以透明血管型多见。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结外组织病变较少;可单发或多个聚集,部分可融合。多中心型患者,发病高峰为50-60岁,女性多见。病理学主要为浆细胞型或混合型,常见临床表现为多发、分散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体征上多伴有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加快、球蛋白增高、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粒细胞增多和骨髓浆细胞比例增高等。其它少见的相关临床表现有:难治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狼疮抗凝物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学表现; 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表现;寻常天疱疮、皮肤色

淋巴结肿大(整理)

淋巴结肿大 ,类风湿因子( 蛋白(TP),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催乳素(PR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碘(I),尿本周蛋白(BJP)。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因 感染 反应性增生

结节病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淋巴结是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其主要有如下三种功能 : 滤过与吞噬功能 收集相应区域的淋巴液经输入管进入淋巴结后首先在被膜下开放为被膜下窦再呈放谢状穿过皮质于淋巴结深部形成管腔扩大迂回并反复分支吻合的腔隙即淋巴结窦然后汇集成中央窦经输出管出淋巴结随淋巴液流经淋巴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毒素细胞残屑等可在淋巴窦内过滤凝集和吞噬而被清除 免疫功能 在淋巴结输出液中的抗体及淋巴细胞比输入液中的多这是由于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淋巴结皮质浅层的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经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向髓质聚集产生大量抗体皮质深层的T淋巴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输出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造血功能 在某些情总值下如骨髓纤维化时脾脏及淋巴结都是髓外造血结构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因此甚至可以说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发生机理 炎症性肿大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使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急性淋

颈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颈部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淋巴结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不仅可以接受抗原刺用。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质软,直径多在0.5cm 以内,表面光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而且还具有过滤、增殖以及免疫作滑,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也没有压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症之近年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逐年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的普及应用,对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性质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明显的提高。探头频率5~12MHz。调整仪器最佳状态,嘱患者取平卧位,颈下垫枕,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健侧,沿颌下角、锁骨上角、枕后角及胸锁乳突肌前缘顺序,先行扇扫,在将探头直接放于病变处,进行全方位扫查,找到淋巴结后,常规检查并记录淋巴结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淋巴门的类型、皮质的类型、内部结构、内部回声与周围有无浸润,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使仪器探测到最多的血流,观察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分类】可将病变的淋巴结血流分布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中央型:经过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不汇入淋巴门部。 (2)边缘型:血流信号不来源于淋巴结门部,而是位于淋巴结边缘。 (3)淋巴门型:血流信号从淋巴门血管主干呈放射状分出或者血流信号沿淋巴门的高回声分布,则考虑为淋巴门型血管。 (4)混合型:通过彩超检查可明显发现,具有上述三种血流类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果淋巴结内彩色信号仅瞬间

出现,不能在扫查时持续出现,或者淋巴结内没有血流信号显示,则可判定该淋巴结无血流信号 【病因】 ①炎症:患者出现红、痛、热的特点,发病快,局部有压痛感或慢性者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②结核: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由于病程较长,其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状,无压痛,可活动,可互相粘连成团,呈干酪样坏死。 ③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质硬,活动度差,呈进行性增大,而霍奇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伴有发热,以及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等症状。 ④转移性恶性肿瘤:对于转移性恶性肿瘤来讲,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没有明显压痛感,质硬,活动度差,常为一侧性,严重者可伴有双侧受累。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淋巴结转移癌无性别差异,病程相对较长,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以女性较为多见,病程也相对较长。淋巴结炎患者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也比较短。恶性淋巴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常伴有发热反应。 【鉴别诊断】 【良性】肿大淋巴结形态大多呈长椭圆形,边界光滑、走行规则,以中央型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无扭曲表现,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呈髓质增宽、增强,皮质相对变窄,回声尚均匀,呈低回声,内部无液性改变。

淋巴结超声诊断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 关

解剖区域 淋巴结大小 纵横比(L/T) 淋巴结边界 淋巴门 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内部回声 辅助特征 与邻近血管关系 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

②淋巴结大小 ?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L与横径T,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图4-4-1) ?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若以5mm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8mm 为限,则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8mm、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7mm,都应考虑恶性淋巴结,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则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 ③纵横比(L/T) ?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L除以横径T,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标。?良性淋巴结:多趋向于棱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L/T≥2。(图4-4-2)但正常情况下,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95%的下颌下淋巴结,59%的腮腺淋巴结L/T≤2。 ?恶性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L/T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L/T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81-95%,特异性提高到67-96%。 ④淋巴结边界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完整版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 例讨论分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24.2×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 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60.0%,原幼淋5.5%。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 84.6%,CD19+ 细胞75.0%,CD23+细胞68.7%。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 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 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 天前出现发热,37.5-39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 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 医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 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4.5cm.心肺听诊无异常.辅助检查:WBC 3.9×10 9/L 中性粒细胞 0.35淋巴0.62 见变形淋巴细胞0.07,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 血沉 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 AST225u/L(0-40),LDH965u/L(71-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正常淋巴结CT 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I?W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叫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n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 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w 10m 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 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 结长径>15mm短径>10mn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 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 95%为正常。若长径>20mm 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 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颈部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分析

·短篇论著·颈部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 鉴别分析 徐京团 于龙华 陈秀慧 张宇虹 王敏 崔磊 感染、结核、淋巴瘤和癌症转移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定性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132个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测,根据其二维声像图及彩色血流特征探讨良恶性的诊断与鉴别。 一、资料与方法 1畅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3月~2007年2月解放军第89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86例计132个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测分析,男49例76个淋巴结,女37例56个淋巴结;年龄8~79岁,平均(43畅5±13)岁,均做手术或穿刺病理定性。其中反应性淋巴结(非特异性感染)36例52个;结核性(特异性感染)12例16个;淋巴瘤(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5例38个;转移性淋巴结癌13例26个。 2畅仪器与检查:应用PHILIPSHDI唱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5~12MHz,患者平卧位,必要时头转向被检查侧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对病灶部位做连续滑行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扫查[1],每例患者只对其中1~2个具有相应病理类型及超声特征明显的淋巴结进行观测[2],包括淋巴结形态、纵横比(L/T)、内部回声及门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脉冲多普勒(PWD)检测淋巴结内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与阻力指数(RI)。 3畅统计学方法:多普勒血流参数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畅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32个肿大淋巴结中,反应性淋巴结52个,声像图表现为长椭圆形,包膜光滑,门结构清晰,纵横比多>2(80畅77%,42/52),结内回声呈均匀的弱回声,彩色血流示淋巴门型血供,RI<0畅6。结核性淋巴结16个,声像图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欠规整,常有融合集群分布,门结构消失,L/T<2(81畅25%,13/16),内部回声依病程不同而强弱不等,彩色血流示血流信号较弱,仅9个淋巴结探及周边性血流,RI>0畅6。淋巴瘤38个,声像图表现为类圆形,边界包膜光滑、规则,皮质区回声较弱,髓质区回声高,门结构清晰,L/T>2(72畅73%,16/22),彩色血流示淋巴门型血供呈放射状分布,RI>0畅6。转移性淋巴结癌26个,声像图呈圆形、不规则形或多个集群分布,内部回声较低,门结构消失,L/T<2(96畅15%,25/26),彩色血流示周边和(或)中央型血供,RI>0畅6(图1~8)。不同性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见表1。 PWD血流检测结果显示,反应性淋巴结Vmax较低,RI<0畅6,属于低速低阻型血流,而结核性及恶性淋巴瘤(癌)Vmax较高,RI≥0畅7,属高阻型血流,四组疾病Vmax、Vmin、RI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畅05)。PWD检测结果见表2。 三、讨论 正常颈部淋巴结大约2~5mm,临床难以触及[3],且一旦触及即视为异常,正确鉴别其异常淋 表1 不同性质颈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 病变分类个数形态纵横比(L/T)门结构内部回声周围解剖关系反应性淋巴结52椭圆形>2(80畅77%)清晰弱点状回声均质结构清楚结核性淋巴结16圆形或不规则形<2(81畅25%)消失依病程不同强弱不一结构紊乱淋巴瘤38类圆形>2(72畅73%)尚清晰皮质回声弱,髓质回声高结构清楚转移性淋巴结癌26圆形或不规则形<2(96畅15%)消失皮髓质回声均较低结构紊乱 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潍坊,解放军第89医院特诊科 通讯作者:徐京团,Email:xujingtuan@sina.com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讨论分析 病例1 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性,49岁,颈部淋巴结肿大7年,间断发热9个月,自2000年起接受多次诊疗。 第一次诊疗过程 患者200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WBC)×109/L,淋巴细胞66%,血红蛋白(Hb)142 g/L,血小板(PLT)160×109/L。查体: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肋下6 cm。辅助检查示纵隔腹腔淋巴结无明确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原幼淋%。免疫分型(末梢血):CD5+细胞%,CD19+ 细胞%,CD23+细胞%。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医科院肿瘤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会诊:淋巴结结构破坏,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增生,核小,胞浆少,未见典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核特点。免疫组化:CD20、CD45RO阳性。 诊断: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但无典型CLL的核特点) 病例2患儿男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20天.发热8天. 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无触痛.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前出现发热,度,肿大淋巴结出现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咳嗽,无咽痛,无皮疹,无盗汗,无明显消瘦,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在家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接触史. 查体:一般可,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肝肋下.心肺听诊无异常. 辅助检查:WBC ×10 9/L 中性粒细胞淋巴见变形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血沉22mm/h 尿常规正常,GPT101u/L(0-40).心肌酶AST225u/L(0-40),LDH965u/L(71-570)CK-MB37u/L(0-15),HBD406u/L(70-220),其他检查正常.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讨论:1本病例特点? 2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诊断? 3鉴别诊断 答案:1病例特点--8岁男孩,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大约3*2cm.伴阵咳,有白色痰.8天出现发热,度,肝大,肝功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可见异林血沉加快,其他正常,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2为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淋巴结组织检查.本病例进一步做淋巴活检示:淋巴结弥漫型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有吞噬核碎现象,病变符合坏死性淋巴结炎. 它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者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年长儿,女性多见.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常伴白血球减少.诊断依据主要为淋巴结活检.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结核性淋巴结炎 一、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二诊断依据:

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际分为两大类

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际分为两大类淋巴结肿大是现在很常见的炎症疾病,一种是炎症引起的,另一种则是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包括很多,通常会让患者伴有口腔感染,皮肤炎症,急性炎症,患者的头部等多个部位,也会出现反反复复的并发症,所以淋巴结肿大不管是发生在双侧还是单侧,都要做好提前的预防。 ★颈部淋巴结肿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炎症,另一类是肿瘤。炎症又分为一般炎症和特异性炎症。一般炎症包括急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常伴有口腔感染、头面部皮肤和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等。 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局部皮肤充血、肿胀,化脓性

感染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对这一类淋巴结肿大,主要是抗感染治疗,如果出现局部化脓应切开排脓,同时积极治疗导致淋巴结感染肿大的原发灶。 慢性淋巴结炎是头颈部、口腔等慢性感染导致的、长期存在的淋巴结肿大,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的可以有局部轻微压痛。 这种淋巴结在没有急性炎症时多为质软、活动的淋巴结,一旦因全身抵抗力下降,又转变为急性炎症,病情可以反复发作。慢性反应性增生的肿大淋巴结一般无需治疗,当出现急性感染时可按急性淋巴结炎治疗,反复发作者,应仔细寻找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避免反复发作。 颈部特异性感染淋巴结炎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青壮年及儿童,常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肿大淋巴结可单发也可多发,缓慢增大,质地中等,无明显疼痛或触痛。当合并淋巴

结坏死时,可以出现淋巴结软化,但无红肿热痛等一般炎症表现。当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其表现又与一般化脓性感染相似。颈部淋巴结核处理上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当药物治疗不满意,局部又可以切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是结核病灶清除术。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应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 令狐采学 正常淋巴结CT表现为扁圆形,类圆形小结节,边缘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CT 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基础。很多学者认为10mm 是正常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直径的上限。测量最小径比最大径准确性更高(93%比90.4%)。 颈部 标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10mm为诊断标准。在CT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大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0~15mm为标准,亦有以淋巴结的短径8~10mm为标准者。) 若以较大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反之,若以较小径为诊断标准则可提高其敏感性、降低特异性,所以任何以大小作为诊断标准均有假阳性、假阴性可能。有学者提出不论淋巴结的大小,只要淋巴结内部密度有改变且边缘较清晰者均应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胸部 纵隔上最重要的几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肺窗淋巴结;奇

静脉弓淋巴结。 淋巴结直径≥15mm应“考虑”有病理意义,≤10mm可以“考虑”为正常,11-14mm者属于不能定性。 一般测量淋巴结的短径,5区及膈脚后区淋巴结以6mm 作为诊断阈,其他各组均以10mm作为诊断阈。(纵隔内淋巴结长径>15mm,短径>10mm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长径<11mm,95%为正常。若长径>20mm大多为转移,一般测短径更准确。) 若淋巴结短径>15mm ,或淋巴结融合或成簇小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侵犯周围血管、气管、胸上段食管,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可确定为转移。 腹腔淋巴结 正常值 1、膈脚后淋巴结:<6mm 2、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10mm 3、直肠旁淋巴结:<10mm 4、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结:<15mm 国内标准:淋巴结最大直径≥10mm或中心坏死为阳性诊断标准。 Fenando 等报道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 1 淋巴结增大,孤立淋巴结横径髂腰区≥15mm、腹主动脉区≥20mm,或多个淋巴结横径≥10mm; 2 融合淋巴结块;

耳鼻咽喉科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肥厚性鼻炎 1、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交替性,双下鼻甲肥大,弹性可,麻黄素收缩效果明显,所以排除。 2、萎缩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嗅觉丧失,易鼻出血,专科检查见:鼻腔内大量脓痂阻塞或鼻粘膜萎缩,脓痂时可有臭味,故可排除。 3、慢性鼻窦炎:多有脓性涕,查体见双侧中鼻道有黄色脓性涕,伴头疼,头疼与鼻部症状相关,鼻塞加重,头疼加重。该患无上述症状。 鼻中隔偏曲: 1、鼻中隔血肿:患者多有外伤及手术病史,一般病史较短,隆起部位有波动感。 2、鼻中隔粘膜肥厚:鼻中隔局部隆起,隆起部触之较软,不易出血,表面光滑。 3、鼻中隔肿瘤: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隆起,表面不平,触之易出血,质脆。 鼻息肉、鼻窦肿物 1、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一侧,手术易出血,有恶变倾向,病理可诊断。 2、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男性,易出血,有鼻出血史多在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影象学检查可诊断。 3、鼻腔恶性肿瘤:单侧鼻塞,少量鼻出血伴有脓臭味,外鼻变形,面部麻木,有剧烈头痛,病理诊断可确诊。 4、脑膜-脑膨出:多位于鼻腔顶部,色灰白,光滑,质软,可CT、MRI确诊。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1、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病人,耳内有血性分泌物伴耳痛可出现张口困难,外耳道及鼓室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影象学检查骨质破坏,病理检查可确诊。 2、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多有结核病史,起病隐袭,耳内脓液稀薄,鼓膜穿孔为紧张部中央性或边缘性,有时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失明显,肉芽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分泌物涂片、培养可确诊。 3、慢性外耳道炎:以耳痛、耳痒为主要症状,流脓一般无臭味,听力下降不明显,偶可伴耳鸣情况,局部检查见外耳道皮肤肿胀,表面粗糙,鼓膜无穿孔。CT无乳突炎情况。 咽扁桃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 1、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于男性,易出血,有鼻出血史多在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影象学检查可诊断。 2、慢性肥厚性鼻炎:也有鼻塞症状,但鼻腔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厚,麻黄素收缩不明显故可诊断。 3、咽异感症。患者咽部异物感,多与吞咽无关,无吞咽困难,无咽痛。咽喉部检查无异常。 4、慢性咽炎。患者表现为咽干、咽痒及咽异物感,偶有咽痛。检查:咽后壁粘膜慢性充血,

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要点

人体上下约有800个淋巴结,分布于头颈部的淋巴结约有300个。 由于头颈部淋巴结非常丰富,因此头颈部、胸腹部恶性肿瘤均容易引起颈部淋巴结转移。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其CT表现各有差异。下面看看为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男,67岁,咽部异物感半年,咽部阻塞感、声嘶伴呼吸不畅半月,痰中带血4天。

影像表现:右侧梨状隐窝区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病变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病变部分沿喉咽后壁蔓延。骨质未见明显破坏。诊断:右下咽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病理确诊。鉴别:1.咽旁脓肿;2.喉癌 下咽癌是指原发于喉以外的咽喉或下咽部的恶性肿瘤。以鳞癌为主,腺癌及肉瘤很少见。多见于老年人,50~60岁为发病高峰。由于肿瘤位置比较隐蔽,一般不易发现。 临床表现主要:咽部异物感、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颈部包块,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呼吸困难。 CT表现: 1.病变密度;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有明显不均匀强化。 2.梨状窝变窄或消失;主要表现在梨状窝前壁、侧壁或后壁明显增厚,杓会厌皱襞增厚,致梨状窝狭窄或消失。 3.咽后软组织增厚;咽后壁癌或环后癌主要表现在咽后壁或环后区增厚,杓-椎距或环-椎距明显增宽。 4.喉及邻近结构受累;肿瘤向周围侵犯,首先累及喉旁结构,声带受侵、增厚,喉旁间隙增宽、软组织肿块。 5.喉软骨破坏。 6.颈部淋巴结转移。 7.食管及其他结构受累。 与喉癌的鉴别:因两者发生部位接近,破坏喉软骨,均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1.发生部位:喉癌发生于喉腔黏膜,而下咽癌则是位于喉的两侧及后方。

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文章目录*一、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二、脖子右侧淋巴结肿痛是怎么回事呢*三、脖子右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1、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1.1、全身治疗,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口服异烟肼1-2年,伴有全身毒性症状或身体他处有结核病变者。加服对氨水杨酸钠或利福平或加用链霉素肌肉注射。 1.2、局部治疗,少数局限的,较大的,能推动的淋巴结,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时注意勿损伤副神经。已形成寒性脓肿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潜行性穿刺抽脓。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尽量抽尽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5%异烟瞬溶液或10%链霉素溶液作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每周2次。寒性脓肿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者,如继发感染不明显,可行括除术。细心地将结校病变组织全部括除。伤口不加缝合,用链霉素溶液换药。 2、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介绍 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侵袭后,信息传递给淋巴结,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有效地杀伤致病因子。两者“斗争”的结果是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病症,也是病理科最常检查、诊断的病变之一。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时即使行组织切片检查,也难以获得明确诊断。整理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

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治疗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3、颈部淋巴结的分类 颈上部淋巴结多为头部淋巴管的局部淋巴结,沿头、颈交界处排列,位置表浅,分为5组: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位于颌下腺附近,收纳眼、鼻、唇、牙、舌及口底的淋巴,注入颈外侧上、下深淋巴洁。颏下淋巴结。为一种发生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何杰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有发热,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症状。 脖子右侧淋巴结肿痛是怎么回事呢1、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杆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受累咽部。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 2、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脖子右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掌握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患急、慢性炎症,淋巴结质地柔软,能活动,与周围组织和皮肤无黏连,有游离感,急性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病症,也是病理科最常检查、诊断的病变之一。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时即使行组织切片检查,也难以获得明确诊断。 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3个方面,即感染、肿瘤及其他因素。 感染因素:细菌性-牙、扁桃体、面部或头皮细菌感染,结核,梅毒,猫抓病,莱姆病;病毒性-疱疹性口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hiv感染(aids病);寄生虫-弓形体病; 原因不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肿瘤因素:原发性-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继发性-癌(口腔、唾液腺霍鼻咽部转移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尤文肉瘤,其他间叶肿瘤。 其他因素:结节病,窦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血管滤泡增生(包括castleman病、伴嗜酸粒细胞的血管淋巴样增生即木村病及相关疾病)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比较表浅的部位才可触及,位于颈部、下颌下、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最易触到。当淋巴结肿大时,可触到皮肤下有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的结节。如在下颌下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多表示口腔有病变,如扁桃体炎、

牙周炎、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等。颈部出现成串的球状隆起,首先应考虑颈淋巴结核。鼻咽癌患者往往在颈深上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腋窝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上肢或乳房有疾患。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是下肢、臀部有感染性疾病的信号。 此外,人们不可忽视子宫癌、睾丸癌、直肠癌导致的淋巴结出现的病理反应。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提示腹腔内有癌细胞沿胸导管向上转移,如肝癌、胃癌、结肠癌等;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胸腔内有癌细胞沿右侧淋巴管向上转移,如肺癌、食道癌等。患淋巴性白血病时,全身各处淋巴结均表现肿大。 从临床表现判断,淋巴结转移癌的就诊年龄最大,无性别差异,病程较常,淋巴结较大。淋巴结核以女性多见,病程长。淋巴结炎患者多较年轻,平均病程短,淋巴结较小。恶性淋巴瘤男多于女,淋巴结肿大明显,常伴发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为多部位性,常有发热,平均病程较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发病年龄小,伴高热,淋巴结肿痛明显。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治疗方法 方1 西医 西医疗法可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对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西医治疗周期较短,见效快,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 方2 中医 中医疗法可选用淋巴活瘀贴外敷。淋巴贴,由金银花、地丁、川楝子、玄胡、夏枯草、丹参、乳香、没药、浙贝母、白芥子、天花粉、甘草、白头翁、生姜、老蒜、葱白等十余味中药材组成。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什么回事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什么回事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颈部淋巴结肿大怎么回事?”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肿瘤医院专家讲: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很多原因,一般可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来鉴别其性质和原因,但是如果肿块较大,就会怀疑是恶性肿瘤引起的..必须做深入检查确诊病情,及时治疗. 【专家解读: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颈部淋巴组织来自鼻,鼻窦,咽,喉,口腔和面部的淋巴回流,这些部位的炎症或癌肿可侵及或转移到颈部各组的淋巴结,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原因有: (1)淋巴瘤。是一种发生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何杰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有发热,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症状。

(2)转移性恶性肿瘤。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之一,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常为一侧性,也可双侧受累。鼻咽癌,扁桃体癌,喉癌多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鼻,鼻窦,口,面部癌常侵及下颌下淋巴结,食管,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3)炎症。急性者有红,痛,热的特点,起病快,局部有压痛,经抗炎后肿块消退。慢性者病程长,活动,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4)结核。可原发性或继发于,腹腔的结核病灶,病程长,肿大淋巴结呈串状,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可互相粘连成团,若干酪样坏死,,溃破则形成瘘管。 不要小看颈部肿块 头颈部肿块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炎症、先天性疾病和肿瘤。肿瘤在颈部肿块中最多见,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肿瘤又可分为淋巴瘤和转移性肿瘤。如果肿块单个,无痛痒,首先考虑神经来源良性肿瘤。如果成串珠样纵向排列,应注意有无结核的可能。如果肿块无痛,多个,有融合,如果伴有发热,则应考虑恶性淋巴瘤。如果肿瘤位于耳下方,质地硬,活动度差,近期增

不可不知|哪些病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不可不知哪些病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存在于人体各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可简单分为两大类:淋巴结或淋巴系统本身病变和其它疾病累及相应区域淋巴结所致。我们能直接摸到的通常是存在于人体表浅部位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 淋巴结结构模式图颈部分布着几乎占人体三分之一的淋巴结组织。通常,颈部外露,自己会比较注意,也容易引起他人关注,常常于有 意或无意之中发现颈部肿块,单发或多发,疼痛或无痛,发病时间 或短或长。这些肿块很多情况下是颈部的肿大淋巴结。引起淋巴结 肿大的原因很多,炎症、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均可能引起。 既有淋巴结本身的病变,也可能因为临近器官的病变累及,甚至是胸腔、腹腔、盆腔等部位的病变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所致。因此,颈部淋巴结肿 大可能涉及众多器官系统,它有可能是初始症状,也可能是肿瘤晚期表现。下面就是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1. 急、慢性淋巴结炎:这大概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 多继发于头、面、颈部的急慢性炎症,如:扁桃体炎、牙龈炎、疖、痈、上呼吸道感染等。肿大的淋巴结散见于颈侧区或颌下、颏下区。急性淋巴结炎常常出现急性炎症的典型表现:红、肿、热、痛。慢性炎表现为病变区域异物感、慢性疼痛、渐进性肿大淋巴结等非特异症状。肿大的淋巴结一般 1-3cm 不等,抗炎治疗后缩小。淋巴结炎常需与恶性病变鉴别。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多选择彩超)大致可鉴别。必要时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做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 2. 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近年来,结核病隐性感染有明显增多。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可发现局部肿大的淋巴结较硬、无痛,可推动。病变继续发展,发生淋巴结周围炎,使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甚至与皮肤发生粘连。再继续发展,淋巴结可发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病变的特征性病理表现),甚至形成脓肿,有的可能会经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