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这一类的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有一定的韵味,加强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浪淘沙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 、2句。
(1) 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 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导学重难点:背诵和默写《别董大》,领悟诗句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相见时难别亦难”,知己朋友,别离依依,情深意更浓。
说说你和好朋友分别时的经历及当时的心情。
2、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为了永远记录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然而除了不舍以外,他对朋友还怀着另一种心情。
让我们来体会体会吧!二、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查工具书,了解作者。
《别董大》的作者是,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看看资料,他们为什么要分别呢?(董大名为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3、再读诗歌,边读边看课后注释,感受诗人和董大别离时的心情。
4、“,。
”这两句诗渲染了他们分别时的环境。
“曛”的意思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分别的时间是。
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5、白云和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诗句中怎么是黄云呢?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6、再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前两句诗。
同学们,在这大雪纷飞、黄云密布、北风呼啸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它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它会怎么想,对自己怎么说?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大雁对北风说大雁对飞雪说大雁对自己说我想对大雁说7、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联系诗句揣测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君”的意思是,诗句中指。
这是高适对董大的离别赠言,是对朋友的。
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30年,直到50岁才得到了一个官衔。
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这首诗少了几分凄凉,多了几分乐观、豪放和鼓励,这正是他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带着体会再读一读。
教学目标1.熟记古诗中“径”“孤”“踪”“钓”等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情分析《江雪〉是湘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此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感悟诗情只要学生明白老渔翁不畏严寒的精神即可。
至于诗人借彼喻己,不必多讲,点到为止。
今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对诗人创作背景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了。
3重点难点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是难点。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面,你看到这个画面,想到哪些词语呢?(大雪纷飞,纷纷扬扬,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冰天雪地……)2、同学们掌握词语真丰富,那下雪天你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呢?人们的活动又是怎样?同学们练说:下雪了,树上白了,地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到处是雪白的世界。
小树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田野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那欢乐的场面让我们永远难忘……3、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古诗,看看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雪景与你们所描述的是否相同呢?板书诗题:江雪。
4、看到诗题,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呢?江上雪景是呀!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要学会首先解诗题,板书:解诗题活动2【讲授】讲授过程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江上雪景到底怎样呢?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寒江钓雪图。
2、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图描述出来呢?(天下着雪,山上满是雪,船上有雪,江上有雪,有一位渔翁在钓鱼)。
3、那诗人如何运用短短的二十个字来描述这一画面呢?4、配图配乐配诗,请同学们听朗读。
23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xxxx》《晓出净慈寺送xx方》教案六月二十七日xxxx(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xxxxxxhēiyúnfānmòwèizhēshānxx翻墨未遮山,báiyǔtiàozhūluànrùchuánxx跳珠乱入船。
juǎndìfēngláihūchuīsàn卷地风来忽吹散,nwàghúlóuxiàshuǐrútiān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xx,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xx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xx:雨很大,看过去xx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xx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第23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自古至今,大多文人墨客总是喜欢以文会友,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有许多是以“友情”为题材的。
2.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与“朋友”与“友情”有关的古诗。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友情”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有一对知心好友即将分别,他们一个是诗人高适,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大。
临别之际,高适触景生情,挥毫作诗,赠别友人,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别董大。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了解作者:高适——唐代诗人,早年很不得志。
一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
由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塞诗。
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5.了解董大:董大——名叫董庭兰,因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
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
二、朗读古诗,探究初成。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十三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十三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
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文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指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指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尾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描写较为细腻,富有泥土气息,读来意趣横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感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题西林壁》题目: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第1、2句。
横看:正面看。
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日期:年月日(星期)授课教师:编号:24
课题24古诗两首重
点难
点
学习水平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识
记理
解
运
用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
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
突破重点难
点设想
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赏意境”的顺序学习古诗。
教学媒体小黑板、卡片
主要教学活动或语言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西湖》吗西湖的那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
2、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位大诗人的传世佳作。
(板题)
3、质疑:对于这两首古诗你将去解决那些问题?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再读古诗,试标出诗句的节奏。
3指名学生有节奏的读诗句。
4 引导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一)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知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2解释题从题目中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望湖楼上带着醉意写下的。
你知道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吗?
3明诗意
(1)全诗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雨前雨中雨后)(2)分句理解指名说
读题
设疑
说一说
自读
标节奏
有节奏读
自读
说一说
交流汇报
赏意境
4 赏意境
二)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3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1)题目:晓:早晨。
(2)全诗大意:六月西湖的美景与其它时节大不相同,那碧绿的荷叶一直延伸到天边,那盛开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分外美丽。
4 品读名句,体会意境。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西湖美在哪儿?
(2)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会对朋友林子方说写什么?(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1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2 指名读,评读,齐读。
3 让我们记住这西湖六月的荷花,记住这脍炙人口的佳作。
(练习背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回顾古诗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印象
2 自编题
把你掌握的知识出成测试题考考大家读
标节奏有节奏读
自读
说一说交流汇报
自编题目
板书设计
黑云
白雨雨中之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大风景色壮观
湖水景中之奇
晓出净慈寺感受—不与四时同—议论景色醉人
送林子方写景—无穷碧别样红—抒情令人惊喜
教
学
心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