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2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T淋巴细胞的免疫标志是()。
A.CD33B.CD3C.CD19D.CD41E.CD56【答案】 B2、具有黏附于玻璃、塑料表面特性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肥大细胞C.中性粒细胞D.NK细胞E.红细胞【答案】 A3、患者,女性,21岁,为保持身材饮食节制1年,近日自感疲乏,心悸、气短,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来院就医。
实验室检查:WBC5.4×10A.钼酸盐法B.达旦黄法C.双联吡啶法D.离子选择电极法E.甲基麝香草酚蓝法【答案】 C4、关于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临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活性升高持续时间比淀粉酶长B.急性胰腺炎时,对于就诊较晚的患者,血清脂肪酶测定比淀粉酶更有诊断意义C.胰淀粉酶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意义较大D.蛋白酶测定对胰腺炎诊断最有价值E.急性胰腺炎时,患者可能出现血清淀粉酶正常而脂肪酶升高的情况【答案】 D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重要的诊断是()。
A.血象中成熟小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B.PAS染色呈颗粒状阳性C.贫血和脾肿大D.周围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E.患者为老年人【答案】 A6、血磷不会增高的是()。
A.甲状旁腺功能低下B.骨折愈合期C.肾病晚期D.佝偻病E.维生素D中毒【答案】 D7、符合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血液学检查结果()。
A.RDW增高,MCV增高B.RDW正常,MCV正常C.RDW正常,MCV减低D.RDW正常,MCV增高E.RDW增高,MCV减低【答案】 C8、血液中缓冲碱(BB)是指血中一系列具有缓冲作用的碱的总和,不包括A.血浆蛋白B.血红蛋白C.碳氧血红蛋白D.HC03E.【答案】 C9、属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是A.红细胞酶缺乏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C.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D.骨髓病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答案】 D10、TCBS琼脂属于A.鉴别培养基B.基础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营养培养基E.特殊培养基【答案】 C11、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基质细胞D.造血干细胞E.红细胞【答案】 A12、下列关于缺铁性贫血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15%B.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C.铁蛋白<12μg/LD.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E.血清铁降低【答案】 D13、血浆中的胆固醇酯是A.由肝合成后释放入血B.由小肠吸收入血C.在血浆中经酶的催化生成D.由血浆脂蛋白释出E.由小肠合成后释放入血【答案】 C1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用于反应()。
血清脂肪酶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肪酶(LPA)和淀粉酶(AMY)联合检测对诊断急性胰腺炎(AP)的价值。
方法采用西门子ADVIA2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美国强生350干式化学分析仪分别检测71例AP患者患病不同时间(2—4h,4—8h,16—24h,2—4d,6—8d)的AMY和LPA,并以40例其它疾病的患者作对照。
结果 AMY及LPA的阳性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二者呈平行改变。
16—24h时LPA阳性率明显高于AMY;2—4d后,AMY阳性率明显降低,而LPA的阳性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LPA对AP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明显高于AMY。
结论血清AMY和LPA联合测定可以快速诊断AP和有效预测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淀粉酶;脂肪酶;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它的临床表现、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它急腹症相混淆。
为了能够早期诊断,检测急腹症病人血清、尿淀粉酶的活性是常用的实验室方法,但由于AMY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故对AP诊断的特异性受到一定限制。
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和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血清LPA检测已应用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
本研究选择71例急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进行AMY、LPA测定,并结合其他资料确诊后,统计分析血清AMY及LPA联合检测对AP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71例AP患者为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急诊住院患者,并以临床综合诊断①临床表现;②实验室检查;③影像学检查;④手术证实等为金标准确诊为AP。
其中男47例,女24例。
同时以怀疑为AP的急腹症患者,但经金标准排除为非急性胰腺炎病例40例为非AP组。
男26例,女14例。
1.2仪器与试剂采用西门子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MY,试剂为本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校准品也是由本公司生产,质控品由朗道公司提供。
LPA采用美国强生350型干式化学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均为该公司生产的配套产品。
脂肪酶检测方法
脂肪酶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测定脂肪酶水平的技术。
脂肪酶是人
体内的一种酶类物质,其主要功能是分解脂肪并促进人体对脂肪的吸
收利用。
在一些疾病或高脂饮食的情况下,脂肪酶水平可能会异常,
因此需要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脂肪酶检测方法有光度法、电泳法、色谱法等。
其中,光度法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其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定酶
催化反应产生的光学吸收变化。
电泳法则是利用电场将蛋白质分离,
并检测脂肪酶的移动距离以确定其浓度。
色谱法则是基于不同大小的
蛋白质分子在某种介质中的迁移速率不同的原理。
脂肪酶检测方法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
患者体内脂肪酶水平的变化,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此外,该检测
方法也可以用于营养学研究、食品加工等方面。
胰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胰淀粉酶(P-AMY)、脂肪酶(LPS)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并与血清淀粉酶(AMY)进行比较。
方法对41例AP患者和49例非急性胰腺炎(NAP)患者血AMY、P-AMY和LPS进行检测,AMY用酶比色法(EPS-G7法),Lps用酶比色法,P-Amy用酶比色法(EPS-G7法)。
结果用AMY、P-AMY和LPS诊断AP,其AP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NAP组(P<0.01)。
AMY诊断AP的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83.7%;P-AMY诊断AP的敏感性为92.7%,特异性为93.9%;LPS诊断AP的敏感性97.6%,特异性为97.9%,P-AMY、LPS诊断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AMY(P<0.05)。
结论 P-AMY和LPS对AP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AMY,因此,可以用P-AMY和LPS测定代替AMY测定来诊断AP,提高AP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胰淀粉酶脂肪酶淀粉酶【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47-01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临床范围从轻微、自限性疾病到爆发性致命性疾病。
AP总死亡率为7%~20%[1],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AP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CT、B超)和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AMY)是应用最广泛的胰腺炎诊断指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研究发现血清胰淀粉酶(P-AMY)和脂肪酶(LPS)对AP的诊断准确率较AMY高。
本文对41例AP患者和49例非AP(NAP)的急腹症患者进行AMY、P-AMY和LPS测定,探讨其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1~6月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和普通外科因急腹症而住院的患者。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血清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代谢情况和脂肪相关疾病的发展程度。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本文将从血清脂肪酶的定义、功能、检测原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血清脂肪酶是一种酶类物质,也被称为脂肪酶、脂肪酯酶或胆固醇酯酶。
它主要存在于肠道、胰腺和肝脏等组织中,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血清脂肪酶可将脂肪酯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从而促进脂肪的代谢。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具体而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甘油水平来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
测定过程中,首先将血清样品与试剂中的底物反应,脂肪酶催化底物水解生成游离甘油。
然后,使用特定的检测试剂将游离甘油与酶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其颜色的强度与甘油的浓度成正比。
最后,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密度或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血清中甘油的浓度,从而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评估人体脂代谢情况。
脂肪代谢紊乱是导致肥胖、高血脂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可以了解脂肪代谢的状况,为脂肪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可应用于脂肪相关疾病的评估。
例如,血清脂肪酶活性的增加常见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胰腺炎等疾病。
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脂肪酶活性的改变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血清脂肪酶检测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一些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和脂肪酶抑制剂等可以影响脂肪酶的活性。
通过定期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甘油水平来间接评估脂肪酶的活性,从而了解脂肪代谢情况和脂肪相关疾病的发展程度。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脂肪代谢的评估、脂肪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PCT联合CRP、淀粉酶、脂肪酶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摘要:讨论通过测定血清中PCT、CRP、淀粉酶、脂肪酶等数据在急性胰腺炎诊断过程中的意义。
血清PCT、CRP、淀粉酶、脂肪酶的测定能够做为急性胰腺炎非常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血清PCT CRP 淀粉酶脂肪酶诊断价值胰腺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帮助人体消化脂肪、蛋白质和葡萄糖。
如果胰腺的功能出现了问题,这两种功能都会出现异常,导致障碍。
急性胰腺炎难测又致命。
预后经常和器官衰竭的进展、胰腺发生的继发感染或者是胰周的坏死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近十年来,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在渐渐地向着多学科、个体化、微创的方向迈步。
尽管治疗手段有所改进,重症急性胰腺炎仍然与高死亡率相关。
本研究是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PCT、C-反应蛋白、淀粉酶、脂肪酶的检测数据。
数据是为了评估上述指标对急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PCT、CRP和淀粉酶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说明观察组病情严重。
且PCT、CRP、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检测数据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这些发现对更全面了解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有帮助。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PCT、CRP、淀粉酶,脂肪酶的表达都比对照组高。
但淀粉酶及脂肪酶是血清检测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标志,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比较薄弱。
本研究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因其有助于医生对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早期阶段进行更加精确的诊断。
另外本研究还可为急性胰腺炎诊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数据与思路。
这一结果表明,PCT和CRP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各检测指标敏感度及特异度都处于较高的水平,敏感度最小的CRP值也为87.50%。
特异度较小的CRP值及脂肪酶值分别为81.30%及83.10%。
观察组中PCT、CRP、淀粉酶、脂肪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0%、87.50%、96.90%、88.10%和87.50%、81.30%、89.40%、83.10%。
脂肪酶与淀粉酶的临床意义(源于丁香园)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急腹症,其发病迅猛,病死率高。
急性期胰腺炎和其他急腹症较难鉴别,且重型胰腺炎发病率逐渐增多,因而急性胰腺炎的及时准确诊断尤为重要。
急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多有典型的腹痛、恶心、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
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用于评估腹痛患者,甚至是常规生化检查的一部分。
血清淀粉酶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急性胰腺炎酶学诊断指标之一,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获得,灵敏度高。
脂肪酶存在于胰腺腺泡内,当患者发生胰腺炎时,腺泡出现损伤并致使脂肪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血清中脂肪酶含量升高。
脂肪酶作为胰腺组织分泌的消化酶,在胰腺疾病的特异性较淀粉酶高,可作为胰腺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指标。
然而在平常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急性胰腺炎患者,有的血清淀粉酶升高而脂肪酶活性不升高;有的脂肪酶活性升高而血清淀粉酶不升高;有的淀粉酶和/ 或脂肪酶升高却不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所有这些叫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无所适从,因为解释这些测试结果可能非常困难。
血清淀粉酶和/ 或脂肪酶正常,能诊断急性胰腺炎吗?胰腺急性炎症和自身消化导致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释放,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出于这个原因,在急性腹痛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水平正常通常会排除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诊断急性胰腺炎脂肪酶阴性预测值非常高(≥95%)。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胰腺炎的诊断却可能极具挑战性。
急性胰腺炎时,患者可表现为正常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19%~32%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
因此,单纯检测血清淀粉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报道指出,伴高甘油三酯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不升高,其原因是不确定的,最有可能是某些血清因素抑制了酶的活性。
急性酒精性胰腺炎也常常有正常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单纯依靠高淀粉酶血症,对于急性酒精性胰腺炎的诊断是不合理的,应该放弃。
血清脂肪酶(LPS)
一、检测原理
LPS水解底物1,2-o-二月桂-外消旋-甘油-3-戊酸酯,产生显色的6-甲基试卤灵,生成速率反应LPS活力。
由于在底物中含有共脂肪酶和胆汁酸,抑制其他水解酶和酯酶的影响,使本方法能特定可靠,也不受血清基质效应的影响。
当6-甲基试卤灵酯降解为6-甲基试卤灵时,此红色染料引起的吸光度上升与样品中LPS的活力成正比,在570nm波长处,根据甲基试卤灵的生成速率,从而求得LPS的活性。
二、参考区间
血清:小于60U/L
三、临床意义
1、血脂肪酶仅有胰腺产生,测定血清脂肪酶水平,对胰腺疾病的诊断,特异性较大。
2、升高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液淤滞(胰腺癌、胰腺囊肿、胆管癌、胆石症、乳头癌等),胰腺损伤、穿孔性腹膜炎、胰腺导管阻塞。
血清LPS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及胰腺
癌,偶见于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增加的时间较短,而血清LPS活性上升可持续10~15天。
腮腺炎未累及胰腺时,LPS通常在正常范围。
3、降低见于:胰腺炎晚期、胰大部切除等。
脂肪酶临床使用评价标准
脂肪酶临床使用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酶活力:脂肪酶活力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体外利用全血或血浆进行
本底试验。
脂化底物对于脂肪酶有保护作用,具有理想活力,可以帮
助反应顺利进展,保证反应效率和灵敏度。
如果脂肪酶活力不合适,
可能会在样本测试时影响结果。
2. 操作过程:该过程必须简便、快速可靠,结果准确。
酶试剂盒中试
剂的配制、操作和检测应按说明书进行,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污染。
3. 重复性和稳定性:脂肪酶试剂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是评价其性能的重
要指标。
重复性好意味着同一样品测试中多次测试结果一致性高。
稳
定性好则表示试剂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4. 灵敏度:试剂的灵敏度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
脂肪酶对脂肪水解的
特异性高,这样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5. 特异性:脂肪酶对脂肪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
脂肪酸。
如果试剂对其他成分或物质水解有反应,说明其特异性不高,会影响测试结果。
6. 临床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脂肪酶试剂的性能和效果需要通过临床
实践检验,如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是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
综上所述,脂肪酶临床使用评价标准主要关注酶活力、操作过程、重
复性和稳定性、灵敏度、特异性和临床效果等方面。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原理血清脂肪酶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是酶动力学法和免疫学法。
酶动力学法是利用血清中的脂肪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作用进行测定,常用的底物有甘油三酯和磷脂。
血清中的脂肪酶能够水解底物中的酯键,产生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等产物。
通过测定产物的浓度变化,可以间接地反映血清脂肪酶的活性水平。
免疫学法是利用抗体与血清脂肪酶结合的特异性来测定血清中脂肪酶的含量。
免疫学法一般分为免疫酶标记法和免疫比浊法。
免疫酶标记法是将脂肪酶抗体与酶标记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通过检测酶标记物的酶活性,间接测定脂肪酶的含量。
免疫比浊法则是将脂肪酶抗体与胶体金等颗粒结合,形成可见光散射的复合物,通过测定散射光的强度,间接测定脂肪酶的含量。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在临床医学中,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脂肪代谢情况,对于肥胖、高脂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血清脂肪酶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血清脂肪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含量,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干预心血管疾病。
除了临床医学,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在科研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活性和含量,探索脂肪代谢的调节机制,研究脂肪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血清脂肪酶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副作用。
许多药物对脂肪代谢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检测血清脂肪酶的变化,可以评价药物对脂肪代谢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和调整。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在实验室中的操作相对简单,但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采集血清样本时需要避免污染和血液凝固,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样本的处理和条件要求不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此外,不同人群的血清脂肪酶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解读检测结果时需要参考相应的参考范围。
血清脂肪酶的检测是评估脂肪代谢情况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酶是一类能够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在临床检验中,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通过测定酶的活性和浓度,来辅助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
本文将就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酶的分类及功能酶根据其催化反应类型可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等多种类型。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
这些酶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具有不同特异性,可以反映出相应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及损伤情况。
如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当肝细胞发生损伤时,ALT和AST会释放入血液中,其浓度升高可以反映出肝功能异常。
二、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肝功能检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当肝功能受损时,肝细胞释放的酶会进入血液循环,因此监测血清中ALT、AST、ALP等酶的浓度可以评估肝功能的健康状况。
例如,ALT和AST浓度的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
2. 心肌梗死诊断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及时诊断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会释放大量肌酸激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等酶,其浓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3. 乳腺癌筛查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乳腺癌细胞释放的酶——CA15-3和CA27.29可以作为乳腺癌的辅助筛查指标,帮助早期诊断。
三、酶在治疗监测中的应用除了用于诊断疾病,酶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例如,血清中白蛋白酯酶(ADA)是一种结核病的诊断指标,也可以用于监测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ADA浓度会下降,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好转。
四、酶在疾病评估中的应用在某些情况下,血清中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例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IP)等酶的迅速升高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及其比较一、本文概述脂肪酶是一类能够催化脂肪酸酯水解的酶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其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作用。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对于了解脂肪酶的催化性质、生物合成、调控机制以及在工业、医药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常见的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包括滴定法、比色法、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各种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从而根据自身研究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测定方法。
本文还将探讨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脂肪酶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脂肪酶活力测定主要基于脂肪酶水解脂肪酸的特性,通过测量水解产物的生成速率来评估酶的活性。
脂肪酶是一种能够催化脂肪酸酯水解的酶,其催化反应可以表述为:脂肪酶 + 脂肪酸酯→脂肪酸 + 醇。
在测定脂肪酶活力时,通常使用特定的底物,如三乙酸甘油酯(p-nitrophenyl butyrate)或橄榄油等,这些底物在脂肪酶的作用下会水解生成相应的脂肪酸和醇。
在测定过程中,通常使用比色法、滴定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来检测水解产物的生成量。
例如,当使用p-nitrophenyl butyrate 作为底物时,水解产生的p-nitrophenol在碱性条件下会呈现黄色,其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比色法来测定其浓度,从而推算出脂肪酶的活力。
不同的测定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比色法操作简便,但可能受到颜色干扰和pH值变化的影响;滴定法则需要精确的化学计量和反应条件控制;高效液相色谱法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设备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
因此,在选择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条件和目的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脂肪酶活力测定的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酶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pH值等。
迪信泰检测平台
脂肪酶(LPS)检测
脂肪酶(Lipase, LPS),又称为甘油酯水解酶,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具有对油水界面的亲和力,可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或者甘油二酯和单酯),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脂肪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及微生物中,脂肪酶活性测定对于脂肪代谢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血清中脂肪酶活性测定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迪信泰检测平台采用生化法,可高效、精准的检测脂肪酶活性变化。
此外,我们还提供其他脂肪代谢类的检测服务,以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生化法测定脂肪酶样本要求:
1. 请确保样本量大于0.2g或者0.2mL。
周期:2~3周。
项目结束后迪信泰检测平台将会提供详细中英文双语技术报告,报告包括:
1. 实验步骤(中英文)。
2. 相关参数(中英文)。
3. 图片。
4. 原始数据。
5. 脂肪酶活性信息。
迪信泰检测平台可根据需求定制其他物质测定方案,具体可免费咨询技术支持。
急性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检测与临床意义研究
周丽琴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1(4)11X
【摘要】目的分析脂肪酶的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测定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非胰腺炎所致淀粉酶升高患者的脂肪酶,比较其对诊断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
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脂肪酶明显高于非胰腺炎患者,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阳性率达95%(38/40),非胰腺炎患者的阳
性率仅为3.6%(2/56);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在急性胰腺炎
发病后第6天阳性率仍达73%。
结论脂肪酶的测定为胰腺炎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方法。
【总页数】2页(P21-22)
【关键词】胰腺炎;脂肪酶;淀粉酶
【作者】周丽琴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6.1
【相关文献】
1.急性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J], 曹友德;陈玮;李浩
2.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应用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
脂肪酶联合检测的效果研究 [J], 黎艳晖
3.急性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J], 娄雪菡
4.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梁健夫; 谢晓婷
5.急性胰腺炎血清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J], 龙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