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超声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6
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诊断标准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肠系膜淋巴结是小肠和结肠的淋巴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诊断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形态、大小、结构和内部回声特点,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性改变或转移灶。
目前关于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诊断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开展对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其在临床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为肠道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诊断标准,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诊断的标准,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该技术在肠系膜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系统地整理肠系膜淋巴结超声检查技术、正常表现、炎症性改变和转移灶的特征,我们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标准、规范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地判断肠系膜淋巴结的病变类型,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发现率,从而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肠系膜淋巴结作为人体深部淋巴结之一,其超声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肠系膜淋巴结的疾病情况,包括炎症性改变和转移灶等。
通过对肠系膜淋巴结超声检查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可以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有助于及时进行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一种非侵入性、准确性高的诊断手段,为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研究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研究意义】2. 正文2.1 肠系膜淋巴结超声检查技术肠系膜淋巴结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荡,可以在人体内部产生实时图像,用于观察和评估肠系膜淋巴结的情况。
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
一、淋巴结大小
淋巴结的大小是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淋巴结的大小范围在2-5mm之间,若淋巴结体积超过此范围,则可判定为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的程度越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二、淋巴结形态
淋巴结的形态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缘清晰,表面光滑。
若淋巴结出现不规则形状、边缘模糊或表面粗糙,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三、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的结构是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结构清晰,皮质和髓质界限清楚。
若淋巴结结构出现异常,如皮质和髓质界限模糊、结构紊乱等,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四、淋巴结回声
淋巴结的回声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回声均匀,皮质和髓质回声相似。
若淋巴结回声出现异常,如皮质回声增强或减弱、髓质回声减弱等,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五、淋巴结血流
淋巴结的血流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血流丰富,血流信号清晰。
若淋巴结血流出现异常,如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血流速度减慢等,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综上所述,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包括淋巴结大小、形态、结构、
回声和血流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淋巴结是否存在病变或感染,从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腮腺淋巴瘤超声诊断标准
腮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形态:腮腺淋巴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
2. 内部回声: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可能伴有回声不均。
3.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可显示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血流丰富程度可能与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4. 淋巴结情况:检查腮腺周围的淋巴结,观察是否有肿大、异常回声等情况。
5.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肿瘤是否与腮腺内的导管、血管等周围组织有粘连或压迫。
6.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良恶性。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诊断仅是腮腺淋巴瘤的初步检查方法,对于疑似病例,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CT、MRI 等,以及病理活检进行确诊。
此外,不同患者的肿瘤特征可能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
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是通过超声检查来评估淋巴结的形态、结构
和功能,以判断其是否正常或异常。
一般来说,正常的淋巴结超声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正常的淋巴结通常呈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大
小一般小于1厘米。
2. 结构:正常的淋巴结内部呈均匀的回声,不应有明显的囊性区域或
实质性结节。
3. 边缘:正常的淋巴结边缘整齐,不应有分叶、凹陷或凸出的现象。
4. 附属血管:正常的淋巴结应有正常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应分布均匀。
5. 淋巴结区域:正常的淋巴结一般位于浅表和深层淋巴结区域,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根据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正常淋巴结:符合上述正常特征的淋巴结,一般无需进一步
检查或处理。
2. 反应性淋巴结: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刺激下,淋巴结可能发
生反应性增大,形态和内部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是通常回声均匀,
边界清晰。
此时需要注意观察其发展和变化。
3. 肿大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是指大小明显增大的淋巴结,常见于淋
巴瘤、转移性肿瘤等疾病。
肿大的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内部结构可能
发生改变,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
4. 囊性淋巴结:部分淋巴结内部可能有囊性区域,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5. 实质性结节:部分淋巴结内部可能存在实质性结节,一般需要进一
步观察或进行其他检查以确认其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最终
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由医生来进行最终评估和诊断。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关解剖区域淋巴结大小纵横比(L/T)淋巴结边界淋巴门淋巴结皮质淋巴结内部回声辅助特征与邻近血管关系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②淋巴结大小•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L与横径T,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
(图4-4-1)•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若以5mm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8mm为限,则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8mm、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7mm,都应考虑恶性淋巴结,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则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
③纵横比(L/T)•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L除以横径T,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标。
•良性淋巴结:多趋向于棱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L/T≥2。
(图4-4-2)但正常情况下,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95%的下颌下淋巴结,59%的腮腺淋巴结L/T≤2。
•恶性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L/T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L/T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81-95%,特异性提高到67-96%。
④淋巴结边界•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其边界锐利(图4-4-3),而反应性增生和正常淋巴结边界光滑不锐。
•结核性淋巴结其边界通常不锐,这是周围软组织水肿和腺周围炎引起。
(图4-4-4)•已确诊的恶性淋巴结其边界不锐,预示包膜外有蔓延,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
⑤淋巴门•淋巴门分三型:⑴宽阔型淋巴门的形态与淋巴结一致,长轴切面上呈椭圆形;⑵狭窄型淋巴门呈裂隙样改变;⑶缺失型淋巴门为中心部的高回声结构消失。
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知识!吕景玉蓬溪县人民医院(彩超室) 629100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组织,淋巴结在生活中常被人们称之为“金疙瘩”,而这个“金疙瘩”因起到清除细菌及异物、产生淋巴功能及抗体、过滤等多种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是“风平浪静”的,一旦出现病变,就会肿大,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可分为良性、恶性,前者与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有关;后者与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有关,也与肺癌、胃癌等其他肿瘤所致淋巴结转移有关,如若治疗不及时,便会危及生命安全。
目前,超声技术是诊断淋巴结疾病的常用手段,帮助医生结合淋巴结的大小、结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临床转归及预后,也可用于淋巴结疾病患者的随访复查。
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该病的超声诊断相关知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超声检查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在过去的工作中,医务工作者通常选择手触诊的方式来诊断淋巴结,结合以往经验,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淋巴结都可以通过手触诊来确诊,例如体积较小、部位较深的淋巴结。
所以,寻找一项灵敏度相对较高的检查方式成为医务工作人员十分重视、关心的问题。
随着我国当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影像学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完善,超声技术在淋巴结诊断中受到广大医护人员、患者一致好评。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反复多次定量评估淋巴结,可及时筛查淋巴结疾病,尤其是在评估淋巴结疾病的治疗效果、预测预后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另外,超声技术可作为理想的随访手段。
以恶性肿瘤患者为例,在其早期治疗阶段,淋巴结结构无明显改变,通常在化疗中期发生大的改变,所以此期间最适合于随访,准确评估淋巴结,及时修正照射范围。
2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诊断知识2.1正常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的短径为2~5mm左右,经超声检查,可见其结构与肾脏相类似,呈“靶样”,同时还具有以下声像图表现:(1)淋巴结外形,呈长条形/卵圆形,正常下颌下淋巴结、腮腺淋巴结的外形趋于圆形发展。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关
解剖区域
淋巴结大小
纵横比(L/T)
淋巴结边界
淋巴门
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内部回声
辅助特征
与邻近血管关系
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
②淋巴结大小
•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L 与横径T ,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
(图4-4-1)
•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 ,若以5mm 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8mm 为限,则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8mm 、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7mm ,都应考虑恶性淋巴结,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纵横径均匀性增大。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则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
③纵横比(L/T )
•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L 除以横径T ,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标。
•良性淋巴结:多趋向于棱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L/T ≥2。
(图4-4-2)但正常情况下,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95%的下颌下淋巴结,59%的腮腺淋巴结L/T ≤2。
•恶性淋巴结:形态趋向于圆形,(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L/T 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L/T 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81-95%,特异性提高到67-96%。
④淋巴结边界
•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其边界锐利(图4-4-3),而反应性增生和正常淋巴结边界光滑不锐。
•结核性淋巴结其边界通常不锐,这是周围软组织水肿和腺周围炎引起。
(图4-4-4)
•已确诊的恶性淋巴结其边界不锐,预示包膜外有蔓延,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
⑤淋巴门
•淋巴门分三型:⑴宽阔型淋巴门的形态与淋巴结一致,长轴切面上呈椭圆形;⑵狭窄型淋巴门呈裂隙样改变;⑶缺失型淋巴门为中心部的高回声结构消失。
•正常情况下85-90%的有与淋巴结形态相符合的长条形淋巴门(图4-4-2)。
•淋巴门增大与淋巴管和血管数量增多,慢性炎症增生有关。
淋巴门回声减低与淋巴结皮质受浸润有关。
•炎症活跃、恶性淋巴结,淋巴门变薄,呈裂隙样,最后完全消失(图4-4-3,图4-4-4)。
尽管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淋巴结核趋向于淋巴门消失,但早期因髓窦没有完全破坏,故仍可见正常淋巴门。
(图4-4-5)
•有一种淋巴门消失,是大量脂肪浸润淋巴结,使整个淋巴结呈高回声。
⑥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皮质形态分三型,⑴狭窄型,长轴切面上最宽处皮质厚度小于淋巴门直径的1/2;⑵向心性宽阔型,皮质厚度大于淋巴门直径的1/2;⑶偏心性宽阔型,皮质局限性增厚,增厚的皮质是最薄处皮质的2倍。
•狭窄型皮质,几乎均见于良性淋巴结,只有9%的恶性淋巴结皮质狭窄,但通常伴有转移所致的扩大的高回声淋巴门。
•向心性宽阔型皮质多见于恶性淋巴结,见于良性淋巴结的常伴有周边淋巴小结肥大表现。
•偏心性宽阔型皮质绝大多数见于恶性淋巴结(图4-4-6),有时也可因皮质内的肉芽肿和局灶性滤泡增生。
⑦内部回声
•一般与毗邻肌肉相比较定义淋巴结回声水平,回声有强弱之分,分布有均与不均之分,不均又分灶性液性无回声区和强回声光点。
正常淋巴结、反应性淋巴结、淋巴瘤、淋巴结核回声较毗邻肌肉回声显度降低。
•淋巴瘤回声具有假囊表现,即低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现在应用新型探头很少表现假囊回声,多见微小结节灶。
淋巴瘤回声随着化疗后组织的纤维化而增强。
•恶性淋巴结和淋巴结核内部回声多变不一。
•除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趋向于高回声,其它肿瘤转移的通常多呈低回声。
因此高回声淋巴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有效标志。
•无回声区常由转移的鳞状细胞癌液化坏死,或由甲状腺的囊性乳头状癌、鼻咽部癌转移性淋巴结囊性变所致。
•斑块状高回声区见于结核性淋巴结,这是凝固坏死所致,常合并囊性变。
•皮质部的大斑状钙化灶可见于肉芽肿疾病或化疗放疗的淋巴结中。
•淋巴结内微小钙化点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髓样癌的转移。
(图4-4-7)
⑧辅助特征
•淋巴结毗邻软组织水肿:表现淋巴结周围呈弥漫性低回声,筋膜回声缺失。
(图4-4-8)•淋巴结相互融合:淋巴结成串连于一起,其间为异常软组织。
(图4-4-9)
•毗邻软组织水肿与淋巴结相互融合是结核性淋巴结的常见特征。
在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相对较少。
•必须注意淋巴结毗邻软组织水肿与淋巴结相互融合,也可见颈部接受过放疗的患者。
⑨与邻近血管关系
•观察血管有无受压,血管壁是否完整,淋巴结与血管接触的长度,包绕血管的度数,探头加压或吞咽试验来判断血管浸润的程度。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血管时,可造成血管变形,(图4-4-10)动脉搏动减弱。
•转移性淋巴结浸润到血管时的直接征象:血管受压变形,血管壁回声带被低回声所间隔,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转移性淋巴结浸润到血管时的间接征象:淋巴结与血管接触的长度>35mm,或淋巴结包绕血管>180°。
•超声诊断静脉血管浸润难度大,但一旦颈内静脉内见到血栓形成时,无论淋巴结有无肿大,均应考虑转移性淋巴结,因为炎性淋巴结不会伴有血栓形成,除非颈内静脉内膜有炎症。
⑩彩色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
•淋巴门型:血流信号沿着高回声的淋巴门分布,或从淋巴门血管主干放射状发出。
就考虑是淋巴门血管型,也不论该血流是位于淋巴结中央或边缘。
(图4-5-1)多见于良性淋巴结,淋巴瘤也较常见。
•中央型: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经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该血流信号不是来自淋巴门部,中央型血管,尤其是紊乱的中央型血管见于恶性淋巴结。
(图4-5-2)
•边缘型: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边缘,经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该血流信号不是来自淋巴门部,但可能证实血供来愿于从淋巴结外周穿入包膜进入淋巴结的血管,或不能显示来源。
(图4-5-3)边缘型血管对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最有价值,结核性淋巴结也可见到本型血管。
•混合型:同时显示上述三种类型中的至少两型以上。
(图4-5-4)可见于恶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
⑩彩色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
•以无血流型、淋巴门血流型作为良性病变的特征,以混合血流型、点状血流型,边缘血流型作为恶性病变的特征,将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反应性淋巴结区别开来的准确率约88%,敏感性约89%,特异性约87%。
•血管阻力:一般认为转移性淋巴结比反应性淋巴结的RI和PI值高,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I、PI值与其它转移性淋巴结相比相对较低。
正确地测量RI和PI值很重要,因为同一病变内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得出不同结果,(表4-5-1)故建议应在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部位进行检测,选择最高的RI、PI值进行分析。
临床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浅表淋巴结肿大:一、生理性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痛
二、病理性肿大:
A淋巴结局部病变:1.急性淋巴结炎:局部有疼痛,多数皮肤潮红,肿大淋巴结增长快,压痛明显,以单侧单个淋巴结肿大为多见,多伴有全身发热,纳差等,常在淋巴结引流区域查到原发感染病灶。
2.慢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病期较长,可单个或数个淋巴结肿大,以颈部、颌下淋巴结常见,增大速度慢,局部可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
抗炎治疗无效
B全身性疾病:肿瘤性急性疾病: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质地偏硬,
移动性差,进展较快,个别可出现深部淋巴结压迫症状,还伴有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皮疹、皮肤出血点、肝脾肿大、骨质破坏等。
急性传染性疾病:多伴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皮疹、黏膜潮
红等,部分可伴轻度肝大、脾大、贫血等。
多有红肿热痛表现。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抗炎治疗有效
深部淋巴结:
A肺门区淋巴结肿大:1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值可达90~100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
2.纵隔淋巴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较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肿大见钙化;
3.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 肺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
4.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
B肠系膜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