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版 必修2 第5单元 第1讲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68
高二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①介绍遗传规律的例子②介绍遗传现象与孟德尔[思考]: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1〕豌豆花的结构〔2〕名词:自花传粉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1、性状与相对性状〔1〕性状:〔2〕相对性状:指____生物的____性状的____表现类型〔即_____〕。
思考:如何这一概念?〔3〕举例:课本P3 图1-3〖例题〗课后基础题1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结果〔见课本P4:表1-1〕①符号:P-___♀-___♂-___×-___○×-___F1-___F2-___②名词:A.杂交:b.自交:c.显性性状:具有一对____的亲本杂交___中显现出来的性状;而___显现出来的性状叫_____性状。
D.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___出现显性性状和___性状的现象。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P DD〔高茎〕×dd〔矮茎〕配子 D dF1Dd〔高茎〕F2:DD :Dd : dd =_____高茎:矮茎=_____ 〔2〕名词:① 遗传因子⎩⎨⎧表示)___性状,用___隐性遗传因子(决定_表示)___性状,用___显性遗传因子(决定_ ② 纯合子:指遗传因子组成__的____,如___或___。
杂合子:指遗传因子组成___的___,如___。
〖课堂总结〗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 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3. 模拟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是由“引入和铺垫”,“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五个部分。
1. 引入和铺垫本节开始引入的问题探讨是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本书所述的孟德尔“颗粒遗传”的观点打下伏笔。
在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前,编者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生平(如进修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及孟德尔所用的实验材料豌豆的有关知识(如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等),这为后面讲述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并最终取得成功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2. 主题教学内容的四个部分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这样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编者的主旨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原教材比较,本教材在这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2. 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如对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教材也没有做跨越时代的说明,而是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把这一内容放在第2章减数分裂的内容之后进行叙述。
3. 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例如,让同桌同学根据孟德尔的假说,讨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在验证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理论,自己预测杂交实验的结果等。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基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事实和数据,运用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提出假说、构建模型、模拟实验、建构概念等教学活动: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分析问题,透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现象来看分离定律的本质,从中体验科学探索讨程,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的初步认识。
【课标解读】本节的“问题探讨”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来说明融合遗传的含义,其意图是引导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类比遗传现象,暴露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产生融合遗传是否合理的疑问。
在问题中,教材引导学生分析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后,子代的豌豆花会是什么颜色。
这是本节将要学习的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之一,这样就将“问题探讨”情境中创设的问题与本节内容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理解本节所述的孟德尔的颗粒遗传观点埋下伏笔。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是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即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其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严密,是发展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学习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良好载体。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花的结构及发育,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等知识,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而有利于学生人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