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形态
- 格式:pdf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1. 引言1.1 介绍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网络连接起来,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校园内各种设施和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了校园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教室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教室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收集教室内的数据,实现智能化的教学和管理。
教师可以通过智能黑板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座位定位系统找到自己的座位,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便利性。
在安防监控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安防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校园安全管理。
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及时发现并处理,提高校园的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智慧校园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助力学校提高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1.2 智慧校园建设背景分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智慧校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内各种设施和设备之间的信息互联,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师生提供更便利、更安全、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传统的校园管理中,教室管理、安全监控、图书馆服务、考勤管理等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题,比如信息传递不及时、监控盲区较多、借阅书籍不便利、考勤统计不精准等。
而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教室自动化管理、全方位安防监控、智能图书馆服务、精准考勤统计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各大学校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校园管理推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新阶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和机遇。
2. 正文2.1 智能教室管理系统智能教室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室的智能化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
天津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0.21•【字号】津教政〔2020〕15号•【施行日期】2020.10.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各高等学校:现将《天津市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标准》(2020年版)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0年10月21日天津市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标准(2020年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2020年10月目录一、总体要求(一)建设目标(二)智慧校园总体结构二、运营层三、应用服务层(一)服务平台1.教学管理2.学生管理3.人事管理4.财务系统5.科研管理6.办公自动化7.资产管理8.一网通办(二)教学资源及其平台1.数字资源建设2.教学资源平台(三)治理平台1.平安校园平台2.智能信息化后勤平台四、支撑平台层(一)统一接口服务(二)通用服务(三)数据服务(四)系统集成平台(五)物联网平台五、基础设施层(一)校园弱电系统(二)校园网络1.校园主干网络2.校园网络出口(三)数据中心机房六、校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七、运维平台一、总体要求(一)建设目标天津市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是在《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战略以及《天津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下,对天津市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整体业务和校园环境进行数字化建设,支撑学校各项业务开展智慧化应用的系统工程。
天津市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与智能技术,结合业务需求,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网络安全体系化建设、信息数据资源建设、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教师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和教育治理能力等,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智慧校园总体结构智慧校园应基于校园的具体业务进行业务流程信息化和实体校园数字化以及智慧化,智慧校园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物联网控制的教室管理系统的研究发表时间:2020-12-02T12:19:38.910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20期作者:陈旻娜陈佳姮范馥媛刘建飞李荣慧[导读] 教室管理系统是采用物联网技术、结合环境传感器、APP小程序开发、云计算等搭建的一个关于教室控制、管理的智能化系统陈旻娜陈佳姮范馥媛刘建飞李荣慧哈尔滨理工大学,山东省荣成市,264300摘要:教室管理系统是采用物联网技术、结合环境传感器、APP小程序开发、云计算等搭建的一个关于教室控制、管理的智能化系统。
该系统将校园生活中的自习室座位占取、教室灯光调节、教室资源管理等活动便捷化,利用MCU和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实现自习室占取系统,利用光线传感器采集室内外光线亮度数据以调节室内光线,利用称重传感器反馈数值以监测教室座位动态。
最终将师生的校园活动与教室资源以及智能终端相结合,使得校园生活中有关教室资源的使用能够智能化、高效化、简便化。
关键词:物联网节能传感器智能化由于国内人口数量所致,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在各种公共资源使用紧张的同时,能源又很容易造成浪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使师生有舒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本系统以节约能源,创建更舒适的自习环境,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为核心,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室智能控制系统避免人性的失误和纰漏,解决校园资源浪费的问题。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随着技术的成熟,物联网几乎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智能家电、无人驾驶交通工具、污染在线检测、物流实时监控平台系统等。
我们将物联网与校园生活相结合,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室管理系统,其中包含了教室座位管理系统、教室用电资源使用控制系统等,这势必会使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大地便捷化、智能化。
一、基于物联网控制的教室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教室的人数、温度、光线强度,继而通过单片机对教室的用电器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在教室没有使用者,或者不必开启某功能的时候,及时关闭用电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智慧校园的设计与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教育也不例外。
智慧校园这一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
智慧校园是指以智能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标,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校园服务,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智慧校园的设计与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校园设计的核心。
资料的信息化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智慧校园需要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实验室、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为教学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和便利。
1、校园网为了能够支持教学和管理工作,智慧校园需要拥有一个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平台。
校园网不仅可以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还应该能够满足大量师生上网、在线交流的需求。
校园网还需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查杀等技术手段,以保障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安全。
2、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是智慧校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多媒体教室不仅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为教学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呈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室的装备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包括多媒体播放器、电子白板、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多媒体教室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互动教学,让教学更加具有参与性和趣味性。
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智慧校园的后台管理系统之一,它能够提供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服务。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学生信息、教务信息、课程信息等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透明和规范化。
同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4、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智慧教育内涵和特征(杨现民)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杨现民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
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
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
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
“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
“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
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ata Base Technique •数据库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79【关键词】物联网 教学管理系统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相匹配,理论和实践相协调。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采取了传统的教室+实训场地的形式完成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方面存在缺陷,如何弥补这种缺陷进而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效率是摆在职业教育改革面前的一大问题。
物联网是联通物品与互联网的一种扩展性、延伸性网络,实现对物品的识别、追踪、监督和实时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对于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利用物联网的特性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构建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使信息管理技术融入教学,通过物联基于物联网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贾世奎 樊明睿网帮助教师搭建知识的架构,布局教学计划,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
因此,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结合职业学习教学需求,尝试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为职业学校网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由于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使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联系密切,让理论知识能够学生的实操,实操的结果也能及时反馈到教师手中,教师也能利用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中,实操训练的项目时间和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学习的考核和学生出勤率考核也是关系到教学管理的重要问题。
因此,系统需要对接多个接口,涵盖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三方面主要的功能需求。
教师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了在线的授课,课件的制作,在线的指导,学生问题的收集和管理,实训的安排,实训情况的管理,理论习题的批改,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等。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物联网技术》为例刘晓爽,李建锋,康红俊(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物联网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如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基础知识,也涉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诸多方面。
因此,想学好这门课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所需课时也较多。
鉴于《物联网技术》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这里将MOOC和混合式学习理论应用于《物联网技术》教学过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简要介绍MOOC和混合式学习理论;其次,针对《物联网技术》课程理论性强、实验条件较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MO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物联网技术》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
关键词:MOOC;混合式学习理论;物联网技术;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3-0161-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on Blended Learning Mode Based on MOOC—Taking"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as an ExampleLIU Xiao-shuang,LI Jian-feng,KANG Hong-jun(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050061,China)Abstract: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requires a lot of basic knowledge,such 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computer network and other professional basic knowledge,but also involves management science,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aspects.Therefore,students want to learn this course well needing good theory foundation.The course also needs many hours to be instructed.In view of the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nature of"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this paper ap⁃plies MOOC and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eaching mode.First,MOOC and hybrid learning theory are introduced briefly;Secondly,in view of the strong theoretical na⁃ture and poo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a Blended Learning Mode based on MOOC is proposed, which deepens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is course content and improves students'ability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Key words:MOOC;Blended Learning Theory;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Teaching Research1引言随着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慧校园系统是一种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平台开发的智能化校园管理系统,它可以通过集成智能硬件、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校园设施、设备、人员等的综合管理和智能化服务。
本文将从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介绍智慧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前期规划在制定智慧校园系统设计方案前,需要明确的是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具体来说,需要考虑学生、教职员工以及校园设施的各种需求和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智慧技术提高校园管理和服务效率。
为此,可以以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规划等方法,从各种维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调研阶段:对于智慧校园系统的规划,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对国内外已有的智慧校园系统进行调研分析,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现状,探索最新的应用场景。
同时,针对校园内部的情况,需要对学生、教职员工、设施设备和校园风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以明确智慧校园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需求分析阶段: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进行分析,确认系统开发的内容、目标用户、应用场景、数据采集等。
详细分析每个功能点的关键性,确定系统特点,系统与其他现有系统的接口和交互的具体方式等。
系统规划阶段:针对系统需求和分析结果,进一步从技术、人力、资源、预算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包括调配开发资源、各项指标的归纳、确定开发时间和流程等。
通过系统规划,确定项目开发的具体时间和成本预算。
二、设计方案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对智慧校园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
具体而言,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技术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UI设计等,以满足校园内的管理需求。
对于每一方面,开发团队需要充分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做出最优方案。
功能模块设计:基于调研和需求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明确系统所需的功能模块,如考勤管理、校园安全、教学评估等模块,拆分出各模块对应的业务逻辑和数据交互流程,以实现最优的模块互动效果。
“物联网”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摘要: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涉及众多领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将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相关技术将各种物件链接而形成网络,其中所有物品都有唯一的数字化、网络化标识,方便识别、管理与共享。
本文从物联网发展出发,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和技术,阐述了传统学习方式和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
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作者通过分析,认为这一新的时代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物联网,学习方式,云计算从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中英文字面来看,物联网不但强调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相关技术链接而形成网络,使得所有物品都有数字化、网络化标识,方便识别、管理与共享,它还具有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强调“anythingsconnection”,而“things”不但包括现实世界的物件(object),也包括各种计算设备(computer)与虚拟空间的人工物件(artifact),还包括网络用户(human)[1]。
可见,在广义上,物联网实际上是包含了对物件之间、人与物件之间、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物件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1]: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有望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1.物联网发展概述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Labs)[2]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之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随后发布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3]。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教育部于2018年4月18日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变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此做了相应研究。
一、有效运用大数据,推动基础教育重大变革2018年5月3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拓思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6—2017)》在北京发布。
该书中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胡国友提到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决定着基础教育的未来,是实现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同样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模式。
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决策。
(一)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多方面变革,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工作更应该致力于满足个性化教育,探索教学新模式。
教育大数据是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的关键。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个性化教育变为了可能,我们可以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
通过对教育基础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建立学习评价模型,以可视化的图表更直观地呈现学生学习情况,更鲜明地展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教师及时做出有效的教学干预。
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避免教师进行重复的人工统计,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得到全班所有学生的统计分析数据,了解每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每名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计划,真正地实现个性化教育。
物联网技术1450 引言受突如其来的全球范围的疫情影响,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线下教学大规模转移到线上。
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成为“新常态”。
教学方式、教学关系不断升级,发展为“人人(Who)”“时时(When)”“处处(Where)”皆可开展学习的新教育形态。
课堂由传统的教师、学生、课程构成的三维结构逐渐转变为新的四维结构,即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1]。
“通信原理”课程作为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和考研课,是从基础到专业、理论到应用的衔接桥梁[2-4]。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宗旨开展学情分析,确立课程目标要求,落实OBE理念,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初步探索,打造科教融合、信息技术融合、多维评价融合、教学资源融合和虚实融合的“五位一体”融合教学模式,教学创新效果显著。
1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1.1 落实OBE理念,分析学情明确目标“通信原理”课程讲授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与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技术的发展研讨其典型应用[5-7],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知识点繁多,概念和公式抽象,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感觉学习难度较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
“通信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由于面临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开始关注相关行业发展,这对在课程教学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突出学以致用。
1.2 以“问题”为导向,授人以渔秉持“通古今之变,识旧物而言新”的理念,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通信系统中调制、编码、传输等核心内容,按照“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组织,突出经典的传承,培养科学思维;以5G前沿创新内容为拓展,培养创新思维;融入华为事件、毫米波通信国际标准、5G 编码标准之争等热点素材,力求激发学生敢于创造、努力探索的精神,帮助学生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
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
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四、课程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具体目标1)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间的理论联系与技术支持能力掌握一定物联网技术组网能力具备一定物联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2)知识目标掌握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了解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了解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了解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了解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五、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子情境参考课时学习情境一物联网体系结构(1)子情境物联网体系结构4学习情境二物联网感知层技术(2-5)子情境物品信息编码4子情境自动识别技术6子情境嵌入式系统6子情境定位技术4学习情境三物联网传输层使用子情境传感器4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探究作者:姜春雷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根据物联网总体架构特点,得出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方案。
提出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体系结构,并从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三个层次作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69-021、引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校园信息化程度。
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建有数字校园,学校教学、办公、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对校园数字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数字校园提供的服务功能与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完善和增加数字校园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使其逐步向智慧校园转变。
“智慧校园”是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由浙江大学提出的概念,其蓝图是建设一个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便于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智能化校园。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开始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在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策略之后,物联网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遍及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社会各个领域,物联网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来了又一次新科技产业革命。
2、物联网概述2.1物联网概念及特征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单的讲就是物与物连接的网络,所有实物都可以通过网络交互。
具体的讲就是物体通过绑定射频识别装备、传感器或通过二维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手段,遵循约定协议,接入到互联网或其他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的互通。
从技术角度讲,物联网应具备3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感知物品信息;二是可靠传输,通过现有各种网络途径,将感知到的物品信息实时、准确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接收到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控制。
物联网信息化的成果有哪些物联网信息化以其智能化、自动化、跨界融合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产业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领域,介绍物联网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一、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品质。
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的应用,使得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及时监测和控制,保证了农作物的稳定生长。
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精确浇水,减少用水量,提高节水效果。
同时,物联网技术也用于农产品追溯系统,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可追溯的证据。
二、工业物联网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实现了智能制造。
通过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现了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预防设备故障,降低生产成本。
智能物流系统可以对产品进行实时跟踪和管理,提高仓储和物流效率。
智能制造,使得生产线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自动调整产品组装和包装,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三、交通运输物联网信息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通过无线通信和定位技术,实现了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提高了交通流量的调控能力。
智能导航系统通过实时道路信息,提供最佳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和旅行时间。
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在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停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教育物联网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
通过智能教室设备和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学生穿戴设备和智能校园管理系统,提供了安全的校园环境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评估,提高了教育质量。
五、医疗物联网信息化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智能医疗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醒医生进行干预。
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同时,物联网技术也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来说,物联网信息化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领域带来的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