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墙柱的高厚比验算
- 格式:ppt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10
砌体结构设计墙、柱的高厚比验算墙柱高厚比(Ratio of Hight to Sectional Thickness of Wall or Column):砌体墙、柱的计算高度与规定厚度的比值。
即规定厚度对墙取墙厚,对柱取对应的边长,对带壁柱墙取截面的折算厚度。
墙、柱的高厚比验算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墙柱的稳定性。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03-2011 第6.1节6.1.1 墙、柱的高厚比应按下式验算:β=H0/h≤μ1μ2 [β](6.1.1)式中:H0——墙、柱的计算高度;h——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应按表6.1.1采用。
注:1 墙、柱的计算高度应按本规范第5. 1.3条采用;2 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墙间的距离s≤μ1μ2[β]h时,墙的高度可不受本条限制;3 变截面柱的高厚比可按上、下截面分别验算,其计算高度可按第5. 1.4条的规定采用。
验算上柱的高厚比时,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6.1.1的数值乘以1.3后采用。
表6.1.1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值注:1 毛石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应按表中数值降低20%;2 带有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的组合砖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中数值提高20%,但不得大于28;3 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化的新砌砌体构件高厚比时,允许高厚比对墙取14,对柱取11。
6.1.2 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 按公式(6.1.1)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应改用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hT,在确定截面回转半径时,墙截面的翼缘宽度,可按本规范第4.2.8条的规定采用;当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s应取与之相交相邻墙之间的距离。
2 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可按公式(6.1.1)验算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取墙厚;当确定带构造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s 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修正系数μc,μc可按下式计算:μc=1+γ(bc/l) (6.1.2)式中:γ——系数。
砌体高厚比验算的重难点分析1. 计算公式墙、柱高厚比按下式进行验算:[]012H h βμμβ=≤ 式中0H —墙、柱的计算高度,按表8-3采用;h —墙厚或矩形柱相对应的边长;1μ—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51902124011.μmm h . μmm h ====时,时,mm h mm 90240>>可按插入法取值。
2μ——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
按下式计算: s 2b 10.40.7sμ=-≥式中 s ——相邻窗间墙之间或壁柱之间距离;s b ——在宽度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2. 计算步骤及要点(1) 计算构件的实际高厚比,即计算高度和相应方向边长的比值,对于墙体来说,也就是计算高度和墙体厚度的比值。
(2) 判断所验算的墙体是否为承重墙,如果是承重墙,则1 1.0μ=,即不需要进行修正,否则,需要按照墙体厚度进行修正。
(3) 计算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2μ,要注意计算所得值大于等于0.7,否则取为0.7。
(4) 判断墙体实际高厚比是否小于允许高厚比,即[]012H h βμμβ=≤是否成立。
成立,则意味着墙体的高厚比满足要求。
3. 举例分析〔例题〕某单层食堂,横墙间距S =26.4m ,为刚性方案,H 0=H ,外纵墙承重且每3.3m 开间有一个1500×3600mm 的窗洞,墙高H=4.5m ,墙厚240mm ,砂浆采用M2.5。
试验算外纵墙的高厚比是否满足要求。
【β】=22【解】 外墙承重, 故0.11=μ;外墙每开间有1.5m 宽的窗洞,:2 1.510.410.40.8183.3s b s μ=-⨯=-⨯= 012450018.75240[] 1.00.8182218.0H h βμμβ===>=⨯⨯= 不满足要求。
砌体高厚比验算详解及例题1.欧阳引擎(2021.01.01)2. 计算公式墙、柱高厚比按下式进行验算:式中0H —墙、柱的计算高度,按表8-3采用;h —墙厚或矩形柱相对应的边长;1μ—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51902124011.μmm h . μmm h ====时,时,mm h mm 90240>>可按插入法取值。
2μ——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
按下式计算:式中s ——相邻窗间墙之间或壁柱之间距离;s b ——在宽度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3. 计算步骤及要点(1) 计算构件的实际高厚比,即计算高度和相应方向边长的比值,对于墙体来说,也就是计算高度和墙体厚度的比值。
(2) 判断所验算的墙体是否为承重墙,如果是承重墙,则1 1.0μ=,即不需要进行修正,否则,需要按照墙体厚度进行修正。
(3) 计算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2μ,要注意计算所得值大于等于0.7,否则取为0.7。
(4) 判断墙体实际高厚比是否小于允许高厚比,即[]012H hβμμβ=≤是否成立。
成立,则意味着墙体的高厚比满足要求。
4. 举例分析〔例题〕某单层食堂,横墙间距S =26.4m ,为刚性方案,H 0=H ,外纵墙承重且每3.3m 开间有一个1500×3600mm 的窗洞,墙高H=4.5m ,墙厚240mm ,砂浆采用M2.5。
试验算外纵墙的高厚比是否满足要求。
【β】=22【解】外墙承重,故0.11=μ;外墙每开间有1.5m 宽的窗洞,:不满足要求。
修正,否则,需要按照墙体厚度进行修正。
计算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 卩2,要注意计算所得值大于等于 0.7,否则取为 0.7。
成立,则意味着墙体的高厚比满足要求。
3.举例分析〔例题〕某单层食堂,横墙间距 S = 26.4m ,为刚性方案, 间有一个1500 X 3600mm 的窗洞,墙高 H=4.5m ,墙厚240mm ,砂浆采用 M2.5。
试验算外 纵墙的高厚比是否满足要求。
【B 】=22 【解】外墙承重, 故片=1.0 ;外墙每开间有1.5 m 宽的窗洞,:,, b s 1.5巴 =1 —0.4 咒亠=1 —0.4咒——=0.818s 3.3n H 0 4500 P =——= ----------- =18.75 h 240A 巴卩 2[P] =1.0 X0.818 X22 =18.0不满足要求。
砌体高厚比验算详解及例题 1.计算公式 墙、柱高厚比按下式进行验算: 0=土< 已卩2 [P] h式中H 0 —墙、柱的计算高度,按表 8— 3采用; h —墙厚或矩形柱相对应的边长; 出一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240 mm >h >90mm 可按插入法取值。
h ――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
按下式计算: h = 240 mm 时 也=1.2, h =90mm 时凶 = 1.5 ,b s 卩2 =1 -0.4」>0.7 s 式中 s ――相邻窗间墙之间或壁柱之间距离;b s ――在宽度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3 ]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2.计算步骤及要点 (1) 计算构件的实际高厚比,即计算高度和相应方向边长的比值,对于墙体来说, 也就是计算高度和墙体厚度的比值。
判断所验算的墙体是否为承重墙,如果是承重墙,则已=1.0,即不需要进行判断墙体实际高厚比是否小于允许高厚比,即P =丄^ <生卩2 [P ]是否成立。
hH 0=H ,外纵墙承重且每 3.3m 开。
一般墙,柱高厚比计算公式
一般墙柱的厚度与高度的比例,是由结构设计师根据墙柱的功用
和设计要求来决定的。
计算公式取决于使用的结构设计规范,例如,
对于一般住宅建筑,可以使用以下最小柱高厚比公式:
柱高厚比= (柱高度) / (柱厚度)
根据建筑规范,一般要求柱高厚比不得小于10。
这意味着柱高度
至少是柱厚度的10倍。
然而,准确的柱高厚比公式应该根据具体的建筑设计要求和结构
负荷进行计算。
其他影响柱高厚比的因素包括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状况、建筑材料的强度等。
在某些需要更高结构稳定性的建筑中,柱高厚比可能会更大,以
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通常需要更大的柱直径或者使用更强
的建筑材料。
总之,柱高厚比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规范来确定的,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因此,在设计
建筑时,需要由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计算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