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司各脱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13
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摘要: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语言哲学的创始人,在对逻辑和哲学的诸多影响中,起关键和基础作用的是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
在弗雷格事业的开端,出于对自然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逻辑表达能力的不满,弗雷格将数学中的函数概念引入对句子结构的刻画中,并在此基础上引进量词和约束变元,从而使得包含个体词和多个量词的句子的结构都得到准确的刻画,逻辑表达能力和推导能力因此大为加强,新的逻辑呼之欲出。
也正是量词—变元概念的发现,导致弗雷格改变了他后来对哲学的看法,量词—变元理论是弗雷格逻辑体系和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关键词:弗雷格;量词—变元;量化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公认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逻辑、哲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达米特指出,在哲学史上,有三项殊荣归属于弗雷格:首先,弗雷格发明了一种形式语言,并建立了逻辑史上第一个谓词逻辑系统,从而开创了用形式语言研究逻辑的新时代;其次,弗雷格所开创的逻辑方法被证明是研究哲学的重要方法,他的哲学逻辑的方法促进了其后的哲学重心的转移——从笛卡尔所开创的认识论研究向语言分析的转向;最后,弗雷格用数学的方法研究逻辑,反过来也促进了数学哲学的巨大发展,数学哲学其后的许多成就都受到了弗雷格莫大的启迪。
①而在这三大成就里,起关键和基础作用的就是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
在弗雷格事业的开端,正是由于量词—变元概念的发现,引领了他对逻辑的看法,量词和量化理论是弗雷格逻辑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论,“量词也是弗雷格最重要的发现和贡献”②。
关于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本文将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量词—变元概念提出的理论背景——传统逻辑的特点和局限性;量词—变元理论是如何被弗雷格发现的;量词—变元理论带给了弗雷格怎样的看待逻辑和哲学的视角,以及这些视角所带来的对逻辑和哲学的影响;弗雷格的量词—变元理论所遗留的问题。
西方哲学发展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前期(教父哲学)后期(经院哲学)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前期(19世纪中后期)中期(20世纪前期)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1.古希腊罗马哲学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
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
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西方哲学史——(英)伯特兰·罗素前言:有这样的一群人,曾存在于久远的过去,并将一直存在于未来的世界当中,他们手持怀疑和批判的利剑,癖好寻根问底、并持理性、挑战权威,不懈地探索真理、揭示本质,他们只是极少数,然而他们却在为所有的人活着。
正是极少数的他们,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脉络走向。
他们的人生总是历尽磨难,始终不能摆脱误解、诽谤和陷害。
但是他们宁可蒙受屈辱、宁可一无所有、甚至宁可抛弃生命,也不会亵渎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不会放弃自由。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思想者。
希腊文明是一个已经失落的文明,正是这个失落的文明孕育了欧洲的绚丽灿烂。
它的消逝已离文明生活的时代两千余年。
但创造者以其独特的理性和智慧建构起来的巍峨宏阔的文化大厦,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古代的系统哲学,虽然大多是唯心主义,但其中包含的理性主义因素,在以后西方的哲学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中,起过重大的作用。
柏拉图是一位思想者,也是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公认为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柏拉图是古代西方第一个留有大量著作于世的哲学家,这些作品使我们可以深入洞察两千多年前复杂又有见解的雅典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雅典城邦已沉淀为遥远的历史,经过宗教的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思想自由、个人自由终成为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
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可谓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如孟德斯鸠、亚当·斯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托克维尔、马克思、马歇尔、尼采、弗洛伊德、罗素等等,尽管这些思想者们的思想、经历、理论迥然不同,但他们却共同继承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他们那样热切地关注着人的现实,关注着人的命运与未来……思想者往往在压制和束缚中呼吸,但思想者的思想却永远是自由的。
即使思想家的生命结束了,但思想的种子却会留下来。
总有一天,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万古长青。
卷一古代哲学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01——希腊文明的兴起02——米利都学派03——毕达哥拉斯04——赫拉克利特05——巴门尼德06——恩培多克勒07——雅典与文化的关系08——阿那克萨哥拉09——原子论者10——普罗泰戈拉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1——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研究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
一、填空题(20×1=20)选择题(15×1=15)(5题10题为单选)(一)绪论1、西方哲学史讲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的 2500 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西方哲学阶段划分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中世纪的、第三阶段、第四阶。
(二)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梗概1、希腊神话最基本的特点。
2、“古希腊”是一个文化概念。
(三)早期希腊哲学产生1、泰勒斯最著名的观点是和。
2、阿那克西曼德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著有。
3、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万物的本原是。
4、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它们通过构成了宇宙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5、巴门尼德著有哲学诗,这首哲学诗篇比较完整的流传下来。
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理是指和。
7、巴门尼德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一对最基本的矛盾:。
8、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使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
(四)智者派和苏格拉底1、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在西方哲学史上被称为。
2、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分别是。
3、德尔菲神庙的铭言是:。
4、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5、高尔吉亚用来证明无物存在的三个命题是、、。
6、麦加拉派的代表人物有、。
7、欧布里德提出的悖论有。
8、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9、昔勒尼派的特点是10、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命题之中。
(五)原子论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是、、、、他还提出推动变化过程的是和。
2、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本原的是,并且还提出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是。
3、原子论的奠基人是。
4、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和。
(六)亚里士多德1、公元前335——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立了学园。
2、他的作品经历代弟子汇编整理编纂汇集成《亚里士多德全集》20多卷,最重要的著作有。
3、亚里士多德弟子汇编的《形而上学》中形而上学的意思是。
约翰.司各脱Duns Scotus (ca. 1265-1308/9)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s of the Middle Ages. His radical conception of contingency means a break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Despite his importance, he has not yet been studied very much. The contributors to the volume discuss a.o. Duns' view on will and intellect, on the law of nature, on man, and on aspects of his logic and metaphysics.邓司各脱(约1265-1308/9)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激进应变的概念是指在思想史上的一个突破。
尽管他的重要性,他还没有被研究非常多。
音量的贡献者讨论A.O.邓的观点,自然的规律,对人的意志和智慧,并在他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方面的。
John (Johannes, Ioannes) Duns Scotus, O.F.M. (c. 1266 –8 November 1308) is generally reckoned to be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theologians of the High Middle Ages.[1] Scotus has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both Catholic and secular thought. The doctrines for which he is best known are the "univocity of being," that existence is the most abstract concept we have, applicable to everything that exists; the formal distinction, a way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thing; and the idea of haecceity, the property supposed to be in each individual thing that makes it an individual. Scotus also developed a complex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and argued for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Mary.He was given the medieval accolade Doctor Subtilis (Subtle Doctor) for his penetrating and subtle manner of thought.约翰邓司各脱(约翰,Ioannes),O.F.M. (公元前1266 - 1308年11月8日)普遍预计的三个最重要的中世纪的哲学家,神学家之一[1]。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2.阿那克西曼德3.阿那克西美尼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赫拉克利特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2.巴门尼德3.芝诺4.麦里梭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一、智者派1.普罗泰戈拉2.高尔吉亚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2.阿那克萨戈拉3.留基波4.德谟克利特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2.小苏格拉底学派3.柏拉图四、亚里士多德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一、伊壁鸠鲁学派二、斯多葛学派1.早期斯多葛学派2.晚期斯多葛学派三、怀疑主义1.早期怀疑主义2.晚期怀疑主义四、新柏拉图主义1.斐洛2.普罗提诺3.波菲利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2.超理性的信仰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1.“共相”问题的由来2.安瑟尔谟3,最初的唯名论者4.阿伯拉尔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1.罗吉尔·培根2.约翰·邓斯·司各脱3.威廉·奥卡姆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宗教改革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一、弗兰西斯·培根二、霍布斯三、洛克四、英国自然神论第四节唯理论哲学一、笛卡尔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1.伽桑狄2.马勒伯朗士三、斯宾诺莎四、莱布尼茨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一、贝克莱二、休谟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一、伏尔泰二、孟德斯鸠三、卢梭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一、狄德罗二、拉美特利三、爱尔维修四、霍尔巴赫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康德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1.感性2.知性3.理性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1.道德问题的提出2.道德律3.自由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2.审美判断力批判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3.理论知识的基础4.实践知识的基础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2.自然哲学3.先验哲学4.艺术哲学第四节黑格尔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二、逻辑学1.存在论2.本质论3.概念论三、应用逻辑学1.自然哲学2.精神哲学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一、“实体”和“主体”之争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一、马克思的感性学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后记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时数:54 学分数: 3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西方哲学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西欧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哲学自古以来基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发展,以及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交织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矛盾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教学目的通过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掌握西方哲学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哲学思维的整体眼光、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更广泛形态的哲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先进思想,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宝贵的精华。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西方哲学史,学习它对于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的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够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第二,它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唯物的辩证的科学世界观;第三,它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哲学思潮的能;第四,它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内容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以上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内容:'1.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2.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3.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4.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 42(2): 149-154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DOI :10.3969/j.issn.l673-3851(s).2019.02.006论司各脱的意志观柳孟盛(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摘要:意志在西方思想史中地位重要,它与理智的关系引发了学界的诸多争论。
以司各脱为代表的中世纪的意志学说不同于古典希腊和近现代的意志学说,既非唯理智论,亦非唯意志论。
要理解司各脱的意志学说,首先需要明确意志的本体存在,可从意志的内在结构、形而上的本体证明以及意志在行动中的决定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阐 释;其次需要理清意志与理智、意志与自然的关系,可从“自由与必然的张力”和“决定自身与否”这两个维度进行阐释。
司各脱关于“意志优先理智”的论调并非表明意志在本体论上优先于理智.而是指外在行动引发过程中的意志 优先,意志和理智在本体论上实则地位等同。
关键词:司各脱;意志;理智;或然;决定自身中图分类号:B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851 (2019) 04-0149-06On Scotus's theory of willLIU Mensheng(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 让y, Hangzhou 310018, China)Abstract : W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ideology, and its relati o n s hip with reason triggers numerous dispute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theory of will in the Middle Ages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Scotus differs from that of classical Greece and of modern time, and it is neither rationalism nor voluntarism . To understand Duns Scotus's theory of wilL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ontological existence of will, which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ree aspects : the inner structure of will, the metaphysical proof, and the decisive role of will in action. Second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l and reason as well as will and nature needs to be clarified, which can be explained from two dimensions : the tension 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 and the effect of self-determining. Scotus's argument about "will is prior to intellect ” does not indicate that will takes ontological precedence over reason , but that will is preferred in the process of action triggering, and that will and reason are equal in ontology.Key words : Scotus ; will ; reason ; contingent ; self-determining邓•司各脱(Duns Scotus)是13世纪的经院大 师,号称“精细博士J 他思想广博•著作甚多,除神学讨论外,他还对众多哲学问题进行了极为丰富的论述。
《西方哲学史》目录《西方哲学史》[商务]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英]罗素目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美国版序言英国版序言绪论卷一古代哲学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第二章米利都学派第三章毕达哥拉斯第四章赫拉克利特第五章巴门尼德第六章恩培多克勒第七章雅典与文化的关系第八章阿那克萨哥拉第九章原子论者第十章普罗泰戈拉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十一章苏格拉底第十二章斯巴达的影响第十三章柏拉图见解的来源第十四章柏拉图的乌托邦第十五章理念论第十六章柏拉图的不朽论第十七章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第十八章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第十九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二十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第二十一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二十二章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第二十三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第二十四章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第三篇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第二十五章希腊化世界第二十六章犬儒学派与怀疑派第二十七章伊壁鸠鲁派第二十八章斯多葛主义第二十九章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第三十章普罗提诺卷二天主教哲学导言第一篇教父第一章犹太人的宗教发展第二章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第三章教会的三位博士第四章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第五章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第六章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第二篇经院哲学家第七章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第八章约翰·司各脱第九章公元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第十章回教文化及其哲学第十一章公元十二世纪第十二章公元十三世纪第十三章圣托马斯·阿奎那第十四章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第十五章教皇制的衰落卷三近代哲学第一篇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一章总说第二章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三章马基雅弗利第四章埃拉斯摩和莫尔第五章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第六章科学的兴盛第七章弗兰西斯·培根第八章霍布士的利维坦第九章笛卡尔第十章斯宾诺莎第十一章莱布尼兹第十二章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第十三章洛克的认识论第十四章洛克的政治哲学第十五章洛克的影响第十六章贝克莱第十七章休谟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第十八章浪漫主义运动第十九章卢梭第二十章康德第二十一章十九世纪思潮第二十二章黑格尔第二十三章拜伦第二十四章叔本华第二十五章尼采第二十六章功利主义者第二十七章卡尔·马克思第二十八章柏格森第二十九章威廉·詹姆士第三十章约翰·杜威第三十一章逻辑分析哲学。
南极的司各脱论说文南极的司各脱论是一种关于南极洲的地质形成与演化的学术理论。
它探讨了南极洲过去数亿年的地质历史,描述了南极洲从一个属于古大陆哥白尼亚(Gondwana)的一部分,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大陆的过程。
司各脱论通过分析古地理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证据,以及对火山、岩石和沉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南极洲形成与演化的框架。
南极的司各脱论源于地质学家早年对南极洲的初步研究,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爱德华·布呂克纳(Eduard Suess)在19世纪末提出的。
布呂克纳认为南极洲是由一系列古代岛屿和地壳碎片聚集而成的,随后与哥白尼亚大陆相连接。
这个观点得到了后来地质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根据南极的司各脱论,南极洲在大约5亿年前与哥白尼亚大陆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陆地块。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极洲逐渐漂移到南极点附近,并在大约3亿年前成为一个孤立的大陆。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板块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壳隆升和沉积物的堆积等地质过程。
根据古生物学的研究,南极洲在过去几百万年中曾经是一个生命的乐园。
在古新世和上新世时期,南极洲的温暖气候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许多古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化石记录显示,南极洲曾经有过恐龙、翼龙、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等多样的生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极洲的气候逐渐变冷,大规模的冰盖开始形成。
这导致了许多生物的灭绝和适应。
南极洲成为了一个寒冷、荒凉的地方,只有部分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能够在这里存活下来。
南极的司各脱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南极洲演化的重要线索。
通过研究南极洲的地质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变化。
南极的司各脱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的基础。
南极洲的冰川和冰盖对全球气候和海洋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南极洲的演化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南极的司各脱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
通过分析南极洲的地质形成与演化,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的巨大变化和演化过程。
让哲学成为哲学(代序)韩震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比,21世纪的中国哲学似乎有些过分沉寂了。
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疏离。
哲学的沉寂,除了外部原因外,主要源于我们往往不是以符合哲学思维活动的方式在研究哲学、讨论哲学和进行哲学教育。
让哲学成为哲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的必然要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此,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结构性转型,必然引出文化和意识方面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应该在根本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另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世界各民族多姿多态的文化在相互激荡过程中,相互磨砺和相互促进,这也为哲学的发展拓宽了思维空间。
可是,目前哲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应有的繁荣,哲学教育也没有对当代青年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讨论和哲学教育的地位甚至无法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在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了改革的列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哲学特别是学院派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似乎出现了哲学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成反比的现象。
当然,市场经济初期可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浮躁期,追求金钱和感性利益的声音容易压倒哲学家的思想徘徊的脚步声。
人们为精彩而又变化多端的物质世界所吸引,似乎无暇反思和琢磨“深奥的”哲学问题。
窗外的世界太精彩了,人们很难耐得住冷板凳的寂寞。
因此,有许多人认为,目前的时代不是一个哲学的时代。
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不应埋怨时代忽视哲学思维,相反地,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应当从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去找。
人们之所以对哲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哲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
如果时代冷落了哲学,那么主要是因为哲学不仅没有成为时代前进的先导,甚至还跟不上时代行进的步伐。
这就是说,哲学话语的相对沉寂,是哲学自身创新能力不够的结果。
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危机首先是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落伍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一)智者和智者运动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
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五)智者运动的意义二、苏格拉底“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著名哲学家年表第一部分:西方著名哲学家一、古希腊时期:B.C.7~B.C.21、泰勒斯(Thales,约B.C.624~约B.C.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
2、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B.C.610~B.C.54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
3、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B.C.588~约B.C.52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
4、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B.C.580~约B.C.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5、色诺芬尼(Xenophanes,约B.C.565~约B.C.473),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第一个代表人物。
6、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B.C.540~约B.C.480与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创始人。
7、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古希腊爱非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
8、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B.C.六世纪末~约B.C.五世纪中叶之后),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唯心主义哲学家。
9、留基波(Leukippos,约B.C.500~约B.C.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奠基人之一。
10、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B.C.500~约B.C.428),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11、芝诺(埃利亚的)(ZenonEleates,约B.C.490~约B.C.436),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
12、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B.C.490~约B.C.43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修辞学创始人。
13、高尔吉亚(Gorgias,约B.C.483~约B.C.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14、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B.C.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15、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转载【转】西方哲学史笔记伍原文地址:【转】西方哲学史笔记伍作者:初行者第二节司各脱主义一、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区分司各脱"是者"意义区别为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这是上帝和被造物的关系,有限不能推论无限,托马斯的后天证明布恩那个成立。
有限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认识无限的上帝?阿维森纳的一个看法:"对象在科学之先","一切学科都不证明其对象的存在",司各脱的"把握一个对象"和"证明其存在"的区分出发,认为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但不证明上帝的存在;反之,形而上学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提供上帝的属性的知识。
上帝的性质虽然不是理智的可知对象,但却是信仰的可信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
二、个性学说托马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把质料当做个别化得原则。
司各脱认为质料是量的规定性,应该是个别实体之后,造成实体的属性决定实体自身的错误。
为了说明实体的个别性,司各脱在实体的形式和质料之后,又加上了"个性"这一要素。
每一实体都有形式和质料决定的共性表达决定的自身因素的个性。
三、意志主义这是与西方理智主义传统相悖的发明。
西方哲学的传统是理智主义,与这一传统相对立的意志主义是司各脱的一大发明。
司各脱的意志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即关于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关系的形而上学。
上帝的本质在于理智和意志,由于上帝已被证明为无限存在,他在理智和意志两方面都是无限的。
上帝理智的无限性在于它包含着无限多的理念。
在无限多的理念之中,有些理念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有些理念则没有。
理念与事物相对应或不相对应的关系是偶然的,由上帝的意志自由地决定。
灵魂观上的意志主义:意志活动没有外在动力因,意志不受外部对象支配;亦没有动力因。
第三节奥康主义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
一、指称与指代观念符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不同的逻辑功能。
符号的意义在于代表符号之外的东西。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详细目录.目录第一章录格拉底的前录 1.1什录录西是持存的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1.2万物的基录数学录哥拉斯达1.3解录录化的录录赫拉克利特巴录尼德芝录恩培多克勒阿那克录戈拉 1.4原子录者原子和空虚知录理录和录理学第二章智者派录格拉底与 2.1智者派普录泰戈拉高录吉录塞拉西录柯2.2录格拉底录格拉底的生平作录哲家的录格拉底学录格拉底的知录理录,思想的助录录录格拉底的道德思想录格拉底的录判和死亡第三章柏拉录3.1柏拉录的生平 3.2知录理录洞穴录段理念录3.3道德哲学灵概魂念录的原因,无知或录忘恢录失去的道德作录功能之录录的德性 ..3.4政治哲学巨人般的家国哲王学国家中的德性理想的衰录国 3.5宇宙录第四章录里士多德4.1录里士多德的生平 4.2录录学范和推理的起点畴三段录4.3形而上学界定形而上的录录学作录事物的首要本录的录体录料和形式录化的录程,四因潜与能录录不被推录的推录者 4.4人的地位,物理、生物和心理学学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4.5录理学“目的”的录型人的功能作录目的的幸福作录中道的德性录和录录慎沉思4.6政治学国家录型差不平等异与好的政和革命体 4.7录录哲学第二部分希化录期和中世录的哲腊学第五章录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5.1伊壁录录主录物理录理学与学神和死亡..快录原录快录社正录与会 5.2斯多录主录相录于快录的智慧和控制斯多录派的知录录学作录一切录在之基录的物录万物中的神命和天意运人的本性录理和人的录录学自由的录录世界主录和正录 5.3录疑主录录求心的安灵宁明录的事情和不明录的事情5.4普录提录作录太一的神流溢的录录造成录的原因得救第六章古斯丁奥6.1古斯丁的生平奥 6.2人录知录信仰理性与克服录疑录知录感录与光照录6.3上帝6.4被造世界从无中录世录录6.5道德哲学录的作用录失序的录与作录录的原因的自由意志6.6正录6.7录史和座城两第七章中世录早期的哲学7.1波埃修..哲的慰藉学共相的录录7.2录狄尼修斯奥录上帝的知录7.3录翰 ? 司各脱 ? 录留根录录翰 ? 司各脱 ? 录留根录的生平自然的分区7.4解共相录录的新方法决奥极多和威廉姆,端录在录洛色林,唯名录阿伯拉录,念录或和录在录概温 7.5安瑟录的本录录明体安瑟录的录在录本录录明体高尼录的反录安瑟录录高尼录的回答 7.6穆斯林和太思想中的信仰和理性犹阿录森录阿威录伊摩西 ? 录蒙尼德第八章阿奎那和他的中世录录期的录承者 8.1阿奎那的生平波那文都和巴黎大学 8.2哲神学与学信仰理性与8.3上帝存在的录明从运录、致录因以及必然存在出录的录明从完录性和秩序出录的录明录录明的录价8.4录上帝本性的知录否定的方式录比的知录8.5录世被录造的秩序是永恒的录 ?无中录世录是最好的可能世界录 ?作录缺乏的录被录造的存在的等录排列,存在之录 8.6道德和自然法..道德的成构自然法8.7家国8.8人的本性和知录人的本性知录8.9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唯意志录唯名录神秘主录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的哲学第九章文录录录录期的哲学 9.1中世录的录束 9.2人文主录和意太利文录录录录运皮科录基雅录利9.3宗改教革路德伊拉斯录9.4录疑录和信仰蒙田帕卡斯9.5科学革命新的录录和新的方法近代原子录9.6 弗朗西斯 ? 培根培根的生平学状录的病心的灵假相录录的方法9.7 托录斯 ? 霍布斯霍布斯的生平几学霍响何录布斯思想的影录运体录中的物,思想的录象录于人的思想的机械录录点政治哲道德学与自然录状自然录中的录录状社会契录..民法录自然法第十章大录理性主录 10.1笛卡录笛卡录的生平录定性的确追求笛卡录的方法作录方法的录疑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心和灵体身 10.2斯录录莎斯录录莎的方法上帝,录和性体属世界作录上帝性的录式属知录、心和灵体身录理学10.3莱布尼茨莱布尼茨的生平录体上帝的存在知录和自然第十一章英国录录主录11.1洛克洛克的生平洛克的知录理录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录 11.2录克莱录克的生平莱存在的本录物录和录体11.3休录休录的生平休录的知录理录什录存在于我录之外 ?录理学第十二章蒙哲启学12.1自然神录和无神录英国自然神录法哲人派国 12.2录梭..录梭的生平学录的悖录社会契录12.3录德录德的生平录录念录的批判常录信念与直接录在录第四部分近代录期和19世录哲学第十三章康德13.1康德的生平13.2康德录录的形成13.3康德的批判哲和他的哥学白尼革命批判哲的方法学先天知录的本录先天录合判断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13.4理性思想的录构思想范和畴直录形式自我和录录的录一录象录在和本录在体作录录录性念的录概粹理性的先录理念二律背反和理性的限度上帝存在的录明13.5录理性践道德知录的基录道德理性与被定录录善良意志的“善”定言命令道德录录13.6美学,美美是不录任何利害而令人愉悦的录西美是普遍愉悦的录象美的录象中的目的与合目的性必然性、共通感和美第十四章德唯心主录国14.1康德录德思想的国响影 14.2黑格录黑格录的生平录录精神..录在的本录录理政治与录录精神14.3叔本录叔本录的生平充足理由律作录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悲录主录的基录有可能录“意志”录脱 ? 第十五章功利主录和录录主录 15.1录沁录沁的生平功利原录法律和录录录沁的激录主录15.2录翰 ? 斯录录特 ? 密录密录的功利主录自由15.3孔德孔德的生平和录代录录主录的定录三录段法录孔德的社和“人道”会学教第十六章克录录廓录、录克思尼与采 16.1克录录廓录克录录廓录的生平人的存在作录主录性的理真美学录段录理录段宗教录段16.2录克思录克思的生平和影响录史的录录段,录克思的辨录法基录,物录秩序录录化异上录建筑,录念的来源和作用 16.3尼采尼采的生平..“上帝死了”阿波录精神与独俄尼索斯精神主人道德与隶奴道德录力意志重估一切道德超人第五部分20世录和代哲当学第十七章录用主录和录程哲学 17.1录用主录17.2皮录士皮录士的生平意录理录信念的地位方法的要素 17.3詹姆斯詹姆斯的生平作录方法的录用主录录用主录的理录真自由意志相信的意志 17.4杜威杜威的生平旁录者录录与录录、智力和录学事录世界里的价录 17.5录程哲学17.6柏格森柏格森的生平录行和录入科学的分析方法形而上的学直录方法录延的录程录化和生命录冲道德和宗教 17.7录特海录特海的生平录录定位的录录自我意录把握..永恒客体第十八章分析哲学18.1伯特录 ? 录素录素的任录录录原子主录录录原子主录的困录 18.2录录录录主录录录原录卡录录普的录录分析录录录录主录的疑录蒯因录录录主录的批判 18.3录特根斯坦录特根斯坦的哲之学路新的录特根斯坦录言游录和遵守录录澄清学形而上的录言 18.4录翰 ? 奥斯汀奥独斯汀的特方法“录解”的念概日常录言的录点第十九章录象学与存在主录 19.1埃德蒙德 ? 胡塞录胡塞录的生平及影响欧学洲科的危机笛卡录和意向性录象和录象学号的加括生活世界19.2录丁 ? 海德格录海德格录的生平作录在世的此在作录操心的此在 19.3宗教存在主录雅斯录录斯的生存哲学录塞录的存在主录 19.4录 - 保录 ? 录特录特的生平存在先于本录自由和录任虚与坏无的信仰 ..人的意录录克思主录与重新录录自由19.5 莫里斯 ? 梅洛 - 录蒂梅洛 - 录的生平蒂知录的第一性录录的相录性知录政治与第二十章录近的哲学 20.1身心录录录录的机器中的幽灵同一录和功能主录塞录的中文房录录录 20.2录蒂录的分蒂学析哲录用主录的影响录言的偶然性自我的偶然性共同体的偶然性 20.3重提美德理录安斯康录的录录录丁斯的录录美德录录录20.4大录哲学录主录构后录主录构后录代主录重要录录延伸录录英录录录索引录者跋出版后录以上录世界录录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版斯通普夫《西方哲史学》;修录第版,目录~来国网自,家录录录站国家录录录文津录录录录录介录。
Duns Scotus (ca. 1265-1308/9)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s of the Middle Ages. His radical conception of contingency means a break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Despite his importance, he has not yet been studied very much. The contributors to the volume discuss a.o. Duns' view on will and intellect, on the law of nature, on man, and on aspects of his logic and metaphysics.邓司各脱(约1265-1308/9)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激进应变的概念是指在思想史上的一个突破。
尽管他的重要性,他还没有被研究非常多。
音量的贡献者讨论A.O.邓的观点,自然的规律,对人的意志和智慧,并在他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方面的。
John (Johannes, Ioannes) Duns Scotus, O.F.M. (c. 1266 –8 November 1308) is generally reckoned to be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theologians of the High Middle Ages.[1] Scotus has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both Catholic and secular thought. The doctrines for which he is best known are the "univocity of being," that existence is the most abstract concept we have, applicable to everything that exists; the formal distinction, a way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thing; and the idea of haecceity, the property supposed to be in each individual thing that makes it an individual. Scotus also developed a complex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 and argued for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Mary.He was given the medieval accolade Doctor Subtilis (Subtle Doctor) for his penetrating and subtle manner of thought.约翰邓司各脱(约翰,Ioannes),O.F.M. (公元前1266 - 1308年11月8日)普遍预计的三个最重要的中世纪的哲学家,神学家之一[1]。
司各脱有相当影响力的天主教和世俗思想。
的教义,他最出名的是“单义性的是,”存在是最抽象的概念,适用于一切存在正式的区别,区分不同方面的同样的事情的一种方式;和想法haecceity,应该是在每一个人的事情,它使一个人。
司各脱还开发了一个复杂的论证神的存在,并认为圣母无原罪圣母玛利亚。
他被赋予了中世纪的荣誉博士,枯草芽孢杆菌(微妙的医生)为他的思想的穿透力和微妙的方式。
LifePlaque commemorating Duns Scotus in the University Church, Oxford.Little is known of Scotus apart from his work. His date of birth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between 23 December 1265 and 17 March 1266, based on his ordination to the priesthood in the Order of Friars Minor (the Franciscans) at Saint Andrew's Priory inNorthampton, England, on 17 March 1291. The minimum age for ordination at the time was 25 and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he would have been ordained as soon as this was permitted.[2][3] That his contemporaries called him Johannes Duns, after the medieval practice of calling people by their Christian name followed by their place of origin, suggests that he came from Duns, in Berwickshire, now in Scotland.[4]According to tradition, he was educated at the Franciscan studium at Oxford, a house behind St Ebbe's Church, in a triangular area enclosed by Pennyfarthing Street and running from St Aldate's to the Castle, the Baley and the old wall,[5] where the Franciscans had moved when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was dispersed in 1229–30. At that time there would have been about 270 persons living there, of whom about 80 would have been Franciscans.[6]He appears to have been in Oxford in 1300–01, taking part in a disputation under the regent master, Philip of Bridlington. He began lecturing on Peter Lombard's Sentences at the prestigious University of Paris in the Autumn of 1302. Later in that academic year, however, he was expell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for siding with Pope Boniface VIII in his feud with Philip the Fair of France, over the taxation of church property.Scotus was back in Paris before the end of 1304, probably returning in May. He continued lecturing there until, for reasons which are still mysterious, he was dispatched to the Franciscan studium at Cologne, probably in October 1307. According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 writer William Vorilong, his departure was sudden and unexpected. He was relaxing or talking with students in the Prato clericorum or Pre-aux-Clercs – an open area of the Left Bank used by scholars for recreation, when orders arrived from the Franciscan Minister General. Scotus left immediately, taking few or no personal belongings.[7]He died there in Cologne (Germany) in November 1308; the date of his death is traditionally given as 8 November. He is buried in the Church of the Franciscans in Cologne. His sarcophagus bears the Latin inscription:Scotia me genuit. Anglia me suscepit. Gallia me docuit. Colonia me tenet. (trans. "Scotland brought me forth. England sustained me. France taught me. Cologne holds me.")He was beatified by Pope John Paul II on March 20, 1993. The story about Scotus being buried alive, in the absence of his servant who alone knew of his susceptibility to coma, is probably a myth. It was reported by Sir Francis Bacon in his Historia vitae et mortis.[8]The colophon of Codex 66 of Merton College, Oxford says that Scotus was also at Cambridge, but we do not know for certain if this is true, or if it was, when he was there.[生活牌匾在牛津大学教会,邓司各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