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1.1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2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为你详细描述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一章第一节《连加、连减》。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2.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
多媒体教具包括连加、连减的图片和动画,实物教具有小棒和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比如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看到图片中的水果数量,然后提问:“如果再加上两颗苹果,水果的总数是多少?”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有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来讲解连加的概念。
然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连加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连加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解决。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的连加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连加、连减的定义和例子。
我会用清晰的字体和符号,将连加、连减的定义写在黑板上,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连加、连减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巩固连加、连减的概念和应用。
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连加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连加、连减》苏教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第1节质点参考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抱负化的模型,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究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学习重难点】1.理解质点的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纳的抽象思维方法。
〔重点〕2.会依据问题情境选择参考系。
〔重点〕3.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难点〕【学问回忆】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的特点:〔1〕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肯定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机械运动是最简洁的一种运动形式。
3.参照物的概念:〔1〕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选定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被选择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也说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参照物的选择:〔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物体本身不能做参照物.推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有两个步骤,一看选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二看被推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假如位置变化了,是运动的;假如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
〔2〕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生活中一般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往往不说明。
〔4〕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
【自主预习】1.质点的定义:在某些状况下,可以忽视物体的大小和外形,把它简化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点叫作质点。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所要争论的问题打算的。
3.静止与运动: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肯定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而运动是肯定的。
4.运动的相对性: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时,是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的。
5.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定的作为参考的物体。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 精打细算北师大版引言《精打细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旨在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导学案将围绕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1. 理解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定义和运算规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1. 情景创设: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如购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发现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问题提出:针对情景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解决。
3. 方法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四则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P12-13的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自编一道四则运算题目,并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精打细算》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导学案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1.1 年、月、日北京版导学目的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使用年、月、日描述时间的方法;2.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3.能够准确计算日期之间的时间差。
学习内容一、年、月、日的表示方法在生活中,年、月、日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描述时间的方式。
在中国,我们通常使用“年月日”表示时间。
例如:2022 年 4 月 15 日。
在这个例子中,“2022”表示年,“4”表示月,“15”表示日。
二、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年、月、日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了解这些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时间。
1. 年和月的关系一年有12个月。
在同一年里,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同的。
例如:1月份有31天,而2月份则有28天(闰年有29天)。
如果要计算一个日期之前或之后的日期,要注意月份的加减运算。
比如,现在是2022年4月15日,我们想知道10个月后的日期是哪一天。
我们可以先将4月份加上10个月,得到14月。
但是,因为一个月最多只有31天,14月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月份。
所以我们要将14月转换为正确的月份和几天。
将14月拆成1年+2个月,得到2023年2月15日。
所以10个月后的日期是2023年2月15日。
2. 月和日的关系月份与日期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密。
在每个月里,日期是从1日开始的,到最后一天。
例如,1月份的日期是1日到31日。
如果要计算一个日期之前或之后的日期,要注意日期的加减运算。
比如,现在是2022年4月15日,我们想知道100天后的日期是哪一天。
我们可以直接将4月15日加上100天,得到7月24日。
所以100天后的日期是2022年7月24日。
3. 年和日的关系年份和日期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密。
每一年的第一天是1月1日,最后一天是12月31日。
计算年份之前或之后的日期,首先需要计算出这一年有多少天。
在计算完这一年的天数后,再将天数加减计算。
比如,现在是2022年4月15日,我们想知道1000天后的日期是哪一天。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 一米有多长|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确认长度单位米的含义。
2.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对长度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米”。
2.学习测量工具“米尺”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米长的绳子,并问学生:“大家知道一个米是多长吗?”引导孩子们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确“一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2. 讲解专业术语•模型数学模型数学是指现实生活中带有数量和形状的对象在数学中的对应形式。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用于量度物体长度的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千米等。
3. 学习测量工具•什么是“米尺”?米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何使用“米尺”?1.将“米尺”平放在需要测量的物体上,使零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
2.向另一端移动“米尺”,直到另一端贴近物体的另一端。
读取这个位置的刻度线数值,这个数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4. 练习时间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观看视频练习实操,通过实操练习,让孩子们掌握使用米尺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部分: 练习册上的题目。
5. 落实和延伸•延伸:学生可以把米尺和擀面杖、拖鞋等进行比较,感受不同物品的长度,自己动手实践体验测量。
•落实:教师提出一道小练习,要求学生用米尺对教室宽、教室长等进行测量,并互相对答案进行检查和讨论。
四、教学思路学生从小到大都需要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 一米有多长|北京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确长度单位“米”的概念,更要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测量工具“米尺”,用最准确的方法进行物品长度的测量,并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和长度单位的差别和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小练习和延伸性实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件段:回顾知识1.化学的定义2. ,是人类最早的化学现象。
3.到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种,而组成他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却只有种。
4.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二氧化碳、水、氧气第二阶段:学习新知预习导学:1.物理变化是指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铝压成铝箔、抽成铝线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化学变化常伴有、、、、等现象。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什么?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要在中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等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即能表现出来。
例如、、、、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传热性等。
4.记住如下元素的符号:碳C 氢H 氧O 氮N 氯Cl 硫S 磷P 钾K 钙Ca 钠Na镁Mg 铝Al 锌Zn 铁Fe学习研讨:实验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物质成分变化前变化后实验1:水加热实验2:胆矾研碎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㈠、物理变化1、概念: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物质成分变化前变化后实验3胆矾+氢氧化钠实验4:石灰石+盐酸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㈡、化学变化1.概念: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二、物质的性质㈠、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蜡烛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二)物理性质物质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七下1.1《悄悄变化的我》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能说出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2.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3.能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
难点:直面矛盾心理。
三、自主预习【知识梳理】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身体的变化;(2)内部的完善;(3)性机能的。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1)带给我们旺盛的,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
(2)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
3.我们应如何悦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1)受、、影响,我们的身体发育各不相同。
(2)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的绽放。
(3)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
4.产生青春心理困惑和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得到发展;(2)不断增强;(3)愈加丰富。
5.如何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青春期心理矛盾?(1)参加,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2)通过,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3)通过培养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4)学习,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拓展】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心理断乳期”。
提示:进入青春期,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成人意识、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从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出现了“心理断乳”,表现出对父母的反抗,又称为“第二反抗期”。
这一年龄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青少年心理转变成熟的关键时期。
【思考】1.你更希望追求内在美还是外在美?怎样才能兼顾好两种美?2.你现在遇到了哪些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你是如何处理的?【疑问】预习后,哪里不理解?【初步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四、学习新知(一)悦纳生理变化观看视频《青春期的变化》1.你是否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填写并补充表格内容。
第1课 第1课时 奏响中学序曲重点: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中学生活难点:正确认识中学和小学的不同变化,规划初中生活活动一:初中生活新期待设问1:开学以来,我们在学校里经历了许多新鲜事。
你在校园里有哪些新发现?例:高年级学长给我们当起了校史讲解员;语文老师给我们列出一长串课外阅读书目;地理课上我第一次尝试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班主任组织我们选举班委、制定班规和班训、设计班徽;布告栏里贴满了社团招募新成员的启事......设问2:与小学相比,你的初中生活有哪些变化?你怎么看待这些变化?(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交流) 校园:班级:老师:同学:学习:设问3:如何看待进入初中后的新变化?1.初中阶段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
在新的集体中,我们涵养品格, , 。
2.初中阶段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
活动二:探究初中阶段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设问4:通过阅读钱学森的故事,中学生活对钱学森有着怎样的影响?1.初中阶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们正处于生命成长的“ ”,这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需要。
2.初中阶段,是人生美好的年华,也是的重要时期。
这段生命旅程给了每个人的无限可能。
(P2上)活动三:拆成长礼物,明晰成长方向设问5:中学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礼物有哪些?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如新的目标,里面可能装的是学习进步,练一手漂亮的字、学会自立、自强等。
设问6: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中学生活?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始终把准人生方向,积极追求进步,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的中学生。
►问题一: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典例】七年级学生小铭第一次走进中学校园时,感到兴奋、自豪,面对这么多陌生的新同学,他心里很不平静,思量着:“我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吗?与小学相比,功课增多了,作业也多了,我能适应吗?”小铭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①一段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②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原来的“六”年级加了一个“一”成为“七”年级③我们已成为大人了,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④新的机会,新的要求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学时代。
确定元素原子序数的常用方法学法指导不分版本一、利用元素周期表来确定原子序数例1:A、B两种元素中,A的原子序数为x,A和B所在的周期含有的元素种类总数分别为m和n。
(1)如果A和B同在第I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2)如果A和B同在第VII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答案:(1)(2)归纳:推测原子序数的方法1. 用各周期元素的种类总数作为基数规则①:对于第IA、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数值等于元素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等于相邻的上一周期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与上一周期元素种类总数之和。
如。
规则②:对于第IIIA~VIIA族、0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相邻的上一周期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所求原子序数的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总数之和。
如。
例2:第3、4周期主族元素A和B的离子结构相差2个电子层,A在第m族,B在第n族,B为非金属元素,则A、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A、ⅡA族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值依次为一二周期差2、二三周期差8、三四周期8、四五周期差18、五六周期差18、六七周期差32。
这些差值实际上都是相邻周期中前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数目。
ⅢA~ⅦA以及零族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值依次为8、8、18、18、32、32。
这些差值实际上都是相邻周期中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数目。
设B的原子序数为y如果A和B同在Il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A的原子序数为x=y+n;所以y =x-n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y=x+m如果A和B同在lII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A的原子序数为x=y+m;所以y=x-m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y=x+n确定元素原子序数的常用方法一、利用元素周期表来确定原子序数例1:A、B两种元素中,A的原子序数为x,A和B所在的周期含有的元素种类总数分别为m和n。
1.1分数乘整数(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给大家上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整数,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小明有2/3杯果汁,他想要知道5杯果汁是多少。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概念。
然后,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记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清晰地写出分数乘整数的运算公式,以及解题步骤,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加深对分数乘整数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2/5乘以4等于多少?答案是8/5。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思考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整数。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上课的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
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分数乘整数,这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的一章节。
我们来看看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数乘整数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的运算过程以及分数乘整数的实际应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着重讲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会用一些生动的例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法则。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一个真实的情景,比如小明有2/3杯果汁,他想要知道5杯果汁是多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概念。
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山东省北镇中学高一物理必修一导学案 NO.1 时间:2014/9/10 编制:张立荣审核:__高一物理组__ 班级学习小组组内编号姓名教师评价§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概念,提高分析、处理实际物体运动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3.联系实际,积极思考,感悟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重点、难点】对质点模型的建立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用说明】先通读教材,勾画出本节的重要内容,然后再做学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问题,交流合作探究问题。
知识点一---质点1. 请阅读教材P8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机械运动?2.研究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时地球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地球公转时可以看做一个点,自转时为什么不能看做一个点?(1)什么是质点?(2)一个物体能否看做质点是有什么决定的?知识点二---参考系3.一次旅行时,小明在济南车站乘坐动车,忽然他发现自己的的车开动了,而同学却说是邻车开动了,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会有不同的感觉?阅读教材P10参考系部分,并试着给参考系下一个定义。
知识点三----坐标系4.情景:人在刚开始时在位置A,运动一段时间后运动到了位置B,已知AC间距为3米,BC间距为2米。
B点在C的东边。
试用语言描述出人的初始位置。
阅读教材P11坐标系部分,并在上面情景中建立坐标系,并用位置坐标描述出人的初末位置。
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探究点一:物体与质点情景一:结合课本第9页实例,思考并回答: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困难何在?问题1:(1)质点存在吗?(2)电子很小一定能看成质点吗?(3)对理想模型如何理解理解?探究点二:参考系问题2.研究机械运动时,必须选参考系吗?问题3.参考系选取有什么原则?通常情况下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谁为参考系?探究点三:坐标系问题4:若物体只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何描述位置变化?情景三:轮船在苍茫的大海上发生事故抛锚后,假若你是船长,你如何向救援人员描述你所在的位置?【我的收获】CA B自主学习材独立思考问题互动探究精讲精练师生互动探究总结规律方法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情境提炼核心要点师生互动探究总结规律方法案装订线内不要答题山东省北镇中学高一物理必修一导学案 NO.1 时间:2014/9/10 编制:张立荣 审核:__高一物理组__ 班级学习小组组内编号姓名教师评价A 级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道德修养: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
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作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感受和认识社会生活。
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课前预习(一)感受社会生活1.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表现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________________,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________________,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等。
2.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会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认识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会更加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___;会更加________________,或为之________________,或准备________________。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1)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______________中确定的。
4.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第1讲 反应热 焓变【学习目标】 1、理解反应热的概念2、 能以中和热的测定为例掌握反应热的测定方法;3、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及掌握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反应热、焓变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难点:焓变、ΔH 的“+”与“-”的理解与应用、中和热的测定 【自主预习】 1.体系与环境被研究的 物质系统 称为体系,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称为 环境 。
热量是指因 温度 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 能量 。
【举例】将试管中的盐酸、NaOH 溶液及发生的反应等看作一个反应体系;盛溶液的试管和溶液之外的空气等看作环境。
2.反应热在 等温 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 释放 或从环境 吸收 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 热效应 ,简称反应热。
【合作探究】一.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测定原理:环境温度 不变 时,根据测得的体系的温度变化和有关物质的 比热容 等来计算反应热。
即利用公式 t cm Q ∆= 进行计算。
(2)实验装置 ①如图:②各部分仪器的作用a .玻璃搅拌器的作用是使 反应物 混合均匀充分接触。
b .隔热层的作用是 减少 热量的散失。
c .温度计的作用是测定反应前后 反应体系 的温度。
【思考讨论1】 ①测量哪些数据?盐酸和NaOH 的温度反应后体系的温度(最高温度) ②如何利用数据计算反应热?Q = ( m1+m2 ) ×c ×( t2 t1 ) ∆ H = Q / n (H 2O )③如何提高实验的准确度?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隔热层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热量损失(3)实验步骤①反应物温度测量(t1):测量混合前50 mL 0.50 mol·L-1盐酸、50 mL 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取两温度平均值,记录为起始温度t1。
②反应后体系温度测量(t2):将酸碱溶液迅速混合,用玻璃搅拌器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录为终止温度t2。
第一章二次函数1.1二次函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概念,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增强对函数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二次函数数学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概念。
难点:建立二次函数数学模型。
【导学过程】【情景导入】我们已知道,可以建立数学模型一次函数y=kx+b(k≠0)来刻画直线,反比例函数y=k/x(k≠0)来刻画双曲线,那么像前面所看到的曲线,我们又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刻画它们呢?要刻画它,我们今天还需要学习一种新的函数关系———二次函数.【新知探究】探究一、植物园的面积随着砌法的不同怎样变化?学校准备在校园里利用围墙的一段和篱笆墙围成一个矩形植物园。
如下图所示,已知篱笆墙的总长度为100m。
大家来讨论对应于不同的砌法,植物园的面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解:设与围墙相邻的每一面墙的长度都为xm,则与围墙相对的一面墙的长度为(100-2x)m,于是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为1)学生阅读审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设与围墙相邻的每一面墙的长都为xm,则与围墙相对的一面墙的长为(100-2x)m,于是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x(100-2x),即S=-2x2+100x.(2)学生合作讨论x的取值范围.由x>0,100-2x>0,得0<x<50.(3)概括.由上述(1)、(2)可得关系式S=-2x2+100x,0<x<50,有了这个关系式,我们对植物园的面积S随着砌法的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就了如指掌了.S=-2x2+100x,0<x<50 ①①式表示植物园的面积S与围墙相邻的一面篱笆墙长度x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S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即S是X的函数。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 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 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学习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自主预习】1.机械运动:,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
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
质点是一个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作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4. 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上建立适当的。
【合作探究】一、物体与质点1、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竹蜻蜓的飞行……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要想详细描述‘足球、竹蜻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本提出了一个什么想法?2、思考并判断下列几个问题(1)、神州十号发射时地面控制中心显示屏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2)、下列几种我们是否仍能将这些物体看成点呢?①研究火车从北京到太原的运动时间时,能否将火车看成点?③研究火车过拱桥的过桥时间时,能否将火车看成点?②研究火车车轮的转动时,能否将火车看成点?④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点?⑤研究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的运动时间时,能否将其看成点?⑥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时,能否将地球看成点?⑧研究氢原子中电子如何绕核运动时,能否将氢原子看成点?3、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物体能否看成点是由物体自身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实际生活中存在质点吗?质点与几何的“点”有何区别?要点提炼: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的而不考虑和的点。
专题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学习目标】1.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2.认同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难点】1.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2.基因工程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自主预习与检测】阅读课文P4~P7,完成练习册P1【自主预习】内容,并回答思考问题【合作探究】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来源、功能和切割方式有哪些?2.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末端?3.如果把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割,会怎样呢?2.DNA连接酶的作用、分类有哪些?3.比较E·coli DNA连接酶和T4 DNA连接酶4.列表比较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T A G GC C A T T A C C G G T A5.载体的必备条件和作用有哪些?【课堂练习】1.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载体”分别是指(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B.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C.DNA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D.DNA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2.下列四条DNA分子,彼此间间具有粘性末端的一组是()①②③④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①能自主复制②不能自主复制③结构很小④蛋白质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 ⑦能“友好”地“借居”A.①③⑤⑦B.①④⑥ C.①③⑥⑦D.②③⑥⑦4.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DNA连接酶将黏性未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B.限制性内切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C.目的基因须由载体导入受体细胞D.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用限制性内切酶5.人们常选用的细菌质粒分子往往带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的主要作用A .提高受体细胞在自然环境中的耐药性 B.有利于对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进行检测C. 增加质粒分子的分子量 D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6.在重组DNA技术中,不常用到的酶是A、限制性内切酶B、DNA聚合酶C、DNA连接酶D、反转录酶7.基因工程又叫_______,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_______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1《天地人》导学案一、课前导学1. 预习目标•了解课文《天地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2. 课前思考•了解《天地人》这个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角色?•预测故事的发展,你觉得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二、课文导读1. 故事背景《天地人》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天王、地王和人王之间的故事。
在故事中,它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有趣的争论。
2. 人物介绍•天王:身穿皇冠,掌管天空和天气。
•地王:身穿大地色的长袍,掌管大地和土壤。
•人王:人类的代表,站在中间,希望能调解天地之争。
3. 故事情节故事开始,天王和地王开始争论自己的重要性。
天王自夸说自己掌管着天空、云雾和雨水,非常重要,地王则认为自己掌管着大地、土壤和万物生长,同样重要。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人王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让天地和谐共生。
三、词语解析1. 生字词语1.天王:掌管天空和天气的神灵。
2.地王:掌管大地和土壤的神灵。
3.争执:争吵。
4.调解:调和、解决争端。
四、课后反思1. 思考题1.你觉得天、地、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为什么在天地之争中,人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最好的?3.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2. 课文感悟在天地之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天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每一个角色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互相尊重,建立和谐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天地人》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素质,做一个内心善良、充满智慧的人。
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学习,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科:政治年级:高二年级班级:姓名:学Array习目标:1.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学习,坚持以哲学为指导,追求智慧。
2.思考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体会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3.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重点: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学习难点预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作用。
学习内容: 教材第2—7页。
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设计探究活动、材料阅读与分析、小组合作理解哲学的基本知识。
知识链接或知识卡片: 无学习流程:一、预习探究。
1.哲学是一门、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的关系。
2.哲学的本义——3.哲学智慧产生于。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对宇宙、人生的的。
二、合作探究初检测(基础练习)。
探究一:成语中的哲学智慧“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祸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刻舟求剑”--否认运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思考: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探究二:一位勇敢的老太太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
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驻神像”的。
这位老奶奶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颠,是因为在她心目中,“神”支配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命运。
问题1:这位老太太有没有世界观?她的世界观怎样?问题2:老太太有自己的世界观,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以老太太是哲学家吗?问题3:老太太有这样的世界观,所以她的行为上有什么特点?探究三、思考:1、视频中,郭芙蓉和吕秀才是怎么处理问题的?2、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他们的世界观有什么联系?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四材料一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材料二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
编号:021 会宁一中高一年级化学学科主备:审核:复核: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必修Ⅰ第4章第1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导学案
第2课时硅酸盐及其硅单质
【课标要求】
1、掌握硅酸盐的性质、用途。
2、了解硅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3、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几类硅酸盐产品。
【重点难点】
1. 硅、硅酸盐的性质、用途
2. 认识到硅酸盐工业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新课导学】阅读教材P77-80思考:
一、硅酸盐
1.硅酸盐:硅酸盐是由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硅酸盐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固态物质,大多于水,化学性质很。
2.硅酸钠:硅酸钠溶于水,俗称和泡花碱。
用于制备硅胶和
等的原料。
【实验探究】实验4—2
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Na2SiO3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不再滴液吧)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
观察现象。
4.硅酸盐工业
(1)常见的硅酸盐产品――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2)新型陶瓷——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阅读教材79页)
新型陶瓷:结构陶瓷、超导陶瓷、压电陶瓷、透明陶瓷、生物陶瓷。
5.硅酸盐的用途:制造玻璃、水泥、陶瓷等。
二、硅单质
1.物理性质:硅是良好的材料。
单质硅有和两种,结构与金刚石类似,它是带有光泽的色固体,熔点(1410℃),硬度、有性。
2.化学性质:硅和碳一样最外层个电子,其原子既又____________电子,常温下化学性质。
3.特性:硅与NaOH的反应:Si + F2 =
Si + 2NaOH + H2O==Na2SiO3 + 2H2↑
Si + O2 =
Si + HF =
4.硅的制备:结合教材P81第9题
(1)将石英砂(SiO2)和焦碳在电炉中高温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2)粗硅转变为纯硅:①Si(粗)+2Cl2
②SiCl4+2H2___
5.硅的用途:硅是人类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常用材料。
可以制造光电池等等。
【课后作业】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陶瓷
B.水泥
C.二氧化硅
D.玻璃
2.下列关于碳和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其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B.其单质在加热时都能跟O2反应
C.碳和硅与其他元素化合时容易生成共价化合物
D.碳和硅的氢化物都很稳定,都易溶于水
3.高岭土的组成表示为Al2Si2Ox(OH)y,其中x 、y的数值分别为()A.7,2 B.6,3
C.5,4 D.3,6
4.能将硅酸钠、碳酸钠、硝酸钠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开来的试剂是()A.石蕊试液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D.盐酸
问题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