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步步高大一轮复习_第4章——专题讲座四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42
学案46 生态环境地保护课前准备区一、1.(1>人口基数(2>①14.5②162.(1>土地资源(3>能源(5>环境污染想一想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二、1.气候臭氧层荒漠化污染动动脑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学燃料地燃烧;酸雨成因:煤、石油等化学燃料地燃烧.2.(1>植物微生物基因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①直接价值②间接价值③潜在价值(3>①就地保护②易地保护思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地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地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地多样性.从进化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地原因是生物生存地多种多样地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地选择.三、1.自然、经济、社会2.(1>生物多样性(3>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1>人类地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限地,过度利用使其减少.(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地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地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地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地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2.(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地力度.(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洋地污染.(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5>推进生态农业.探究示例1B[环境容纳量表示地是环境所允许地最大值.我国现有地人口并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地人口环境容纳量.随着人口地增长,会带来相应地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地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变式训练1B[在无粮食进口地情况下,人口地增长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地国家生存地最长久.]思路导引读图获取信息:A国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呈反比;B国二者大致同步;C 国后期人口增长远超过了粮食产量地增长;D国后期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探究点二酸雨SO2温室效应CO2氟利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石油泄漏沙尘暴探究示例2C[酸雨形成地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地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而使雨水地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地.]变式训练2B[“牧童经济”模式是指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地经济模式,是人类地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火山爆发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为因素引起地.]探究点三1.(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地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地生态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价值①直接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③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地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永远无法再生了.2.(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3>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4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探究示例3C[生物多样性地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地结果;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地多样性会逐渐加强;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生物系统中地组分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地产生,从而为生物地进化提供了大量地原材料,其中,可能有一些会适应某种变化地、生存所必需地遗传类型,因此,遗传多样性地提高对生物地进化是有利地.]变式训练3B[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地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地调节作用.]构建知识网络物种生态系统直接可持续课后练习区1.B[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地今天,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地水平有了很大地飞跃,粮食地产量大大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世界人口也在飞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地增长速度及资源、能源地开发速度,因此造成了世界资源枯竭、能源缺乏、粮食不足,而且人口地增长、工业地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人口膨胀这个问题.]热点链接人口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永恒地话题,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地突出表现是环境污染,围绕生物学知识考查地主要有富营养化(蓝藻事件、水华与赤潮现象>、水污染(石油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DDT等有机磷农药引起地生物富集现象及危害等.2.D[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地紫外线.]3.ABD[地点3溶氧量减少主要是由水中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引起地.]4.A[首先明确,产生温室效应地原因是大气中CO2地含量增加,而CO2地含量在大气中增加地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地大量燃烧.要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地危机,需采取措施降低大气中CO2地含量.]5.D6.ABD[因处于不同海拔高度地菁草属于同一物种,故原海拔高度不同地菁草株高地差异表现地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物种多样性.同一物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个体之间可以杂交.不同海拔高度地菁草种子在海拔高度为零地某一花园中株高地差异说明遗传地差异.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菁草株高,需原海拔处地数据,若与原海拔处地数据相同,说明遗传差异影响株高,若与原海拔处地数据不同,说明环境差异影响株高.]7.C[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地球上地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地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地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错误,许多野生生物地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属于生物多样性地潜在价值;C正确,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地主要原因,如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乱捕滥猎及盲目引种等;D错误,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应建立合理地开发利用机制.]模型构建保护生物多样性8.C[A和B为直接价值;D为间接价值;石油是生物产品而非生物.] 9.B[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地现象.互花M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地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项正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地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原产我国,在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属于迁地保护,C项正确;盐城地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地就地保护,D项正确.]知识链接外来物种入侵——人类自找地麻烦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类地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地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地生物,而可能成为真正地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地生态环境.外来物种地入侵可能引起:当地物种数量直接减少、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等.10.(1>减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逐渐减弱食物链(网>(2>该种群地数量将越来越少. (3>群落(4>物种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三丁基锡解读(1>由于较低浓度地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地雌性激素地合成,造成雌性动物体内雌性激素减少,所以繁殖功能减弱.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地场所,胸腺萎缩后T淋巴细胞减少,则T淋巴细胞对应地细胞免疫减弱.在体液免疫中,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所以T淋巴细胞减少,体液免疫也会减弱.(2>有机锡污染后,鱼地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可以预测该种群地数量将会越来越少.(3>该题考查物种多样性地变化以及优势种地问题,这些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地内容.(4>生态系统中地组分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差.因为要探究细菌能不能分解三丁基锡,所以培养基中应添加三丁基锡,以便观察海洋底泥中地细菌能不能将其分解.11.(1>“J”人口最大容纳量(2>生活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解读(1>由于海岛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因此在m年内当地人口增长应呈“J”型曲线增长.而随人口数量增加,环境阻力增大后,应呈“S”型曲线增长,因此n线应为“S”型曲线地K值.(2>当人口数量增长到O点时,由于此时远远大于K值,生态系统地生活资源是有限地,人口过多,必然导致生活资源地短缺(如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地破坏,生产、生活活动增多,又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最新考纲] 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分析解读] 1.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主要特点。
2.运用资料,考查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措施。
3.结合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或者PM2.5最新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来源、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具体事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4.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最新信息,考查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原因。
5.结合近期石油价格波动,考查能源问题及应对措施。
6.结合我国实施的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考查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考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与危害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①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
②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右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2)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3)试指出③区域出现的世界性环境问题。
专题讲座三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1.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过程(1)气体制备实验装置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2)气体制备的一般实验操作步骤①组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药品;④排尽装置内的空气;⑤验纯;⑥反应;⑦拆除装置。
2.气体发生装置依据制备气体所需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将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三类: (1)固体+固体――→△气体发生装置:制备气体:O 2、NH 3、CH 4等注意事项: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③固体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内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气体导出。
⑤如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2)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气体 发生装置:(a) (b) (c)制备气体:Cl 2、C 2H 4等注意事项:①烧瓶应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先把固体药品放入烧瓶中,再缓缓加入液体。
③分液漏斗应盖上盖,注意盖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颈部的小孔。
④对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⑤液体+液体――→△气体时要加沸石,防止暴沸,如用(b)装置制取乙烯时需加碎瓷片。
⑥(c)装置中导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3)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 发生装置:制备气体:H 2、CO 2、NO 2、SO 2、NO 等注意事项:①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备,当制取气体的量不多时,也可采用简易装置。
②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作用而无法使用。
③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大小要适宜。
④加入液体的量要适当。
⑤最初使用时应待容器内原有的空气排净后,再收集气体。
⑥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他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讲座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讲座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讲座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全部内容。
专题讲座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1.大气污染及防治。
(1)雾霾天气的成因及防治。
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燃煤、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因此防治的重点是控制颗粒物的排放,改变能源的使用结构,减少煤炭的消耗,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做到节能减排。
(2)二氧化硫引起的大气污染与防治。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成熟的脱硫技术是造成我国城市二氧化硫排放严重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危害巨大,它形成的酸雨危害人体健康及植物的生长,使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等,消除二氧化硫对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有:①钙基固硫法:工业上常用生石灰和含硫的煤混合后燃烧,燃烧时硫、生石灰、O2共同反应生成硫酸钙,从而使硫转移到煤渣中,反应原理为2CaO+2SO2+O2错误!2CaSO4。
②氨水脱硫法:该脱硫法采用喷雾吸收法,雾化的氨水与烟气中的SO2直接接触,反应方程式为NH3+SO2+H2O===NH4HSO3,2NH3+SO2+H2O===(NH4)2SO3,2(NH4)2SO3+O2===2(NH4)2SO4.③钠、碱脱硫法:用NaOH/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Na2SO3和NaHSO3,反应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Na2CO3+SO2===Na2SO3+CO2,Na2SO3+SO2+H2O===2NaHSO3。
专题讲座五 无机框图题的解题策略1.解题策略无论推断题属于哪种形式,均遵循这样的推断思路: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寻找“突破口”,突破点由点到面、随时检验,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正推或逆推),验证确认。
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依物质的特性或特征转化来确定“突破口”,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
我们可以将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及推理过程表示如下:推断题――→审题⎩⎪⎨⎪⎧⎭⎪⎬⎪⎫明显条件隐含条件――→抓关键(突破口)⎩⎪⎨⎪⎧⎭⎪⎬⎪⎫结构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特征其他特征――→推断结论―→验证 2.解题“突破口” (1)物质的特殊颜色 相关知识: ①有色固体:a.红色:Cu 、Cu 2O 、Fe 2O 3;b.红褐色:Fe(OH)3;c.黄色:AgI ;d.淡黄色:S 、Na 2O 2、AgBr ;e.蓝色:Cu(OH)2;f.黑色:炭粉、CuO 、MnO 2、FeS 、CuS ;g.紫黑色:KMnO 4、I 2;h.白色:Fe(OH)2、CaCO 3、BaSO 4、AgCl 、BaSO 3。
②有色溶液:Fe 2+(浅绿色)、Fe 3+(黄色)、Cu 2+(蓝色)、MnO -4(紫红色)、Fe 3+与SCN -(血红色)、I 2与淀粉(蓝色)等。
③有色气体:Cl 2(黄绿色)、Br 2(g)(红棕色)、NO 2(红棕色)、I 2(g)(紫色)、O 3(淡蓝色)等。
④火焰颜色:a.焰色反应:Na +(黄色)、K +(紫色)、Ca 2+(砖红色)等;b.蓝色:CO 在空气中燃烧;c.淡蓝色:S 、H 2、CH 4等在空气中燃烧;d.苍白色:H 2在Cl 2中燃烧。
【例1】 (2012·四川理综,26)下列框图中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常见的物质或其溶液,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A 、B 为气态单质,F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单质;E 、H 、I 为氧化物,E 为黑色固体,I 为红棕色气体;M 为红褐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