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介绍:娃娃家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手册》中班主题活动第四章《家庭与社会》,详细内容围绕“娃娃家”展开,通过模拟家庭生活场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家庭角色,培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家庭的基本构成和家庭成员的称谓,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
2. 培养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角色扮演中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
重点:家庭观念的建立,了解家庭成员和称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娃娃家场景布置、家庭成员照片、家庭角色道具。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提前布置娃娃家场景,引导幼儿进入情景。
(2)教师扮演家庭成员,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认识家庭角色。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家庭成员照片,讲解家庭成员和称谓。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幼儿对家庭成员和称谓的掌握情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和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的家庭成员。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加深对家庭观念的理解。
4. 角色扮演(1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扮演一个家庭。
(2)小组成员讨论角色分配,进行角色扮演。
(3)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在扮演过程中的表现。
(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家庭成员和称谓2. 娃娃家角色扮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自己的家庭,并介绍家庭成员。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兴趣。
2. 拓展延伸:开展家庭主题的其他活动,如制作家庭相册、参观社区家庭等,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家庭观念。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娃娃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材《娃娃家》,主要围绕第三章“家庭生活”,第一节“我的家人”进行展开。
内容包括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以及家庭成员的职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成员的职责。
2. 培养幼儿关爱家人,懂得感恩的品质。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家庭成员及其称呼,了解家庭成员的职责。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并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娃娃家玩具、家庭成员照片、卡片、PPT。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个布置成娃娃家的环境,邀请幼儿进入。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家庭成员的构成,并让他们试着介绍自己的家人。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PPT,讲解家庭成员的称呼及职责。
(2)通过卡片游戏,让幼儿辨认家庭成员,并说出他们的称呼和职责。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的家人,并标注称呼。
(2)邀请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介绍家庭成员。
4. 互动环节(10分钟)(1)角色扮演:教师邀请幼儿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表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动。
(2)讨论:让幼儿谈论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如何关心家人。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娃娃家》2. 内容: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家庭成员职责:工作、照顾孩子、做饭、打扫卫生等关爱家人:关心、帮助、陪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的家人,并标注称呼。
写一段关于家庭成员关爱自己的小故事。
2. 答案:画出的家人符合实际,称呼正确。
故事内容真实、感人,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认识家庭成员、关爱家人方面的理解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幼儿园主题活动:娃娃家幼儿园主题活动:娃娃家教案活动目标:1. 通过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学习模仿成人世界的交往方式,发展社会性。
2. 在游戏中,感受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宝宝”。
3. 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 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1. 活动前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娃娃家用品。
如: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
2. 娃娃家的各种图片。
3. 与大班幼儿合作排练表演。
活动过程:一、引出活动主题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个洋娃娃)2. 这是老师的小宝宝,今天它要和你们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你们欢迎吗?3. 那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4. 教师介绍娃娃的各个部位名称(头、身体、手、脚)。
5. 请幼儿和洋娃娃打招呼,并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的游戏。
二、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扩展游戏情节。
1. 你们家中有谁?(家中成员)如果大人不在家,你和小伙伴在娃娃家可以玩什么游戏?怎么玩?2. 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是怎样使用的?你们家谁最会使用?我们可以在娃娃家模仿一下吗?3. 我们一起模仿一下大人洗衣、做饭、照看宝宝等动作。
三、幼儿自选角色,扮演家庭成员,进行游戏。
1. 教师示范讲解一种角色游戏(如:当小爸爸、小妈妈),并请幼儿评价老师玩的怎么样?为什么?2. 引导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教师进行指导。
3. 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并对不参与游戏的幼儿进行引导与帮助。
四、扩展游戏情节,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
1.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协商的方法:如:可以和别人商量:我当什么什么,咱俩换个角色好吗?或用轮换的方法进行分配等等。
2.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引导幼儿不同角色的相互交往与交谈。
如:当小爸爸、小妈妈过新年时,给娃娃送礼物;过生日时,给娃娃送生日蛋糕等。
3.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并指导幼儿学习用礼貌语言交往的方法。
如:别人在当爸爸、妈妈时,可以请他们为自己帮忙;当娃娃家的爷爷奶奶时,要尊敬长辈等。
中班主题教案娃娃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娃娃家》。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体验家庭生活,学会基本的家庭用语,培养幼儿的亲情观念和自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家庭的基本结构和成员,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
2. 通过娃娃家活动,使幼儿学会基本的家庭用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学会使用基本的家庭用语,进行情景对话。
重点: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娃娃家场景布置、家庭用品道具、家庭成员玩偶等。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教师布置娃娃家场景,让幼儿自由扮演家庭成员,进行家庭生活体验。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幼儿进行情景对话,示范使用基本的家庭用语。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指导幼儿用基本的家庭用语进行对话,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4. 家庭用语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授幼儿基本的家庭用语,并进行跟读练习。
5. 娃娃家活动(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娃娃家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活动心得,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宝宝2. 家庭用语:早上好、晚安、谢谢、不客气、再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和家人一起用所学家庭用语进行对话,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学会了基本的家庭用语,但部分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一幅以家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使用基本的家庭用语,进行情景对话。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4. 作业设计:与家人一起用所学家庭用语进行对话,并记录下来。
中班主题教案娃娃家教案:中班主题教案娃娃家一、教学内容本教案的主题为“娃娃家”,旨在通过模拟家庭生活的情境,让幼儿体验和了解家庭结构、家庭角色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中的第六章“家庭与社区”,具体内容包括:1. 家庭结构的认识;2.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3. 家庭日常生活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家庭结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2. 通过模拟家庭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3. 培养幼儿对家庭的热爱,增进亲子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通过模拟家庭生活情境,让幼儿体验和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爱和支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娃娃家场景模型、家庭成员角色卡片;2. 学具:幼儿手工材料,如彩纸、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娃娃家场景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2. 讲解:教师向幼儿介绍家庭成员的角色和相互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等;3. 实践:幼儿分组进行模拟家庭生活情境,扮演不同家庭成员,体验家庭生活中的相互关爱和支持;4. 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用手工材料创作自己的家庭成员,如家庭成员卡片、家庭场景等;5. 展示:幼儿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家庭成员角色图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家庭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拍摄一张全家福照片,并在照片下方写下家庭成员的名称;2. 作业答案:幼儿提交全家福照片和家庭成员名称的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观察幼儿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情况。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家庭主题的活动,如家庭运动会、亲子活动等,以进一步拓展幼儿对家庭的认识和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教学内容中的家庭结构的认识: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如一家四口的温馨照片或者家庭生活的小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中班优秀主题教案详案《娃娃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主题活动教材《娃娃家》。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我爱我家》,详细内容为家庭介绍、家庭成员的认识和家庭活动的开展;第二章《我的朋友》,详细内容为友好交往、分享与合作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家庭成员,学会关爱家人。
2. 培养幼儿友好交往、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关爱家人,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友好交往、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家庭图片、玩具娃娃、角色扮演道具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扮演家庭成员,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快乐。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家庭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称。
(2)教师通过玩具娃娃,让幼儿学会关爱家人,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家庭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2)开展同伴间的分享与合作活动,如:共同完成一幅画作,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我、弟弟、妹妹等。
2. 家庭活动:吃饭、睡觉、玩耍、学习等。
3. 友好交往、分享与合作:拥抱、分享食物、共同完成任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的家庭,并介绍家庭成员和活动。
答案示例:画面中有爸爸、妈妈、我,我们在公园玩耍,阳光明媚,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2. 作业题目:与同伴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并共同完成一幅画作。
答案示例:幼儿分享有趣的事情,如:去动物园看到了长颈鹿,然后与同伴合作完成一幅关于长颈鹿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人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2)开展同伴间互访活动,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拓展人际交往。
中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娃娃家》的相关内容。
该主题依据教材第四章“家庭与社会”,具体涉及第3节“家庭生活”。
我们将详细探讨家庭成员的角色、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简单的家庭礼仪。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家庭成员的称谓及角色,培养家庭观念。
2. 培养幼儿对家庭日常生活场景的认知,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庭成员角色的认知与表达、家庭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
教学重点:家庭观念的培养、家庭礼仪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娃娃家场景图片、家庭成员卡片、家庭日常生活用品模型。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娃娃家场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家庭成员及日常生活场景。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家庭成员卡片,教幼儿认识家庭成员及其称谓,讲解家庭日常生活场景。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彩泥、画笔等学具,创作一幅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4.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家庭成员角色、家庭日常生活场景及家庭礼仪。
六、板书设计1. 家庭成员及称谓2. 家庭日常生活场景3. 家庭礼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家庭生活场景。
答案:要求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至少包含三代家庭成员的家庭生活场景。
2. 作业题目:介绍你的家庭成员。
答案:要求幼儿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及其称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幼儿对家庭观念、家庭日常生活场景和家庭礼仪的掌握程度。
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延伸,如:1. 开展家庭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角色。
2. 组织家庭主题的绘画比赛,提高幼儿对家庭日常生活场景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落实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家庭成员角色的认知与表达、家庭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
中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教案一、活动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家庭结构,增进对家庭成员关系的认识。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家庭用品,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家庭情境,提高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家庭图片、家庭成员角色牌、娃娃家场景布置物品等。
2. 材料: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家庭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环境。
2. 主题讨论:引导幼儿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生活情景。
3. 角色扮演:分发家庭成员角色牌,引导幼儿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娃娃家情境表演。
4. 制作家庭用品: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家庭用品,如碗、筷子、衣服等。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家庭结构,增进对家庭成员关系的认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和作品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家庭主题的理解程度,家庭成员角色扮演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六、活动内容:1. 家庭结构认知: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幼儿认识家庭的基本结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
2. 家庭关系理解:通过故事、讨论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等关系。
3. 家庭生活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幼儿体验家庭生活,增进对家庭生活的了解。
七、教学活动:1. 家庭结构认知:展示家庭图片,让幼儿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并简单介绍他们的关系。
2. 家庭关系理解:讲述一个有关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关爱的小故事,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家庭生活体验:设置一个家庭情境,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进行互动表演。
八、教学策略:1. 直观展示: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认知家庭结构和关系。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娃娃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材《娃娃家》,具体章节为第二章《家庭生活》。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家庭成员及其称谓,了解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简单家务劳动,培养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掌握家庭成员称谓,能正确称呼家庭中的亲人。
2. 培养幼儿对家庭生活用品的认知,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家庭成员称谓,理解家庭生活用品的用途。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家庭成员照片、家庭生活用品模型、家务劳动图片。
2. 学具:家庭成员卡片、家庭生活用品卡片、小扫把、小拖把、小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扮演家庭成员,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正确称呼家庭成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家庭成员称谓。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家庭成员照片,让幼儿认识并说出他们的称谓。
(2)展示家庭生活用品模型,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用途。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家庭角色扮演,巩固家庭成员称谓。
(2)让幼儿选择一个家庭生活用品,并描述它的用途。
4. 家务劳动体验(10分钟)(1)教师示范家务劳动,如扫地、拖地、擦桌子等。
(2)幼儿分组进行家务劳动体验,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家庭成员称谓2. 家庭生活用品及用途3. 家务劳动图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的家庭成员,并注明他们的称谓。
答案:幼儿完成画作后,教师进行评价。
2.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一个家庭生活用品,并描述它的用途。
答案:幼儿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认识更多的家庭生活用品,了解它们的用途。
(2)参与家务劳动,记录自己完成的家务项目,与家长分享劳动成果。
(3)家长协助教师,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家务劳动体验的安排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家庭成员称谓的掌握、家庭生活用品的认知。
主题活动:娃娃家
在班级的角色游戏里,我们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娃娃家。
娃娃家里有桌子,椅子、还有小娃娃,烧饭的锅子、水槽、饭碗等等。
孩子们看到了可高兴啦,都要到娃娃家里去玩。
但是这么多的人到了娃娃家,就抢着玩烧饭的游戏,而且每个人自己拿着炊具,都在烧自己的饭,不知道谁是妈妈谁是爸爸。
走到娃娃家一看,烧饭的东西掉的满地都是。
人多,又吵,有时还会为了争抢娃娃而不高兴。
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家中各个成员的角色是他们最喜欢扮演模仿的角色。
为了给幼儿有家的感觉,在情感发展上帮助他们逐渐独立起来。
我们将开展主题活动《娃娃家》来丰富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娃娃家的开展变得更加有序、更加有趣。
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当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还有其他成员。
知道一个家庭里有许多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宝宝等。
主题目标
1、了解自己的家和家庭成员,亲近父母和长辈,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愿意来幼儿园,愿意与老师打招呼,学说简单的礼貌用语:“早、好、再见”等。
家园合作
1、加强与个别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情况,让孩子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
2、与孩子一起从杂志上收集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翻阅自己家庭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