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报告为贯彻落实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制定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2019年我们按照方案的要求和目标,认真履职尽能,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报告如下。
一、摸清耕地利用现状县现有耕地44.73万亩,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
在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中将其划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地为高产类型田,种植玉米,常年平均产量约为600-700公斤/亩,其面积为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7%;二级地和三级地为中产类型田,种植玉米,常年平均产量约为500-600公斤/亩,其面积为27.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43%;四级地和五级地为低产类型田,种植玉米,常年平均产量约为400-500公斤/亩,其面积为14.5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60%。
二、挖掘存在的问题县垦植已有百年历史,原始植被早已被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开垦的耕地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很快,粮食单产由百斤增加到千斤以上,伴随粮食产量的提高,从土壤中摄取的养分数量不断加大,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含量数据和这次地力评价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土壤肥力变化趋势是走下坡线。
1、土壤肥力明显下降通过这次地力调查中的土壤样本化验结果可以看出,各种肥力指标基本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耕层有机质含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们长期耕种,有机质不断分解,不合理开垦,只施化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以及坡度过大的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原因所造成的。
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灌溉方式仍比较落后旱田生产中仍然是靠天降水,易受春旱威胁。
水田和菜田虽能进行排灌,但方式落后。
水田基本上仍然采用土渠的输水方式,管道输水基本没有,防渗渠道也极少。
所以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严重。
水田发展节水灌溉,旱田实行水浇,是县今后农业生产发展中需要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0.09.02•【字号】•【施行日期】2020.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各省直管县(市)农业农村局(农委):《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抓好落实。
2020年9月2日河南省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系列重要论述,按照胡春华副总理4月20日至21日在河南调研时提出的“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推进耕地地力恢复与提升”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地力现状我省现有耕地面积12288万亩,其中:水田1138万亩、水浇地6919万亩、旱地4231万亩。
全省永久基本农田10176万亩。
按地貌类型划分,平原区耕地8537万亩,占69.47%;丘陵区耕地2572万亩,占20.93%;山区耕地1179万亩,占9.60%。
2019年,我省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4.41,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9g/kg,耕层平均厚度20.4cm,近年来均呈略微提升趋势。
(二)存在问题我省农业生产具有分散化种植、高复种耕作等特点,重用地轻养地、重无机轻有机、重当前轻长远的“三重三轻”现象尚在部分地区存在,同时,耕地地力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较大。
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结合近几年全省粮食产量情况,对我省耕地地力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约占60%左右。
二是土壤有机质略有增加,但依然偏低。
2019年,我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9g/kg,比1997年的14.1g/kg增加4.8g/kg,但低于全国24.4g/kg的平均水平。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2.11•【字号】沪农委〔2016〕329号•【施行日期】2016.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县农委,市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农发〔2015〕5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上海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特此通知。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2016年12月11日上海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
本市耕地质量还存在着局部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作层变浅、补充耕地地力水平较低和小部分低产田等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
为了推进本市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作,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农发〔2015〕5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按照量质并重、用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奠定农业生态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基础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环境无害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根本。
农地灌溉能力大幅度扩大,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农地面积逐年增加,为实现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有效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工作。
但同时,在一些高标准的农田中,也存在耕地地力低、耕地环境恶化等问题。
对此,迫切需要在提高耕地质量、培育健康土壤、打造绿色农地、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的同时,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档农业用地。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引言通过高标准的农地建设,不仅可以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有效提高耕地利用率,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耕地灌溉方式和农业种植结构,实现耕地灌溉方式的优化。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国家加大改革力度,应对农用地建设管理职能分散化,实行农村集中管理农业,发展统一管理模式,从农用地布局布局,建筑规范,以建设项目的组织问题和监管评估结束,创造了农业用地建设和开发的新模式。
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高标准的农场建设是帮助耕地实现耕地充分利用、进一步实现耕地价值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用地建设中存在耕地布局无序、土地规划不统一、耕地利用不合理等情况,不仅影响农机的科学应用,也给田间作业带来诸多问题。
并不能有效激发机械化特点的优势。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用地集约化建设持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农用地建设机械化水平,需要切实解决好农业用地建设等问题。
农业用地规划和农业用地开垦。
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总结传统农田建设经验,以粮食主产区为抓手,以现代高效农业为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效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加粮食产量,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农用地建设的必要环节是耕地设备、排灌等,如果灌溉系统不完善或没有就地使用耕地设备,都会影响农地的最终产量。
中央一号文件系列解读之三坚持底线思维坚决稳住粮食生产作者:潘文博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5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 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 亿吨以上。
稳住粮食生产,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树牢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防止粮食出现滑坡,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粮食产量连续7 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仓满库盈,供给充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但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巨大的粮食需求量和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使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
一是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人口还处在平稳增长期,口粮消费将保持增长态势。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也将持续增长。
除了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外,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表现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粮经饲结构不优,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足。
二是资源约束趋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和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生态工程实施,农业用地用水空间将进一步收窄。
2023年高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真题及答案解析[问答题]1.某村经过土地托管、入股,以及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壤酸性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肥,田间管网,水利设施,泵站等建设,抵抗10年一遇灾害。
坡面平整,农田防护林等(江南博哥)),增加小农户的收入。
<1>.分别从土地托管和土地入股的生产经营模式分析,土地的“三权”是否发生了转移?<2>.结合案例,分析高标准农田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1)土地三权分置要求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并逐步完善“三权”关系。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土地承包权的前提,农户享有承包经营权是集体所有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土地流转中,农户承包经营权派生出土地经营权。
(2)土地托管和土地入股都是土地经营权放活的表现形式,并未改变土地三权分置的本质,土地所有权仍然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承包权仍归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农户)所有,土地经营权不断放活,以提高土地经营的效率和产出效益。
(3)但是土地托管和土地入股在实践中还存在明显区别:①对于土地托管而言,土地“三权”均不发生转移,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还实实在在地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可以自由选择将生产经营决策、农资购买、田间管理、产品处置等涉及土地经营权的一项或多项交由托管方代为行使,形成半托管或全托管关系,自己保留对土地经营的干预控制,并可自由退出托管关系;②对于土地入股而言,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不发生转移,土地经营权发生流转,由于土地入股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成为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股东或者成员,并用于农业生产经营。
承包方依法采取入股将土地经营权部分或者全部流转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变。
2.(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长治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及山西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部署,着力提高长治市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特制定本方案.一、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一)总体思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奠定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基本原则1、坚持量质并重、保护提升.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要求,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甑根据不同地区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取得实效.3、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与《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相衔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旌片治理,建一片成一片.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持之以恒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4、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创新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机制,发挥政府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三)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耕地土壤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203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1、耕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到2020年,全市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
2021年第3期农业论坛Cs 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杜兴端1,吕火明2(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国家粮伶安全具有重大彩响。
当前四川粮食生产面临耕地数量保障压力大、耕地宜粮生产館力形势严峻、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优先保障种粮用地,建好高标准粮田,加强粮伶科技创新,建立职业粮农队伍。
关键词:四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问题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 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四川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产粮大省、 人口大省、粮食消费大省和调入大省,粮食生产情况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四川如何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 略的重大意义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为“四个有利于”:首先,有利于稳定 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安全在全国既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代表性。
四川的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 全具有重要战略影响。
其次,有利于守住粮食产能 底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四 川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首要是要抓好粮食生产,以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和 前提。
其次,有利于缓解农业生态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以 使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区域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通过发展资收稿日期:2021 -1 -26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四川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研究” (2020JDR032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财政创新能 力提升工程项目“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调研” (2016GYSH -006);成都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 农业带建设的成都路径研究气YY0520200472)。
L üs e n o n g c h a n p i n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四川省属于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之一,粮食消费量巨大。
现阶段,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在积极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保证大宗农产品的供给,有助于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实际上,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讨论的核心问题,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长远稳定发展密切相关。
在粮食需求方面表现出不断提高的势态。
为了减小粮食产品的供应困难,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出中央政府职能作用,紧密结合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具体情况,强化当地农业基础的建设管理,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便加快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速度。
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工作做法及成效一直以来,四川省省委,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府部门对粮食生产工作均十分关注与重视,旨在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建设规划纲要》作为依据,积极建设农田水利等相关基础设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助于粮食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攀枝花市仁和区2019年大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33876亩,2018年大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28380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76亩,比去年同期增长1.48%;2019年大小春蔬菜播种面积为78683亩,2018年大小春蔬菜播种面积为75705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54亩,比去年同期增长3.51%。
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十分稳定。
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于仁和区来说,在粮食生产的过程当中,呈现出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粮食的产量。
因为相关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数量较少,没有做到配套,导致农业生产工作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全省的范围内,幅员面积为1727.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451万平方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1.09•【文号】•【施行日期】2017.01.0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7年1月9日)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严保严管。
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1.13•【文号】国办发〔2019〕50号•【施行日期】2019.11.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
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夯实基础,确保产能。
突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征,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
榆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9年第04期榆树市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近年来,始终坚持农业立市战略,亳不动摇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榆树市委、市政府着眼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牢牢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与责任,更加突出粮食生产对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最核心最基础的工程来抓,着力加强“四个能力”建设。
一、巩固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完善的农业设施和优质的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
榆树市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500万亩以上。
相继实施卡岔河清淤、“引松入榆”等水利工程,提高了该地区的防洪灌溉能力。
积极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全力保护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米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吧等措施,培吧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实现“藏粮于地”。
提高作业保障水平,每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人工防雹、人工增雨等防灾减灾措施实现全覆盖。
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规模经营能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激发农业生产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榆树市加强探索实践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榆树特色的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统种分管、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
2019年1月12日,榆树市大川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经验作法,在清华大学“‘三农’论坛”上作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扶持力度,每年落实资金2000万元以上,重点向创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 2970家。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为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按照《关于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工作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农田生态为核心,坚持〃省主导、市统筹、县实施"原则,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抓住有利时节,紧紧依靠群众,组织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持续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新建管机制,拓宽筹融资渠道,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2023—2025年,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增加粮食产能10亿公斤以上。
其中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其它区域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合理确定投资标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总投资一般不低于4000元。
三.基本原则(-)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农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整组整村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严格实行计划管控,合理安排建设进度。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土地出让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等强化本级政府投入,加强资金保障。
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标准。
(三)因地制宜,分类整治。
根据各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按照先易后难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规模、布局、内容、标准,在保证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内各组成地块进行差别化整治。
怎样才能够做到藏粮于地?201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藏粮于地”的理念。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理念,其对应的是“藏粮于库”。
提出这个新理念的背景,是粮食过剩突出,库存爆满,尤其是玉米和水稻。
藏粮于地的意义在于:粮食过剩的时候,需要减少生产;但是,生产能力不能减少。
藏粮于地的理念,非常正确;藏粮于地的做法,需要研究。
要做到藏粮于地,关键是两点:第一,保住耕地面积;第二,提高耕地质量。
保住耕地面积是基础。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只要搞建设,就必然要占地。
根据国家部门数据,近10年间,由于城乡建设、灾毁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共减少了5143万亩。
同期,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新增加了4451万亩,即净减少了692万亩。
未来,占补平衡的压力会更大。
尽管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基本农田,但是,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仍无可避免。
保护政策执行得好,减少的会少些;执行得不好,减少的会更多。
提高耕地质量是关键。
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有多种措施。
其中讨论得最多的是: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休耕轮作。
土地整治,其实也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号文件中描述的高标准农田,具有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等方面的特征。
其中最关键的、最基础的,是集中连片。
集中连片,就是把细碎零散不平整的土地,整治成大片的平整的土地。
在集中连片的整治过程中,也必然包含修建良好的田间道路、田间沟渠等。
地块的大小,可能没有绝对的标准,旱田和水田也不同,关键是要能够适应大中型农机的使用。
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小型农机既不能满足深耕等作业技术要求,也不能满足投入产出效益要求。
实行了“三权分置”之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趋势更明显,步伐在加快。
调查中发现,即便农户承包土地规模相对较大的地方,如黑龙江,农户中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而在广西,甘蔗的人工收获成本剧增,已经成为糖产发展的最大瓶颈,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
心得体会:加强农田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最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国内外历史经验都表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
深刻认识加强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能,对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加强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交通等建设占用耕地刚性增加,耕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人增地减不可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占用耕地持续增加。
而经过几十年大规模开垦,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
加强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提高耕地产能,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加强农田建设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40年来,以农民承包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彻底解决了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但是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不高、资源投入和消耗量大等原因,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加强农田建设,建设“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现灌排配套,推进水肥一体化、耕种收机械化,促进农业资源集约化高效利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解决“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整体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加强农田建设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
乡村产业兴旺既需要产能稳固、链条完整、绿色优质的产业为基础,又需要引入先进设施装备、资本、人才,更需要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为龙头。
加强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集约高效发展,稳定产业产能,促进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使农业成为有效益、有奔头的产业,既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又引导资本、人才、企业进村落地,把就业、效益、收入更多留在农村,支撑乡村产业兴旺。
实践交流|四川农业与农机/2024年2期|>>>渠县有庆镇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级试点小城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
渠县有庆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稳面积、推技术、提单产、增效益”,全力打造“巴渠粮仓”,建设粮油产业强镇,为全县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多措并举建设粮油生产强镇1.1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粮油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大小春粮油生产意见,强化党政同责,落实专人负责,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专班推进。
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16个村(社区),严格督导考核。
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大事要事急事抓,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年初下任务、一月一督查、一季一排名、年底交总账”,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1.2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出台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完善“田长制”配套措施,构建“粮仓卫士”工作机制,全面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共整治撂荒地464hm²,落实耕地年度“进出平衡”38.53hm²。
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成高标准农田3198.57hm²,占耕地面积78.08%,建成集中连片、农田基础设施好、适合宜机化作业的优质稻田现代农业园区1个,面积1000hm²。
大力推进机耕道路、农机作业下田坡道建设,着力解决农机“通行难、下田难”问题。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全面防治,深入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地膜回收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土壤肥力。
1.3落实惠农政策,保障物资供应全面落实稻谷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农政策。
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物资的储备、调度和供应,满足各时段农业生产需求。
抓好农资监管,与县农业执法大队配合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
农村·农业·农民2021.5A25浅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李璐洋 李铜山摘 要:本文从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理性阐释。
关键词:藏粮于地;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藏粮于地,顾名思义就是“把粮食藏在地里”。
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耕地具有足够的所需要的粮食生产能力。
用学术语言来讲,藏粮于地是指通过改善耕作方式、增加耕地保育投资、广地力提升技术、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以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有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我国有多重要、有多紧迫,在当前成了一个必须充分认知和切实把握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从客观上讲,我国之所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因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于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基础地力、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近1/5,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而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重任对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必须具有很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能够充分发挥出丰衣足食的“压舱石”作用。
(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提升基础地力的核心手段在粮食产业发展中,基础地力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的基础地力并不高。
为了实现高产和粮食的持续供应,我国普遍通过采取高复种的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
这种高复种耕种方式直接带来了基础地力的严重下降。
通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增加投资,有效地改善要素投入和耕地质地,持续改善和提升基础地力,使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同步提升,从而确保粮食产业既能增产又能提质增效。
(三)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是促进粮食产业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增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
作者:熊仕娟黄兴成
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7年第08期
摘要:粮食安全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也是“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
如何有效保证“藏粮于地”战略实施,实现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中国必须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提升基础地力作为“藏粮于地”战略实施方向,从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潜能、缩减产量差、增加粮食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视角,分析了提升基础地力对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提升基础地力的途径,旨在为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基础地力;藏粮于地;粮食安全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将长期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十三五”开局以来,国家以中央文件形式正式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我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藏粮于地”战略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础地力是反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从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角度,分析了提升基础地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提升基础地力的途径,旨在为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1提升基础地力的必要性分析
“藏粮于地”战略关键是要提升耕地质量。
耕地是农业之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然而,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总体不容乐观。
据农业部《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统计显示,全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达72.7%,其中,低产田超过30%。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障碍因素突出,严重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升。
同时,土壤退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长期以来,为了保障粮食能够持续供应,我国主要采取高复种、高投入方式提高耕地生产力。
然而,这种高复种、高投入的种植模式带来了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的问题。
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已迫在眉睫。
提升基础地力是种植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生产力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经逐步由量转向质。
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另外一方面,除粮食以外,还要增加棉、油、糖、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升农产品质量是人们对物质需求规律的必然要求,提升生产效益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
然要求。
因此,要做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必须提高基础地力,才能够有效保证粮食的生产供给,并保证非粮食的有效生产。
2提升基础地力的可行性分析
2.1能够提升土地生产潜力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土壤基础地力与良好的施肥管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呈正相关,基础地力越高,对作物产量的相对贡献越大。
表明作物高产更依赖于高基础地力,提升基础地力有利于提升土地的生产潜力。
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仅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因此,提升基础地力,能够促进作物产量的高产,提升基础地力对粮食的贡献。
2.2能够缩减产量差缩减产量差被认为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以往的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水肥管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等措施能够缩减产量差。
黄兴成等研究表明,提升基础地力是缩减西南黄壤区粮油产量差的有效途径,表现为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获得区域高产潜力的产量差逐渐降低。
提升基础地力,成为缩减产量差的重要途径,亦成为今后缩减产量差,实现粮食安全的研究热点。
2.3可增强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反映作物产量安全的重要指标。
不同研究结果均表明,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产量稳定性指数(SI)降低,可持续性指数(SYI)增加,提升基础地力能够增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提升基础地力的途径探讨
基础地力的提升对保证粮食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确保“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学者指出,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改良土壤障碍因素、土壤培肥等都能够促进基础地力的和粮食生产力提升。
(1)良好的土壤管理。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的监测网络,做到对土壤质量能全面了解,动态掌握;另一方面,要完善区域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加强集约化生产设施建设,做到集中连片,有效管理;第三,要对局域土壤进行管理,采用合适的耕作栽培措施进行管理,如免耕、休耕、轮作等措施都能够提升基础地力。
(2)合理施肥。
平衡施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已经被证明能够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同时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能够提升地力。
(3)改良土壤障碍因素。
土壤酸化、盐渍化、沙化等土壤退化因子都会导致着基础地力的降低,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从而提升基础地力。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基础地力反映出作物产量的高低,是一个作物、环境因子、人为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针对多因子进行综合提升,才能有效提升基础地力。
(收稿:2017-06-17)。