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良性肿瘤(经蝶骨垂体部分切除术)临床路径【2020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良性肿瘤(ICD-10:D16.4)行单纯颅骨肿瘤切除术或颅骨肿瘤切除术加一期颅骨成形术(ICD-9-CM-3:02.04-0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1)病史:病程较长,常偶然发现;(2)无痛或局部轻度疼痛及酸胀感包块;(3)部分较大的内生型肿瘤可产生脑组织受压引发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癫痫发作等;(4)极少数巨大肿瘤可产生颅高压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5)部分位于颅底的肿瘤可产生颅神经压迫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听力减退等。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加骨窗像检查):表现为骨质增生或破坏;如侵犯颅底,必要时可行三维CT检查或冠状位扫描;(2)X线平片检查:可表现为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3)MRI检查可了解肿瘤侵入颅内程度。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对于肿瘤较大而影响外观、内生型肿瘤出现颅压高或局灶性症状者应当行颅骨肿瘤切除术。
术式包括单纯颅骨肿瘤切除术、颅骨肿瘤切除术加一期颅骨成形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16.4颅骨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
垂体催乳素瘤临床路径一、垂体催乳素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垂体催乳素瘤(ICD-10:D35.2 M82710/0)。
(二)诊断依据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Shlomo Melmed主编,Elsevier出版,2016年,第13版)和《中国垂体催乳素腺瘤诊治共识(2014版)》等国内外诊疗指南。
1.性腺功能减退和泌乳: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或不育,男性表现为性功能低减。
部分患者可合并泌乳或触发泌乳。
2.垂体腺瘤压迫周围组织的临床表现:如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部分患者合并其他垂体功能减低的临床表现。
3.血清学测定催乳素水平升高,个别催乳素水平严重升高的患者因方法学的HOOK效应导致测定结果正常或轻度升高。
4.鞍区MRI提示垂体有占位性病变。
5.除外其他如垂体柄病变以及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生理性、药理性催乳素水平的升高等情况。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ShlomoMelmed主编,Elsevier出版,2016年,第13版)和《中国垂体催乳素腺瘤诊治共识(2014版)》等国内外诊疗指南。
1.药物治疗:溴隐亭为首选药物。
溴隐亭治疗适用于对溴隐亭敏感、无不可耐受及不良反应的患者。
对溴隐亭不耐受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不适用药物治疗情况:肝肾功能严重异常、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或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不敏感、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以及垂体瘤急性卒中有严重压迫症状的患者。
3.放射治疗:常不作为一线治疗。
适用于不能耐受药物及手术治疗患者或手术后残余肿瘤的补充治疗。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一、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x00)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不特异,常规查体发现;2.体征:附件区扪及肿物;3.辅助检查:盆腔超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或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27.x00卵巢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血清肿瘤标记物;(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宫颈细胞学筛查;(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上腹部超声,盆腔CT 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临床护理路径在垂体瘤经鼻切除术中的应用
潘向红;张启霞
【期刊名称】《国际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垂体瘤经鼻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
方法选取在我院拟行经蝶入路肿瘤切除的垂体瘤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术前佤时、住院时长、治疗花费及患者好评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费用、术前候时、住院总时长及对疾病的了解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中,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术前候时、住院时长及治疗花费明显降低,对患者好评度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总页数】2页(P2654-2655)
【作者】潘向红;张启霞
【作者单位】130012 吉林省肿瘤医院;长春市二道区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临床护理路径在垂体瘤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2.临床护理路径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监护期的应用
3.临床护理路径对垂体瘤经鼻
切除术患者的应用分析4.临床护理路径在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5.临床护理路径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头部MRI;(5)颅底CT扫描;(6)视力、视野检查。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1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等消化内科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颈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临床路径一、颈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部肿物(ICD-10:R22.101)行颈部探查术(ICD-9-CM-5:06.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颈部,B超或CT显示囊性或实性,边界清楚。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颈部肿物切除术,适应证为:1.颈部良性占位;2.患者全身状况可耐受手术;3.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上述ICD-10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 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B超或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增强CT或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抗菌药物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除麻醉用药外无特殊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术后用药: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用药时间1-2天。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无新鲜渗血。
3.伤口无明显积液、渗出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如肿瘤生长时间长,特别巨大,有生长迅速、疼痛或出现面瘫症状等恶变倾向时不进入该临床路径。
2.复发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酌定。
二、颈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ICD-10:D11.001),颌下腺良性肿瘤(ICD-10:D11.701),慢性颌下腺炎(ICD-10:D11.206),颌下肿物(ICD-10:D11.901),颈部肿物(ICD-10:R22.101)。
卵巢良性肿瘤诊疗常规一、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二)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包块、光滑、活动。
2.盆腔超声提示。
(三)纳入标准1.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包块、光滑、活动,边界清晰。
2.B超提示附件区囊肿≥5公分或畸胎瘤。
3.妇科肿瘤标记物正常。
4.无基础疾病、无合并症及并发症,无手术禁忌症,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
(四)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需要治疗者。
3.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者。
4.改变麻醉方式者。
(五)治疗常规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
3.抗菌素预防性应用。
4.对症治疗。
5.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血清肿瘤标记物;(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7)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超声,盆腔CT等。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七)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垂体良性肿瘤(经蝶骨垂体部分切除术)
临床路径
一、垂体良性肿瘤(经蝶骨垂体部分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垂体良性肿瘤(ICD-10: D35.2)
行经蝶骨垂体部分切除术(ICD-9-CM-3:07.6201、07.6200x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可有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Cushing征等。
2.辅助检查:
(1)检查视力、视野;
(2)1个月内头颅MRI T1、T2平扫加强化(含垂体区放大扫描);
(3)头颅CT。
3.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经蝶骨垂体部分切除术。
2.术后酌情行内分泌激素治疗。
3.术后酌情行放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35.2垂体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以下“需要特殊处理”的情况为排除入径的标准:
合并脑积水,垂体卒中,严重垂体功能低下(超过三个垂体激素轴受损);动眼神经损伤,明显海绵窦侵袭,Knosp3B 级及以上,Hardy-Wilson分级3级及以上)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内分泌检查(可于住院前完成):性激素六项(血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血清孕酮、血
清睾酮),生长激素,IGF-1(肢端肥大症者),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头颅CTA。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7-羟皮质类固醇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经蝶骨垂体部分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硬脑膜修补片。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或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冲洗鼻腔)、激素、止血剂、脱水药。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颅CT,根据垂体腺瘤类型复查相关激素水平。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视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