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新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00.92 KB
- 文档页数:4
第4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月 Vol.42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20──────────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BFA190055) 收稿日期:2020-06-17 修回日期:2020-10-11 作者简介:刘旭东(1976-),男,河北唐山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史。
-102-教育教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近五年“全国教育规划立项课题”可视化及共现词频的方法刘旭东1,赵 硕2(1. 华北理工大学 高教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210;2.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摘 要:高等教育核心思想解读及发展趋势映射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形式变迁。
将热点与趋势分析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航线,能有效地反映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抉择。
以2015-2019年“全国教育规划立项课题”为研究核心,通过可视化及共现词频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旨在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构建现代化教育发展新形态。
关键词:高等教育;词频分析;热点;趋势;“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20)06-0102-08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6.024Analysis on the Hot Spot and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the Visualization and Co-Occurrence of Word Frequency of"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Project" in Recent Five YearsLIU Xu-dong 1, ZHAO Shuo 2(1.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10, China;2. College of Management, Caofeidian Polytechnic, Tangshan 063210, China)Abstra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e idea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pping of development trends reflects the researchhotspots and changes in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emergence stage. Therefore, taking the hot spot and trend analysis as the new rout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can more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strategic choic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projec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visualization and co-occurrence of word frequency. It aim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 new form of modern education development.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hotspot; trend; "double first class"“全国教育规划立项课题”可视为我国重大教育科研需求的牵引力,体现顶尖教育科研水平、凝聚重要理论研究成果、揭示教育发展深层次规律、解决重大教育现实问题,引领着全国教育“质”与“量”变化的新形势[1],立项课题的权威性、代表性得到充分肯定。
高校内部审计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地方高校的视角
殷俊宏
【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24()2
【摘要】立足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以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改革创新为着眼点,阐述了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并从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聚焦重点和整改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内部审计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方法。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殷俊宏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审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9
【相关文献】
1.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
2.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关键因素分析——基于“研究式”审计视角
3.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内部审计机制创新研究
4.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研究——基于新《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视角
5.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内部审计机制创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一、国内热点聚焦1. 教育改革新动态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待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 就业形势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兴产业、高科技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但同时,竞争也愈发激烈。
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3. 疫情防控常态化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大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防疫工作,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二、国际视野拓展1. 中美关系新变化近期,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双方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关注国际形势,理性看待中美关系,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大学生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关注气候变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搭建了平台。
大学生要抓住这一机遇,学习外语,了解外国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三、科技创新前沿2. 5G时代的来临随着5G网络的逐步普及,高速、低延迟的网络环境为创新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大学生可以探索5G技术在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为我国5G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社会热点透视1. 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尤为重要。
近期,多起网络诈骗事件引起社会关注。
大学生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财产,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宣传,共建安全网络环境。
Software 软件2011年第32卷 第4期国际IT 传媒品牌专业教学资源库本体模型构建*孙玉娣 裴 勇(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摘 要:针对当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重用性低、难以提供智能服务等问题,本文提出构建本体专业教学资源库。
该方法将语义web 思想与本体技术引入专业资源库构建中,并以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阐述了构建基于本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模型的整个流程,并选用Jena 推理机,对资源语义的一致性进行检查。
研究表明,对教学资源库的框架描述上升到知识级,有利于对教学资源库的共享与语义查询。
关键词:本体;教学资源库;语义网;owl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1.04.034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Ontology Model ConstructionSUN Yu-di, PEI Yong(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 , Nanjing 21116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used repeatedly and supplying intelligence services on the teaching resources, this paper presented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based on ontology, the semantic web ideas and ontology technologies were introduced. With 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ontology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and using Jena reasoning engine to ensure consistency of resources semantic. Since the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corresponding to its knowledge level, so it contributes to the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emantic inquiry.【Key words 】ontology;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semantic web; owl *校级课题项目(课题号JSJM2010091)作者简介:孙玉娣(1981-),女(汉),江苏高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本体,知识工程;裴勇(1980-),男(汉),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基于职能视角的高校分类方法研究[摘要]高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国际国内关于高校分类的研究较多,但统一并权威的分类模式并没有形成。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视角切入,建立三维坐标系,依据不同类型高校三大职能在坐标系中所占的比值,可以对高校进行大体分类。
[关键词]高校职能分类[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19-04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国际国内关于高校分类的研究较多,但统一并权威的分类模式并没有形成。
正如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所指出的:“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任何高校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基于职能视角的高校分类与定位既有普适性、全面性,也具稳定性、可操作性,应该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对高校分类现状的分析与比较高校分类是对高校分类评价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科学的高校分类,不仅可以引导高校正确定位、特色化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影响到公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合理选择;不恰当的高校分类,不仅制约教育研究的有效进行,还直接影响教育政策及评估标准的制定,并进一步影响各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以致影响整个教育实践的理性发展。
在众多关于高校类型划分的方案中,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美国卡内基的分类;二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分类;三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
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以学位高低为依据,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6个层次,有的层次又细分为若干级别。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提出,高校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高校的学科特点,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结合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13类;型表现高校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型。
172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洛绒倾忠(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一种形式。
本文以宜宾市大学城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为研究背景,针对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文化底蕴不足,配套设施短缺,管理模式依旧存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完善多校区大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协同治理;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一、成都工业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一)大学城各高校建设背景宜宾市政府为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川渝高校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各高校在宜宾市大学城兴建新校区。
实施共建川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努力建造大学城、科技创新城。
极力探索符合区域实际,体现川渝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之城,营造良好的教育基地。
川渝10多所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把新校区都建在了宜宾市大学城。
这些高校的新校区与原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大多都相隔一定的距离。
校区规模和数量一般会根据原大学实力高低来定,一般来说,各高校拥有的校区越多,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近几年,随着成都工业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区已满足不了新的办学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开始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
然而,新校区管理过程中依旧存有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成都工业学院现行管理模式成都工业学院占地面积为1645.74亩,有郫都、宜宾、大丰以及花牌坊4个校区。
除郫都校区外,宜宾校区是目前最大的新校区,毗邻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高校。
成都工业学院目前使用“统一、区块、分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本部对校区规划发展、学院科研质量、校区发展方向和行政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五篇经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之后所写的一种接受性写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展开了系统的指导,包含评价主体、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必须说道立体系统的调整了教育评价,通过结果核定和运用助推过程,轻易针对当前教育的急需、针对教育教学诸多因素和环节的严重不足,不仅带出了目前教育如何促发也明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须要全体教育从业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也就是教育从业者能力提高和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必经之路。
《方案》体现了党管一切的价值引领。
方案中在管理体系中对党管一切进行了贯彻落实,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
这不仅是管理体系的明确,也是对教育价值的明确,就是要讲党的思想、党的理念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在教育中绽放结果,让教育真正的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服务,不仅培养能力更要加强思政,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学生的本能,学生的终身核心素养。
《方案》彰显了学校办学观的价值助推。
方案中明晰了扫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女性主义,使学校不再崇尚功利的、短视的办学价值观。
将“人”的蜕变摆回去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必须从目中只有分后没有人变为有人、存有内涵、存有氛围,真正的将文化、将书香、将生活做为评价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指标,使功利的学校重回生活、重回欢乐、重回真实,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化解教育发展不充份、不均衡的矛盾。
《方案》体现了教师职业追求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
方案中将师德师风放在了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教学、将育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回归教研、论文等作为提升教学、育人的自然总结,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论文。
让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与目标,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师、真正的成为师者应该具有的样子,潜心教书育人,向主业发展、向培养人的价值体现发展。
新文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岳敏(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到国家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地位,并强调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成果导向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和专业方向出发,通过质量主体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目标系统等10方面构建开放的、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多方联动的教学质量支持系统,并从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4个维度,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23-0001-03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YUE M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053000China)Abstrcat:I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support, and emphasize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outcome-oriented theor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tarting from the school positioning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open teaching quality sup‐port system with multiple stakeholde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working together through 10 aspects such as the quality subject system,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quality objective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four dimensions: value-added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outcome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Evaluation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内海洋类高校定位探索是,基于学科特点划分的高等学校类型中,海洋类高等院校隶属于农林类院校,还未从中独立出来;二是,学术界对于高校定位研究从整体上较多地涉及基础理论层面,实务层面所涉甚少。
学术界对高校定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与“基本论题”两个方面。
在高校定位的内涵研究方面,戚玉觉认为已有文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一是高等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系统;二是高等教育市场和营销学;三是宏、微观层面1。
亢雄从研究视角出发,将高等院校内涵定位研究概分为系统分层说、系统角色说、人才培养职能说、教育理念说、战略选择说、大学制度说、教育产品说以及优化过程说等八个方面2。
在基本论题研究方面,宏观层面,张阳3从高等院校分类管理和高校定位的关联性方面对高校定位问题实行探讨;张耀萍等4、黄启兵5、韦洪涛等625-27从高等院校定位的各影响因素分析了高等学校定位问题;马培培7探讨了高等学校层次定位相关问题。
中观层面,邓耀彩8与陈厚丰955-60论证了高校定位的实施主体;李军10、上官剑11研究了高校定位的误区。
微观层面,金硕12、张爱淑1376-80等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问题。
从上述分析来看,学术界对高等学校的定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有一些不足:注重宏观和中观层面,轻视微观层面研究;注意把握高等院校定位问题的本体论而缺少相对应的研究分析工具。
作者认为,对于海洋类高等院校的定位分析,要在借鉴高校定位理论相对应成果基础上,注重结合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面向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客观性的分析。
一、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理论的逻辑基础及相关内涵分析一是,对海洋类高等院校分类实行界定,这是定位研究的逻辑基础。
二是,对海洋类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实行客观评析,这对定位具有指挥棒的功能和功效;三是,对特色定位实行辩证地探讨。
高校分类与高校定位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
从二者的联系上看,高校分类是高校定位的前提条件,而高校定位是落实高校分类的重要保证;从二者的区别来看,高校分类是解决高校的社会地位高低问题14。
“东北”是一个多元图景的概念,从地理意义而言,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从身份认同角度上看,又指向为一种少见的集体自发式的区域认同,黑吉辽三地人民的“东北人”自称以及其他省份人对“东北人”的他称均提示着这一超越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认同的存在;从历史成因而言,则展示了东北区域的恢弘壮阔的移民史、流民史以及多民族交融史。
近些年,受国家经济重心南移与东移,户籍制度放开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在体制上、机制上、思想上、身份认同上的一些矛盾暴露出来,人口流动走向发生了“倒车式”逆转,由以政策主导的人口主要流入地转为因经济滞后牵引的人口流出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地区发展至关重要的维度,因此有效地改变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现状是实现“东北振兴”的前提与基础。
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外流规模持续增大,尤其是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从年龄结构上看,18岁~45岁的人群外流趋势尤为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层面出台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管理到社会服务等一揽子政策,如“兴辽英才计划”“改善营商环境”。
王德威教授指出,“东北”既是一种历史的经验,也是一种“感情结构”[1]。
因此,实现东北人口的“回流”,固然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内市场大环境等外部硬性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留住“乡愁”,即属于“东北人”的历史记忆、共同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文化符号。
国内外的区域一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的一体化融合发展要克服如体制障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制约因素,但其底层逻辑是强化区域认同,牢固区域人民的感情及认同结构,此过程非一蹴而就,需各方协同发力,尤其需要社会组织与个人主体的广泛参与。
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多方协同多发生在产业互补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关于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少量关联研究也将高等教育作为客体,其在促进高学历年轻人群的区域认同中的作用以及其主体地位未被充分认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8年第3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82期)教育研究高校战略定位:误区及纠正策略国内外高校战略定位比较的视角楚江亭 蔡宗模摘 要: 定位是高校进行战略规划的奠基性工作。
由于对战略定位的内涵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致使国内诸多高校在战略定位上存在误区,从而束缚战略规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
从国内外高校战略定位比较的视角来透视,国内高校战略定位中存在的问题有: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
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及若干建议。
关键词: 高校战略定位;误区;策略中图分类号:G64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03-0097-08收稿日期:2008 01 16作者简介:楚江亭,男,河南洛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875);蔡宗模,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重庆 402160)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高校战略管理与特色形成的理论、模式及方法!的部分研究成果(06AIJ0010048)。
课题主持人:楚江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自主权的扩大,近年来教育管理学界开始关注和探讨高校战略规划及相关问题。
从有关的理论研究、实践状况来看,由于对高校战略定位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在高校战略定位中存在误区,致使众多高校的战略规划不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必要的理论支撑,而且战略规划脱离实际,不能付诸实施,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价或检验,从而不能发挥其建立共同愿景、达到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
为此,本文在阐述高校战略定位的内涵、分析高校战略定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纠正策略及若干建议。
一、高校战略定位的内涵要阐明高校战略定位的内涵,首先要分析 战略!、 定位!两个概念。
数智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转型与重构王战军 李旖旎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已走过40多年历程,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机制日臻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实现了由“保障高等学校质量”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级跳”[1],为2035年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随着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教育评估活动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焦点。
1985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阶段[2]。
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行五年一轮次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周期性评估制度,并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3],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步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阶段。
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4],推动高等教育评估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为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5G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特别是美国OpenAI公司发布的ChatGPT4.0 Turbo产品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革命,使得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改变,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进一步释放,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数智时代”[5]。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大变局”。
在教学端,“远程教学”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常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区域之间的时空界限被打破[6],线上与线下教 摘要:数智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呼唤高等教育评估的变革。
从内涵维度透视,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由单一价值判断转向多元智能优化,评估的尺度由单视域及时反馈转向多视域实时呈现,评估的模式由数据集中密集转向区块互联分布。
“行业元素”融入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思考作者:吴宁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第03期摘要:将“行业元素”融入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是助力行业特色高校形成特色化立德树人发展道路的立校之本,也是顺势而为推动行业特色高校构建“大思政课”发展格局的现实之需,同时也是利于行业特色高校精准施教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历史境遇下“行业元素”观照着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历史,文化视域下“行业元素”蕴含着丰富的行业文化与行业精神,时代背景下“行业元素”彰显着改革创新成就与民族复兴战略,从而使“行业元素”融入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
为此,要立足于行业特色高校“行业元素”的优质教学资源,基于行业特色高校学情特点,探索内容、方式、环境、评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渠道融合“五维协同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扎实推进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行业元素”;思政课;融入;教学模式DOI:10.15938/ki.iper.2023.03.014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081-05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特色高校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深受国内发展态势影响的一类院校,行业特色高校在高質量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往往走的是“特色化、精准化、求实化”的发展道路。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是行业特色高校充分发挥行业育人价值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课程。
推动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立足于行业特色高校的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运用“行业元素”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发挥出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
一、“行业元素”融入行业特色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1.立校之本:助力行业特色高校形成特色化立德树人发展道路“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初建时期,隶属国家行业部门管理,涉及农林水、地矿油、军工、电力、化工等多个关键领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各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
前沿视角作者简介:谢凌香,1983年生,广西全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黎成才,1996年生,广西防城港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2]。
在跨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是支撑、推动、引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3]高等教育要肩负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
所以,探究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建构理路与实践路径,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以高水平内涵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一)中国式现代化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指引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必将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目标指向,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要求。
首先,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广大人民。
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要,重点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高校要不断推动内涵式发展,以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的期盼,同时致力于办好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实现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其次,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共同富裕。
高等教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要以扩大受教育规模,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等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与扩大受教育规模,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异,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向大多数人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同时高等教育突出社会责任,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生产力提高,贯彻共同富裕思想教育,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贡献力量。
我国目前高校分类与美欧高校分类的性质分析作者:陶念索凯峰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01期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解决“大学扩招”带来的高校同质问题、“钱学森之问”所含的大师培育问题,高校分类发展意义重大。
但高校分类乃管理工具,核心是如何形成科学共识,所以把握其分类性质是一个基础性前提。
美欧高校分类的一些实践,如由大学研究型发展取向调整为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及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包括“用户导向性”的核心理念,都难能可贵,值得学习借鉴。
我国采取的策略应该是以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研判高校分类属性、以“双一流”发展催生高校分类定位属性、以学分适配机制调节人才培养分类属性、以“四类学术”重构高校分类创新属性。
关键词:中国高校分类;卡内基高校分类;欧洲高校分类;分类属性我国高校分类面临着知识生产与应用、权力设置与运行、利益分配与监管等诸多难题[1],如何破解则必须追及这些问题的性质。
因为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我国高校分类必定有自己的特性。
因此,厘清我国高校分类问题的性质,对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目前高校分类的背景、目的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大体上分为大学、学院、高职、高专几种类型。
此后提出的高校分类,缘起于1993年2月国家政策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内容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及政策措施”。
背景是面向即将跨入的新世纪的高校发展,目的是建设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
于是就产生了1995年的“211工程”①、1998年的“985工程”②。
这是我国一种重点高校建设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一种非均衡战略。
因为教育资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以高校分类的视角,客观上是不公平的,容易形成一种身份壁垒。
而目前讨论的高校分类,主要是基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新视角Ξ刘澍1,杨绍珍2(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石家庄 050081;2.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摘 要: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高等学校分类模式。
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视角切入,可按认识成分由多到少,实践成分由少到多的原则,将高等学校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操作实施型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实践成分与认识成分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在实践—认识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他们在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差异。
关键词:高等学校;类型;定位;认识;实践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Ο413X (2008)01Ο0113Ο04 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种缺憾始终存在:对于大学分类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个高等学校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1],至今尚未形成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在众多的关于高校类型划分的方案中,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卡内基的分类,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分类,《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1]。
对于第一种分类,是以教育层次的高低为依据的,而层次与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层次的不同不能等同于类型的差异;层次与类型的互相牵扯,必然会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盲目攀比之风。
第二种分类,以科研规模的大小为依据,然而任何高校都同时兼有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两者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不可厚此薄彼,不同高校之间的区别只是在于科研的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而不是规模的大小;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清,极易导致各类学校办学目标趋同,社会职能重叠。
第三种分类,虽然以人才类型的差异为划分依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同时强调学习年限,导致我国高职与高专至今等同为一类[2]。
不恰当的高校分类,不仅制约教育研究的有效进行,还直接影响教育政策及评估标准的制定,并进一步影响各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以致影响整个教育实践的理性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高校类型划分的新视角。
一、高校类型划分依据的选择当前,正在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高校林立,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关键在于能否恰如其分地确定类型划分的依据。
面对目前进行的众多艰难、繁复而又不甚理想的分类研究,如果仅从教育领域内部去探索,恐难有新的突破;我们不妨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观照,或许能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与世界发生作用。
如果将人类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作进一步细分,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Ξ收稿日期:2007Ο05Ο06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200409039)作者简介:刘 澍(1964Ο),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2008年1月第10卷/第1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 OURNA L OF HE BEI NORM A L UNI 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 an.2008Vol.10No.1图1人类实践活动阶段划分示意图 这是一个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连续系列,左端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反映与论证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从左至右,人类活动的认识成分逐渐减少,实践成分逐渐增多;右端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通过人类的活动,使现实世界发生改变。
根据认识与实践成分的多少,大致可以把人类活动分为三大类:a.以认识为主的活动,形成改造世界的观念;b.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中间类型,将观念变为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案;c.以改造世界为主的活动,将方案变为改造世界的行动。
根据人类活动的类型不同,我们不妨将高等教育分成三大类:A.学术研究型高校(对应于a ),主要进行以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为学科基础的高等基础科学教育,包括各种理科院校和文科院校。
B.专业应用型高校(对应于b ),主要进行以应用科学(包括工学、农学、医药学、法学、商学、管理学等)为学科基础的高等应用科学教育,包括工科院校及经济人文类的专业性院校。
C.操作实施型高校(对应于c ),主要进行将科学原理与方案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法与技能的教育,包括目前各种职业技术院校及一些实践性、岗位针对性很强的高校。
高校类型划分见图2。
图2高等学校类型划分示意图二、各类高等学校的特色定位为使研究更为简约、直观,在此采用模式图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如图3所示,以实践性为横坐标,认识性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
纵坐标代表教育类型的认识维度,主要指对人才认识世界能力的培养要求;横坐标代表教育类型的实践维度,主要指对人才改造世界能力的培养要求。
纵坐标数值越大,表明学生的认识能力愈强,理论基础愈宽厚,对职业岗位拥有广泛的适应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横坐标数值越大,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愈强,对某一特定岗位的适应期短,进入工作角色快,实际操作或运作能力强。
坐标系中大三角形表示整个教育体系,三类高校各处于大三角形的不同区域,依认识性由高到低的不同,分别为学术研究型高校、专业应用型高校、操作实施型高校,其实践性则总体上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
依认识性与实践性所占比重的不同,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在其中一个区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图3各高校类型定位比较模式图(一)学术研究型高等学校学术研究型高校旨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着重于对世界的发现与解释,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从对世界的认识中提炼出作用于世界的规律、原理。
它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有较高的造诣。
在模式图中,学术研究型高校处于最上层,即认识成分最多,实践成分相对最少(见图3)。
这一特征体现在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培养・411・目标看,学术研究型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基于对世界深入认识基础上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侧重于规律的探寻和原理的挖掘;从课程体系看,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成熟性,是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从教学内容看,实施以纯粹的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学科教育,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教学,理论色彩浓厚;从教学方式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且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是为更好地理解理论服务的。
(二)专业应用型高等学校专业应用型高校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是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中间类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侧重于将理论研究的业已成熟的原理、规律转化为某一专业领域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行动规范。
专业应用型高校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为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模式图中,专业应用型高校处于中间层,即认识成分与实践成分相接近(见图3)。
这一特征使其在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不同。
从培养目标看,专业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将规律、原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施方案;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均较学术型高校的理论性降低,实践性增强,更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转化能力的培养。
(三)操作实施型高等学校操作实施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注重如何将现成的行动方案转化为现实。
操作实施型高等学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为宽阔的知识面,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在模式图中,操作实施型高校处于最底层,即认识成分相对最少,而实践成分最多(见图3)。
这一特征在教育体系各个方面的表现是: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将改造世界的原理、方案最终转化为现实,其培养的是具体实施型人才;从课程体系看,它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强调实践上全方位的可操作性,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认识体系的统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是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能结构来安排教学,理论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方式上,以实验课、实训课等实践环节为主,课堂教学为辅,且其理论教学主要是为更好地实施操作服务的。
三、结论及意义(一)结论综上所述,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角度,按照认识成分由多到少,相应地实践成分由少到多,将高等学校类型划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操作实施型三类。
根据培养目标中实践与认识成分所占比重的不同,任何高校都可以在实践—认识坐标系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由于各高校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他们在教育体系各个方面的差异。
(二)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高等学校类型划分不决定于教育层次、科研规模、办学形式以及学习年限等外在化因素,而是决定于教育内在质的规定性,决定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差异。
依据培养目标中实践与认识两大因素所占比重的不同来进行高校类型的划分,第一,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从诸多教育因素差异中抽取出本质。
教育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目标,其他特征都是从属于这一根本特征的,如果舍而求其次,将使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实践陷入混沌而不能自拔的境地。
第二,利于高等学校在发展中明确自身的定位与特色。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比较趋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比照学术研究型目标培养人才,普遍存在着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办学机制、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方法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又使各类学校职能相互重叠,以至人才市场出现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
各高校应自觉遵循自身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在办学机制、教学管理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理性发展之路。
第三,为国家政策部门分类制定评估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持。
因为评估是办学的指挥棒,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制度和相关政策都倾向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则极易造成各校纷纷争“大规模”、“高层次”、“综合化”的弊端,进而导致人才类型单一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等学校各类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例是不均等的,基本呈金字塔形。
塔基为操作实施型高校,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类型,塔身为专业应用型高校,塔顶为学术研究型高校,其社会需求量最小(参见图3)。
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各类型高校由于社会功能不同,使其社会需求量各不相同。
国家在统筹规划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区别的政策:・511・一方面,应集中力量办好为数不多的学术研究型高校。
因为学术研究型高校是大学精神的最突出代表,对于超越具有时代局限的功利性世界,探求真理,引领社会文化,提升社会格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类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其所培养的人才往往能对整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准、社会的发展方向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